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上一次講的話題,生氣、憤怒都是一時的狀態,不要當成「我」在生氣,因為那不是你的心,你的真心,更不是「我」。
害怕、恐懼、焦慮這種感受、情緒也一樣,都只是一時的狀態,就像佛陀在《首楞嚴經》開示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了就滅。
既然「即生即滅」,就表示它是法展示的究竟實相,當然需要自己來覺察。
就拿人類來講吧,為何會莫名其妙害怕起來?很大的原因,缺乏安全感。一旦失去安全感,就會從擔心、憂慮惡化為恐懼。
自己如此,就會想辦法拉攏同樣感到害怕的人。
「你也會怕喔,那我們團結吧,兩個、三個、很多個在一起,人多勢眾,總比單打獨鬥安全得多。」
家庭、村落、社區、族群、國家、社會等,都是這麼循序漸進變化來的。
起初是恐懼,慢慢就提升為對未來的期待,希望幸福,希望快樂,結果更害怕別人來破壞好不容易才有的這份圓滿。
這種心所呈現的狀態,個人如此,國家如此,宗教也不例外。
就說佛教吧,佛教為何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不到百年,竟然分裂成上座部、大眾部兩個主要教派,一步步走向現在的北傳大乘佛教、南傳小乘佛教?不就是起初源於佛陀入滅後的感到不安使然嗎?
當時不分老少比丘,都在擔憂佛法失傳,佛教因此滅亡。因此有了內部的紛爭,上座部長老們和大眾部晚輩僧尼吵起來了。
老一輩的說,必須拿筆記下世尊對法的開示,要保持原汁原味 ,一字不可變異,務必字斟句酌。
但這麼一來,大眾部晚來修行的、較年輕的僧尼就有意見了,因為不得參與佛經的討論和書寫,便到處鼓譟,主張當下要務在推廣佛法,讓大家知道佛法的好,佛法如何饒益眾生,先把會講經的法師培養出來再說。
相互傾軋之餘,各搞各的,慢慢演變成專注內觀禪修,一心追隨佛陀腳步的小乘佛教,以及偏重為人演說,大肆蓋廟,以之為弘法利生的大乘佛教。至於四、五世紀後的法師是否真可做得到止苦、離苦、滅苦,沒那麼講究了。
這現象好比《華嚴經》提到佛陀開悟時所講的一段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本來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心生害怕不就是一種妄想?
然則「如來智慧德相」,指的是什麼?
大乘一般強調「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性,人人具有的佛性,接著才附帶覺性也是佛性,只要能夠覺悟,就能夠成佛作祖。講到現在又一變,目前台灣好多寺廟表面掛著禪宗招牌,實際鼓吹淨土,鼓勵大家多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
推究其因,為了宣揚華嚴經彰顯的佛家富貴,就把巴利文的「覺性」譯成「如來智慧德相」,覺性變成佛性,歷代越講越玄,越講越神話,渾然忘了佛陀的證悟,正是來自覺性的發展。
那什麼是覺性呢?
在《阿毗達摩論》中,覺性無它,就是單純的「感覺、知道、記得」,一點都不難理解。換言之,所謂的「覺知」,即是感覺和知道。頂容易,是吧?
如此再看《華嚴經》那段話,便會明白世尊講話直白,後人沒必要加油添醋。
「奇怪啊,奇怪啊,大家本來都有的覺性,只因東想西想,想這想那,忘了感覺心,難怪看不見自己身心的廬山真面目了。」
看不見自己,就會把街燈下的草繩,錯看成毒蛇。
究其實,恐懼只是狀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你的真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悅己2025/04/09 12:03說的也是謝謝您 銀正雄 於 2025/04/09 13:15回覆
- 1樓. 安心2025/04/07 09:23佛在華嚴經中對覺性多所比喻闡述,佛一生開八萬四千法門,諸法皆平等無有高下,唯有契機與否,法從來無問題,有問題的從來都是人們的妄想執著,所以平地起風波、無風也起浪。就像各種宗教派系、教堂寺院宮廟觀,多少會有搞怪或作惡多端的人。皆因妄想執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五十二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是的,論事不論人。 銀正雄 於 2025/04/07 10:1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