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在死之前可以好好沉思的25個生命課題:「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讀書筆記
2023/04/17 16:04
瀏覽11,289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作者是瑞典人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一個信了佛教且剃度出家的奇人,他的奇特在於:明明有很好的學歷和工作前景,卻在26歲時毅然放下一切出家,而且信奉的是我們不太熟悉、令人好奇的「森林修行派」;然後17年後他還俗了,歷經熱門的演講志業、結婚、生病,2022他過世了。

他用有點短暫卻非常紮實的一生,帶給我們一套完整而珍貴的人生哲學課,讀完後我深深受到震撼和感動,於是再次二刷,然後把我覺得頗有啟發性的25個觀點,用擷取金句的方式,再加上我的提問,提供讀者一系列作為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和探問;人生很寶貴,能少走一些錯路,總是好的!

知道為什麼叫最後一節課了,但為什麼叫「我可能錯了」呢?錯在哪裡?往下看便可知曉;而且我也要先提醒您:知道這些觀點其實也是用處不大,您得要在生活中多一些反思和印證,從讀一本好書,然後,成為那本書,也才能分辨,知識和智慧的差別是什麼。

一.關於覺察

「這感覺就像很舒服的放鬆。念頭、情緒、身體的知覺----一切都順其自然。這時的我們會變得更開闊一點,會留意到自己內在和周遭先前沒意識到的事。這種感覺很親密,就像一個永遠在你身邊的隱形朋友」(p.11)

Q:八歲那年,作者在廚房烤麵包機旁的體驗,「覺察」,或是作者所謂的「正念」(有意識的臨在),其實沒有經驗過很難理解,您有類似的經驗嗎?意義為何?如何能感受這樣的美好?

二.關於成功與快樂

「一個經濟學家為大公司工作的動機何在?是的----將股東們的財富最大化。這對我有什麼意義?他們是誰?我可曾和任何一個股東見過面?(就算見過面,但將他們的財富最大化為什麼我得感興趣?)」(p.16)

Q:作者23歲從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畢業,短短3年就快要成為大公司最年輕的財務長,卻覺得自己只是在演戲,無法正視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在機緣下接觸了靜坐冥想,然後看見自己內心的渴望而提出辭呈。作者所遇到的內在空洞是什麼?如果是您或您的孩子,因如此要辭職您會同意嗎?為何?

三.關於忠於自己:在呼吸與壯遊間的體悟

「所以有人都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念頭,以及選擇將注意力擺在哪裡,並決定讓注意力在對自己無助益的事情上停留多少時間。」(p.25)

Q:專注於呼吸,減少理智上的叨叨絮絮,作者歷經一邊洗碗一邊去大學念文學,然後去印度聯合國糧食計畫署上班,愛爬山,也歷經戀愛和失戀。年輕時的壯遊與轉折可以因而看見自己的渴望,您贊成這樣的壯遊或冒險嗎?年輕時如何可以找到內心的渴望和方向呢?

四.關於「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如果不盲目相信你腦海中閃過的每一個念頭......你會有一個真正的內心知己,這是極為寶貴的,總是會站在你這邊」(p.40)

Q:作者p.38講了佛陀的三項禮物~不立刻相信大腦的所有念頭、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無常)、艱難時引導注意力的目標。恰如作者所言,要做一個有尊嚴、心靈自由自在、承認自己錯了的人,真的很難嗎?您有相關的人生經驗或領悟嗎?

五.關於森林僧人的種種

「森林修行派的比丘和比丘尼的生活特點,就是專注在冥想、樸實與道德。我們住在散布於叢林的高腳小屋,睡在簡單的草蓆上,一天只吃一餐,也完全不經手金錢,以及過著獨身的生活。」(p.52)

Q:作者從剃度、打坐、守戒、沙彌、到成為僧人、化緣、群體生活的種種,有沒有您覺得那個部分是很棒的?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感到疑惑的是什麼?

六.關於被討厭

「我需要有人討厭我,這樣才能認清:總是想討好所有人喜歡,是多麼沒意義」(p.63)

Q:在僧院裡,作者遇到一位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僧人,他整整討厭了作者4年,呈現的反感是天天的、表露無遺的、無情的,透過僧人的修行,作者的體悟是很有智慧的;但我們一般人可以如何修煉?被討厭的勇氣容易嗎?

七.關於評論別人

瑞典記者史汀娜到僧院訪問作者的結語如下:

「但說真的,比約恩,如果每個人都決定要當僧人,世界會變成怎麼樣?」

「史汀娜,我想這起碼和所有人都決定當節目主持人一樣好。」(p.76)

Q:我們看待別人和別人看待我們都有盲點和偏執,如何減少或避免?

八.關於自媚的智慧:過度自信的提醒

作者在僧院裡富人捐贈的衛生紙塑膠圓筒上,看見一段文字:「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p.79)

Q:要避免「早就知道了」的謙卑和智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小熊維尼的洞見,或乾脆出家去覺察和覺悟是吧?您覺得可以如何修煉這樣謙卑的功課呢?

九.關於放下:我執

故事:濕滑的高山上,一個登山客一不小心摔到懸崖的邊緣,奇蹟式的抓住了岩壁邊的小樹,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懸掛很久後他漸感無力,不信宗教的他試對著對天空大叫:

「哈囉?上帝?祢能聽到我說話嗎?我真的需要一點協助,如果祢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

「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

「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鬆手。」

「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Q:越能放手,我們就會受益無窮,才能擺脫那些受傷、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說起來完全沒問題,很棒啊!但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困難是什麼?

十.關於有魔法的箴言:「我可能錯了」

「沒有人需要打一開始就擅長從未練習過的事。每一個人都有嘗試的權利,而且我們自然而然比較想嘗試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情。碰巧的是,最能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p.90)

Q:承認自己的無知,生活不要執著,我可能錯了,是很好的棒喝,但就像道德經這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給人的醍醐灌頂,人生思考格局要如何才能做到這樣的境界?如何隔離外在事件與內在情緒的紛擾?隨時承認自己錯了容易嗎?有什麼幫助?

十一.關於塞翁失馬:「可能是,可能不是」

「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都無法預料。」(p.97)

Q:淮南子的「塞翁失馬」和老子的「 福禍相倚」都是很有智慧的話,在真實人生中您曾有這樣的見證或體會嗎?如何學習?有什麼好處?

十二.關於貴在真實:自我揭露

「佛教很棒的一點就是,它不會因為基本的生理衝動來羞辱人。這一點都不奇怪。完全自然!而且如果我非常、非常迅速地偷瞄一眼(空姐),也許不會有人看到吧?」(p.92)

Q:作者所有出家和還俗的過程,非常真實無偽,甚至是夜間冥想的想睡、一切的胡思亂想、情緒躁動等都很真實呈現;其實真實很不易,我們會隨時擔心別人的看法,您覺得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您自覺坦蕩的自我揭露容易嗎?

十三.關於讓悲傷接管

「我感到平靜。面對自己的無助,竟然就是再次開啟喜悅之門的鑰匙----對此,我內心充滿敬畏。」(p.104)

Q:出家第四年,作者去了一個新的寺院,覺得有一股悲傷在胸中越來越強烈,無法接收、對話、排除,整個人快樂不起來,在一次對佛像的跪拜禱告後,悲傷突然接管一切,放聲大哭、身體顫抖、不停跪拜、內心慢慢平靜,痛苦得到宣洩。換得一雙全新的眼睛,重新找回活在當下的光芒。這個歷程是怎麼回事?您有類似的體驗嗎?

十四.關於拳頭的握緊與鬆開

「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p.120)

Q:作者剛到英國的僧院,對於早餐時的任務分配混亂,表現出非常的不耐煩,這時僧院的住持適時地給他很好的忠告:「混亂或許會讓你不安,但秩序會置你於死地」,忠言逆耳,能給忠言是勇氣,能接受忠言是福氣,您有相關的體驗或印證嗎?拳頭的啟發是?

十五.關於羞辱

「在西方國家當個僧人,不時會有羞辱襲來,而且真的是直接衝著我來的......這是佛陀的另一個禮物:我要學會如何睿智地應對讚美與抨擊。」

Q:當作者在英國的街上被吼叫[乞丐]羞辱時,卻給了他一種美妙的自由感,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全然在當下,別人的看法引起的內在波動都坦然以對,告訴自己:無所謂。這種面對羞辱的修行是需要時間累積的,不容易,您認為要如何能做到[無所謂]?

十六.關於「為奇蹟留下空間」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p.126)

Q:作者不斷提醒我們兩件事:放下控制、傾聽內在,才能不求而自得,越想控制就越不安定;但,這是不是很需要年齡增長才能體會?年輕人很難理解是吧?念頭與情緒波動可以如何練習平穩?

十七.關於人生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

「僧人生活的基石就是,挫敗我們用來施以控制的機制。我們之所以不經手金錢、不准挑選近進食的時間和食物、同住的人、睡覺的小棚屋,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此。被迫放棄控制,就是學習過程中刻意的部分。其成效也非常好。讓人生變得不確定時,能安然地信任,可以坦然面對[不知道],這是一份禮物。」(p.134)

Q:簡樸的生活,單純的物質需求,是不是較容易親近修道或靜心的境界?還是,宗教(譬如出家)會是更好的捷徑?

十八.關於還俗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p.140)

Q:作者46歲決定還俗,部分原因是身體出問題,得了ITP(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更重要是內心的聲音,很好奇的問:什麼是內在的聲音?直覺是什麼?怎麼確定聽從都是好的呢?

十九.關於信任與控制

伊斯蘭教箴言:「信賴真主,同時也別忘了栓好你的駱駝」(p.166)

Q:還俗的作者經歷了一年半的憂鬱症後,透過教學和演講重回社會懷抱,也因上電視台接受採訪公開徵友,於是有了戀愛和結婚,一切有信任,也有控制,無常有常,人生很多大小煩心的事,何時控制?何時信任?何時聽天由命?請與我們分享您的體驗。

二十.關於分享天賦

「即使沒有草稿,甚至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劃,可是它擁有非常堅定的意志與滿滿的善意;而我已經學會信任這些事了。此外,大家似乎也很讚賞這種誠意。」(p.168)

Q:走過憂鬱,全然信任,從「通往自由之鑰」全國巡迴演講獲得很大的迴響,發現這是老天給的天賦,縱使身體已經發出警訊。老天爺都有給每個人天賦嗎?像作者這樣發現天賦的過程會不會太晚或太辛苦呢?

廿一.關於面對死亡

「自從確診ALS後,我的日子充滿了悲傷,但幾乎沒有恐懼和憤怒。我的悲傷主要是關於所有現在不會發生的事情,以及我會錯過的一切。」(p.184)

Q:就在還俗後一切順利進展,卻宣告了不治之症,慢慢走向死亡;但17年的出家,讓作者的內在覺察,有了很篤定的準備了,自覺可以無憾面對死亡,無憂無懼。但,這是常人容易有的狀態嗎?我們能為死亡的到來能做什麼準備?

廿二.關於對自己負責

阿姜帕薩諾住持出家後16年回家,與家人關於喝酒的對話:

「你要喝一杯嗎?」

「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

「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

「我會知道。」(p.192)

Q:面對自己和人生,時時覺察內心的道德指南,生活變得更輕鬆自在,作者強調經常看到這方面的證據,也是僧人修行經驗裡的大智慧;那我們可以怎麼引導自己或我們的小孩如此坦然而誠實地面對自己能?道德生活可以獲得什麼好處?別人的反擊、世俗的黑暗面又可以如何看待?

廿三.關於安樂死

「死亡是瞬間的。我發覺爸爸溫文和藹的臉上出現意想不到的表情。充滿驚喜,像個孩子一樣。彷彿是驚嘆他在自己最瘋狂的夢中都沒想到,這就是人死後會發生的事」(p.204)

Q:爸爸的安樂死是篤定的,是全家一起完成的告別,好像也在預告著作者自己死亡的靠近。這樣的全然接受,是不是有明顯國家文化的差別?請試想在您的家族也會有如此意見一致的辦理嗎?

廿四.關於寬恕

「讓自己和已發生的事和解,主要並不是為了成為更為大的人。關鍵在於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選擇用哪些感覺來填滿自己的心。」、「怒氣會升起,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泰國僧人龍婆登)(p.211)

Q:講到人世間存在的惡,作者的修佛建議是「不讓它佔據內心」,在生活中靈性的修養,可以成為自己喜歡的人。寬恕,是不是最難修煉的功課之一?您的經驗或見證是?好處是什麼?

廿五.關於讚嘆生命

「哇嗚!多棒的一趟旅程,多精彩的一場冒險啊!誰能想到呢?我怎麼能經歷都這麼多呢!我這一生彷彿經歷了三世一樣。

我如何不斷吸引比我更有智慧、更寬宏大量的人到身邊呢?

我做過這麼多輕率、有時根本是致命的事,嚇壞很多人,但為什麼我不常落入悲慘的下場呢?

究竟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我?

我從頭到尾沒做太多計畫,但事情到最後怎麼都會這麼順利?」(p.218)

Q:作者面對自己生命的盡頭,充滿驚喜與感恩,這是一趟已經看見盡頭的旅程;人生結束,您會怎麼看待和敘述自己?可以的話,現在先來感恩或讚嘆一下生命吧?

註:圖片組合自網路。

#阿得的讀書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靈
自訂分類:阿得的讀書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