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男出獄再犯隨機殺人 里長嘆如不定時炸彈】報導,邱男民國104年疑因吸毒後精神恍惚,持利剪衝進超商隨機刺殺購物民眾,造成包括員警在內共4人受傷,被法院判刑8年多,今年3月剛出獄,最近才回到苗栗市,之後又在今年10月2日持刀砍傷2名國小學童及1名男子。
這起事件,凸顯出臺灣入獄教化機制的問題,也許就像岡本茂樹【教出殺人犯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教出殺人犯II:「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教出殺人犯III:治好心裡的傷,才是真正的教育】這三本書對於日本入獄教化機制主要的批評點一樣,就是也無法讓受刑人反省,受刑人入獄之後就都是每天按表操課地工作、上課、面談或接受其他形式上的矯治,但受刑人未曾真正面對自己的過錯,而監獄管理人員人手不足,無法充分管理每一位受刑人。
臺灣受刑人出獄後再犯的例子所在多有,除這一兩天發生在苗栗市的超商隨機砍人案以外,反映相同問題的,依照【誰養出的魔鬼:忤惡老Z帶您一探殺人犯罪心境】這本書第九案「心魔殺人案—司法縱放的連續殺人犯」的內容,還有在陳水扁政府時期,那自稱有心魔的陳昆明,他在隨機拐帶、殺害兩名兒童之後入獄服刑,但因為陳水扁總統的特赦而出獄,可是在這之後,陳昆明又以提供工作機會為幌子,誘騙一名少婦囚禁並加以殺害。
臺灣入監服刑的受刑人,也許也部分就像【苗栗隨機殺人可望逃死 台中牙醫命案被害人兒子:司法就是保護加害人】這則報導所提,會在獄中透過每日抄寫經文、深刻反省而讓獄方相信他們是真誠悔悟,另外也有些被鑑定出有精神疾病的暴力犯罪者,被送往精神病院強制治療之後,也會刻意表現出已經好了的樣子,取信於院方人員,使自己及早出院。
更有的人則是像【誰養出的魔鬼:忤惡老Z帶您一探殺人犯罪心境】第二案「三重醃顱案—峰迴路轉的荒謬慘案」的內容所說,是用欺騙的手段取得精神疾病證明書件。
今年10月初發生的這起苗栗市超商隨機砍人案,案主行為的性質,則近似於【誰養出的魔鬼:忤惡老Z帶您一探殺人犯罪心境】第十案「中山站隨殺—被拋棄的社會邊緣人」一案所討論郭彥均、鄭捷臺北捷運隨機殺人案。
根據【苗栗隨機殺人兇手「出獄才半年就犯案」!縣長鍾東錦回應了】這則報導,兇手父母都不在了,平常與其他家人幾乎都不來往,雙胞胎弟弟也是毒品人口,今年3月出獄後,由衛生局心理健康中心個管師提供關懷及連繫,警察單位未介入,但個管師多是女性,單獨家訪有風險,多數是以電訪聯繫。
【苗栗隨機殺人/10年前同手法犯案!警當年身中7刀:矯正沒功能誰碰到誰倒楣,男大生險中頸動脈命撿回】則另報導,苗栗縣衛生局指出,兇手為毒品列管治安人口,今年三月出監,衛政系統同時取得相關資料,苗栗縣心理衛生中心及個管師每月電訪、家訪關切其生活、就業,但九月第七次聯繫不到人,個管師仍透過親友找人,但也未能找到人。
從上述報導看來,在苗栗市先後間隔多年犯下隨機砍人案的邱姓男子,也就跟之前在臺北捷運中山站犯下隨機砍人案的郭彥均一樣,與家人親友的關係均疏離,不過邱姓男子跟郭彥均可能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可能是主動拒絕與家人親友往來、維持關係,導致苗栗縣的個案管理師親自或透過親友都找不到人,不過也許還有可能,是因為都市叢林內的公寓大廈,左鄰右舍彼此關係片面、不熟識,因此找不到邱姓男子。
再根據【隨機殺人「兇嫌背景曝光」!13歲就吸食海洛因 上有5個姊姊】這則報導,近日及多年前在苗栗市犯下隨機砍人案的邱姓男子,自13歲起施用海洛因、有竊盜前科,有5名姊姊,1名雙胞胎弟弟,只有最小姊姊偶有連絡,再考量前面引用的報導所提的,邱姓嫌犯父母不在,弟弟也吸毒,可推論邱姓嫌犯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可能有問題,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也沒能防止他走偏。
當自小沒有接受完善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沒有自小被灌輸合乎當前社會規範的認知、態度、行為意向,成年後犯了殺人、傷害等社會案件,法官認定可教化其實就是謊言、不想當壞人的託辭,因為人在成年之後,基本上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價值觀等都已經定型。
如果未受重大刺激,則一個人的價值觀、言行舉止等,基本上是不會再翻轉,臺灣入獄教化的機制、內容,其實只是形式而已,受刑人進去所想的也就只是如何能快點出獄而已,並不會真心反省,獄方人員所看到的反省,也是受刑人的表演,故臺灣法官隨隨便便就認定「可教化」或「不能排除教化的可能性」,都是與現實不符的象牙塔聖人思維,而且儘管已經有很多出獄後再犯的案件,但臺灣的法官還是常以「可教化」或「不能排除教化的可能性」的理由輕判殺人犯或重傷害犯。
除了因為臺灣目前刑事罰的刑責偏輕、判死刑的門檻高、不能執行死刑的認定條件寬鬆,讓犯罪者覺得無關緊要外,還有便是受刑人出獄之後再犯,當初判刑的法官,或者之前所待監獄的管理人員、頒布特赦令的總統不用負責,且受刑人出獄之後缺乏列管追蹤、缺乏輔導受刑人再就業的機制,也都是造成臺灣入獄教化機制失能,受刑人出獄再犯事件頻傳的相關影響因素。
臺灣現代化、都市化、功利及拜金主義盛行使得人際關係片面化、工具化,不僅個人與所居社區的左鄰右舍關係疏離是普遍情況,甚至當中有些人更與家人親友也關係疏離,這便會造成一些人負面情緒無法被即(及)時接住。
再者,基層社工、員警、個案管理師、入獄教化和獄所管理人力不足,這可能會造成高風險、列管的人口,或者受刑人,其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無法被充分掌握、追蹤,無法有效遏止其犯案,也無法有效教化,再加上臺灣執政者、司法人員奉行「犯罪者人權至上主義」,更讓一些犯罪者無所畏懼。
因此,臺灣近些年來不時發生的隨機殺人案或其他諸多害人性命的社會案件,可以說都是制度在害人啊!
- 1樓. 安心2025/10/06 18:15除了目前的假釋制度確實是有極大改善空間的,而且應該跟監獄收容空間不足也有關係,根據法務部矯正署統計,截至2023年8月底,全台16座監獄、10座看守所都超收。在監所收容部分,2024年底人數已達1725人,遠超核定容額1275人,整體超收率高達35.3%。
就有很多人倡言盡量輕罪緩刑或罰款,當然也會影響導致假釋寬鬆,就這樣一大堆犯罪潛力股的四處遊走,而輔導考核人員又緊缺,又怕遭到了報復,搞到像許多學校教師一樣畏手畏腳,所以根本處處漏洞。目前獄所管理、教化專責,生活輔導等專責人力都不足,還有社工、個案管理師、員警的人力也都不足,法官又都怕當壞人、盲目保障被告人權之中的生存權,而且被告判刑確定入獄之後的教化輔導,出獄後的言行,法官也都不必負責,算是問題的重要根源。 天蠍浪子 於 2025/10/06 19:22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