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習慣的動物,喜歡吃什麼、點什麼菜大致就那麼一回事,所以記述一家餐廳頂多兩次,省得重重複複。但是好一陣子沒到最喜歡的生蠔店《Oyster & Wine Bar》 、感覺有些不同了,就破例再「流水帳」一記。
跟沒來過的朋友來吃,訂位時卻忘了要窗邊座,第一次坐到離窗最遠的半包廂區,沒景、但也安靜。照例先到生蠔吧檯瞧瞧當日貨色,這裡的生蠔一向五花八門、嚐得到天南地北各種味道,但就是不太進常見的那幾種法國「名蠔」,當晚卻發現高人氣的 Gillardeau、Fine de Claire、Belon 齊備,有少許向「主流」靠攏的感覺。


沒點生蠔的老搭檔 Chablis 白酒,改以香檳一路佐餐,店家推薦的無年份香檳(忘了是啥)酸度高,但配上生蠔是行的。


第一輪由來自美國西北 Puget Sound 的三種凹蠔打頭陣,Hammersley 並沒店家介紹的那麼好,味道可說沒甚麼特色。Totten Inlet 蠔海味強、頗 refreshing,帶甘甜黃瓜餘味。吃得多、出名的 Eagle Rock 其實也可算是 Totten 蠔,仍然一派 creamy 好味。美國蠔之後來一法國 Gillardeau,都是吃天然味道、照理說只有喜好之分,還是覺得高下立判,果然美味。
四人裡有一位不吃生蠔,就改叫燻鮭魚,還是出自名門 Balik 的鮭魚,水準仍然高。除了慣見的配料,還少不了一些魚子醬。


第二輪便只點法國貨。除了一致要求 encore 的 Gillardeau,當令 Fine de Claire 也沒話說,有一貫水準。La Perle blanche 名字(白珍珠)好聽,肉色也果然雪白,味道圓潤柔和,是大多數食客都會喜歡的味道。


有人意猶未盡,再續兩只 Gillardeau。習慣吃完生蠔再點菜,這才發現菜單已經從厚厚一冊便成了簡潔兩頁,好現象。一直覺得既是蠔酒吧,何須樣樣都做都賣?現在看起來就專一得多。

大家紛紛點些湯羹來暖胃,龍蝦濃湯還是像以前一樣香濃。番茄番紅花清湯還是像以前一樣見功夫。

那幾天吃得委實過了頭,四人竟只點了一個前菜焗蟹餅,蟹肉貨真價實,很美式的 Louis 沾醬有紅椒香,吃來不膩。

Wine Note:雖只點了一份主菜,但大家都想喝些紅酒,Sommelier 於是推介了一瓶義大利 2006 Cesari Il Bosco, Amarone della Valpolicella DOCG,是當地種 Corvina、Rondinella 葡萄混調,酒精度高(15%)、典型 Amarone 風,甘馥中有一絲苦。葡萄乾、巧克力、咖啡、烤麵包香氣都正中下懷。

唯一的一份主菜則是「摩登」羅西尼牛排(Beef Rossini Modern),純是好奇這傳統菜怎麼變身摩登?首先,牛肉是有機的;然後,醬汁由馬德拉酒 demi-glace 換成了花椰菜 puree 為基(黑松露汁則照舊),於是完成「摩登化」。菲力火候佳、Rougié 肥肝好、白蘆筍(足見這篇擱了多久才寫完)尤其好,但牛肉竟沒吃完...

此時經理來問我們願不願意換到窗前座位看夜景、吃甜點?當然好,於是維多利亞港夜景再度盡收眼底。
一位印度裔年輕男士落座鄰桌,一個人點了生蠔、Beluga 魚子醬(見到經理送上整罐)、Dom Perignon 香檳自顧自享受,吃著吃著忽然站起身就往外走,服務生趕緊通知經理,兩人在門口一陣張望(像怕遇上「跑單」的白吃客人),見到男子回來(洗手間在餐廳外)、這才鬆了一口氣。有趣插曲。
生蠔來源與種類有些改變,菜單簡化了,但是 Oyster & Wine Bar 依然是小酌啖蠔(要大吃大喝當然也行)好去處。
2013•1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後記:總有一天一定要找時間搞懂白平衡,again...
延伸閱讀
香港 - 依然首選《Oyster & Wine Bar》
香港 - 趣不如昔《The Bostonian》
香港 - My Favorite《Oyster Bar》
巴黎 - 深秋蠔之味‧美食時尚地
未成年勿飲酒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Clara - 克拉拉2014/01/01 08:05最近又是生蠔好季節了,剛好友人專做生蠔進口,再來定些吃台灣喜食生蠔者也越來越多,需求增加、市場擴大,以後應該有更多價格合理的好貨色 scubagolfer 於 2014/01/02 10:58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