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廚餘養豬、芬普尼蛋的社會原理
2025/11/13 19:14
瀏覽3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日前臺中市的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近日彰化縣的養雞場被驗出績單芬普尼殘留,後續輿論都有提到臺灣畜牧業者畜禽飼養的一些習慣,而養雞場被驗出芬普尼蛋,輿論連帶地檢討臺灣農民農藥使用的習慣。

這讓我想到11/9晚上7點,在東森財經新聞台播出的【趨勢造夢者】,裡面有一段是藉著臺中市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來報導臺糖某處採用無菌室的養豬場,還有其他幾個因為採用高科技密閉建物設施來從事農業或畜牧業生產、過程中常請教專家學者,而上電視新聞、報章雜誌或網路新聞專題的個案。

這樣看起來,臺灣的農業或畜牧業,相對多數還是採用看天吃飯的原始而露天的生產或飼養方式,在不向專家學者診斷建議的情況下,自行仰賴化學藥劑來防治疫病蟲害,或維護環境衛生,這樣的現象,也跟農民、畜禽飼養戶們的慣習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有關。

慣習而言,臺灣相對多數的農民、畜禽飼養戶,可能從小到大、從年輕到中年,甚至到老年的社會化過程中,早已因為所接觸且有建立信任、親密、夥伴等社會關係的家人親友、同儕、農業或畜牧業相關民間團體人員、相關資材業者等人的影響,而養成一些根深蒂固的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慣習,傾向根據過去經驗了解情況,而低估作物或畜禽重大疫病蟲害或環境衛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有所謂的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

臺灣相對多數的農民或畜禽飼養戶,目前之所以仍傾向自行診斷並救治作物或畜禽的疫病蟲害,除了可能是基於過去經驗來判斷之外,也可能是進一步地認為,過去遇到同樣的狀況,自己過往用的方法都能把問題壓下來,甚至覺得可以根治疫病蟲害,相對地請教專家學者或農業單位人員,甚至請他們到場協助判斷讓他們覺得麻煩,因此就選擇自行處理,進而造成過往沒想過的新問題,這便是高估過去常用方案之價值的舒適區效果(Comfort zone effect)。

像是臺灣相對多數養豬戶採用廚餘養豬,說是因為方便且養出來的豬,其肉風味獨特,便是表現出上述兩種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偏誤,也接近於美國社會學者喬治·卡斯帕·霍曼斯(George Caspar Homans)行為主義交換理論之成功命題所說的情境,因為過往相同的行動都能獲得滿意的報酬,因此就繼續採取相同的行動,並拒絕採用新的知識或技術。

經濟資本而言,臺灣相對多數的農民、畜禽飼養戶都是中小本、中小規模經營,財力大都不足以養一個專門為所種植作物診斷的植物醫師、專門為所飼養畜禽診斷的獸醫師,也因為財力不足,而想要去節省環境衛生維護管理的費用,選擇雖較有因污染所導致的食安風險,但可能價錢較便宜、較容易取得的化學藥劑來防治疫病蟲害、維護環境衛生,這也可能讓一些學有專精的人,不願真的去部分田間或畜牧場服務。

社會資本而言,臺灣相對多數的農民、畜禽飼養戶,其社會關係網絡中人也可能普遍欠缺與之有建立信任或親密情感關係,有植醫或獸醫專業的專家學者或者有證照的植物醫師或獸醫師、農業、植物防疫、動物防疫相關單位的人員,遇到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方面的疑難雜症,要麼自行解決,要麼就找相對其實不專業的人詢問,實質上欠缺能有效處理動植物防疫問題的管道、社會關係網絡。

文化資本而言,臺灣相對多數的農民、畜禽飼養戶,其所具備的相關知識、技能,也許有部分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技能,是與其所接觸的家人親友、前輩、同儕之間口耳相傳、親身示範所累積,而未必有獸醫或植醫領域的科學根據。

因為以上慣習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因素,導致臺灣近幾年常有農產品、畜產品出包的情事,而這也是臺灣的農民、畜禽飼養戶,相對多數仍選擇採用較原始的生產或飼養方式的部分原因。

而且,這法國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實踐理論所揭示的四大類因素,我認為也是臺灣農民、畜禽飼養戶對科技化生產或飼養、人工智慧AI相關技術或工具,有美國傳播學者埃弗里特·M·羅傑斯(Everett Rogers)創新傳佈模型所說,有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晚期多數、落後者之區分的部分因素。

農業、農業藥物、畜產試驗機關,或者各區農業改良場,在研發、宣導、推廣新技術時,也應充分考量臺灣農民、畜禽飼養戶各自於其社會化過程中所養之慣習的差異,以及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差異。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