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族與臺灣原住民都有嚼食檳榔的歷史。檳榔在原住民社會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義,用在作送禮、招待客人、情人信物、宗教儀式等等,通常和荖花、荖葉、石灰一同食用。
臺灣人咀嚼檳榔的風氣非常盛行,被戲稱為「臺灣口香糖」,保守估計臺灣嗜嚼檳榔的人口每年花費於檳榔超過千億新台幣。根據農業部《農業統計要覽(112年)》資料,臺灣檳榔在民國112年的年種植面積3萬7,293公頃、年產量9萬2,467公噸、年產值新臺幣 65億6,518萬8,000元,在當年臺灣果品中,檳榔種植面積第一,但年產量不及當年最大之香蕉的33萬3,362公噸、年產值不及當年最高之芒果的97億3,984萬8,000元。
臺灣人食用檳榔果,俗稱菁仔,含致癌物質檳榔素及檳榔鹼,比較普遍的添加物有荖葉、荖花,雌性荖葉的花穗,含弱致癌物質黃樟素、熟石灰及香料如兒茶素等,分有白灰檳榔,也就是包葉檳榔,以及紅灰檳榔,中間夾荖花、紅灰,而紅灰為熟石灰加入甘味料、調味品、香料或中藥而成。
嚼食檳榔在臺灣常被視為低下階層的表現,其相關的文化,如檳榔西施、隨地吐檳榔汁、滿口紅檳榔汁等,俱難登大雅之堂,而臺灣社會主流觀念,目前似乎是有將嚼檳榔跟8+9次文化做連結、界定為偏差行為的趨向,這也是近日美國亞歷桑納響尾蛇隊小聯盟外野手林昱珉,早先被誤傳嚼檳榔,部分網友留言質疑他的原因,儘管後來澄清是嚼菸草,但肯定地說他嚼檳榔的網友留言仍不斷,顯示臺灣媒體報導的訊息,第一次出去的是最被相信,而之後更正的就較少人相信。
另外,種植檳榔對臺灣的山坡地水土保持造成危害,這可能是因為檳榔樹為淺根樹種的緣故,而臺灣傳統的檳榔食用方法,如添加石灰等,也將嚼食檳榔的致癌性加強。
儘管如此,2007年6月29日至7月4日,高雄市工商展覽中心仍舉辦「臺灣檳榔文化博覽會暨檳榔西施產業學術論壇」,是臺灣首次出現以檳榔為主題的文化博覽會,高雄工商展覽中心董事長林欽盛仍說,檳榔是「臺灣綠寶石」,全臺灣的檳榔產業高達兩百萬人,策展目的是找回臺灣人對檳榔的記憶、重新認識檳榔,「不要再誤以為檳榔會亡國。」對此,當時的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長韓明榮反駁說:「吃檳榔會致癌,已毋庸置疑。」
縱然過往曾有高雄工商展覽中心董事長挺檳榔的事例,但從農業部《農業統計要覽(112年)》的數據可知,臺灣的檳榔無論種植面積、產量或產值,民國90年至112年底都明顯呈現減少的趨勢,這可能就跟臺灣民眾檳榔對健康有害的意識逐漸抬頭有關,且臺灣檳榔的出口值,相對於我們講到臺灣農產外銷時,常常提到的鳳梨、香蕉、芒果等,也一直都不怎麼樣。
也許臺灣漢人嚼檳榔是一種休閒嗜好、紓壓管道、提神方式,也許檳榔對臺灣原住民的宗教儀式、社會互動很重要,但這有害健康的習俗還是該要予以調整,與習俗同樣是社會規範的一種、最具強制力的法律,都會為了符合當下國內與國際社會的現況而修改,習俗當然也不是不能改的。
- 1樓. 安心2025/03/13 21:43所有的風俗、文化都是眾人約定俗成的,既然是約定俗成的,當然也可以約定改變的,就像中華民國的女性,在1947年才開始有參政權,只是要有適當契機,及累積足夠了能量,才能移風易俗而已。也許再高頻率一點、再廣泛一點地宣導吃檳榔對健康的危害,也就越能夠移風易俗了! 天蠍浪子 於 2025/03/13 21:5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