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鐫刻鄭板橋字畫的壺
鄭板橋有紀錄可考的紫砂壺,首推《砂壺圖考》中所載鄭板橋曾自製一壺,並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但是,實物上卻沒見過真正到代的真品,本件鐫刻鄭板橋字畫的壺,字畫均精,研判是清末民初,紫砂古壺風行時由製壺名
鐫刻鄭板橋字畫的壺,坊間甚少見,一九九五年左右出版,懸掛在各各茶行的百壺圖中,就列有三把,但是,製作粗造,應是近代粗仿,與本件相去甚遠。
*
鄭爕.板橋居士.款.朱泥壺
(200公克.長13.6*寬9*高
銘文為:
進士去官落揚州
囊中無幾酒錢少
今日興來賒舊帳
斜枝橫生別紙鋪
攜取清風渡瀟湘
另是一番新滋味
*
*
壺蓋+壺面畫竹
板橋居士
鄭爕
鄭(壺面落款上圓章)
爕(壺面下方章)
板橋方章(壺底款)
鄭板橋懂茶趣、喜品茗
*
*
鄭板橋能詩、會畫,又懂茶趣、喜品茗,一生中曾寫過許多茶聯。在鎮江焦山別峰庵求學時,就曾寫過茶聯: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紙。
在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此外還有一茶聯: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以及為宣傳越州(今浙江紹興)日鑄茶的茶聯:
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
另外,還為茶館寫過茶聯: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頭為晚潮。
除此之外,鄭板橋善對聯,流傳名句有:
楚尾吳興,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在其詩書中的“茶味”更濃,如所書《竹枝詞》雲:
湓江江口是奴
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另一首: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鄭板橋且喜將茶飲與書畫並論,飲茶的境界和書畫創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清雅和清貧是鄭板橋一生的寫照,他的心境和創作目的在《題靳秋田素畫》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三間茅屋,十裏春風,窗裏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爲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鄭板橋簡史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因排行第二,自稱鄭大、鄭大郎。板橋是其號,或題板橋居士、板橋道人,晚年自署板橋老人。他是清代傑出的藝術
鄭板橋生於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卒於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終年七十三歲。綜觀其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四十四歲以前,在貧困中成長;四十四歲以後至六十一歲以前,中舉做官;六十一歲以後,賣畫終老。
對於鄭板橋的創作,世人常稱之為詩、書、畫三絕。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讓他的作品更貼近生活,雅俗共賞。在當時上門求畫的就絡繹不絕,在如今的藝術品市場上也是備受重視。
中國大陸國
在繪畫上,鄭板橋創作的題材相對單一,主要是蘭花、竹子和奇石。但就是這簡單的題材,被他塑造的出神入化,特別是他筆下的墨竹,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之氣,成為他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書法也非常有趣,獨創的六分半書體,跟繪畫緊密結合,在佈局上不是整整齊齊,反而錯落有致的很自然,所以有人說他的書法像亂石鋪街一樣的,比喻的很貼切。
鄭板橋早年曾以賣畫為生,晚年辭官以後,再到揚州賣畫,藝術境界更豐富了。鄭板橋一生畫了很多畫,但不是張張都精彩。因為賣畫,錢出得多,畫也較精道。以收藏價值來看,後期的作品應該是他的精品。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上,鄭板橋的作品表現十分突出,成交價從數十萬到上百萬,且多以超過估價一倍以上成交,受重視程度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