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 新媒體編輯 馬茹均
「真氣可以產生強烈的生理感受,可以讓身體發熱、一念不生、並有極大的快樂。無論修煉時生理感受多強烈,事後都會身體輕安,感官敏銳,而且,智力還會明顯提高。」這句話並非出自某位氣功大師,而是出自一位科學家之口。 6月10日,中科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主講的《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講。 「我用自己的身體來做的一個實驗,初步結果表明,中醫的真氣和經絡是可能存在的,但需要用新的方法來研究。」在持續了90分鐘的講座中,這是朱清時的核心論點。 一名科學家現身說法,向公眾講述「真氣」這種外界只在武俠小說里看到的東西,自然引發了外界極大關注,現場人氣爆棚。朱清時院士在講座中說:「過去的十多年中,我一面學習與人體有關的醫學和生物學知識,一面努力用自己的身體觀察真氣,以求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更準確地講述真氣和經絡。」 講座中,朱院士把物理學知識點不著痕跡地融入到真氣的研究中,讓「真氣」不再是古代道家和現代武俠小說家那種天馬行空的玩意兒,而是真真切切,不僅可感,甚至可以量化,來無影去無蹤的「真氣」,成為實打實的「科學」。但這樣的講座語言,既不像是傳統中醫講座,也不像北大教授嚴家炎的武俠課程,更不像現代物理講義,引來了不小的爭議。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從院士到「術士」,朱清時走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由於家學原因,朱清時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愛。朱院士曾說,他在很小時就開始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他的父親朱穆雍畢業於華西協和大學社會學專業。解放後,社會學被認為是偽科學,此後朱穆雍被分配至財政局工作。有這樣一個文科背景的父親,朱清時也建立了對文科的興趣基礎。 多年來,朱清時主要在化學圈裡打轉,對傳統文化領域建樹有限,但兒時對傳統文化的痴迷一直讓朱清時魂牽夢縈。到了2004年,朱清時與一個人從相識到相知,這個人對其此後13年的學術興趣轉向意義非凡。此人就是南懷瑾。朱清時後來說,南懷瑾「對古今的了解可以說沒有人可比,沒有人可及,他的智慧從我們這一代人來看,只能仰視。」
南懷瑾和朱清時,一個搞傳統文化研究的,尊重科學但沒有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一個搞自然科學研究的,尊重傳統但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中國文史哲教育。大師與大師之間,碰撞出了異樣的火花。自從與南懷瑾相遇,朱清時就想通過其自然科學的邏輯和辦法打通科技和佛學,為物理插上佛學的翅膀,為佛學研究用上實驗室里的量杯。朱院士還曾在另一場演講中,幽默地表示:「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不過,雖然朱清時可以用自然科學一本正經地講佛學,但被他稱讚的大師南懷瑾卻不能用佛學的概念講述深奧的量子論。朱清時不遺餘力地向外界「推銷」南懷瑾,稱南懷瑾學問如何博大精深。帶著對傳統文化的崇拜,大半輩子在物理學領域裡摸爬滾打的朱清時,一頭扎進了佛學、中醫乃至 「真氣」研究里,甚至還用自然科學術語解釋佛學知識,用以證明幾千年前的佛教典籍都是符合自然科學的。朱清時很快成了佛教研究的明星人物。
朱清時很享受在佛學和物理之間穿行的快感,他越發頻繁地在佛學、哲學領域的論壇上發言。佛教界也很樂於將他推向前台,作為佛學與現代科學精神一脈的證明。與佛教界樂見朱清時的「越界」不同,自然科學界卻認為朱清時早已把科學的火車開出了軌道之外。他們認為,沉迷佛教的朱清時並不明白,哲學對人事萬物的解釋汗牛充棟,總會有那麼一兩條能與某個細分的自然科學理論「不謀而合」,但這絕不能代表幾千年前的佛學大師就掌握了近代以來的科學邏輯。
■2015年,在紀念錢學森回國60周年紀念活動中,仍有人對人體特異功能研究念念不忘。 有這麼深厚的研究土壤,朱清時能十幾年如一日地沉湎其中,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