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尹喜樓觀派簡介(中) ---- 每日頭條
2025/05/20 22:13
瀏覽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20-04-30 由 吳足道 發表
據有關資料記載,太武帝始光(424~428)初,道士尹通事馬儉法師於樓觀,其後道術精進,漸獲令譽。"太武好道,欽聞其名,常遣使致香燭,俾之建齋行道。自是四方請謁不絕。嗣後,道士牛文侯、尹法興等人才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餘人。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義又從姑射山率門弟子六七人來樓觀,並大修觀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常百數。樓觀壇宇,一皆鼎新。王道義又"令門人購集真經萬餘卷",置樓觀。再後,西魏文帝又欽敬樓觀道士陳寶熾,召入延英殿問道,太師安定公及朝士大夫皆從而師之。大統十五年(549)卒,詔諡正懿先生。又召其弟子李順興至都城,試以法術,"有驗,由是朝野欽信。"由是觀之,在北魏時期,樓觀道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始正式形成為一個擁有相當數量的徒眾、並對朝野上下有一定影響力的道派。
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風始平(今陝西興平)人。西魏大統三年(537)入道,師陳寶熾於樓觀。與李順興相友善。後訪華山雲台觀,復師茅山道士焦曠,得三洞秘訣真經。北周武帝聞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復還西嶽雲台觀,詔增修該觀以居之。
據載,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釋、道三教優劣。力主道教居儒、釋之上,因群臣、沙門反對而未果。後定議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但佛教徒仍持異議,僧道論爭空前激烈。乃於建德三年(574)並廢佛、道二教。因其崇信道教,乃下詔立通道觀,設學士,選著名道士到通道觀研究《老子》《莊子》《周易》。又令道士王延校理三洞經圖,撰《珠囊經目》,最後才敕纂成《無上秘要》一書,奏貯於通道觀。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觀,詔以延為觀主,復以延為道門威儀。據說隋文帝還從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蘇威、楊素等皆北面執弟子禮。王延於仁壽四年(604)卒於通道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王延傳》)。又有道士嚴達(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師樓觀道士侯楷,"學窮瓊韞,博通妙術",也馳譽於周、隋之際。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議同廢道教時,詔嚴達入便殿,問佛、道二教優劣。嚴達答曰:"主優客劣"。謂釋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並謂:"客歸則有益胡土,主在則無損中華。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
據說"上嘉其對",然迫於形勢,不得不二教同時俱廢。武帝廢除佛、道二教後,決定建通道觀于田谷之左,選釋、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選有樓觀道士嚴達與王延、蘇道標、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樂、於章、張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們"以道術相忘,同乎出處,世號曰田谷十老"。隋文帝開皇(581~600)初,嚴達又重修樓觀宮宇,度道士滿百二十員,羽流精煉,"朝野宗奉"。
隋大業(隋煬帝年號)七年時,樓觀派道士岐暉預言李唐將成大器。當時岐暉與其座下弟子討論天下大勢,岐暉夜觀天象,見隋朝氣數已盡,便認為改朝換代指日可待。於是弟子就問:「誰將成為新王朝的建立者?」岐暉意味深長地說,「老君子孫將治世」,並依此斷言「吾教將大興矣」。老君即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伯陽。老君後世,子孫當然也姓李。由此可見,老子是連接樓觀派與李姓王朝的重要紐帶。
岐暉預測,老子李伯陽是本派開山鼻祖,便是李姓的遠祖。李姓人若是得了江山必然會尊崇老子,道教也必然會發揚光大。於是,當李淵父子起兵攻打浦津時,岐暉立即帶領觀內道士前去響應。他們不僅在輿論上提供支持,在人力、物力上供給,還偷偷打開城門讓李淵大軍殺人。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