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樓觀派簡介(下) ---- 每日頭條
2025/05/20 23:22
瀏覽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20-04-30 由 吳足道 發表
進入唐代,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626)初,敕修樓觀宮宇,並賜田土十頃以充基業;又令改樓觀為宗聖觀,以岐暉為觀主,詔賜粟帛以充齋給。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淵又親詣樓觀,祀老子。岐暉於貞觀四年(630)羽化後,高宗即位,命原宗聖觀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觀主兼知宗聖觀事。尹文操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聖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十篇。高宗覽卷大悅,授尹文操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後又著《祛惑論》《消魔論》三十卷,續《樓觀先師傳》一卷。
唐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道眾分散各地,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毀壞嚴重。至元代,有全真道祖師尹志平帶徒弟加以修復,後樓觀派祖庭有全真龍門派管理,樓觀派道士分散各地。形成道門常言的"七真八派",第八派即指尹喜樓觀派,後簡稱尹喜派,後世說惟尹喜派乃太上正脈,在擇徒上寧缺毋濫,傳人罕見,故在道門內又有"龍半天,華一角,尹喜派摸不著"之說。
樓觀派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此書是老子應尹喜之請而作,故為此派道士必修經典。其次,因該派堅持老子化胡說,故老子化胡最鮮明的經書,如《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皆為該派所重視。
《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引《太玄經》雲:"無無日道,義樞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此外,據《仙苑編珠》所引《樓觀傳》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所編樓觀道士諸傳訊載,樓觀道士除修習上述諸經外,又傳習多種上清經,如《大洞真經》《黃庭內景經》《上清瓊文帝章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隱書》《靈書紫文》等,和少數靈寶經和三皇文。上清經和靈寶經皆於東晉中葉,至東晉末和南北朝初始廣泛流播,樓觀道士傳習上述經書,當在北朝初葉以後。
樓觀道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博採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如梁諶"食炁吞符,大盡其妙,又廣索丹砂,還而為餌"。馬儉既曉遁甲占候之法,又斷谷、服藥、行氣、導引,還能役使萬靈,制役群邪,驅使六丁二十四神。尹通"服黃精、雄黃、天門冬數十年",又能為人治病。其他樓觀道士大都如此。不過,兩者相比,服食藥物在樓觀道士中更為普遍。由此而知,樓觀派實際為古仙一脈。
附:樓觀派源流
老子--尹喜--尹軌--杜沖--彭宗--宋倫--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張皓 --鄭履道--梁諶--王嘉--孫徹--馬儉--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陸景--毋始光--陳寶熾--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嚴達--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於章--史道樂--張法成--伏道崇--蘇道標--岐暉--成志遠--巨國珍--田仕文--尹文操—
唐朝末年王和齋祖師到山東省滕縣奚仲山玉皇閣大開玄門廣傳尹喜樓觀派。清同治十二年北京白雲觀傳戒有山東河南等尹喜派弟子前去受戒,也有部分受了正一祿。直至民國,河南、湖北、山東棗莊、東北、甘肅蘭州等地還有尹喜派道士,據山東棗莊滕縣誌記載山東棗莊千山頭尹喜一脈,曾在魯南大地非常興旺,當地俗稱連家道。文革後僅存少數道士因宮觀毀壞只能在家修行。尹喜派傳承千山頭清華閣又名呂祖閣,開山祖師王德謙、王德靜、李德寡、魏清忠、劉清允等祖師,建於康熙三年甲辰,清後期有范丹明道長主持千山頭白雲洞徒弟有:王九卿、張九官、丁九元等,張九官道長被當地傳為張神仙高壽九十八羽化於千山頭,丁九元收徒馬重德、陳重修兩人,陳重修收徒馬天瑞,民國三十年,王九卿道長和馬天瑞道長主持九龍山老君廟和玉皇閣收徒王外廷,至今一脈相傳!
進入唐代,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626)初,敕修樓觀宮宇,並賜田土十頃以充基業;又令改樓觀為宗聖觀,以岐暉為觀主,詔賜粟帛以充齋給。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淵又親詣樓觀,祀老子。岐暉於貞觀四年(630)羽化後,高宗即位,命原宗聖觀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觀主兼知宗聖觀事。尹文操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聖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十篇。高宗覽卷大悅,授尹文操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後又著《祛惑論》《消魔論》三十卷,續《樓觀先師傳》一卷。
唐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道眾分散各地,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毀壞嚴重。至元代,有全真道祖師尹志平帶徒弟加以修復,後樓觀派祖庭有全真龍門派管理,樓觀派道士分散各地。形成道門常言的"七真八派",第八派即指尹喜樓觀派,後簡稱尹喜派,後世說惟尹喜派乃太上正脈,在擇徒上寧缺毋濫,傳人罕見,故在道門內又有"龍半天,華一角,尹喜派摸不著"之說。
樓觀派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此書是老子應尹喜之請而作,故為此派道士必修經典。其次,因該派堅持老子化胡說,故老子化胡最鮮明的經書,如《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皆為該派所重視。
《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引《太玄經》雲:"無無日道,義樞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此外,據《仙苑編珠》所引《樓觀傳》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所編樓觀道士諸傳訊載,樓觀道士除修習上述諸經外,又傳習多種上清經,如《大洞真經》《黃庭內景經》《上清瓊文帝章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隱書》《靈書紫文》等,和少數靈寶經和三皇文。上清經和靈寶經皆於東晉中葉,至東晉末和南北朝初始廣泛流播,樓觀道士傳習上述經書,當在北朝初葉以後。
樓觀道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博採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如梁諶"食炁吞符,大盡其妙,又廣索丹砂,還而為餌"。馬儉既曉遁甲占候之法,又斷谷、服藥、行氣、導引,還能役使萬靈,制役群邪,驅使六丁二十四神。尹通"服黃精、雄黃、天門冬數十年",又能為人治病。其他樓觀道士大都如此。不過,兩者相比,服食藥物在樓觀道士中更為普遍。由此而知,樓觀派實際為古仙一脈。
附:樓觀派源流
老子--尹喜--尹軌--杜沖--彭宗--宋倫--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張皓 --鄭履道--梁諶--王嘉--孫徹--馬儉--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陸景--毋始光--陳寶熾--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嚴達--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於章--史道樂--張法成--伏道崇--蘇道標--岐暉--成志遠--巨國珍--田仕文--尹文操—
唐朝末年王和齋祖師到山東省滕縣奚仲山玉皇閣大開玄門廣傳尹喜樓觀派。清同治十二年北京白雲觀傳戒有山東河南等尹喜派弟子前去受戒,也有部分受了正一祿。直至民國,河南、湖北、山東棗莊、東北、甘肅蘭州等地還有尹喜派道士,據山東棗莊滕縣誌記載山東棗莊千山頭尹喜一脈,曾在魯南大地非常興旺,當地俗稱連家道。文革後僅存少數道士因宮觀毀壞只能在家修行。尹喜派傳承千山頭清華閣又名呂祖閣,開山祖師王德謙、王德靜、李德寡、魏清忠、劉清允等祖師,建於康熙三年甲辰,清後期有范丹明道長主持千山頭白雲洞徒弟有:王九卿、張九官、丁九元等,張九官道長被當地傳為張神仙高壽九十八羽化於千山頭,丁九元收徒馬重德、陳重修兩人,陳重修收徒馬天瑞,民國三十年,王九卿道長和馬天瑞道長主持九龍山老君廟和玉皇閣收徒王外廷,至今一脈相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