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推翻過去研究!美醫學團隊:割闌尾會增加帕金森氏症風險 ---- 自由時報
2025/05/15 08:21
瀏覽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9/05/10〔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過去以歐洲病患數據展開的研究發現,年輕時割掉闌尾的人,往後帕金森氏症發病的風險較低。但美國克利夫蘭大學醫院中心(UHCMC)的腸胃病醫學專家們,分析了擁有6200萬美國患者的數據庫,赫然發現切除闌尾的民眾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比未割除闌尾的人多出3倍! 據《福斯新聞》報導,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謝里夫(Mohammed Sheriff)表示,最近對帕金森氏症病因的研究,主要圍繞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上面,這是一種在發病初期於胃腸道中發現的蛋白質。 醫生團隊發現,在6200萬人數據庫中,切除過闌尾的共有48萬8190人,其中超過0.9%的人後來罹患帕金森氏症,與未切除闌尾的0.29%患病率存在顯著差異。UHCMC研究顧問庫珀(Gregory Cooper)表示,從美國來看,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 至於為何會和過去的研究出現相反結果?庫珀解釋,有時候當一間醫院進行研究時,對於病患數據的挑選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差,而這次的大型研究參照的是整體人口,應該更具普遍性。 但庫珀也承認,這項研究確實還存在侷限,因為患者的家族史和醫藥處方等變量並沒有考慮進去。不過無論如何,該研究還是證明了闌尾與帕金森氏症有著明確的關係。

得了巴金森症? 用藥有疑問 勇敢請醫師解惑!---- 自由時報

2025/05/06 文/羅彥宇(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

75歲的林阿姨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不僅每日清晨固定到操場運動,也堅持「少鹽、少糖、少油」的飲食。大約2年前注意到雙手顫抖,雖然不嚴重,但是在夾菜、盛湯時總是特別明顯,因此就醫。 林阿姨隻身來到診間,動作輕快、講話流暢,但略顯焦慮,簡短的問候之後才發現,她已經在別家醫院就診,也檢查、拿藥了,但她還是有滿腦子的問號,特別擔心她的手抖是不是巴金森或是失智症的前兆。 根據林阿姨的健保記錄,顫抖的用藥沒有什麼問題,相關的甲狀腺亢進、基本生化檢查,甚至是腦部掃描也都做了,資料相當完整。我又幫她檢查了1次,確定她的手抖為雙側,主要在維持固定的姿勢時,或是手拿著杯子懸空時會抖,沒有肢體僵硬,肌肉張力也是正常的。寫字時或畫圓圈時會有明顯的鋸齒狀,算是蠻標準的「本態型顫抖」,廣效性乙型阻斷劑(常見藥名為心律錠)也是首選藥物。 我很納悶她的疑問是什麼?她很焦慮地說:「可是我很擔心我是不是巴金森症,而且我吃的藥是心臟病的吧?我是手抖,怎麼會是吃心臟病的藥?那個醫生為什麼要這樣開呢?我到現在都不敢吃耶!」聽到她這麼說,我非常驚訝:「你的醫生都沒有跟你解釋嗎?」林阿姨說:「不是我不想問啊,是因為那個醫生有點兇,而且很像很有名,病人好多喔,掛到100多號,他就很忙啊!」 不需要預設醫生「忙碌」與否 我告訴林阿姨:「即使我能猜想他開藥的理由,但我並不能越俎代庖,幫他解釋,畢竟這是那位醫生的職責。而他該忙的事情,就是解答你的疑惑,所以你更應該勇敢提問,而不是轉而問另一個醫生。除非你已經決定要重新找其他的醫生看診,不然2個醫生同一個時間針對同一個手抖病人做處理,是會引起混亂的。」 醫生的「忙碌」本來就是在服務病人的醫療需求,而解釋手抖藥物的使用,或是教育病人區別這不是巴金森病,本身就是醫療工作的「核心」,如果醫生的「忙碌」就只是在打病歷、開檢查、開藥,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醫療行為。從病人的角度來看,不需要去預設醫生的「忙碌」與否,但也不要隨機地漫天亂問,而是將問題整理好、準備好,也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