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骨&盜跖與【反派論辯】
2006/12/08 17:32
瀏覽1,47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這篇文章,主要是將反派角色的特性,做一些深論與推演,原本,筆者是打算,用一些道家思想與社會學的理論,來論述反派角色,不過,有鑑於某人提出「文字排序,天花亂墜」的質疑,因此,現在筆者打算,將這幾個觀點分節描述,也就是一節一個觀點,而不在像從前一般,一節包含了兩個以上的觀點或例子。關於反派角色的申論,筆者將從道家以及衝突學派的觀點來說明。
盜亦有道:在【莊子⊙胠篋第十】當中,盜跖提到大盜的五種道德,分別是聖、勇、義、智、仁,按其本義,聖是指能預先猜出房間的財物在哪裡;勇是指一馬當先;義是指偷完財物之後,最後才出來;智是指在下手之前,先判斷情況;仁是指把偷來的東西,分得很公平。其實歸納起來,主要就是智慧與義氣兩者,必須同時兼具,才能當一個真正的、使人崇拜的反派人物。
之前某網友提到,反派角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反派角色一開始,就表現出唯我獨尊、萬夫莫敵的氣勢,並且對於夥伴相當重視。這些看法,筆者大致贊同,沒錯,要成為一個風雲一時的反派人物,就必須要兼具智慧、勇氣、義氣、聖明、仁德這五個條件。而且,這五個條件如果不能具備,那就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反派人物,而只能當一個人人都喊打、不受尊敬的小反派。
而且,這五種道德,不只是成為大反派的條件,也是成為一個大正派的條件,換言之,一個角色會不會受到觀眾的崇拜,重點並不在於他(她)是正派或反派,而是在於,自身有沒有具備這五種道德,所以,鬥牙王、殺生丸、蠻骨,他們之所以能分別成為人人崇拜的正派與反派,主要也是因為,他們身上具備了這五種聖人之道,至於奈落,之所以受到的崇拜較少,是因為他少了勇、義、仁三項。
就筆者看來,蠻骨的本質最接近莊子所提的盜跖,他帶領七人幫的時候,能夠預先獲知,哪一位諸侯需要傭兵,在接到任務之後,也總是帶頭去執行任務,然而在任務完成之後,他會先讓其他兄弟先走,自己則留下來斷後,並且在執行任務之前,會先判斷情況,或是送討伐書給對方,並且儘量與其兄弟們享有同等的功勞。依筆者之見,許多網友崇拜的反派人物,或許都是近於這種類型的吧!
大盜的大道理:在【莊子⊙盜跖第二十九】裡面,孔子試圖去規勸柳下季的弟弟,也就是盜跖,不要再做強盜,而去做一個城池的諸侯。但是盜跖對孔子所說的話,卻讓孔子啞然失色,回去之後還跟柳下季說,他匆忙地去拔老虎的鬍子,結果差點被吃掉。盜跖對孔子說的話,大意是說,富貴對他來講只是過眼雲煙,而且最大的城池莫過於天下,而天下的事情有大利就有大害。
但是,就筆者看來,他的最後一段話,是值得借鏡的,也就是說,如果假借道德、仁義來殺人,那麼將會禍患無窮,比做強盜殺人更殘酷。這樣的說法,其實跟筆者之前的【蠻骨的社會人生觀】之結語頗為雷同。換言之,一般被社會定為反派的人,通常都是那種,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出其反派性格的人。甚至,強盜或是傭兵,他們則是挑明了告訴世人,他們是反派角色,是反社會的一群人!
反派人物的界定,通常都是從對於社會規範,包括習俗、道德的服從程度來決定,凡是不服從這些規範的人,都會被界定成為反派人物。但是,這些被列為反派的人,品行真的就一定壞嗎?那到不見得。反派的定義,主要是指他的思想或偏好,與一般主流價值、主流偏好有所不同,或者其生活態度與當今的多數人不同,而不一定是品行不好。換言之,只要觀念與多數人不同,都有被當成反派的可能!
看了這段盜跖的說辭,筆者倒是想起,七人幫中的蠻骨,他曾對犬夜叉不滿地說:「追求利益的人這麼多,為什麼單單指責我們七人幫?」另外,他也說過這麼一句話:「現在我們都復活了,又可以出來闖蕩江湖了,這難道還不夠嗎?」盜跖與蠻骨是所謂的反派人物,但是,他們說的這些話,不見得沒有道理吧!看了這些,筆者漸漸覺得,那些被媒體列為正派的上流人士,都像小丑一般。
衝突論的推演:這是說,反派之所以被界定、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這些團體的思想、生活方式、價值觀等,與社會體系中的主流價值觀有所牴觸、有所衝突,所以社會中的法律、道德、習俗等規範體系,自然就不容許這些團體在社會當中,名正言順地立足與生存。在這裡,反派與社會中的被列為正派的主流團體,進行衝突的結果,可能是破壞性的,也可能是建設性的,產生新的意義、新的權力。
嚴格地說起來,是正派還是反派,有時僅在一念之間,有時僅在一件事情的發展,或是一個行動的成敗,就能夠決定,該團體究竟屬於正派還是反派。以革命來說吧!這些革命團體最初都被當權者視為「叛亂團體」、「異議份子」、「反社會的壞份子」,但是,一但他們的社會運動使當權者妥協讓步,一但他們的革命運動使當權者垮台,他們就可能被界定為正派的團體,而不再是初期的那種反派認定!
從階級鬥爭論的觀點來看,在兩個不同的團體之間,都會認為另一個團體是反派。也因此,在現實社會中,反派不一定就是那個最初佔盡優勢的,也不一定就是那個比較厲害的!地主階級會認為與他們鬥爭的工人階級是反派,同樣地,工人階級恐怕也會認為,他們所鬥爭的地主階級是反派。所以該網友的說法,是僅限於戲劇的安排而已,現實生活中,反派不見得是那一開始佔優勢的!
基本上,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來,反派人物的定義是,擁有與當權者、主流價值不同的思想、主張、偏好、態度,或是從事偏離社會規範的行為之人。因此,筆者認為,反派人物之所以值得崇拜、值得稱讚,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畏權威的勇氣,以及勇於向不平等的階級與主流價值挑戰的決心。還有就像是該網友所說的,值得崇拜的反派人物,多具有聖明、勇氣、義氣、智慧、仁德的特質。
結語:在電影【火燒島】與【Con Air】中,能夠凝聚共同意識的人、能夠維持團體秩序與穩定的人,都不是警察,而是黑道大哥或罪犯首領,這些被社會歸類為反派的人們,反而受到了同情與尊重,相對地,那些被社會歸為正派的警察,在兩部片中,卻成了被忽略、甚至是被唾棄的一群人。或許,這兩部電影的編劇,都是要突顯,反派人物與眾不同的特色與魅力,而刻意忽略正派人物。
這篇文章,筆者雖無法避免,所謂文字排序的運用,但是,筆者引用盜跖的例子時,已避免了原文的直接引用;在論述社會學理論【衝突學派】的觀點時,也僅就其理論的涵義來申論。走筆於此,逐漸有種感覺,媒體一直歌功頌德的那些「上流小丑」,實在不如蠻骨、殺生丸、奈落,或是盜跖等反派人物來得真實!
自訂分類:犬夜叉電視、劇場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