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國三次接受日本投降實錄(之一)
~2025.8.22 陳宗嶽寫於台北
一、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上將代表中華民國於東京灣接受日本向聯合國的「無條件投降」
(一)、1945年8月15日中、美、英、蘇四國政府宣佈「日本政府正式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1日德國希特勒自殺,次日美國宣佈德國投降,7月17日美、英、蘇3國元首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開會,會後美、英與我電話聯繫同意於26日發表「美、中、英三國波茨坦宣言」(蘇聯尚未對日宣戰),勸告日本政府履行開羅宣言之條款,無條件投降。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8日午夜蘇聯對日宣戰,9日美國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當天日相鈴木即將投降問題交日皇裁斷。10日日本提出「優待日皇條件下接受波茨坦宣言」,美、中、英、蘇四國回覆「天皇及日本之統治許可權,應置於盟國聯軍最高司令官指揮之下」,美國並指派麥克阿瑟元帥為盟軍最高司令官。
1945年8月10日,時任青年軍政治部少將主任的蔣經國先生在日記裡寫道:「日本投降矣。」
8月12日中午,蔣主席指派軍政部長徐永昌上將擔任參加日本無條件投降儀式的中國代表團團長。
8月14日昭和天皇於《終戰詔書》上簽署本名「裕仁」並加蓋禦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各同盟國,日本正式通知中、美、英、蘇四國政府,無條件接受敦促其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
日本天皇裕仁簽署的《終戰詔書》
日本天皇裕仁簽署的《終戰詔書》
1945年8月13日,面對即將來的抗戰勝利,蔣中正委員長在日記裡寫道:「未來艱鉅,十倍於抗戰。」對此,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女士說:「蔣中正委員長面對未來局勢,沒有絲毫歡悅。因為蔣中正委員長知道,這個時候林彪、彭德懷的部隊已經開始行動了,內戰即將開始。而且,內戰的複雜與艱困可能比抗日更甚。「
1945年8月15日上午7時,中、美、英、蘇四國政府正式收到日本投降電文,即在各自首都同時宣佈「日本政府正式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時,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之前,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親到重慶中央廣播電台,發表「抗戰勝利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
全國軍民同胞們、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們:
我們的「正義必然勝過強權」的真理,終於得到了它最後的證明。這亦是表示了我們國民革命歷史使命的成功,八年奮鬥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實現。
我全國同胞自抗戰以來,八年間所受的痛苦與犧牲,雖是一年一年地增加,可是抗戰必勝的信念,亦是一天一天地增強。尤其是我們淪陷區的同胞們,受盡了無窮摧殘與奴辱的黑暗,今天是得到了完全的解放,而重見青天白日了。這幾天以來,各地軍民的歡呼與快慰的情緒,其主要意義亦就是為了被佔領區同胞獲得了解放。
同胞們須知,「不念舊惡」和「與人為善」是我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到今天一貫地以抵制黷武的日本軍閥為敵,而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我們更不可以對敵國的無辜人民加以污辱,我們只有對他們被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拔於錯誤和罪惡。我們必須切記,如果以暴行答覆敵人從前的暴行,以奴辱來答覆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將成為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這決不是我們仁義之師的目的。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中央日報號外「最後勝利今日降臨」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頭版「日本投降矣!」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日本NHK第一放送播出整點報時後,播音員和田信賢在播音室播放日本天皇在前一天親自宣讀《終戰詔書》錄製的黑膠唱片,台灣放送協會、朝鮮放送協會等外地之廣播機構也有轉播。英語版由NHK放送員平川唯一以英語宣讀,透過「東京廣播電台」向全世界廣播。1945年8月15日,《紐約時報》全文轉載《終戰詔書》英文版。
日本天皇在這份《終戰詔書》中昭告:
朕深鑑世界之大勢與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
朕使帝國政府,對美、英、中、蘇四國,通告受諾其共同宣言之旨。
抑圖帝國臣民康寧,偕萬邦共榮之樂者,皇祖皇宗之遺範,朕之所拳拳不措。曩所以宣戰美英二國,亦實出於庶幾帝國自存與東亞安定;如排他國主權、侵領土者,固非朕志。然交戰已閱四歲,不拘於朕陸海將兵之勇戰、朕百僚有司之勵精、朕一億眾庶之奉公,各盡最善,戰局未必好轉,世界大勢亦不我利。加之敵新使用殘虐爆彈,頻殺傷無辜;慘害所及,真至不可測。而尚繼續交戰,終不僅招來我民族之滅亡,延而可破卻人類文明。如斯,朕何以保億兆赤子,謝皇祖皇宗之神靈哉?是朕所以使帝國政府應於共同宣言也。
朕對與帝國共終始協力於東亞解放之諸盟邦,不得不表遺憾之意。致想帝國臣民,死於戰陣、殉於職域、斃於非命者,及其遺族,五內爲裂。且至於負戰傷、蒙災禍、失家業者之厚生,朕所深軫念也。惟今後帝國可受之苦難,固非尋常。爾臣民之衷情,朕善知之。然時運所趨,朕堪所難堪、忍所難忍,欲以爲萬世開太平。
朕茲得護持國體,信倚爾忠良臣民之赤誠,常與爾臣民共在。若夫情之所激、濫滋事端,或如排擠同胞、互亂時局,而爲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朕最戒之。宜舉國一家,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總力於將來之建設,篤道義,鞏志操,誓發揚國體精華,可期不後於世界之進運。爾臣民,其克體朕意矣!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重慶市區內豎起「慶祝勝利」牌坊。~2007年7月19日攝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1945年8月17日,中華民國政府派遣如下六位代表團成員前往日本參加盟軍受降:
1、徐永昌上將(1887-1959),1908年入武衛左軍隨營總堂,1914年考入陸軍大學,1924年任國民軍第三軍旅長,1935年授予陸軍二級上將,1938年1月任國民政府軍令部部長,1943年獲頒青天白日勳章,1948年12月任國防部長,1952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
2、楊宣誠海軍中將(1889-1962),1908年入日本東京海軍學校學習,1911年在長江艦隊任楚泰艦槍炮官兼教練官時參加武昌起義,1913年經黃興推薦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商學院學習。1934年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二處處長,1936年任駐日海軍武官,搜集了不少情報,回國後獲蔣中正委員長接見。後任軍令部第二廳廳長主持對日情報工作。1940年晉升海軍少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第二廳監測電台收到日軍一個新的密碼,經過破譯,發現是日本太平洋海陸空軍的聯繫密碼,因而判斷日軍將有所動作,當即報告蔣委員長並向盟軍通報,但盟軍代表多持懷疑態度。不久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總統羅斯福想起此事大爲懊惱。1943年11月任軍事委員會外事局局長陪同蔣中正委員長參加開羅會議,舉《馬關條約》簽署時寫明割讓台灣與澎湖,堅持《開羅宣言》中需明列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包括台灣與澎湖列島。1947年任省政府顧問兼農林公司董事長,不久後出任日月潭資源委員會電氣公司董事長。
3、朱世明中將(1898-1965),18歲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公派留學美國,考入麻省理工學院,之後投筆從戎入維吉尼亞軍校,再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任蔣中正的侍從副官、軍事委員會交通技術學校教育長,駐蘇聯與美國大使館武官,通曉多國語言。1946年任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憑藉著他和眾多美軍將官的深厚交情,說服了麥克阿瑟公開一部分日本政府早已經秘密銷毀的檔案副本,令包括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甲級戰犯被處以絞刑與其他應有徒刑。
4、王之少將(1907—2001),先後就讀於清華學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洛維其大學,1928年再進西點軍校學習,曾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參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軍事觀察員身份跟隨麥克阿瑟轉戰太平洋,後任中國駐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部首席聯絡參謀,陸軍軍官學校中將教育長,總統府參軍,東吳大學外文系主任。
5、李樹正少將(1914-1991),黃埔軍校第七期,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參加第一次遠征緬甸作戰,1949年升陸軍中將,後任陸軍總部參謀長、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三軍聯合月刊》總編輯。
6、王丕承少將(1900-1991),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外文部畢業,1926年投筆從戎加入革命軍,北伐時擔任文職俄文翻譯,1927年蔣中正石保送王丕承入日本士官學校,1929年以第二名成績畢業,後曾赴「德國慕尼克陸軍工兵學校軍官班」與「美國陸軍參謀與指揮學院」進修,通曉日、德、英、俄四國語言,曾先後在美蘇德法等國任武官、軍令部情報處處長,1938年晉升少將,1963年升陸軍中將國防部物資司司長,1974年退役。
中華民國參加盟軍受降代表陸軍少將李樹正1985年9月2日贈予國軍歷史文物館之受降典禮照片與敘述~2020年7月6日攝於臺北國軍歷史文物館
1945年9月2日中華民國參加盟軍受降代表於正式典禮前與麥克阿瑟交談
中華民國受降代表陸軍少將李樹正於1985年9月2日的回溯記事
1945年(民國34年)8月24日國民政府蔣中正主席在重慶總統官邸簽署《聯合國宣言》的批准書,中國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員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5年8月28日,美軍登陸橫須賀,美海軍第三艦隊之旗艦~密蘇里號駛進東京灣準備接受日本投降。惟當時日本「自殺式」神風轟炸機駛入厚木機場跑道待命,飛行員準備俯衝密蘇里號炸死艦上所有人員。最後賴日本皇族成員到各個要塞據點,要求保證執行天皇的諾言,激烈分子才作罷。1945年8月31日徐永昌上將率代表團抵達橫濱時,逾380艘的美軍第3、5、7艦隊及英軍艦隊已陸續駛抵東京灣附近戒備,入夜以後只見一片艦燈閃爍海濱。
1945年9月2日的密蘇里號
除役後的密蘇里號停泊於夏威夷港口成為歷史場景的景點
~攝於2005年8月29日
所以選擇密蘇里號這艘排水量高達4萬5千噸的超級戰艦,其實是爲了彌平杜魯門總統指派麥克阿瑟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儀式,並作為同盟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引發美國海軍不滿「這將給人以『主要是陸軍將日本打敗』的印象」,因此海軍部長福萊斯特建議:「如果投降儀式由陸軍將領主持,那麼儀式應在一艘海軍軍艦上舉行;麥克阿瑟代表同盟國簽字,尼米茲就代表美國簽字,以表彰海軍在戰爭中的貢獻。」為了保證總統同意這個建議,特別選擇以杜魯門家鄉命名,並由他女兒馬格麗特主持下水典禮的密蘇里號作為受降軍艦,密蘇里號也因此成為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場地。
密蘇里號戰艦上標明的受降時之船泊座標:東經139度45分36秒、北緯35度21分17秒~攝於2005年8月29日
(二)、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上將代表戰勝國中華民國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受降典禮現場的美軍官兵穿著隨意的軍便服藉以表示對日本的蔑視
1945年9月2日上午7時30分,中國及各國代表分別搭乘驅逐艦前往停泊在東京灣南端的第3艦隊旗艦~密蘇里號。按照約定,中國政府代表團第一個到達密蘇里戰艦,8時30分,當徐永昌上將率領代表團登上扶梯、步入艦上時,軍樂隊大奏軍樂。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是軍令部部長陸軍二級上將徐永昌,代表團成員另有:海軍中將楊宣城、陸軍中將朱世民、陸軍少將王之、陸軍少將李樹正、陸軍少將王丕承共六員。
接著,英、蘇、澳、加、法、荷、紐等各國代表陸續登艦。美國代表尼米茲上將與海爾賽在8時5分已先到,並在8時43分陪同麥克阿瑟進入艦長室。日本代表11人由重光葵與梅津美治郎率隊,在8時56分登艦。
日本代表11人由重光葵率領的4名外交人員與梅津率隊的7名日本軍官組成
日本投降代表共11人,在密蘇里號戰艦甲板上分2人、5人、4人的三排站立,前排是簽字人重光葵與梅津美治郎;第二排左起:大本營陸軍部第一部長陸軍中將宮崎週一、內閣終戰聯絡中央事務局長官岡崎勝男、大本營海軍部第一部長海軍少將富岡定俊、內閣情報部第三部長加瀨俊一、大本營陸軍參謀陸軍少將永井八津次;第三排左起:軍令部兼海軍省原副官海軍少將橫山一郎、內閣終戰聯絡中央事務局第三部長太田三郎、大本營海軍參謀海軍大佐柴勝男、首相秘書陸軍大佐官杉田一次。
作為受降典禮會場的廣闊甲板上,在右側劃分出一個區域,中間放著一張由士官餐廳搬來的一張長桌,上面罩著綠色絨布,降書靜置其上,桌兩方各置一張木椅。盟國代表縱列於長桌上方,日本代表在重光與梅津的率領下分成三排立於桌的另一方。此時甲板上、高塔上,到處擠滿了觀禮的官兵與來自20個國家的170餘位新聞與攝影記者,其中包括3名中國記者與4名日本記者。
日本代表團在砲口下簽署投降書
9時2分典禮開始(密蘇里號甲板日誌記載),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與尼米茲(C.W.Nimitz)步出艦長室,尼米茲就美國代表位置,站在徐永昌上將右側,麥克阿瑟則走向長桌上方的麥克風前,主持受降儀式。
此時美軍出席的有:第1集團軍司令霍奇斯、第6集團軍司令克魯格、第8集團軍司令艾克爾伯格、第10集團軍司令史迪威、陸軍航空隊司令斯帕茨、陸軍航空隊遠東司令肯尼、太平洋陸軍參謀長薩瑟蘭、中國戰區參謀長兼美軍司令魏德邁、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太平洋艦隊兩棲部隊司令特納、太平洋艦隊海軍陸戰隊司令蓋格、太平洋艦隊參謀長F.P.謝爾曼等眾多將官。
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上將宣讀投降命令(第一排左一為徐永昌上將)
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上將宣讀投降命令
麥克阿瑟首先宣佈典禮開始,並宣讀投降命令:「我們聚集此地,締結這一莊嚴協定,俾得恢復世界和平。理想與觀念之分歧,已在世界各戰場上徹底解決,無復討論與辯解之必要。......我們將告別充滿血腥屠殺的世界,迎接美好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我們將致力於維護人類的尊嚴,實現人類追求自由、寬容和正義的美好願望,這是我們誠摯的希望,也是全人類的希望。在此我以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的名義宣佈~我將秉持正義和寬容來完成我的職責,同時,為了徹底、迅速、忠實地執行投降條件,我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麥克阿瑟宣讀完命令,昂首向日本代表團說:「我現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的代表,在投降書上指定的地方簽字。」他說完後,一個日本人走到桌前,審視那兩份像大書夾一樣白紙黑字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確認無誤,然後又折回入隊。
因為當時的日本軍方根本不受日本天皇政府的制約,如果不派出一個真正能代表日本軍方簽字的人,在國際上恐怕不能取得同盟國的信任。但是,日本方面這時又無法找出一個能同時代表天皇政府和軍部的人來出席此次簽字儀式,所以日本只得派出兩名代表:一名代表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一名代表日本軍方大本營,一同出席簽字。
麥克阿瑟的參謀長薩瑟蘭(RichardSutherland,1893-1966)中將在儀式現場擔任協調工作,由於加拿大代表在一份投降書簽字位置發生錯誤,日方代表表示不能接受,認為這是損壞的檔,拿回去沒辦法向天皇交差。麥克阿瑟因此命令旁邊擔任協調工作的薩瑟蘭參謀長將錯誤部分重新塗改代表欄並附上簽名為記,這一偶然機會使薩瑟蘭成爲交付給日本降書上的第13位「簽字」人。
日本外相重光葵以「奉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之命令與名義」簽署降書
重光葵將禮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邊,除手套,執降書看了約一分鐘,才從衣袋裡取出一枝自來水筆,在第一份降書上簽字。之後,再起身往右手邊靠,簽署第二份降書時是彎腰站著的。
日軍參謀長梅津以「奉日本大本營之命令與名義」簽署降書
日軍參謀長梅津以「奉日本大本營之命令與名義」隨即也簽了字,他簽字時沒有入座,右手除去手套後,立著欠身執筆簽字。兩人共簽署了二份有整版報紙大小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書」,這時是9時10分。麥克阿瑟的參謀長美國陸軍中將理查·K·薩瑟蘭一直在桌子對面觀看,接著,將投降書轉180度向著盟軍方向。
麥克阿瑟代表同盟國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麥克阿瑟接著宣佈:「同盟國最高統帥現在代表各交戰國簽字!」他並邀請喬納森·溫賴特少將和亞瑟·帕西瓦爾中將陪同簽字,溫賴特是最後堅守菲律賓的美軍將領,帕西瓦爾則是新加坡淪陷時的英軍將領,兩人都剛從瀋陽戰俘營歸來。三年戰俘的摧殘,使兩人骨瘦如柴只剩下三分之ㄧ的體重,麥克阿瑟請這兩人陪同簽字,表達對兩人所受苦難的一種補償。
兩人出列向麥克阿瑟敬禮後站在他身後,麥克阿瑟就座後開始簽字,一共用了六支美國派克(PARKER)多福(DUOFOLD)型鋼筆簽字,第1、2支筆當場就送給了陪同簽字的溫賴特和帕西瓦爾,第3、4支筆分別送給西點軍校和海軍官校,第5支筆自留,第6支筆原為其夫人所有之紅筆,簽後仍還其夫人。
在麥克阿瑟將軍率先簽署的時候,中國代表團海軍中將楊宣誠因為視線被遮擋,還特地側身看麥克阿瑟將軍的具體簽署過程。
夏威夷密蘇里號上展示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書」樣品~攝於2005年8月29日
而後九個戰勝國家的代表順序簽字:第一位為代表美國的尼米茲海軍上將,他分別用二支筆簽署二份「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代表美國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尼米茲海軍上將用二支金筆來簽署降書,其中一支是由旅美華僑胡筠莊贈予的,並約定要在戰爭勝利時簽字時使用。尼米茲上將如約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用它在日本降書上簽字,之後再將這枝金筆送還給胡筠莊。抗戰勝利後,胡筠莊托人將這支金筆帶回中國,經由國民政府教育部交由國立中央博物院(現南京博物院)收藏。這支派克16K金筆,墨綠色筆桿,長14釐米,筆上刻有「victorypenadmiralChester·W·Nimitz」,意思爲「勝利之筆指揮官賈斯特·尼米茲」。2022年8月15日新華報業網報導:2015年,這支「勝利之筆」還遠赴美國夏威夷,參加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舉行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物展」。
徐永昌上將代表戰勝國中華民國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徐永昌上將代表戰勝國中華民國簽署「日本無條件投降書」
繼之,時任國民政府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上將代表中華民國簽字,在中國代表陸軍上將徐永昌簽字的時候,中國駐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部首席聯絡參謀王之少將站在一旁,幫徐永昌指出需要簽字的地方具體在那裡。9時14分,徐永昌上將在儀式完畢後,應記者之請,在這勝利的時候向國內的民眾說:「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個在這裡有代表的國家,也可同樣的回想一下過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訴他有過錯誤,他就應當勇敢地承認過錯而懺悔!」
而後,大英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依序簽署。簽署過程中,除了美國有駐日盟軍最高總司令麥克阿瑟上將和杜魯門總統指定的受降代表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兩位代表之外,其餘八個國家都是一個國家一個代表,而且都只用一支筆簽二份投降書,加上日本二位代表,一共12人,用了18支筆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上簽署了姓名。
簽署過程中,加拿大代表科斯格羅夫上校,因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隻眼睛失明,導致他不小心看跳了行,簽到了法國代表簽字的地方,結果後面都只好遞次一行,一路錯下去,導致最後的紐西蘭只能簽到了靠近邊頁的地方。當這份簽錯行的投降書要交給日本時,日方代表表示不能接受,認為這是損壞的檔,拿回去沒辦法向天皇交差。麥克阿瑟因此命令旁邊擔任協調工作的薩瑟蘭參謀長將錯誤部分重新塗改代表欄並附上簽名為記,因此日方收藏的投降書中本該由加拿大代表簽字的地方是空白的,目前存放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國史館的註記,維基百科記載本降書收藏在江戶東京博物館)。
這份簽錯跳了行的降書目前存放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日本向盟軍簽署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現收藏在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
簽署的英文版「日本無條件投降書」,長61.2公分、寬46.5公分、重3.1公斤,翻譯成中文的內容如下:
吾等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軍,接受1945年7月26日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及大不列顛政府於波茨坦協議所擬訂的四個條款,和隨後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提出的附款,上述四強以下稱為聯合國(註:自1945年8月24日,蔣中正主席在重慶總統官邸簽署了《聯合國宣言》的批准書之後,中國不僅成為聯合國的一員,並成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原本的『同盟國』用語都轉成了『聯合國』)。
吾等宣佈:日本帝國大本營所屬之各地日本軍隊,暨在日本國控制下之所有軍隊,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
吾等命令各地所有日本國軍隊及日本國臣民,終止敵對行為,保存船隻、飛機及非軍用財產,防止毀損,並嚴令日本政府各機關,履行聯合國最高司令官,或根據其指示所頒發之各項要求。
大本營應立即命令一切日本國軍隊及日本國所控制之一切軍隊指揮官(無論現在何地)本身及其所屬一切軍隊,著即無條件投降。
吾等命令所有官廳,陸、海軍人員,遵行並履行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為受降所發出或根據其委任所發出之一切佈告、命令及指示。並令該等人員繼續留守各自崗位,執行其非戰闘任務,以至聯合國司令官解除其任務為止。
吾等即發佈命令,要求各級人員誠實履行波茨坦宣言各條款,暨為實施該宣言聯合國代表所要求之各條款。並約定天皇、日本國政府及其繼任者,同樣採取此項措施。
吾等代表日本帝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承諾即時釋放現在日本控制下之所有聯合國俘虜及被拘留者。並對之加以保護,供給給養,立即送至指定地點。
天皇及日本國政府之統治權限,為實行受降條款,採取措施時,置於聯合國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4分,於日本國東京灣上簽署。
奉日本帝國天皇陛下及日本國政府與名義:重光癸
奉日本帝國大本營命令與名義:梅津美治郎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8分,於東京灣上,為美利堅合眾國、中華民國、大英聯合王國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暨與日本處於交戰狀態之其他聯合諸國利益,接受上項降書。
接著依序由聯合國及各國代表簽署:
聯合國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上將
美利堅合眾國代表尼米茲上將
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
大英聯合王國代表布魯斯·弗雷澤上將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代表德里維昂柯·普爾卡耶夫中將
澳大利亞湯瑪斯·布來梅上將
加拿大摩爾·科斯格來夫上校
法國雅各斯·列克雷克上將
荷蘭康拉德·赫爾弗裡奇上將
紐西蘭昂納德·伊西德少將
等待全體代表簽署完畢後,麥克阿瑟和各國首席代表離場,進入將領指揮室,儀式正式結束,當時的時間為9時18分,而9.18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日子,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道不爽?
之後日本投降代表退席離場。
日本投降代表離艦
密蘇里號甲板日誌記載當天約有170名記者見證了這一莊嚴時刻,中國記者有三人,分別是「大公報」記者黎秀石、朱啟平與「中央社」記者曾安波,據黎秀石回憶:「由於艦上只提供了一架無線電臺,由誰先發佈消息呢?美軍情報官採取了最公平的抽籤辦法,5張標有1至5號標記的紙條捲緊後,放入一頂軍帽內,中央社的曾安波抽到了1號簽,他興奮地衝進報務房,將這一轟動世界的消息發向設在重慶的中央通訊社總部,再由總部發向全世界。」在場一位合眾社記者說道:「平心而論,以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犧牲和發揮的作用,她獲得第一報導權也是當之無愧和理所當然的。」
9月2日,東京灣簽降的當天,杜魯門、史達林,均在其國內發表廣播演說,當晚東京灣停泊之英艦約克公爵號舉行祝捷晚宴,各國代表與記者都參加了。
之後,美國利用當時要價極為昂貴的照相技術,製作攝相文本給同盟國其他國家,務求存真。這些攝相的文本與簽字的文本均具有同等的國際法法效力,此一「日本無條件投降書」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
本件攝相文本「日本無條件投降書」於民國47年(1958年)10月6日由總統府移交國史館典藏,原卷名:「接受日本投降受降文物-DOCUMENTSPERTAININGTOTHEJAPANESESURRENDER日本向盟國投降降書」。該件為複合式材質,封面為西式左翻燙金精裝,內文底紙黏貼相片並裝訂成冊,其尺寸長61.2公分、寬46.5公分、高2.8公分,附一紙質外盒,保存狀態尚佳,惟因銀鹽相片長期受到濕度變化影響,造成與黏貼紙之間的膨脹收縮差異,使平面皺褶狀況嚴重,銀鹽高濃度處有銀鹽析出情況。
這艘近六萬噸的密蘇里號(USSMissouri)主力艦,於1992年3月31日退役,1998年由海軍捐贈給夏威夷珍珠港,成為密蘇里號戰艦紀念博物館,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瞻仰19英寸口徑巨炮,並憑弔。~攝於200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