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帕金森氏症 發病前20年有徵兆 ---- 自由時報
2025/05/15 09:16
瀏覽1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9/06/21〔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神經學》 (Lancet Neurology)十九日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醫生利用正子斷層造影(PET),能在帕金森氏症患者出現生理病徵前,提前十五到二十年發現最初期發病徵兆,也就是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系統異常。過去研究認為,該疾病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系統受損有關,但新研究發現,「血清素」系統異常是更早的徵兆。

以前認為帕症與多巴胺受損有關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CL)研究人員,針對希臘及義大利兩地偏遠村莊共十四人的腦部進行分析,這些人士帶有罕見SNCA遺傳基因突變,意味他們幾乎篤定罹患帕症,研究期間其中半數已發病,有半數尚未出現病徵。研究人員將他們帶回英國,進行評估及腦部掃描。

研究發現血清素異常是更早徵兆

期間研究人員將基因突變人士與沒有突變的六十五名帕症病患、以及二十五名健康自願者進行比較,準確指出患者於二十至三十歲期間就已出現早期腦部變化,這些變化發生於血清素系統,該化學物質在腦部具有許多功能,包括情緒、食慾、認知、幸福感和運動等。 與健康人士相比,有帕症生理症狀人士的腦部掃描,顯示出多巴胺及血清素惡化,有無基因突變皆然。然而帶有基因突變、尚無帕症生理病徵的人士,則在許多腦部區域出現血清素神經元喪失,但沒有多巴胺系統惡化的徵兆。 研究也發現,帕症患者在生理病徵出現前十五至二十年就有血清素變化。研究主筆、倫敦國王學院教授波利帝斯(Marios Politis)指稱,相較健康人士,這些人士的血清素神經元最多減少三十四%。在患者出現運動問題及多巴胺水平變化前,這些血清素異常早已發生。 傳統認為帕症與多巴胺水平有關,患者大腦缺少此種化學物質,當今治療聚焦於恢復多巴胺水平。波利帝斯表示,早期偵測血清素系統變化,可能為開發帕症篩檢方法及新藥測試舖路,最終得以預防疾病發展。但其他專家強調,該研究所使用的正子斷層造影設備與使用價格昂貴,非一般醫療院所與患者能夠負擔,嚴重限制該發現的實際應用。

帕金森氏症源頭不是大腦? 美國研究:可能在闌尾 ---- 自由時報

2018/11/0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源頭可能不是來自大腦,而是來自於闌尾,研究針對100多萬人進行分析,顯示切除闌尾的人,罹患帕金森氏症機率減少19%。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密西根州范安德爾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研究論文,顯示通常被認為無用的闌尾,似乎為異常蛋白質α-synuclein(突觸核蛋白)的「儲存庫」,如果它以某種方式進入大腦,將會導致帕金森氏症。 研究提到,針對瑞典1964年以來的國家健康數據庫進行分析,調查近170萬人的醫療紀錄,發現進行過切除闌尾手術的人,數十年後患有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了19%。<最近研究結果 剛好相反>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儘管早期進行過闌尾切除手術,但患有帕金森症的人,往往會比同年齡的患者晚幾年出現症狀。 領導研究團隊的神經學和遺傳學家拉布莉(Viviane Labrie)強調,並不是要鼓勵民眾去做闌尾切除手術,畢竟許多人沒有闌尾,仍會罹患帕金森氏症。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