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8.13 採訪報導/鄭清榮
陳國鎮、李嗣涔、王悟師和宋光宇四位好朋友,都是赫赫有名的專家、教授,他們原來專攻不同的學科,可是,他們對生命中不可思議的領域,有共同的好奇和研究精神。為了探究生命的結構,多年來四人亦師亦友地不斷切磋,透過科學驗證,證實生命的確具有不可思議之處,任何人只要稍加努力就可直探人的本來面目。 曾任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系主任的陳國鎮教授是這四位好朋友中的關鍵人物,由於健康因素,二十多年前曾勤練氣功、學過針灸,對經絡和中醫藥理用力頗深。後來,他學佛。他說:「開始學佛只是一種自我訓練,可是,對於個人的學術研究卻有很大幫助,打坐時,先靜下來,腦內成見一一清除之後,才開始面對問題,此時,解決問題的靈感,自然而然呈現在眼前。所以,解決問題,不是用想出來的,而是憑感受,從直覺而來。」
四人之間,以陳國鎮和李嗣涔相識最早,民國七十六年時任國科會主委的陳履安有意進行氣功研究時,找了幾位教授去談,陳國鎮回憶道:「隔年,大家都提出一個測驗性的研究,我研究「氣功的外氣」(氣功發放),結果發現練過氣功和未練過氣功的人,對皮膚的電阻出現顯著的不同。學電機的李嗣涔教授則提出「氣功狀態下對腦波變化」的研究。他的研究發現,共振態腦部的a波,比平常高出好幾倍,而在入定態下,α波不見了,毫無訊號。」
陳國鎮補充道:「李教授所說的共振態就是指禪裡修中的專注、一心一念,而入定態則指禪定,即進入心無恚礙的境界。」陳李兩人具有深厚的物理電機背景,他們後來進一步研究還發現一些練過氣功的人,或天生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可能出現類似神通等特殊能力。面對這些實驗的結果,也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啟示。誠如陳國鎮說:「生命的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那就是人的生命,不僅只有軀體,除了軀體(物質層次),還有體力(能量),信息(心理和生理的信息)、心智功能(靈魂)等四個生命層次。若以電腦比喻,電腦硬體就像人體,接上電力,電腦才能啟動,但是,也要有各種軟體,電腦才能執行運作。」
註:
1.陳國鎮(1945年—2016年11月19日),台灣學者,國立清華大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學系系主任。此外也擔任過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著有《生命信息說》。提出「生命多重結構」的概念,主張生命包括「構成身體的物質、驅動身體活動的能量、指揮生理和心理的信息波,以及扮演司令角色的心靈等四種必要元素」。
2. 宋光宇(1949年3月31日—2016年9月13日),台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1971年,獲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學士學位。1974年,獲得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之後赴美國留學。1990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98年7月至2001年8月,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後任台灣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所長,兼人類學系系主任。
3. 李嗣涔(1952年8月13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臺灣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後來應臺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陳履安等人的邀請轉入氣功、特異功能方面的研究,而使其學術地位充滿爭議性。先後成為臺大星艦學院科幻社、臺大特異功能社、臺大賽斯思想研究社的指導老師。李嗣涔為在臺大校務行政方面,其於1996年到2002年間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2005年6月10通過中華民國教育部遴選,6月22日就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於2013年6月21日任期屆滿後卸任。
4. 王悟師(1953年 —),曾任玉里醫院主治醫師、澎湖醫院精神科主任、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澎湖醫院副院長
2018年11月8日 央廣 江昭倫採訪
今年63歲的王悟師,高雄人,18年前原本在花蓮玉里醫院擔任資深精神科醫師,因為支援衛福部澎湖醫院,有機會前往澎湖服務。由於當時澎湖醫院只有一名專職精神科醫師,在醫院的請求下,王悟師同意留了下來幫忙,原本以為只會待1、2年,沒想到這一待就是18年,一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