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轉角附近有家粵式燒臘店,近中午時分附近的上班族或是當日不想開伙的家庭主婦,總是會不約而同的到店前報到,上班族拎個飯盒,主婦賣盒燒臘回家加菜。 該店沒有冷氣、也沒啥名氣、沒招牌,靠得就是每日熱騰騰的白飯,加上燒鴨以及叉燒,就是叉鴨飯,而油雞搭配燒鴨、叉燒稱之為三寶飯,臺灣顧及蔬菜感以及節省成本多會添加幾樣炒菜充數。至於尚未駐足過的店家,第一次多習慣點個招牌飯,意思就是為該店燒臘浸鹵檔中最佳的組合,至於最佳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曾幾何粵式燒臘成為臺灣人熟習的庶民飲食之一,想想在香港九七前後數量增加不少吧?一般燒臘油雞檔在粵菜筵席大多扮演著冷盤前菜的角色,如滷味拼盤等,大多是偏咸清香豉油味或是香料,焦甜等味。 在隨之而上的主菜方面多是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似乎也頗為符合隨園食單內之上菜須知之原則,如下〔…上菜之法,鹽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
粵菜雞饌在各菜系裏面不可不謂琳琅滿目,著實令人目不暇給,即使在燒臘檔在量的方面也是把中國其他各個菜系遠遠拋在腦後,較為著名的有,粵式白切雞、東江鹽焗雞、豬油浸肥雞、玫瑰豉油雞、大同酒家脆皮雞、太爺雞、大三元香茶雞、泮溪酒家香液雞、金牌貴妃雞、利口海鮮口福雞、南乳吊燒雞、北園花雕肥雞……加之衍生的品項則族繁不及備載。
玫瑰油雞或許你不熟悉,但說油雞你可能就知道了,在燒臘店玫瑰豉油雞若沒特定說明多簡稱為油雞,這是為喜愛廣式燒臘的外食族所極為熟悉的。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這玫瑰豉油雞最早見於1930年廣州陸羽居酒家,(豉油為醬油的古稱,現今粵語裏人稱醬油為豉油),由叫“撈松敖“的廚師所創,在販賣初時不但風靡廣州食家,只要有粵菜就可見到鹵水豉油雞,這樣的盛況達數十年之久,堪稱粵菜滷味得意佳作,鹵水豉油雞是玫瑰豉油雞的古稱。
在鹵水豉油雞做法問世之前粵菜對於雞的烹調方法還是以白切雞系列為主,鹵水的做法在當時可說是獨樹一格之創舉。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玫瑰豉油雞所用的工法是以浸為主,鹵為輔助。其中鹵法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在中國南方普遍流行,在《清‧調鼎籍》就記載著鹵雞,鹵蛋等具體做法,而鹵法與浸法最大的差別是熟化溫度之高低,浸法是將食材放入沸騰的熱水中,再把底火關閉,或是保持微熱,用這種柔性熱力慢慢將食材烹熟,若以烹調雞項為例,還有一“掟水“的步驟,(粵語用字,意指拋擲)簡單的說就是把雞項放入熱水中,以一定規則上下浸水,目的是要使雞腔的內外溫差縮小,達到雞項周身熟度一致,再熄火慢焐,以這種剛柔並濟來達到食材熟化,這種細緻的烹雞手法,故有“南浸北鹵”之說。此再再可以看出廣東人的喜吃雞,更善於吃雞的佐證。
※ 來看看如何做鹵水豉油雞 ※
油雞水浸一隻雞份量
生 抽 1250 g
清水 500 g
老抽 250 g
冰糖 450 g
鹽 10 g
玫瑰露酒 每次浸雞時才加入 2 湯匙 去浸.
香料材 :
八角 2錢半
紅麴米 2錢
草果 1 個
甘草 1錢半
小茴 1 錢
沙姜 5 錢
桂皮 1 錢
香葉 1錢半
* 如果是新做的油雞水, 最好再加入以下適量的材料去一齊浸, 在放入雞前將它拿走 *
材料 :
莞茜(胡荽,香菜)頭或莖 薑片. 藥材料最好預早一晚去浸, 等藥材出味後才去浸雞先至入味. 如不能提早一晚去浸藥材料, 只要將藥材料預先燉滾 30 分鐘後,才將爐火改小再將雞項放入.
浸雞法
材料:新鮮的母雞一隻 約3台斤(以未生蛋母雞或是剛下蛋為佳)
1. 將雞洗淨,把雞腳屈入雞腔內,或是直接把雞腳切除。
2. 用一個大鍋,將鹵水煮滾,手拿著雞頭,把生雞浸入鹵水中,除頭和頸,熄火,浸三分鐘,取出;待水再滾,重複再做,共三-五次,端看雞項重量
3. 最後一次將全只雞浸入,約2 5分鐘。
(以上時間僅供參酌,還是要以實際情形來衡量)
以浸的手法,來熟化雞項
肉質細滑,雞腿僅以單手即可以扒下來,可以得證。
老師傅秘訣:
A.
玫瑰露酒為取其香氣,沒有可以高粱酒替代酒,但不宜多放,放多了肉口感容易變糜爛。如何判斷雞項熟了沒?除了溫度計以外,還可由雞腿下關節處,觀察皮膜是否收縮,若是有觀察到
B
1滷水中浮油要經常漂掉,最好使滷水表面只保留薄薄的一層“油膜”。油脂過多,容易使滷水變質,因脂肪氧化變質所致。保持底部通風,若是夏天,滷水必須每天煮沸,亦可放入冷凍庫中存放。滷水在長期不用時,也應時常從冷凍庫中取出煮沸,冷卻後再放入冷凍庫,冷藏庫亦可。
什麼是好吃的玫瑰油雞評量標準呢?所謂的《皮爽肉滑,骨透芳香》
庚寅年‧庚辰月‧癸巳日
修改於 13:54:00 16.April.2010
04:37:00 28.Oct.2014 (刪贅字)
關於引用的說明 01.May.2010
- 19樓. Mandy2014/08/13 21:19忘了問〜由於有照版主寫的方式去製作,但雞皮沒有上色的這麼美餒!為何您的雞皮上色的這麼美呢?我的雞皮都吃不太了那麼多醬色,而且您的顏色上的很均勻,就像用滷的一樣!用您說的泡的方式真的能這麼上色嗎?我上youtube看很多廣東人都是放在鍋裡用小火煮邊淋汁才能上的這麼美呢?放廣式老抽就是要著色,沒老抽放糖色也可以. stec 於 2014/10/28 04:25回覆
- 18樓. Mandy2014/08/13 21:14另外,請問紅色粉類旁邊的是陳皮嗎?份量多少呢?ㄒ半顆橘子皮的份量 我那是實驗下材料 比較建議照食譜先嚐試開始. stec 於 2014/10/28 04:24回覆
- 17樓. mandy2014/08/13 17:00您好! 我在您拍香料的那張照片中有看到丁香,但您的材料裡沒有寫到丁香! 請問丁香要加多少呢?(417037828@qq.com)那應該是不小心加進去的 :p stec 於 2014/10/28 04:21回覆
- 16樓. TERA2014/07/25 08:33想請問一下這裡面用的雞是甚麼品種呢 感覺用土雞跟仿仔雞都會過硬 是肉雞嗎?是仿土雞,肉雞較沒滋味,製作滷味一樣沒滋味 stec 於 2014/08/09 22:54回覆
- 15樓. 臭尼2013/02/12 01:15期待喔!
你也十分客氣丫,看你寫的文章,就可以發現中國菜的博大精深,也不知道歷代中國有名的御廚們,他們真正的實力究竟到多高,看你的部落格感覺很像在欣賞"舌尖上的中國"似的,你都很用心的把菜的典故給呈現出來,真是不簡單,所以,自然地就會引起喜歡做菜的人來此取經,除夕晚的玫瑰油雞,家人吃了都讚不絕口,我也順道用這個魯水做了魯大腸頭,味道也是十分可口,順道提一點,是不是魯水都要鹼一點,因為,我本來就照你的寫的比例來製作魯水,但真的很鹼,所以,我就再加些水稀釋一點,最後,口味部分,就差不多囉,不知道是不是生抽的鹽度問題,因為,我也沒有特別再加10克鹽了,下次再做挑戰更高難度的菜色吧,謝謝大大的分享…
中國菜的博大精深自然不在話下,個人抑是感佩再三,不敢輕漫。
"舌尖上的中國"個人也是極為欣賞,但說像,那是您謬讚了,萬不敢有
此想法。 一般滷水確實是要鹹一點,不過您家人要是喜歡較為清淡一點
亦無不可,有言道適口者珍嘛~ 我也是拾人牙慧,分享發揚中菜也是
盡己一分心力,不足言謝。
順頌
stec 於 2013/02/12 22:13回覆 - 14樓. 臭尼2013/02/09 12:38不好意思囉!
您好,我想說,圖中的雞有雞冠所以才誤以為公雞,其實,現在台灣的雞都改良許多,所以,以雞冠來判斷公母雞,已經不客觀囉,今天,正好是除夕,我就參考了版主的配方自己準備做一隻玫瑰油雞來給家人嘗嘗,因為,沒有準備玫瑰露酒,所以,我想用乾燥的玫瑰花草茶來取代,不知道味道是否有所衝突,呵…對了,不知為何版主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表新的文章,因為,我很喜歡在版主的部落格找做菜的靈感,希望,版主有機會的話,多多分享您寶貴的經驗,謝謝,新年快樂…沒有玫瑰露酒,用點高粱就好,
玫瑰露酒是中國白酒泡一點玫瑰
夜所製成。 你好其實我還是有在
貼文,只是多是在其他平台,文章
也較為單純。 感謝您捧場,年後
應該會考慮恢復貼文。
stec 於 2013/02/10 18:21回覆 - 13樓. stec2013/01/03 00:07請教?
大大您好,想請教一下,這篇當中你是建議使用母雞,但圖中,你似乎是使用公雞來做料理,不知道口感上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打擾囉。公雞母雞優劣因人而異,傳統上古人喜好母雞,所以建議使用母雞是一時之選,之所以使用建議母雞,這是古人時空環境與現今不同所致,因此拿到今日, 不必然是最佳選擇也說不準。
ps: 我比較好奇的是,您是如何看出她是公雞呢?
stec 於 2013/01/04 13:57回覆此為匿名留言,巧合的是與我id相同,非我自問自答。 建議匿名留言,id低避免個人相同,否則難免有瓜田納履之嫌。 stec 於 2013/01/12 01:52回覆 - 12樓.2011/03/06 18:42主題
都忘了回應這主題,這雞...........nnd,害我口水滴到鍵盤上了stec 於 2011/03/13 05:56回覆
- 11樓.2011/03/06 18:39廣東
討論個美食也討論到了抬槓的地步,爭論這些真的沒啥意思,還不如多討論下邊度有好野食係真架
小弟不材在廣東也住了很多年時間,很多台灣人大抵認為港式料理就代表了廣東料理,皆不知廣東有多大,地方料理有多少細分,廣州有廣州的,有順德的(廣式料理廚師大都來自這),有湛江的,有陽江的,有潮州,汕頭,興隆,深井.........各有特色也各有其做法,就簡單的白切雞就各有不同風味及做法
中華料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我輩人生短短數十載,窮一生也不能盡其味也,還有時間在這抬槓?
我能說什麼?.......
stec 於 2011/03/08 00:59回覆 - 10樓. stec2010/04/25 07:14偽善與正義
感謝以下兩位格主,對本人的愛戴,使得本文意外在短短數日突破2000,還有如下另闢專文探討,以及對小弟私人plurk詳加閱讀,愛護之切,吾感激之深,如天亢,比淵藪,期期無以回報,故特此向雙姝銘謝。
http://blog.udn.com/ame2751/3964xxx
http://blog.udn.com/amyshenhc/3949xxx
(很高興引用個人文字,雖然也沒徵詢過我就是了,但無償讓您們使用, 不過最近法令將改(二讀),可是要謹慎點,個人是無所謂啦,別人我就不知道了~ ^^) 這該說是"自所不欲,勿施於人" 吧?
還有丙級烘焙不會探討較為深入的微生物學與機制,建議看看考題或是考個一張丙級,不難的,相性我。如此可使您的言談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更加扎實。
另要感謝的是有人在 facebook大力宣傳,以其積極於吾人好友之間強力宣傳,這等無私又無償精神,令人深感欽佩,令人為之動容。
關於美食著作權請按我 感謝其他格友提供相關法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