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過去幾天非洲豬瘟疫情延燒之下,新聞媒體持續報導臺鐵彰化車站附近的阿泉爌肉飯營業的狀況,之前中天新聞主播簡志豪也選在週一餐飲業約定俗成之公休日以外的時間,欲前往阿泉爌肉飯進行嚐試但未果。
經查詢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爌肉飯臺灣話讀為 khòng bah pn̄g、客家話唸為khong ngiuk fan,也寫成炕肉飯或焢肉飯,在台灣許多餐廳、廣東潮汕亦稱為滷肉飯,滷肉飯臺灣話唸作Ló͘ bah pn̄g、潮汕話讀為lou2 nêg8 bung7,是一種以白飯佐以燉煮豬肉的米食,配菜則以黃瓜、白蘿蔔等醃菜類及筍絲為主,米飯上面擺上爌肉。
所謂的爌肉是指將大塊豬五花肉(彰化採用豬後腿肉)以醬油、糖及香料等材料,用小火煮至熟軟滷製而成的肉;其他部位的豬肉塊則有其他名稱(腿庫飯、腿仁飯等)(北部知名的「知高飯」,則是以該飯使用豬的上大腿肉命名,臺語「豬腳圈」「豬跤箍(ti-kha-khoo)」的簡稱「豬箍(ti-khoo)」衍生出諧音「知高」)。
根據【滷肉飯郵票掀波 南部郵迷:沒三層肉 是肉燥飯】報導,在臺灣,爌肉飯是嘉義縣以北對滷三層肉的豬肉飯的稱呼之一,另外也以魯肉飯來指涉,嘉義縣、臺東縣以南則稱為魯肉飯,中國廣東省潮汕一帶也稱之為滷肉飯(lou2 nêg8 bung7);而淋上含有煮熟碎帶肥豬肉(或瘦豬絞肉)及醬油滷汁的白飯,臺灣嘉義縣以北稱之為滷肉飯(ló͘ bah pn̄g,魯肉飯)、肉臊飯,嘉義縣、臺東縣以南稱之為肉臊飯(bah sò pn̄g),中國廣東省潮汕一帶稱之為肉臊飯(nêg8 co3 bung7)。
由於爌肉飯適合作為正餐食用,因此在臺灣,除了小吃店可常見到炕肉飯之外,在自助餐店及便當店內,炕肉飯亦是常見的主力套餐。
再綜合【彰縣爌肉飯文化 早餐宵夜都吃得到】、【爌肉有別東坡肉! 彰人當早餐、宵夜吃】等報導,可知彰化縣彰化市的爌肉飯是從早、中、晚餐、宵夜都能吃到的當地重點小吃之一。
彰化縣更有針對爌肉飯舉辦的地方節慶,例如【2011彰化焢肉飯節 邀您嚐美食、當評審、抽大獎】這則報導就顯示,彰化縣政府曾舉辦「2011彰化焢肉飯節」。而在2012年12月14日中午,據【彰化美食爌肉飯647公斤破金氏記錄】報導,彰化美食節活動創造一碗重達647公斤的炕肉飯,打破金氏世界記錄;鄰近的秀水鄉與和美鎮,甚至是彰化市刺桐腳皆將沒有一塊肥肉只有碎肉稱作肉臊飯。
爌肉飯的出現,我聽家中長輩的說法,是早期農業社會農活極耗體力,吃爌肉飯可以快速補充體力,這看來是臺灣早期某一個時代,有些人遇到農活或其他粗活導致體力幾乎耗盡時,其對該情境的詮釋框架,是認為吃爌肉飯可恢復體力,而且同樣的作法,光臺灣不同區域就有不同的概念、詞彙來形容。
以符號學或語言學眼光看,滷三層肉的豬肉飯算是一種能指、符號具,而臺灣嘉義縣以北、嘉義縣和臺東縣以南,以及中國廣東省潮汕一帶則分別給予不同的所指、符號義,故儘管臺灣主流媒體明顯傾向於嘉義縣以北對滷三層肉的豬肉飯所用的所指、符號義,但這種做法的菜餚,單是在臺灣社會也呈現出後現代特質。
再說我個人的經驗,除了臺灣新聞媒體最常報導的阿泉爌肉飯之外,就我所知且獨自吃過的,臺鐵彰化車站附近還有魚市場爌肉飯、匠13爌肉飯,另外同樣位在彰化市的,華陽市場附近還有阿義爌肉飯、彰化縣政府南郭路側門對面有阿章爌肉飯、黑豬師菜尾爌肉飯,而先前電視節目【臺灣大代誌】介紹的竹塘慈航宮,附近也有間爌肉飯店,叫阿守爌肉飯。
還有一些是跟同事一起吃過的,如彰化市與和美鎮交界地帶的彰化爌肉飯,花壇鄉主幹道邊有家阿惠爌肉飯,再來溪湖糖廠不遠處有間溪湖阿讚爌肉飯,可惜的是,這些跟我一起吃爌肉飯,關係還算不錯的同事,目前都已經離職了,而我目前還在他們當時所在的工作單位。
目前吃爌肉飯的機會,主要就是跟著辦公室一些同事一起訂便當的時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