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蔣中正委員長在南京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中國三次接受日本投降實錄(之二)
~2025.8.23 陳宗嶽寫於台北
二、1945年9月9日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蔣中正委員長在南京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
(一)、1945年8月21日蕭毅肅中將與今井武夫在芷江城舉行「洽降會談」
1945(民國34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在此衝擊下,昭和天皇終於民國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時向全國「玉音放送」《終戰詔書》,日本根據〈波茨坦宣言〉同意無條件投降。
其實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之後,日本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陸軍大將並沒有接受這一命令,反而繼續率領80萬日軍準備背水一戰,還出動敢死隊對蘇聯以及中國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隨著日本面向國際社會的投降儀式逐步展開,岡村寧次明白再無翻轉的可能,才正式著手準備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拒絕國民政府「八路軍原地駐防待命」之命令,反而「命令岡村寧次及其所屬一切部隊限期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投降」。但不為岡村寧次接受。從1945年8月中旬至10月,八路軍、新四軍發動大規模攻擊,消滅日軍1萬多人、偽軍22萬人,佔領城市200多座。
1945年8月21日,在湖南、貴州交界處的芷江城裏搭起了一座松柏牌樓,上懸「勝利之門」的橫幅大字,由日本在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與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在此舉行「洽降會談」,正式展開中國戰區日軍投降事宜的接洽,指示日軍做好投降的各項準備工作。至23日,芷江洽降結束。
1945年8月21日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在芷江城「洽降會談」會場檢視日方降使今井武夫呈送之身分證明與文件,其左為駐華美軍參謀長博特納將軍。
在芷江「洽降會談」中,中國確認日軍在中國戰區的受降人數及收繳裝備:
投降日軍 1,283,240人
收繳槍支 776,096支
火炮 12,446門
坦克 383輛
裝甲車 151輛
卡車 15,785輛
馬匹 74,159匹
飛機 1,068架
艦艇船舶 1,400艘
1945年8月26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將中國戰區劃分爲16個受降區、100處繳械點,向中國戰區投降的日軍五大單位所轄部隊及人數統計如下:
1、中國派遣軍約105萬人;
2、第十方面軍約12.8萬人;
3、第三十八軍約3萬人;
4、中國方面艦隊約6.1萬人;
5、高雄警備府約4.7萬人。
合計向中國戰區投降日軍131.6萬,其中陸軍120.8萬、海軍10.8萬。
1945年8月27日,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中將奉命前往南京設立前進指揮所,一行159人與即將進駐南京的新六軍前進指揮所官兵52人,合計211人,攜電台一部,指揮車兩輛,分乘7架飛機,降落在南京大校場機場,由於是日本投降後第一批到達南京的國軍,降落前特別在空中盤旋3圈,宣告勝利。前進指揮所下分設一、二、三、四、特科、政治、總務、警衛共8個組。
8月28日,岡村寧次在今井武夫陪同下,親自拜會冷欣副參謀長,冷欣向岡村寧次轉交何應欽總司令新發來的致日軍的第8至第13號備忘錄。
9月2日,盟軍與日本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儀式,簽訂日本名之為《降伏文書》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書」。在新的國際關係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第一號命令,規定在中華民國(滿州除外)、台灣及北緯16度以北法屬越南境內的日本軍隊,應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投降。
8月30日至9月5日,重慶國民政府空運美式裝備的精銳新六軍陸續抵達南京及其附近地區,擔任南京及周邊地區的警備。這是自民國26年(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中國政府的建制軍隊第一次回到這塊飽受日軍摧殘的土地,從這時起,南京城真正結束了在日本刺刀下的殖民統治。
1945年9月3日國軍凱旋進入南京,民眾齊聚勝利門歡迎。
~2007年7月19日攝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二)、1945年9月9日9時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於南京簽署降書
1945年9月8日中午12時許,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受降主官何應欽一級上將乘「美齡號」專機從湖南芷江飛抵南京,由國民黨南京特別市黨部發動的各機關代表到機場迎接。岡村寧次、小林淺三郎、今井武夫等,另成一列,肅立恭迎。
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時間,係由蔣中正委員長選定為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三個九」代表永久,也是中國傳統的吉辰良時。典禮地址原擬在國民政府禮堂舉行,幾經籌商,最後選定黃埔路中央軍校大禮堂,由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將軍負責佈置。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
在南京黃埔路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軍校廣場四周,旗桿林立,旗桿上高高飄揚著52個同盟國的國旗。軍校大門上掛著「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14個金字的橫幅,軍校大禮堂正中木樑上懸掛著中、美、英、蘇等四國國旗國旗,禮堂內朝大門的正面牆上掛著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像,遺像兩邊分別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與中國國民黨黨旗。遺像的下邊點綴著紅色的「V」字形符號與「和平」兩字。遺像對面的牆壁上,並列懸掛著中、美、英、蘇四國領袖的肖像。靠禮堂大門一方擺置一張鋪有白布的長桌,是投降席;對面靠近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像的一方擺置有一張較寬大的長桌,是受降席,兩席相距約3公尺。投降席後方站立8名武裝士兵,受降席後方站立12名武裝士兵。受降席上置有1個麥克風和擺放筆墨紙硯的漆盒,受降席的右側為中國和盟國高級軍官的觀禮席,左側為一般官員觀禮席和記者席,樓上也有記者席,會場由1個警衛營和1個憲兵連負責安全。
應邀前來觀禮的外賓及中國官員、中外記者共計405人,其中中國軍官219人,中國文職官員51人,中國記者52人,同盟國代表47人,外國記者36人。中國重要官員有: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江蘇省政府主席王懋功、南京市市長馬超俊、接受計劃委員賀衷寒,以及李明揚、鄭洞國、冷欣、廖耀湘、蔡文治、彭孟輯、谷正綱、丁惟芬、顧毓琇等。外國來賓有美國陸軍少將麥克魯、准將柏德若、海軍少將邁思斯,英國海思少將,法國保義上校以及加拿大、蘇聯、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官多人。
8時45分,日本投降代表7人,分乘三輛汽車,由中國陸軍王武上校引領,到達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在廣場下車。他們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參謀小笠原清中佐、日駐華海軍艦隊司令官福田良三海軍中將、日本第十方面軍(台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日本第三十八軍(印度支那北部駐軍)參謀長三澤昌雄大佐。他們代表日本中國派遣軍、駐台灣軍與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軍向盟軍中國戰區投降。早就在此等候的中外記者一擁而上,攝取鏡頭。王武上校引導他們進入休息室。按照事先約定,日本代表解下他們佩帶的軍刀,並將軍刀分別呈獻:岡村寧次所佩軍刀恭獻何應欽,小林淺三郎所佩軍刀恭獻陸軍參謀長蕭毅肅,今井武夫所佩軍刀恭獻陸軍副參謀長冷欣。
8時50分,與會的4百多人已讓會場座無虛席。
8時52分,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上將、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陳紹寬、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空軍第三路司令空軍少將張廷孟等5位受降代表與國民政府和盟軍官員由禮台後方走進會場。
8時58分,軍訓部次長王俊中將引導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陸軍大將、艦隊司令福田良三海軍中將、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陸軍中將、台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副參謀長今井武夫陸軍少將、第三十八軍參謀長三澤昌雄大佐(代表越南北部日軍指揮官)、參謀小笠原清陸軍中佐、譯員木村辰男等八人,從大禮堂中門進入會場走到指定的投降席。他們到規定位置,立正,恭向何應欽一鞠躬,何應欽欠身作答,命其坐下。
日本投降代表進入會場
日方代表便依規定於投降席就坐。岡村寧次居中,面對何應欽,其左側依次為小林淺三郎、今井武夫、小笠原清,其右側依次為福田良三、諫山春樹、三澤昌雄。7人都身穿日軍軍服,未佩帶軍刀。就坐時,岡村寧次將軍帽脫下置於案頭,黯然肅坐。
其他人則始終將軍帽握在手中。日方譯員木村辰男著灰色西服,以立正姿勢,立於岡村寧次身後。按照事先約定,只有岡村寧次1人可以將帽子放在桌上,其他6人只能將帽子放到自己的右膝蓋上,用手拿著,帽檐向著自己,而中方5位代表均將帽子放在桌子上。
9時正,受降儀式開始。何應欽先向中外記者宣佈:攝影5分鐘。於是,鎂光燈閃爍,中外記者緊湊地拍攝影片和照片。
9時5分,何應欽總司令指示岡村寧次等人呈出簽降的証明文件,岡村寧次乃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呈交何應欽總司令。小林淺三郎將證書恭敬地呈送到何應欽總司令的面前,彎腰鞠躬,雙手向何應欽總司令捧呈相關證書,何應欽檢視以後,將證明文件留置,小林淺三郎退回原位。
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
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
儀式進行中,傳遞文件是由雙方的參謀長進行,當何應欽將「日本投降書」中、日文本各一份交由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持交岡村寧次時,蕭毅肅是神色嚴峻地用一隻手遞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則畢恭畢敬的站起來以雙手接過。
岡村寧次隨即低頭展閱,小林淺三郎在一旁幫他磨墨,岡村寧次看完後,拿出毛筆蘸墨,用一直在抖的手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緊接著從上衣右上方口袋取出一枚圓形水晶圖章,蘸上印泥蓋了下去,並低頭俯視降書達50秒鐘。因為緊張,岡村寧次的印章蓋歪了。接著,岡村寧次面露難色的命小林淺三郎將簽名蓋章好的投降書呈交何應欽,隨後岡村寧次起身肅立向何應欽深鞠一躬。
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大將親自在降書上簽署、蓋章
只有岡村寧次一人可以將帽子放在桌上
小村淺三郎將岡村寧次簽過字、蓋過章的「降書」呈送給何應欽上將
當小村淺三郎將岡村寧次簽過字的「降書」送回時,何應欽起立用雙手去接。當時,為了顯示中國勝利者的身份,中方使用的桌子相較日方的桌子寬了很多,在何應欽桌子正前方還擺了一個方形的話筒。小林淺三郎將投降書遞交何應欽時,身體已經貼緊桌面了,但還是受到桌寬和話筒的阻礙,沒法一下遞到何應欽手中,而何應欽距離桌子還有一些空間,因此很自然地稍稍彎腰向前傾的靠近一些,將降書順利接到手中。如此一來,官方發布的那張受降紀錄照片上,就顯得何應欽姿勢前傾,好象比小林淺三郎對他更恭敬些,因而引發一些非議,其實這都只是拿取降書的一瞬間。
當時,國民政府對日本遞交投降書一項的流程,具體要求是:「上午九時正,何總司令將日本降書交付岡村甯次大將閱讀並簽字蓋章,岡村甯次大將在簽字蓋章後,送呈何總司令。」嚴格來說,這份要求,少寫了二個字,如果是「親自送呈何總司令」,那麼岡村寧次就只能親自遞交投降書了,但正是缺了「親自」這二個字,日本方面玩了個擦邊球~岡村寧次簽字蓋章後,由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起身呈交,雖然是按照要求「送呈」了,但是總是沒有「『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岡村寧次』親自送呈『中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來的莊嚴有意義。另外,讓尚擁有80萬日軍的岡村寧次保有一定的顏面,使其能維持有效的指揮調度與紀律以配合投降,也是當時必須考量的因素。
在小林淺三郎把降書送到何應欽手中後,何應欽打開審閱發現岡村寧次把印章蓋歪了,此時是9時7分。
而後由何應欽代表中、美、英、蘇與對日作戰之其他聯合國簽署降書。
何應欽上將簽署日本降書
何應欽上將簽署日本降書
何應欽簽署完投降書後,將日文版降書命蕭毅肅交付岡村寧次,岡村寧次起立接受。隨即再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第一號命令「規定受降範圍內的日軍均須受節制,且服從蔣中正及其代表何應欽之指揮」交付岡村寧次遵行。9時15分,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等日軍投降代表退席,整個投降儀式前後歷時25分鐘。
1945年(民國34年)9月9日發布的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命令第壹號
現藏於臺北國軍軍史館的「南京受降典禮中所使用的筆墨硯」~2020.7.6攝
投降儀式結束後何應欽上將發表談話
隨後,何應欽發表談話敬告全國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已於9日上午9時在南京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日子,是八年艱苦奮鬥抗戰的結果,東亞及全世界和平與繁榮從此開創一個新的紀元,中國從此將走上和平建設大道,開創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
簽字儀式後,何應欽上將檢視受降降書,並手指降書上日軍大將岡村寧次簽字蓋章的地方。左二為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右二為陸軍中將蕭毅肅。
日本投降代表岡村甯次大將的佩刀~2007年7月9日攝於國軍歷史文物館
按照規定,岡村甯次大將必須將自己的三把軍用佩刀交出,象徵徹底交出了武器和軍權。他的一把佩刀呈交給蔣中正主席,一把呈交給受降官何應欽上將,這把岡村寧次的佩刀由何應欽上將接收後移交給軍方,目前收藏在中華民國國軍歷史文物館,此刀材質為手工鍛造鋼,刀柄刀身共刻有5頭獅子。
最後一把呈交給參加盟國在密蘇里戰艦受降典禮的王丕承少將,王丕承少將是南京中國受降官之一。岡村甯次大將呈交給王丕承少將的這把佩刀,是岡村寧次自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得到的第一把軍刀,這把軍刀跟隨他從1925年任軍閥孫傳方的顧問,一直到1941年被晉升為大將,最後任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官,是岡村寧次軍事生涯的見證,也是他最珍愛和引以為豪的。岡村寧次與王丕承少將同樣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身為學長的岡村寧次以戰敗國代表的身份,向學弟呈交自己的軍刀作為投降的標誌,對有著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將軍來說是人生最大的恥辱。這把代表日本投降的軍刀,一直由後來晉升中將的王丕承將軍保存著。
1945年(民國34年)9月9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佈告:抗戰勝利、戰正結束。
1945年(民國34年)9月9日出現在上海南京東路上的巨幅廣告標示:中國、美國、英國、蘇聯四國的國旗與「慶祝抗戰勝利,慶祝世界和平」的標語。
1945年(民國34年)9月9日上海第一百貨外牆上掛著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巨幅肖像慶祝抗戰勝利
(三)、1945年9月9日冷欣中將代表何應欽上將向蔣中正委員長呈交日本降書
9月9日上午10時,何應欽上將向蔣中正委員長報告整個受降儀式過程。
民國47年(1958年)10月6日由總統府移交國史館典藏
1945年9月10日上午,冷欣中將在重慶國府禮堂將日本降書呈交蔣中正主席
~2007年7月19日攝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9月9日中午,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中將奉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之命,從南京飛赴重慶。9月10日上午,在重慶國府禮堂,冷欣中將將日本降書,呈交蔣中正主席,正式完成了整個受降手續。
(四)、日本呈遞之「降書」內容
日本呈遞之「降書」內容:
一、日本帝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已向聯合國最高統帥無條件投降。
二、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令規定「在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應向蔣委員長投降」。
三、吾等在上述區域內之全部日本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之將領願率領所屬部隊向蔣委員長無條件投降。
四、本官當立即命令所有上第二款所述區域內之全部日本海陸空軍各級指揮官及其所屬部隊與所控制之部隊向蔣委員長特派受降代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及何應欽上將指定之各地區受降主官投降。
五、投降之全部日本陸海空軍立即停止敵對行動暫留原地待命所有武器彈藥裝具器材補給品情報資料地圖文獻檔案及其他一切資產等當暫時保管所有航空器及飛行場一切設備艦艇船舶車輛碼頭工廠倉庫及一切建築物以及現在上第二款所述地區內日本陸海空軍或其控制之部隊所有或所控制之軍用或民用財產亦均保持完整全部待繳於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指定之部隊長及政府機關代表接收。
六、上第二款所述區域內日本陸海空軍所俘聯合國戰俘及拘留之人民立予釋放並保護送至指定地點。
七、自此以後所有上第二款所述區域內之日本陸海空軍當即服從蔣委員長之節制並接受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頒發之命令。
八、本官對本降書所列各款及蔣委員長與其代表何應欽上將以後對投降日軍所頒發之命令當立即對各級軍官及士兵轉達遵照上第二款所述地區之所有日本軍官佐士兵均須負有完全履行此類命令之責。
九、投降之日本陸海空軍中任何人員對於本降書所列各款及蔣委員長與其代表何應欽上將嗣後所授之命令倘有未能履行或遲延情事各級負責官長及違犯命令者願受懲罰。
奉日本帝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命簽字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 岡村寧次(蓋章)
昭和二十年(公曆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午前九時 分簽字於中華民國南京
代表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並為對日本作戰之其他聯合之利益接受本降書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公曆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午前九時 分在中華民國南京
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 何應欽(蓋章)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庋藏的原件影印本
日本降書,檔寬24cm、長31.5cm、內文共5頁,重量20g。
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之日文譯本、檔案來源機關: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案名:日本投降文獻專輯、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
目前所看到的日本降書影本有「檔案管理局」與「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兩種版本,其中,檔案管理局的「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應該是原件真品,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的影印版本品相較佳,沒有汙漬。目前台海兩岸市面所見的中文本「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都來自「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台灣地區是從2005年開始,大陸地區是2008年開始,都是經由「中國國民黨國軍退除役人員黨部」(代名「黃復興」黨部)傳發出去的。
位於臺北市長沙街一段2號的國史館曾於2015年7月7日舉辦「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陳列1945年的「日本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正本供民眾參觀,這是唯一一次公開展示「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
2016年5月,中華民國文化部審議將「1945年日本國向同盟國投降書」及「民國34(1945)年中華民國接受日本國投降檔─何應欽上蔣中正簽呈、日本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岡村寧次受領證」指定為國寶;文化部審議委員會議認為,兩者分別為見證抗日戰爭勝利及中國戰區日軍正式投降的重要文獻。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表示,1945年日本國向同盟國投降書及民國34年9月9日中華民國接受日本國投降檔,「以其見證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及中國戰區日軍正式投降之重要文獻,珍貴且具唯一性,對我國國史具有特殊意義,獲審議列為國寶」。
以下是檔案管理局「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首頁
說明:本檔案為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之中文本。
檔案管理局「日本在中國戰區降書」首頁
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001/001
案名:日本投降文獻專輯
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001/001
檔案來源機關: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021年9月9日,張哲生先生在其臉書有關日本降書的貼文中,提及:2017年8月15日,一位網友周宇華提出~中文版與日文版的日本降書是他的爺爺周英琪先生的書寫手筆。當時周英琪先生為後勤軍官,由於他曾在東北上過東語學校而識日文,加上文筆及字體都不錯,所以奉命連夜寫妥日軍投降書,據周宇華的姑姑表示,其父周英琪先生曾經提過他在寫降書時,有八位女士在旁幫忙研墨。經比對筆跡,確實相符,特補遺之。
(五)、日本中國派遣軍各方面軍的投降時間與投降官兵人數
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結束後,日本中國派遣軍各方面軍、各軍司令官大部分於9月間,一部分於10月間在各地區率部投降(個別是派出代表),並交出武器:
9月10日,第六軍司令十川次郎中將在南京投降,投降官兵138,830人。
9月11日,第十三軍司令松井太久郎中將在上海投降,投降官兵165,000人。
9月13日,第一軍司令澄田賚四郎中將在太原投降,投降官兵58,000人。
9月14日,第十一軍司令笠原幸雄中將在南昌投降,投降官兵66,830人。
9月15日,第十三軍司令松井太久郎中將在杭州投降(投降人數統計在上海人數內)。
9月15日,第二十軍司令阪西一良中將在長沙投降,投降官兵70,180人。
9月16日,第二十三軍司令田中久一中將在廣州投降,投降陸軍官兵83,890人,海南警備府海軍官兵49,400人。
9月18日,第六方面軍司令岡部直三郎大將在漢口投降,投降官兵142,600人。
9月20日,第十二軍司令鷹森孝中將在郾城投降。
9月22日,第十二軍司令鷹森孝中將在洛陽投降。以上河南兩地共投降官兵72,740人。
9月24日,第六軍司令十川次郎中將在蚌埠投降,投降官兵42,370人。
9月28日,駐蒙軍司令根本博中將在歸綏投降。
9月28日,第三十八軍司令土橋勇逸中將在河內投降,投降官兵30,081人。
9月28日,第二十三軍司令田中久一中將在汕頭投降,投降官兵4,460人。
10月10日,華北方面軍司令根本博中將在北平投降,投降官兵126,800人。
10月25日,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大將在臺北投降,投降官兵陸軍128,080人,海軍46,713人。
12月27日,第四十三軍司令細川忠康中將在濟南投降,投降官兵70,500人。
軍事委員會宣傳海報
下一則: 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上將代表中華民國於東京灣接受日本向聯合國的「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