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用觀呼吸生起覺性,用覺性來覺知自己。
若以心經來看,觀呼吸的呼吸,屬於五蘊的色蘊。有呼吸,就有苦樂的感受、受蘊。有感受,就有屬於記憶和界定呼吸長短、急緩的概念、想蘊。再來,藉由呼吸來看自己的身和心,這是行蘊的造作。至於知道呼吸,懂得呼吸,就是識蘊的作用。
由此可知,光從呼吸,就可發現五蘊連貫,一氣呵成。
這其中,感受是直生直滅、直來直往的心。苦就是苦,樂就是樂,倘加予形容,受蘊就轉變成含有「概念」這一雜質的想蘊,不再「無我」了。而想蘊即為頭腦的地盤,滿滿都是我。
那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呢,也一樣如是觀。
從地球來講,先有山河大地,才有人的孕育成形。這都是色,有了色蘊,才生起人類對天氣、對土地苦樂之感受,繼而產生延續血脈、保護家國的想法,乃至產生內心爭鬥、外在征伐、彼此商業交易等各種行蘊,最後就用識蘊記載到頭腦、書本,變成內心的潛意識,以及各種傳說和歷史。
所以,千萬別小看這寫成十個字的五蘊,那可是掌中自有乾坤,涵蓋了多少亞歐非遠古文明的智慧。
說到這裡,不免要談六祖惠能在廣州法性寺發生的一段公案。
當時,寺廟住持印宗法師站在寺前的講經台上講《涅槃經》,講著講著,一陣風吹來,把台前掛在旗桿上的佛旗給吹得獵獵作響。
這一來,擠在觀眾中的兩個僧人見狀,一個說「是風動,幡才動」,另一個不以為然,堅持「是佛旗自己在動」。當下越吵越大聲,吵得連印宗老和尚都沒法講經了。
這時站在旁邊的惠能只好發聲,說道:「兩位師兄啊,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可惜的是,記載這段公案的六祖弟子只寫到「一眾駭然」,就敘說到「惠能落髮」的事情上去了,平白錯過應機而度眾的大好機會。
怎麼說呢?
因為那兩個僧人見幡飄而吵的心,是五蘊的想蘊之心在動,原該追問究竟是誰,知道心在動?
這放在大乘佛教的《首楞嚴經》,是「能見」的心知道「所見」的心在動。
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及見」,就是在講所見的心所、狀態、現象,比如佛旗,比如貪嗔癡,都不是心,只會生了就滅,讓「能知」的心觀察。
而在南傳的佛教呢,就將「覺性」轉換成知道誰在動的心,稱之為「知者的心」。
準此,當我們吸氣時知道吸氣,呼氣時知道呼氣,身心一有什麼動靜,知者的心〈覺性〉自然會生起去覺知,原本被動靜干擾的散亂就會不見,心立馬會安住下來。
這一瞬間所生的安住,即是「剎那定」,可以用來開發智慧,讓智慧得以照見所有境界都是生了就滅、諸法皆空的實相。
有了知者的心,你在呼吸時,呼吸就變成可以看得見的舞台演員。若去看充滿愛恨情仇的世界,你就成了道地的觀眾,可出可入的遊戲人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nuitgrass2025/04/22 17:49「靠不靠譜呢?以個人而言,在生活中離苦是不難達到的,但不可離開平常心的覺性。」
*****
是的,所以在回帖中,猶豫了一下,寫作「智慧初啟」,還需要時時回防,並非不會退轉。
大約牽涉到南北傳原始的爭論。大乘則往另一極端發展,有些過於虛幻(修行者未必真的急功近利),屬於另一種不靠譜,兩邊互相對抗?個人禪修就問自己一點,心和自己在一起嗎?這一問,覺性就不由自主的上來了。
其實,禪修用到的所緣,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己的,一旦上手,就不會有退不退轉的問題。因為奢摩他的覺性一起,毗婆舍那知者〈下一步就是觀者〉的心生起,那個「我」就消失了。
只問初心,莫問前塵。大乘佛教的問題,就是想太多,想要成佛,想要當菩薩,想要開悟,想要往生西方極樂,想要寺廟莊嚴,弟子越多越好等等,不知不覺就虛幻, 變成世俗化宗教 。
銀正雄 於 2025/04/22 19:45回覆
銀正雄 於 2025/04/23 05:59回覆個人禪修就問自己一點,心和自己在一起嗎?這一問,覺性就不由自主的上來了。
其實,禪修用到的所緣,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己的,一旦上手,就不會有退不退轉的問題。因為奢摩他的覺性一起,毗婆舍那知者〈下一步就是觀者〉的心生起,那個「我」就消失了。
只問初心,莫問前程。大乘佛教的問題,就是想太多,想要成佛,想要當菩薩,想要開悟,想要往生西方極樂,想要寺廟莊嚴,弟子越多越好等等,不知不覺就虛幻, 變成世俗化宗教 。
nuitgrass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更正,鍵錯一字,莫問前程。 銀正雄 於 2025/04/23 06:02回覆 - 2樓. nuitgrass2025/04/21 20:22《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二字,就是這幾天說了許久的心生起「覺性」一一心於五蘊所緣境,能不散亂,仔細照見所緣:一切境界都是生了就滅的,更「可發現五蘊連貫,一氣呵成。」便是智慧初啟。
這是大乘的禪觀,南傳佛教的用語是「內觀」毗婆舍那(英語 insight )。南傳的智慧開啟,如版主說:生起「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指「覺性」,又稱「四念處的覺性」。
四念處(身、受、心、法)指四個「心專注」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實修法門(無論南北傳)。「念」,指將所緣放在心上,心跑掉了、再找回來,時刻捕捉,時時跟緊所緣,仔細觀察所緣的狀況:
「這一瞬間所生的安住,即是『剎那定』,可以用來開發智慧,讓智慧得以照見所有境界都是生了就滅、諸法皆空的實相」(引文)。
我們文化中,多數人都能琅琅上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文化上的遺產,幸好沒都丟了,再「接續」就要靠個人的興趣與決心。南傳內觀教學非常樸實,容易進入。
又:覺性,不會單獨存在,沒人能加持或贈送給你,只存在覺察五蘊的生滅法中,覺察者即是被覺察者時(法無我),覺性即生起。謝謝您,補充得太棒了。 銀正雄 於 2025/04/22 05:47回覆南傳佛教的殊勝,正在於樸實的、不增不減的保存了佛陀修行的典範,你只要跟著老人家的腳步走,至少可以把日子過得很寧靜。
如果以平常心〈放下五蓋的覺性〉覺知和照見四念處,在《大念處經》中,佛陀親口保證,如此參加內觀禪修的普通人,頂多六到七年,就可證得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的果位。如果更加精進,或天資聰睿的修行人可以這麼修習四念處,不需要五年、四、三、二、一、半年、半個月,甚至只需七天就可證得至少阿那含的聖道果。
靠不靠譜呢?以個人而言,在生活中離苦是不難達到的,但不可離開平常心的覺性。
銀正雄 於 2025/04/22 08:21回覆 - 1樓. 安心2025/04/21 14:22遺教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了知那照見「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的是......
如是楞嚴經中:「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謝謝安心兄引用「耳根圓通章」,以後應會討論到。 銀正雄 於 2025/04/21 14:2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