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潛能的哲學意蘊:論人的潛能與需要、可能和現實
1995 作者:崔金賦
然而,任何概念範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要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面來不斷改變,以順應歷史發展的新要求。潛能概念也不例外。歷史演化和發展至今,無論是以關心人類潛能問題著稱於世的西方人本主義學者,還是我們周圍的尋常百姓,包括我們自己,在使用“潛能”這個概念時,所強調的都只是事物發展中那些對滿足某種現實的需要具有積極意義、積極作用或促進功能特點的正向可能性,而舍棄了其餘那些消極的負向可能性。換言之,人們今天使用的潛能範疇,已經遠遠超越了亞裡斯多德的時代局限,有了新的發展。而對這種新發展及時作出相應的概括和抽象,提高到哲學理性的層次來思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為此,我們試對事物發展變化中的潛能問題作如下界說:如果把可能性視為已經產生和存在了的現實事物(現象)在自身的繼續發展變化中,所標志或者預示著的關於前途的種種趨勢,則潛能就是這種種趨勢中帶有客觀必然性的部分。概言之,所謂潛能,指處於某一運動階段的事物,通過自身特有的運動形式,在相應的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必然趨勢性。它不僅是事物發展的可能性,而且是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趨勢的可能性。
3.人類發展的潛能和現實
以上我們所作的、從需要開始,對可能性、現實性和潛能概念範疇進行的一般哲學意義上的解析,旨在於為加深對人類發展的潛能和現實問題的理解提供必要的理論準備。這些概念範疇在人的發展領域中的具體所指,是下文即將展開討論的重要問題。
<1>人的現實
根據本文開篇所提出的基本思路和上述論要,我們可以把人的現實(或稱人的發展的現實)概括為:植根於人的需要本質、由人類發展的以往無數可能性實現而來的人的實際存在狀況。借用智慧哲學的表述方法,把作為大自然中物質演化的最高產物的人(和人類社會)視為物質、能量和資訊的統一體,那麼人的現實就還可以表述為:在需要的驅動下而發生的、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運動和相互轉化在人那裡所達到的新形式。具體而言,這種新形式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主體化形式、對象化形式和手段化形式。
a.主體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基本現實,意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在長期的演化運動和相互作用過程中,從機械運動開始,到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最後形成能夠自成體系並獨立於自然界的特殊的主體結構——人和以人為核心的人類社會。這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以某種特別的方式,分別形成了主體的自然結構(人體)、社會結構(社會屬性)和精神結構(各種心智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並表現出一種自覺的能動性來。這一能動性作為人類特有的一項基本現實,是人的上述三種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積極、自覺和主動的綜合性活動性能,是物質力量與精神(或心智)力量的有機統一,是人的體力與智力的結合,也是自然歷史進程所賦予和人類主體的對象性關系、社會性關系不斷生成的必然結果。實質上就是人類主體認識、改造客觀世界(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既成定勢結構——以人的自然機體為物質基礎的屬於主體內部的復雜精神世界,包括有世界觀、經驗、知識、社會屬性、價值觀念、意志情感等等。這些因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能量和資訊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環境中,通過共同勞動、社會交往和歷史繼承等社會運動而相互聯系、轉化和協同作用才形成的。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源於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運動和轉化的人的主體能動性定勢結構,才使得作為自然結構的人類主體能夠發揮作為社會結構的主體功能。如此,主體化形式使人類獲得了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現實力量——作為人的內部準備狀態和主觀條件的能動性,同時,由於物質不滅,運動不止,決定了這種主體化進程是永遠沒有止境的。或者說,達到主體化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範圍在總體趨勢上是無限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