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臺灣又稱「臺灣口香糖」的檳榔,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之一,剖開煮水喝可驅蛔蟲,中國南方久有服用它抵禦寒冷、驅除濕熱的習俗,印度古時候則有把檳榔當成供品的習俗。
中國東漢時期楊孚《異物志》最早記載:「檳榔,若筍竹生竿,種之精硬,引莖直上,不生枝葉,其狀若柱。其顛近上未五六尺間,洪洪腫起若瘣焉。因坼裂,出若黍穗,無花而為實,大如桃李。又生棘針,重累其下,以禦衛其實。剖其上皮,空其膚,熟而貫之,硬如乾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下氣,宿食消谷。
大唐時期劉恂《嶺表錄異》記載更詳:「檳榔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自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癘。安南人自嫩及老彩實啖之,以不婁藤兼之瓦屋子灰,競咀嚼之。自雲交州地溫,不食此無以祛其瘴癘。廣州亦噉檳榔,然不甚於安南也。
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有記載如下:「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
不過到了近代,檳榔在中國社會中的定位似乎轉為嗜好食品。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民眾嚼乾殼檳榔,消費群體基本為男性,湖南省檳榔最早始於湘潭市,有俗諺稱:「湘潭人是個寶,口裡含根草」,湖南省檳榔協會打出的口號是:「檳榔在口,精神抖擻。」由於湖南本地不產檳榔果,大量檳榔均從熱帶的海南、臺灣和泰國輸入,再由本地加工。即食型檳榔分為乾殼和加工之後兩類,以後者為主,乾殼檳榔即不做其他加工直接咀嚼食用,加工後乾殼檳榔程序,其製作大體有四道主要程序即煮熟、烘乾、外殼上糖(焦糖)、去籽。根據湖南省檳榔協會的報導,湖南省境內的檳榔相關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在古代的印度,檳榔是佛教供奉時不可或缺的聖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佛告文殊師利,有三十五大供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枝浴香」。佛教高僧認為,吃檳榔可治病,唐代玄奘當年在印度那爛陀寺留學取經,可以享受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並供給大人米一升。
除了古代中國大陸南方、古印度及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以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還有其他國家如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菲律賓共和國、馬來西亞等,目前亦有嚼食檳榔的習俗,可能也都傾向把檳榔當成嗜好食品。
從上述中國及古印度的例子看來,目前在臺灣社會地位偏低的檳榔,在這兩國古時候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中,被認為是醫藥用途的經濟作物,但像是現代中國的湖南省,檳榔卻也跟當今在臺灣社會一樣,變成嗜好食品,這就讓我想到可樂,它最早在美國出現時也是醫藥用途,但後來也變成嗜好飲品,同樣涉及社會主流價值觀變遷的情事,都算是社會變遷。
這也使我覺得,既然檳榔最初是做醫藥用途,那就不宜沒事亂吃、吃到過量。
- 1樓. 122025/03/10 08:29
1 檳榔 青仔
檳榔樹每枝成串結實的檳榔果中據說總有數個朝上倒⾧的檳榔即所謂的倒吊子 其所含的植物鹼 勁大
兩倍於㇐般檳榔 採集者會挑出棄之 偶有嚼實或因亢奮昏迷送醫
2 檳榔花 又稱半天花
檳榔花長於於樹頂苞葉裡 尚未脫苞抽穗時 取苞葉裡的檳榔花束 可入菜 清脆爽口 古人稱之為木魚子
三次遭貶至海南儋州的北宋文豪蘇軾 吃過:
椶筍,狀如魚,剖之得魚子,味如苦筍而加甘芳。蜀人以饌佛,僧甚貴之,而 南方不知也。筍生膚毳中,蓋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間可剝取,過此苦澀不可食 矣。取之無害於木,而宜於飲食,法當蒸熟,所施略與筍同,蜜煮酢浸,可致 千里外。今以餉殊⾧老。
3 半天筍 檳榔樹頂葉芽芯
連戰祖父 清史學家連橫連雅堂 於其專欄雅言:
台南肴饌之奇者,尚有「半天筍」。「半天筍」者,檳榔也。幹高二、三丈, 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
4 有些棕櫚樹幹 去其樹皮 其白色樹心 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