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頂樓花園裡,還有一種有濃重魚腥味的藥草,拔了它若忘了洗手,別人還會以為你去市場買了鮮魚,這種草有特殊氣味,因其莖葉被摘取破壞時會發出一股濃濃的魚腥味,故稱魚腥草,台語叫做臭臊草(chhàu-chho-chháu),別名蕺菜,在《本草綱目》即載:「蕺,其葉腥氣,故名爲魚腥草。」可謂名符其實。
魚腥草產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名醫別錄》中,唐蘇頌這樣說:「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可知在料理上,涼拌生食是一種選擇,其嫩葉是可採摘直接食用的,然而蠻多人會怕它的腥味,這時可以考慮用食鹽醃漬,或是用自釀醋,再加些辣椒和薑伴成調味去腥味。
另一種則是以中藥材的方式來燉湯、煮茶飲,清洗曬乾,待乾燥後,則可以用來燉煮成湯底,不但沒有腥味,而且也可以吸收到它的營養,達到食療效果。原本我都是去青草店買乾貨,透過老板的介紹才認識了魚腥草這種能提昇人體免疫力,也是抗癌藥草。後來,因須要長期食用,才開始種植,它算是一種野菜藥草,所以很少有人賣魚腥草盆栽,因其生於山野溝壑或濕潤、肥沃之地,我得到郊外溫暖濕潤低地尋覓,雖原先取得的不多,一開始只種少許,但只要土壤夠豐,空間夠大,它便能四周蔓生,由於它的繁殖力旺盛,其藉由根莖來繁殖,於是很快地院子裡到處都是魚腥草的蹤影,現在它成了我隨時可取得天然的藥草與健康食材之一。
魚腥草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又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能抗菌、抗病毒等功用,其煎劑對多種球菌、桿菌、細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藥效廣泛,故魚腥草又有藥草之王的美名,在日本被稱為十藥(Houttuyniae Herba),可見其能治之症繁多。
在傳統醫學中,它被廣泛應用,就《本草綱目》所載:「散熱毒癰腫。」《本草經疏》載明:「治痰熱壅肺,發為肺癰吐膿血之要藥。」明代龔廷賢著《藥性歌括四百味》也指出:「蕺菜微寒,肺癰宜服,熏洗痔瘡,消腫解毒。」一般來說魚腥草為治療痰熱、肺癰,以及咳吐膿血藥用,其入藥具有清熱解毒、痰熱喘咳、消癰排膿、治療肺炎等功效,若感冒咳嗽不止而使呼吸器官發炎,亦可治之。又《醫林纂要》則記載:「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分類草藥性》說:「治五淋,消水腫,去食積,補虛弱,消膨脹。」其中五淋為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等五類型,即淋症,為尿頻、尿急、排尿障礙或澀痛、淋瀝不斷的症候,包括泌尿系感染、結石、結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多種疾病。綜合古籍所載,魚腥草具備了解毒、消炎、消腫、抗菌、抗黴、止血、袪除淤血、消除水腫、促進消化、治療腹脹等多重療癒功效。故為藥草之王可說實至名歸。不過,《本草分經》:「辛,微寒」,所以飲用也必須有所節制。
魚腥草摘下來之後 可以先曬乾 再煮湯或茶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