原本離市區最近的景點是初鹿牧場,但因事前了解下一站的布農部落十點起有表演的節目,而同行的多人過去已有遊過初鹿牧場,為了不錯過表演,決定將初鹿牧場放在回程。
布農部落上午十點起有表演的節目。走山線「綠色隧道」是必經過的一景。
綠色隧道 留影致敬
第二天旅遊台東山線,依然是由台東市出發往北行。
當日行程重點:1綠色隧道、2布農部落文化園區、3鹿野高台(鹿野文化生活圈)、4關山鎮美食用餐(肉圓、臭豆腐-民宿老闆推薦)、5池上鄉伯朗大道、6池上鄉台東客家文化園區、7池上花海、8池上鄉農會碾米加工廠、9卑南鄉初鹿牧場(因趕布農部落表演,原離台東市起點最近的初鹿牧場,反而放在回程最後一站)、10晚上在台東市晚餐並逛街。
行前,向民宿老闆打聽出門的路徑時,老闆就特別強調走山線「綠色隧道」是必經過的一景,據了解,綠色隧道原長15多公里,日據時期原為戰備道路,光復後,經過政府與民眾全力爭取,僅保留剩下兩公里,也是今日綠色環保的一樁佳話吧。既然途經,也不妨停靠路邊拍了幾張紀念照,向這綠色道路的「故事」致敬吧!
布農部落門票部份可抵消費。有手工藝品、部落咖啡屋、外帶區等消費。
布農歌舞 音樂饗宴
原本離市區最近的景點是初鹿牧場,但因事前了解下一站的布農部落文化園區上午十點起有表演的節目,而同行的多人過去已有遊過初鹿牧場,為了不錯過表演,決定將初鹿牧場放在回程。
布農部落入場須買門票每人150元(多年前行情),可看表演,但100元可抵用於園區用餐、購買農特產品(均是當地特產的如:釋迦、洛神花、桑椹製成的果汁醬及原住民自製的小米酒等)、手工藝品、部落咖啡屋、外帶區等消費。
我們到場後不久,表演節目也逐一登場。表演的內容當然不外歌舞,也穿插了主持人就布農文教基金會成立的宗旨說明和公益推動的募款活動。
主持人特別自謙布農族在台灣八大原住民族群中没有阿美族人多、不像排灣族會雕刻、不像卑南族有阿妹等明歌星…..可能會被誤認為「不能」族,引起全場觀眾大笑。
布農族不但祭儀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八部和音唱法。
其實,布農族和其他原住民一樣都具有歌舞的天賦;他們不但祭儀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八部和音唱法。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至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當天,我們就現場聆聽了這一場由布農族人男女表演的驚人的音樂饗宴。
另主持人特別強調,布農族人能團結分工合作,在各族中最早有基金會的成立,結合了優秀的族人共同經營文化園區,以歌舞祭典等表演活動,贏得觀光資源和善款挹注,基金會將所得用於推動族人更多有益成長發展的活動。其他各原住民族群也相繼模仿跟進。
鹿野過境。關山鎮美食:肉圓、臭豆腐在鎮公所、天后宮、衛生所附近的傳統市場。
鹿野過境 關山美食
鹿野高台(鹿野文化生活圈),原本這兒是飛行傘及熱氣球的大熱門景點,但或許我們到的時間不對,飛行傘及熱氣球的熱潮都没趕上,只能望著空盪盪的場地當作過境之旅。
入境問俗,還是到下一站關山鎮去尋找民宿老闆特別介紹推薦的在地必吃美食:肉圓、臭豆腐吧。進到關山鎮街頭,也別擔心找不到方向,只要隨便停車暫借問個在地的人,他們似乎都很「理解」所指為何的立刻幫忙指點出那兩攤的方向!就在往鎮公所、天后宮、衛生所附近的傳統市場裡啦!
池上鄉伯朗大道因名人廣告知名,連路旁的一棵茄苳樹也沾上名人光環。
伯朗大道 聲名大噪
池上鄉的伯朗大道,過去有人稱之為天堂路,如今又叫金城武大道。因為金城武騎單車在這兒為長榮航空拍的一支形象廣告,讓人驚覺台灣台東這一片視野廣大直達山邊的農田綠野,居然是沒有電線桿或屋宇旁雜的純淨空間,連路旁的一棵茄苳樹也沾上名人光環被命名為「金城武樹」,在媒體的炒作下,聲名大噪,成為打卡地標了。
原本只是兩條田間的一條小通路因此走紅了,造成假日時塞車的程度不輸都會區上下班景象,稻田、水圳滿是垃圾,帶給當地很大的困擾。後來不少財團看上這裡,想買農地蓋農舍發展觀光效益,金車集團率先取得認名權,如今路頭已豎起了伯朗大道的指標。
四月底就看到一則新聞報導,針對近年已暴紅的伯朗大道、天堂路,池上鄉公所決定申請列為文化景觀。後續如何?想必是美事一椿吧!來台東,大家有志一同,實在不能不來頂禮瀏覽一番。
正值春季,看到田中稻苗翠綠,大片的綠色田疇,連接到遙遠的山際。
我們來的時間,正值春季,看到田中稻苗翠綠,大片的綠色田疇,連接到遙遠的山際;據說,到了9、10月,田疇會換上新裝,原本金黃稻穗的稻田收割後,會轉種開著黃花的油菜花,風景會變得一片澄黃,置身在金黃世界,又是另一番風情。
這片田疇範圍共約175公頃,其中百年浮圳是縣內歷史建築,浮圳旁有自行車道,周邊都是綠油油稻田,農民採有機栽培,沒農藥氣味,生產出全台聞名的池上米。呈交叉型的伯朗大道、天堂路,過去仍可由小車進入,後來文化園區申請通過,迄今已限制只准自行車通行了。
池上花海、池上鄉農會碾米加工廠成了第二日山線遊的意外發現。
客家園區 池上花海
出了伯朗大道,回到台9號公路再向北行,不久就見到了有池上花海的指引牌。大家並不熟悉這一景點,但基於個人對花特有的感情,遂決定接受建議前往一探究竟。
進到現場才發現,原來這是一處台東客家文化園區、池上花海、池上鄉農會碾米加工廠三合一兼具人文特色的景點。没想到反到成了第二日山線遊的意外發現了。
在往台東遊之前,個人原本就有意去一處賞桐花的景點以及屏東客家園區一遊。没想到,到台東池上來,竟也同樣能看到客家園區,也同時能賞到桐花及其他更多的花海,真有「無心插柳」,一舉兩得的滿足感。也顯見客家園區和原住民園區在各縣市似都已有頗具規模的一席之地了。
台東客家文化園區也有自然的園林植栽及庭園休閒等的設計。
據了解,台東客家文化園區規劃基地位於池上鄉,緊鄰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附近又有池上農會倉儲中心,基地為台糖土地及部分的縣有土地,面積約6.5公頃。
想當然爾,客家文化園區有自己推廣客家文化的使命和功能性設施,但園區廣大,也有自然的園林植栽及庭園休閒等的設計。
不過,因有小橋、流水、花團錦簇的池上花海景觀,另有池上農會的碾米廠現場展示解說導覽參觀,還有農會賣些農特產品,都相當熱鬧,同時吸引人潮(有好幾團乘大巴士來的遊客,應是大陸客);廣大的客家園林區反而幾乎無人問津。若非我們一群人興致特高探幽造訪,看著飄落的桐花,隨著水流浮沉,等嘸人的咖啡座,對比著那一頭穿梭的人群,還真有「花徑不曾緣客掃」、「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感慨!
初鹿牧場飼養了200多頭乳牛,規劃了放牧區、餵食區、滾草區、噴泉廣場等。
初鹿牧場 乳品嘗鮮
在回台東民宿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卑南鄉的初鹿牧場。
初鹿牧場成立於民國62年,是台東地區歷史最久遠的大型觀光牧場,也是早年來到台東旅遊的遊客必遊的一處景點。也因此,同行的朋友們許多都有相當熟悉的印象了。
初鹿牧場入場要收門票費成人平日100元,假日200元,半價也要50元及120元(多年前行情),且不能抵消費。有人已來過參觀過,嫌門票貴,進場意願低,但基於團體行動,仍勉為其難入場。
初鹿牧場的園區面積約有72公頃,飼養了200多頭乳牛。牧場內規劃有放牧區、滾草區、餵食區、森林浴區、楓林步道、噴泉廣場等不同區域。
初鹿牧場遇雨,大家樂嚐鮮乳製成的冰棒、冰淇淋、霜淇淋及煉乳等產品。
我們到時正好雨勢變大,對大家參觀的行程有所影響。因大家都非小朋友了,並没有另外花錢買牧草餵牛的衝動,不過,對品嚐鮮乳製成的鮮乳冰棒、冰淇淋、霜淇淋及煉乳等產品,倒是讓同行的朋友們十分樂意嚐試,也是許多人來初鹿牧場印象深刻的記憶吧!
因為決定租車在八個小時以內每小時以150元計算(超過8小時,則以24小時1600元計算)。但夜晚已無行程,故決定返回台東市還車轉租機車代步。
回民宿稍歇,華燈初上,又是大夥到台東市區去品嚐當地美食晚餐,並逛街的時間了。這一晚,大家決定品嚐在地小吃之後,另打包了滷味回民宿小酌一番,好友們邊看民宿50吋的電視,邊飲白酒話八卦、敘閒情,喝到微醺,各自恬然入夢,不也是人生一大樂哉!
(本文圖原曾在天空部落格發表,因天空部落公告2021/12/31關閉,重新整理轉移UDN再發表。)
未完待續<台東走馬印象-依山傍海的「幽」勝美地(近郊篇)>
延伸閱讀
<旅遊見聞>台東走馬印象-依山傍海的「幽」勝美地(海線篇—小野柳、三仙台等)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2280467
<旅遊花樹記事>樟樹功在老台灣 實而不華鳥愛棲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0407434
<旅遊見聞>台北雕塑造景的黃金地段-松機空港前的敦化北南路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0051071
<旅遊見聞>走過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岩怪石(附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533336
<旅遊見聞>蘭陽博物館、伯朗城堡及三貂角、鼻頭角行(附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5264077
<旅遊見聞>Google自駕民宿遊(一)惠蓀林場健行、埔里夜市街覓食篇
http://blog.udn.com/jong2020/152689540
<旅遊見聞>走馬高雄山(崗山之眼)河(愛河)海(西子灣)及六合夜市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samia2025/04/25 10:24你有聽說過 台東的土黏黏的 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去過台東以後就會常常想要再去。
我在1962年初任公職時就被派到水利局第六水文站(台東縣鹿野鄉鹿鳴橋)服務,當時該地交通非常不便,辦公室和宿舍沒水、沒電,服務1年多後才被調回台北,回來後還是很懷念那段艱辛的日子,偶爾還會回去看看老朋友。
Samia平安喜樂!
Samia農田水利足跡遍及海內外,正見證了中華民國那段農業發揚海外、勵精圖治的時代。
原來,還在台東也曾留下一段功績經歷,佩服!那時,農業水利顯然仍是台灣值得誇耀外援的重要項目哦。
時代真是轉變了!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社會,幾乎是以「錢」的多寡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今非昔比,也無怪乎時下年輕人,總是懷抱著明星夢、發財夢,想著如何一夕暴紅、日進斗金;一切都是形勢使然啊!
<社會生態>從「商」機蓬勃到護理荒-看社會變遷(也說<羅剎海市>)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745569 中子(東籬居士) 於 2025/04/25 15:5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