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唐風餘韻,晉國霸業
2025/04/22 00:02
瀏覽3,860
迴響1
推薦97
引用0

在山西旅遊的一天,行程來到山西中部汾河流域的晉中市、臨汾市一帶,參觀完了位在介休市,相傳建於隋代的張壁古堡,正前往我們下一個目的地,位在靈石,號稱民間紫禁城的王家大院;此時已接近中午時分,遊覽車行走在左彎右拐的山道上,晃得人有些昏沉,突然「綿山風景區」的牌樓,映入眼簾,精神也為之一振!綿山,那不就是四、五年級生小學課本裡,「寒食節由來」一文中的綿山;故事梗概是介之推跟隨晉國公子重耳出奔,備嚐流離之苦,在幾乎斷糧時還曾「割股奉君」,歷經19年,最後成功輔佐重耳回國繼承王位,是為晉文公,但介之推之後「功不言祿」,決定歸隱綿山。介之推以其忠心耿耿,淡薄名利,被尊稱為介子,中國歷朝歷代,褒揚有加,綿山一名介山,介休在秦時就已設界休郡,西晉時為紀念介之推,特改為介休。

 

西元前11世紀,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子成王,以「桐葉封地」,封其同母弟叔虞於故唐都城,國號仍為唐,後世稱唐叔虞,此地原是帝堯的都城,稱陶唐氏唐國,歷經舜、夏、商,到西周初業,唐地就是今天的臨汾市襄汾縣,叔虞子燮父繼位後,以源自今晉祠內難老泉的晉水,改國號為晉,成為第一代晉侯。晉國自唐叔虞封於唐算起,立國六百餘年,歷經38代國君,晉國的都城,先後在唐、曲沃、絳(也稱翼)、新絳(新田)數地,都在現在臨汾的附近;第一段提到的晉文公,即位後勵精圖治,西元前632年,城濮一戰,打敗楚國,開始稱霸中原,霸業持續維持150餘年,是春秋五霸中,霸業維持最久的諸侯國,也是山西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到西元前376年,大夫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戰國時代開始,這也是山西被稱為三晉的原因。

 

順便一提,春秋五霸的「霸」字,其實先秦古籍中與「伯」同字,長者之意,春秋時代是指強大諸侯國君主的頭銜,即諸侯的領袖,並無現代「霸道蠻橫」的含義,所以古籍有時會寫為「春秋五伯」或「春秋五侯伯」。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音伯),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上面詩歌是「詩經·國風」中「唐風」的「揚之水」;詩經是收錄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業的各地民歌,「唐風 」即原唐國,後更名為晉國的民歌,詩中的沃、鵠,指晉國大城曲沃,君子,則指晉國封於曲沃的宗室旁支桓叔,描述當時晉國的政局與民情。

 

在山西臨汾曲沃縣曲村鎮的晉國博物館,這裡原是曲村-天馬遺址,現地建了博物館,2014年才完成對外開放;197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在這裡陸續挖掘出九組19座晉國諸侯、大夫及其夫人的墓葬,和陪葬的車馬坑,將這些出土的文物,及墓坑、車馬坑,現地建館保存,因此佔地相當大;出土的九組墓葬包含第一代晉侯,即前段提到的燮父,到春秋時代中期的晉文侯;其中燮父墓,史料記載的埋葬年代是西元前812年,比西安的秦朝兵馬俑還要早六百餘年,出土的兵車48輛,是截至目前,商、周兩朝,出土車輛數量最多的墓葬;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等一萬兩千多件,珍貴文物109件,學術上釋疑西周帝王編年的一些困惑,其中蘇(一作穌)鐘,玉組珮價值連城,部分文物已移到太原的山西博物院展出;由燮父墓葬出土,一件鳳鳥回眸造型,有著象鼻尾巴的青銅鳥尊,更被譽為該院的鎮院之寶,這三件都是考古學上重大發現,也是大陸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山西博物院分為七個歷史文化專題,「晉國霸業」為其中之一,展出晉國輝煌歷史的相關文物。

 

孟秋雨霽過新田,綠樹人家斷復連,汾澮波光晴泛日,絳橋山色曉參天,

申生大孝留天地,里克遺名在簡篇,何事齊姜墳上土,忍將芳草度流年。 

上面的七言律詩「曲沃道上」,出自明初薛瑄(1389-1464),他是山西河津縣人,永樂19年(1421)進士,朝廷命官,也是理學家,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其詩中的曲沃、新田、汾水、澮水、絳、橋山,都是跟晉都城相關的地名,申生、里克則分別是晉國太子及貴族;晉國的赫赫盛名,仍令兩千多年後,明初的三晉子弟薛瑄孺慕景仰,吟詠夢迴。

 

在山西太原市的晉祠鎮,我們走訪中國第一個皇家祭祀園林,佔地廣袤,花木扶疏的晉祠,暮春時節的晉祠,柳絲新綠,百花盛開,奼紫嫣紅;晉祠為祭祀唐叔虞,及他的母親邑姜所建;晉祠的聖母殿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是晉祠內現存最早的建築,重檐迴廊,氣勢恢宏,殿前有樹齡三千餘年的柏樹一棵,也多少透露一些晉詞的前身。西周的柏樹,北宋的聖母殿和魚沼飛樑、侍女泥塑像及金人台,金朝的獻殿,明代名為水鏡台的戲台、對越坊,加上歷朝歷代,無數匾額,晉祠隨處可見厚重的歷史。此外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唐朝,唐之名亦源自唐國,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之父,受封為唐國公,李淵承襲爵位,其起兵前亦原任太原留守。

 

以前考古界有個說法,「陜西看地下,山西看地上」,晉祠北宋的聖母殿,五台山晚唐的佛光寺東大殿,及南禪寺主殿,應縣的遼朝天下第一木塔,地上的山西確實可觀;但曲村-天馬的晉國遺跡,比西安的秦俑,還要早六百多年,規模也不小,地下的山西,現在其實也不容小覷。 

▲▼暮春時節的晉祠,柳絲新綠,百花盛開,奼紫嫣紅。一棵有三白、紅、粉紅的櫻花(),和飄逸搖曳的柳絲()

▲▼暮春時節的晉祠,柳絲新綠,百花盛開,奼紫嫣紅。

▲▼奉祀唐叔虞母親,也是周武王皇后的聖母殿(),坐西朝東,建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984),是目前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亦為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其前面是架高在方形魚沼泉上的十字形古橋,稱魚沼飛樑,()

▲獻殿原為祭祀時擺放貢品的場所,建於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照片左下角為其所懸匾額。聖母殿、魚沼飛樑及獻殿,合稱晉祠三大國寶建築。 

▲▼金人台及中間的琉璃台(上),金人即鐵鑄人像,有四尊,用以鎮水護祠,鑄於北宋;及對越坊(),對越兩字為宣揚母德高尚之意,立於明神宗萬曆四年(1576),是少見的明代木構牌坊,明代牌坊大都用石材。難老、對越與水鏡台,則被稱為晉祠三匾。

▲難老泉(),被稱為晉陽第一泉,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是晉水主泉,特擷取詩經·魯頌「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句,命名為「難老」泉,錫通賜,即永遠不老之意,接近屋頂的「難老」匾額,為明末清初山西學者傅山手筆;難老泉、宋侍女像和周柏合稱晉祠三絕,難老、對越與水鏡台,則被稱為晉祠三匾。

▲宋泥塑侍女像,聖母殿內有33尊彩色泥塑侍女像,是北宋泥塑精品,各尊形態各異,體態豐盈圓潤,臉龐清秀,栩栩如生。難老泉、宋侍女像和周柏合稱晉祠三絕。

▲周柏為西周所植柏樹,樹幹向南傾斜約45度,樹齡已超過3000年,但猶蒼勁挺拔。難老泉、宋侍女像和周柏合稱晉祠三絕。

▲唐朝所植槐樹,樹齡1300年,枝椏猶蒼勁。

▲水鏡台的正面,水鏡台原為戲台,現為廟會等活動使用,正面有「三晉名泉」匾額,背面為戲台的後台,有「水鏡台」匾額(照片左下),建於明代。難老、對越與水鏡台,被稱為晉祠三匾。 

▲▼晉國博物館位在曲村-天馬遺址現地,範圍相當大,照片分別是博物館空拍圖,所見山脈即為橋山(上,摘自晉國博物館官網),大門(),及題為晉魂的雕塑(下下)

▲晉國博物館晉侯蘇(一作穌)編鐘,編鐘正面有銘文,首尾相連共355字,記錄周厲王33(西元前844),晉侯蘇率眾參與周厲王親自指揮討伐東夷的戰爭。

▲晉穆侯夫人的玉組珮,手工精細,是迄今出土等級最高,體積最大者。 

▲▼晉國博物館的晉侯墓葬,其中最早的燮父,年代比秦始皇的兵馬俑還早六百多年。照片是晉獻侯墓葬的車馬坑(),馬坑在東,車坑在西,有馬車48輛,103匹馬,是截至目前商周兩朝出土規模最大的車馬坑,馬坑馬匹排列凌亂,顯然是活馬推入坑中,想來是有些殘忍,下圖是仿製的馬車()

▲▼山西博物院外觀(),山西博物院分為七個歷史文化專題,「晉國霸業」為其中之一,展出晉國輝煌歷史的相關文物() 

▲▼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由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出土,器蓋及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説明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及新石器時代(西元前4000-7000年)彩陶(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山西
下一則: 走西口傳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辨音
2025/04/22 22:17
江山如畫,醉心之美!感謝分享!
謝謝辨音美言。

其實跟「晉國」相關的成語也不少,我找到一些,特列於下供參考。 Charles Lin 2025/04/23 20:36回覆
秦晉之好,楚才晉用,表裡山河,困獸猶鬥,鞭長莫及,畏首畏尾,從善如流,病入膏肓,痛心疾首,大公無私,賓至如歸,君無戲言,唇亡齒寒,退避三舍,秉筆直書,病入膏肓,馬首是瞻,掩耳盜鈴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Charles Lin 2025/04/23 20:4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