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連假四天三夜登山健行 ~ 太麻里山、金針山、都蘭山
2025/10/19 11:59
瀏覽113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第二天
太麻里曙光
前一晚在旅館辦理入住手續時,櫃台旁告示板寫著隔天日出時間 5 點 51 分。五分鐘前起床,臨時起意就衝上旅館頂樓看日出,當作今天是元旦。雖然匆匆忙忙,但上了頂樓剛好達陣,已經有十幾位住客翹首盼望。
可惜今天清晨有烏雲,太陽並未從海平面「蹦」出來,而是從雲間探出頭來,有一種很阿Q的名詞稱為「雲間日出」,這樣也算看到日出。雖未見到海平線的磅礴,但雲層為光線增添了層次感。轉身準備下樓時,皎潔的月亮仍奮力對抗著冉冉上升的紅日,呈現出「日月同輝」的奇景。
告別了這一線曙光,由於沒訂早餐,想吃一點在地美食,到太麻里的鄉間走一走。過去在國外的鄉村散步,我總是會拼命拍照,但在這裡,那種熱切的衝動似乎消失了,很難讓我拿起相機,這裡完全沒有原住民的部落感。
太麻里山
今天一大早的首要目標是太麻里山,它是臺灣小百岳之一。眾所皆知,太麻里最有名的就是金針山,是臺灣金針花三大產區之一,但我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太麻里山」的存在。原來從金針山繼續走到底就是太麻里山的三角點。雖然金針花季已經結束,但沿路上都還能看見「金針花季」的指示牌,提醒著遊人此地盛況空前的景象。
沿著佳崙產業道路一路驅車而上,回頭望去即可盡覽美麗的東海岸線。今天晴空萬里,「臺東藍」格外漂亮,耀眼的光芒從海面反射,腳下的太麻里溪沖積平原和蜿蜒的海岸線清晰可見。
抵達金針山產區後,繼續向山內駛去。產區規劃成A、B、C三區,佔地很廣,不像赤柯山和六十石山那樣集中。九月金針花盛開時,整片山坡金黃耀眼,而此時已經過季了,金針花都已經被採收了,只剩下幾個商家還保留了花田以招攬遊客。
道路的終點是忘憂谷。這裡規劃了環形登山路線,設計上是「左去右回」,不過導航卻指示我「右去左回」。順時針上山的路徑確實比較陡峻難走。到了山頂,有一塊大碑石寫著「雙乳峰」,旁邊植滿繡球花。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有人愛取這種名字吸引遊客;不過,這裡的確是有兩個突出的小山丘,山丘上面各建造一座涼亭,這樣一解釋就懂了。
一大早上山來,獨享海拔1340公尺、360 度環景的絕美視野。我站在山之巔,背靠著中央山脈的蔥鬱高山,迎面是開闊無垠的太平洋。遠景海天一色,蔚藍的海洋與天空在遙遠的盡頭融為一體。山頂的涼風拂面,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排灣族祖先越過大武山來到此地,看見曙光自海面升起,驚呼「大貓貍」,也就是「太陽升起」,於是發音演化成「太麻里」。2000 年時全球瘋日出,公視曾和BBC連線轉播為千禧年迎曙光。我今日造訪此地,捨不得放過每一個視角,由衷覺得這裡是全國最美麗的小百岳三角點。
金針山
下山途中,心想反正來都來了,那就再次溫習一下金針花的美吧。雖然花季已經結束,但賞花的遊客還不少,這裡顯然已成為臺東的必遊景點。金針花在陽光的照耀之下,呈現出飽滿的金黃色,與遠方的海岸線形成鮮明的對比,景色依舊迷人。
山區的產業道路就像一個螞蟻窩,許多岔路都一樣寬,分不出哪一條是主幹道,我只能跟著導航亂走一通,反正只要向下走就可以了。今天跟昨天一樣,上山的路跟下山不一樣,最終接到一樣的街道。原本的行程還安排了另一座小百岳「加奈美山」,但是路況不佳,不僅是走路的道路雜草叢生,而且開車的道路也是要在長草之間穿梭。如果改成走路上山,那要多走一兩個小時,但哪有人走柏油路爬山的?於是決定改去另一座小百岳:都蘭山。
都蘭山
前往都蘭山之前,我們特地繞到都蘭馬利諾廚房購買麵包和咖啡。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造訪,依然沒能見到傳說中的「老外」老闆。上次店員說他做完麵包就跑去衝浪了,這次則說他的妹妹在旁邊開了義大利餐廳。
買好麵包,我們在登山口附近找了塊空地,一邊遠眺杉原灣的壯闊海景,一邊享用麵包和咖啡作為午餐。海岸線劃出一道飽滿的弧線,遠處的綠島在海霧中若隱若現。
快到登山口的時候,有一位當地人騎車下山。會車時,他熱心地提醒我上面的停車場已經全滿了,要不然可以問問白色房子的主人,能不能借用他的土地停車。上山之後,停車場果然全滿了,更誇張的是居然還有大型遊覽車。白色房子的旁邊也停滿了登山客的車子。我索性不再詢問,調頭向下,找到一個儲水槽旁的空地。雖然長滿了雜草,我仍直接將車子駛入停妥。
今天來爬都蘭山的人潮出乎意料地多,特別是那些搭乘遊覽車的遊客,大多裝備簡便。有些人直接在觀景台閒聊,有些人三三兩兩地下山,不知他們究竟走了多遠。這些以中老年人為主的團客,讓我感到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實在有些不妥。都蘭山步道全程3.8公里至三角點,儘管路況良好,但沿途不斷的上坡與下坡,並不算是一般輕鬆的郊山,我覺得其難度頗似谷關七雄。
走到半途,遇到一隊原住民人馬下山。他們每個人都配戴著開山刀,看似威風凜凜,但是個個面色槁木死灰,看起來非常疲憊。隊伍拖得很長,最前面的是中年人,中間是年輕人,還有高中生,老人押在最後面。
他們是部落自發性組隊上山「開路」,從「水往上流」那一帶徒步上來,昨晚在山上過夜,在山上繞一圈下去,或許未來,都蘭山可以完成一條完整的O型環狀路線。聽說他們從另一端上來時,幾乎是手腳並用攀爬而上。部落老中青三代共同完成這項壯舉,確實令人感動。
我們是當天最後一組上山的遊客,原住民們很關心我們的腳程,特別交代三點一到就必須下山,讓我們絲毫不敢休息地加快了腳步。山路真的有這麼難走嗎?原住民雖然熟悉山林,但是他們對於上山的謹慎度卻絲毫不馬虎。
走到稜線上,視野徹底從海洋轉向內陸,眼前清晰可見壯闊的花東縱谷鹿野村,鹿野溪浩浩蕩蕩與卑南溪交會。東部的河床總是如此粗獷,但是水量並不多,可見得水量隨著季節顯得相當懸殊。與鹿野相對的鸞山部落就在山腳下,這一帶都是布農族的領域。此刻已看不到海,因為山上早已被雲霧籠罩,大片的白色雲海像是棉花一樣橫鋪山頂,但不侵入樹林裡。縱谷的田野、部落和溪流形成一幅壯闊神靈的山水畫。
抵達岔路平台,這裡有一座原住民祭壇,本來以為是阿美族的聖山,但是祭台上卻刻寫著普悠瑪。最後走向三角點,則是貼有都蘭部落的告示,呼籲登山客尊重他們的聖山。所以都蘭山是很多民族的聖山。
最後一公里最累,因為要先走下一個山頭,再走上另一個山頭,其間多有奇岩怪石。但當腳踏上海岸山脈最高峰 ~ 海拔 1190 公尺三角點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雖然毫無展望可觀。
下山時,心情放鬆不少,沿路開始留意周遭的景物,發現了美麗的小花。現在我看到這些花,大多是先拍照,回家再利用「以圖搜圖」確認,例如台灣油點草、長花九頭獅子草。此外,也發現了滿地的甲蟲,讓我想起20年前流行玩甲蟲時,表哥曾到都蘭山區抓了一堆送給我的孩子。
隨著萬鳥騷動不安的叫聲,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到達登山口時,遊客都已散去,只剩下我一部車。白色房子的主人正在外面散步,他很關心地問山上是否還有其他人。看到我的車,他直接問我怎麼知道要停在那個位置,不擔心車子陷在雜草中出不來。我說我有先下來確認過。他笑著說:「我把儲水槽旁邊的地整理起來,本來就是要給大家好停車的,只是最近沒有整理,雜草長得很長。」白色房子的主人如此友善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稍微記錄一下這次的時間,登山口12:35→1K 13:03→稜線13:25→1.75K 13:40→祭台14:06→三角點15:06→1.75K 16:30→1.6K 16:42→1.25K 16:55→1K 17:09→登山口 17:32
美娥海鮮
爬完山,走得這麼累,當然要好好犒賞自己一番!我們決定前往「美娥海鮮餐廳」,20年前曾經來過一次,海鮮餐廳是老牌的好。車子停在餐廳停車場,已經停了六部遊覽車,可見得這家餐廳「下港有名聲」。
看著菜單隨意點了幾樣,結果卻有驚豔的發現,全都是在東海岸才能吃到的在地海味:蔬果曼波魚、鬼頭刀羹米粉、司馬林魚和浪花蟹。
「司馬林魚」是點了才知道「造業」,原來這並非我以為的馬林魚(Marlin),而是臺東限定的日本禿頭鯊魚苗。這種魚苗主要在半海水的大武溪和卑南溪口一帶捕獲,口感與吻仔魚不同,別有一番滋味。
此外,浪花蟹也是臺東特產,正式名稱為「蟬蟹」。這是一種甲殼類動物,但在分類上,牠與寄居蟹同屬異尾類,而非一般常見的螃蟹。這頓豐盛的海鮮大餐,為今天的登山之旅畫下完美的句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