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菜自然以粵菜為主流,其次便是江浙菜了,這與 1949 前後大量蘇浙移民抵港有著絕對關係。
當地餐飲一向競爭激烈、近年又歷經一段不景氣,非主流菜系餐飲大洗牌。90 年代常至的江浙菜如滬江、雪園、留園、老正興、蘇浙同鄉會、天香樓、老飯店等易手、結業、健在者都有。去得最頻繁的《雪園飯店》未必最有特色,但菜餚、環境、服務均衡,加上銅鑼灣店與親戚(正是由滬遷港)家近在咫尺,便成了陪長輩吃飯的佳選。
重返雪園
黃姓店長是道地老廣,但一口上海話奇溜、與熟客們關係更佳。黃先生能說善道、且精於察言觀色,例如姨丈喜歡甜點、姨媽卻盯管得緊,每到菜餚尾聲,黃就跑來大聲說『上回還欠您一道八寶飯!即刻送上!』姨丈便笑瞇瞇、理直氣壯享用。這招用久了,姨媽心裡有數(怎老欠那麼多八寶飯、湯圓的?),但看老伴吃得心滿意足,也就不追究啦。這般互動,與客自然打成一片。
這晚不巧黃休假,但店內上下也都熟識、熱絡招呼入常座。可能生意並不旺,念念不忘的火胴雞燉津白、拆骨魚頭現在都需預訂。一向頗欣賞的雪園火胴雞燉津白(或魚翅)湯清味馥,與那些放豬腳的「黏嘴」濁湯完全不同。說起火胴,未見台北江浙館使用(即使寫明、卻為尋常部位);好火胴滋味鮮腴、肥瘦勻稱,由湯中取出、立刻能成另一道菜。沒預訂,此餐無緣。
店家識相,沒把熟客當「阿木林」(滬:傻凱子)推薦參鮑肚翅等貴菜。小碟榨菜開胃後,便是懷念不已的香干馬蘭頭。馬蘭頭與薺菜、塌菜都是長輩口中『青石板地夾縫裏都會冒出來』的野菜,如今卻身價百倍;燙熟剁切後與豆干丁一拌、灑些麻油,菜翠干白、香氣獨特,吃過便難忘。必點小菜,在台北卻難找。
清炒河蝦仁仍脆嫩可口,味道與台北類似;香港不產、台灣快捕不到了,貨源應都是大陸。看似簡單的雞火干絲湯其實不簡單,用料、刀工都好,提味又值得一嚼的的鞭尖筍(乾竹筍,亦常被稱為扁尖筍)也沒少;小小一碗湯層次、味道豐富。
菜單上沒有的韭黃百頁毛豆炒肉絲這家常小炒有水準,下飯、佐黃酒都行。小品走完、大菜上桌。紅燒元蹄用的實是肘子、與大蹄膀不同;走了油,吃來入口即融、但並不膩,配肉白菜仔亦好味。外觀、味道雖有上海本幫菜「濃油赤醬」本色,實際沒那麼濃重。長輩可能久不嚐此味,食不停箸。
店家推薦的鴛鴦魚塊,原來是桂花魚過油快炒與酥炸兩種做法拼成,能吃、但與滬菜有些不搭調。不是大閘蟹季、連六月黃都沒到,卻忽然懷念起在此食蟹時光、便點了道賽螃蟹。簡單說,賽螃蟹便是油溜蛋白,味道來自瑤柱(干貝)高湯,也是看來簡單的工夫菜。一堆層層疊疊蛋白,加些正宗鎮江醋、風味還真「賽」螃蟹,無蟹季節可以望梅止渴一下。醋才端到門口、已經香傳全房,忙吩咐取瓶來看 -- 卻是超市皆有的金梅鎮江香醋 -- 太久沒來,竟忘了此醋。價廉(30 幾元台幣一大瓶)物美,勝過台仿製者甚多。
菜餚差不多了,來些主食。雪園生煎包(滬稱生煎饅頭)一向不錯,這上海庶民美食到港變細緻了,個頭小巧、形狀工整,皮餡皆細膩。與其說是買一份、就能吃頓飽的包子,不如說變成了點心一派;但依然不忘本的撒了芝麻、頂著蔥花。
來過那麼多次,竟沒點過此處的韭菜盒子,繼續細緻秀氣路線,大約只有台灣正常版的三分之一尺寸、恰好一人一個。內餡竟港化成了韭黃鮮蝦,味雖然佳,但少了那股韭菜味還真有些不習慣。
已吃得撐,「欠咱們的」煎八寶飯卻又來了,一貫薄、脆帶焦,是長輩喜歡的做法。台北沒有,特來回味的高力豆沙(炸蛋白泡裹豆沙圓子)依然好吃,蛋白外層淡雅、內餡豆沙濃厚。個人不嗜甜,但一向喜歡此源自北方的甜點。高力豆沙橫跨東西多種甜食之藝,與之相較,Meringue 像是原始狀態、豆沙和菓子又矯揉造作了些、五顏六色的 Macaron 可就俗豔起來了。
新舊滬菜激戰銅鑼灣
內地重量級上海菜如《鷺鷺》、《新吉士》紛紛開到香港,原有江浙館備受威脅;此兩家之銅鑼灣店更在雪園附近,壓力可想而知。已是上市集團的《俏江南》稍後更挾重資落腳鄰近,雖不賣江浙菜、但高薪挖走雪園不少員工。時至今日,鷺鷺收掉了該分店、新吉士生意不怎樣,「中國第一餐飲女強人」的俏江南更於港首度鎩羽,收店不說、還與房東纏訟中。雪園雖然分店數目減縮,倒是撐了過來。
安然無恙,原因何在?上海菜本即薈萃融合江浙各地方風味,在港半世紀後又有一番演化。未拘泥於本幫菜路線的雪園正是一例:以細緻、清淡化適應市場口味,再不免俗的略微「南北合」、加入些他省他路菜色。久居香港的上海移民接受了這些調整,反而逐漸疏遠傳統滬菜。陸資餐廳近來以傳統重口味搶攻香港市場,相信反備感辛苦。
餐飲,果然還是得為生存而演化。
2008‧05(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杭州菜與港、台《天香樓》、蘇浙菜可別「從缺」
由《紅豆食府》談上海菜(上、下)
上海老味道(沈嘉祿先生 著)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7樓. 60年前後,天上人間,中華民國魂回來了2008/09/28 22:22寧式炒鱔糊
上海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寧式炒鱔糊,不知雪園做的如何?
因為台北当年的 狀元樓 五福樓 ...... 都做的真好吃,
上海也沒有台北做的好吃 !
I Color 色 計這麼一說才想到....雪園至少吃了二、三十回,竟沒吃過其鱔糊scubagolfer 於 2008/09/29 16:09回覆
- 6樓. 小小兔2008/06/02 13:38馬蘭頭
馬蘭頭那道看起來真好吃~
乍看名字還以為是魚呢~ - 5樓.2008/05/30 09:05我要好吃的江浙菜!!!!!!!!!!!!!!!!!!!
aiyo, 這回可看的我肚子嚕嚕響
台北實在是找不到幾家讓人想動身前往的江浙館子
近期幾次也只有去上海, 蘇州時可解解饞
雪園的菜色好功夫細
火胴雞燉翅只要吃過一次便念念不忘
反觀台北館子的服務員有時卻連火胴為啥部位都搞不清楚
走油也是讓人懷念的字眼 (只有熊貓外婆會, 熊貓母沒學到)
江浙菜做法繁複細膩
在台灣幾年來本土化催生下
加上多數餐廳管理不當
味道早已慢慢流失或台化
雪園, 新吉士, 蘇浙匯, 亦或俏江南, 快來台北開餐廳吧!!!
台北江浙館(IMHO)大致兩派,一是守著老口味、不肯(懶得?)調整,但是環境、衛生、服務水準一如守住的菜色般老化。另一是把什麼菜系菜色都塞進菜單,但樣樣稀鬆、壁壘分明亦無融會
照理說,如能以傳統菜色口味為基礎,逐漸發展出一些「望之知其本、食之有新意」適合市場、吸引新一代食客的菜色豈不 Wonderful?可惜只是「照理」囉...
新吉士來過台北(開在台北新光三越 A9),大陸師傅在時、還真接近上海各店,師傅一回去,味道也變了;加上本地客對其菜色不熟,兩年多便結業了。有些可惜
scubagolfer 於 2008/05/30 11:10回覆 - 4樓. 凱C2008/05/29 00:24請問
新吉士與天平路的老吉士有關係嗎? 感覺老吉士味道好多了!
同一家,請見其網站 scubagolfer 於 2008/05/29 12:49回覆 - 3樓. vivialwaysin2008/05/28 13:38
九如商號的確有,也曾建議想念馬蘭頭的朋友去吃,但是豆干太多、馬蘭頭太少,味道也不香,只能說聊勝於無... 正好有九如版本的照片,不妨比較一下:
scubagolfer 於 2008/05/28 16:38回覆 - 2樓. 馬丁諾2008/05/28 11:45演化
記得逯耀東先生曾說過, 在香港的北方館子點一盤醬牛肉, 也有叉燒的味道! @-@
沒法子, 菜是人在吃, 只好隨人做, 集體記憶豈能說變就變? 無法入境隨俗, 就有可能水土不服.
前年赴上海, 對鷺鷺酒家, 小南國一類的新派滬風餐廳印象極佳, 堅守濃油赤醬的本幫風格, 能夠不斷推陳出新, 相形之下, 臺灣的江浙菜早已停滯不前, 至於台菜, 似乎也沒啥進展.
沒想到鷺鷺在香港竟然鎩羽而歸, 看來港人對於擁抱粵菜是無可動搖的!
香港曾有十分道地的北方館(松竹樓),但關門啦。香港目前還有兩家鷺鷺、一家新吉士,不過個人在港還是去雪園;去上海時則總是上(老)吉士
俏江南的新派川菜值得一嚐,開到香港時可能顧慮港人不怎吃辣、改做各路混合菜,結果更不討好(IMHO)
scubagolfer 於 2008/05/28 13:05回覆 - 1樓. CATT2008/05/28 08:46湯清味馥 ! 這才對 ! 才是行家吃法 ! (下次去香港又有好吃的)
聽說台北有一粉貴的粘嘴湯,還沒一試 !
我想也不必試了,乾脆吃豬脚凍算了 !
「粘嘴湯」亦有人喜歡,口味不同吧。個人則是不怎麼喜歡。 scubagolfer 於 2008/05/28 12:5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