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類潛能的哲學意蘊:論人的潛能與需要、可能和現實(4) ---- 雲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5/03/19 20:04
瀏覽3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1995 作者:崔金賦   

b.對象化是人類發展的又一個基本現實。它指的是在一部分自然界中的物質、能量和資訊轉化成能動性主體的同時,另有一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必然地受到了這種轉化的影響,變成主體活動的對象(包括有自然的、人工的;物質的、精神的),從而使人類主體的所有活動都具有了對象性,成為對象化的活動。或者表述為:在一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演化成主體之後,另有一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則演化成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以客體的形式而存在。那麼,我們又為何不用“客體化”來代替“對象化”呢?原因是宏觀上作為物質世界總稱的客體,能成為人類的活動對象的只能是其中一部分。馬克思曾指出:“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於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11)]此即盡管外部客體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它的某一部分能否成為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還要取決於主體的認識能力和實踐水準。這說明瞭對象的歷史性和具體性,也說明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資訊在人那裡的對象化,永遠只會是一個隨歷史的演進而不斷深化的過程,沒有止境。從而也就表現出一種無限的趨勢性來。

c.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資訊,對人來講除了經過主體化形成人類主體,經過對象化形成主體的活動對象而外,還有一部分在主體的能動作用下實現了手段化——轉變成主體與對象之間的仲介因素,諸如技能、技巧、工具、原材料等憑借條件和相應的活動方式方法等等。其中,雖然工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我們沒有用“工具化”來代替“手段化”,是因為置於主體人類和對象之間的仲介因素的物質、能量和資訊,不僅僅是工具性的,工具化不足以概括所有充當主體對象性活動(如勞動)手段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運動形式。又由於主體化和對象化都具有歷史性和具體性,則手段化的進程自然也就是帶有遞進性質的。   

如此,人的現實的發端就成為主體對其他物質、能量和資訊的轉化過程。這種情形從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質、能量和資訊通過主體化運動演變成人類主體那時起就開始了。對此,學術界已有人作了較充分的和相類似的探討。[(12)]但仍須指出的是:他們所述的三種轉化——人通過勞動對物質的轉化、對能量的轉化和對資訊的轉化,僅僅是針對“人類智能”這一單項的現實而言的。而在筆者看來,不僅僅人類的智能發端於此,人類的體能、心能(除智力之外的心理能)等等也同時發端於此。這樣的理解具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從此層面返觀文獻[(12)]的相應內容,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認識到人的現實為何發端於上述三個“轉化”,從而為本文節省許多筆墨。  

<2>人的潛能   

透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物質世界的本源著眼,人類是自然界的產兒;其基本現實則是通過社會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勞動)在大自然中長期孕育的結果。或者說,人的現實是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在人那裡所達到的主體化、對象化和手段化形式。又因為社會運動是物質運動的最高級別,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它必須永遠對外界保持開放,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維系一種生機勃勃的“需要——創造”狀態,以確保自身的存在、進化和發展。這決定了人類的現實永遠只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永遠不會在任何一個已有的水準上停留,總是嚮往著自身已有的運動形式所標示(標志和預示)出來的、順應客觀必然規律的更高層次——進一步的主體化、對象化和手段化邁進,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必然趨勢性來——我們就把這種“強烈的必然趨勢性”稱作人的發展的潛能(簡稱人的潛能)。   

具體而言,就是自然界(或宇宙中)的物質運動發展到社會運動的歷史階段,不但出現了以人體(特別是人腦)自然結構機能為核心的、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能量和資訊轉換於一體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人類朝向這種形式所預示或標志出來的、更加光輝燦爛的更高一級形式運動的強烈必然趨勢性,即人的潛能。整個人類社會系統的現有平衡,依靠人的現實來維系;新的發展,則全靠人的潛能的外化(或擴展,或實現)去達成。順便指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此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根據人的需要透過動機在人的發展的諸種可能性中確定人的潛能;二是創造出實現人的潛能的條件;三是選擇實現人的潛能的恰當方式(諸如用自我控制來調節思場流,用接受良好教育來提高自身素質等);等等(限於篇幅,詳情另文再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