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長江郵輪之旅(十八)揚州那年壽熙春,玉人何處教吹簫?
2011/04/06 10:33
瀏覽3,249
迴響3
推薦63
引用0

當初在揚州停留了三天兩夜,大約是在農曆的孟春三月,雖然春寒料峭,揚州依然美不勝收。

所謂「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的春季,揚州迎來旅遊旺季,也是遊覽揚州的最佳時間。

「瘦西湖」號稱有「廿四橋」、「四十八景」,當地朋友笑稱還有「九十六姝」,彷彿是要對抗「金陵十二金釵」的南京,這又讓人感受到揚州居民對於所在城市的強烈歸屬感與榮耀感。

這樣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從揚州城北直下,南起北城河,抵蜀岡腳下,遊覽面積一二二公頃,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二,因此要遊覽揚州,走水路是個好選擇。

上圖是「熙春台」,採用的是明朝的建築風格,紅牆綠瓦非常耀眼,但這次依然要說個讓人感傷的開頭:這是一九八七年重建(重建有個標誌,就在熙春台前方左側,有一座白色石台,上面雕刻毛澤東寫的杜牧詩句,就沒有拍照了)。

前文提過幾次,只要是「重建」就是因為有「戰亂」的問題,所以熙春台同樣無法跳脫這個因素,揚州在滿清末年遭受了列強如英、美各國的覬覦,抗戰時也有日本砲轟的戕害,光是後者的死亡人數歷史紀錄就超過了八萬軍民。

因此,在評論為何大陸許多知名「建築遺跡」之所以大約都在卅年以內,其實回顧歷史本身,對照中國百年來的近代史,那些接連不斷的外患與內戰,就能看出端倪。

「熙春台」相傳是揚州鹽商為清代皇帝祝壽的地方,兩百多年前的清朝在位第二久的乾隆皇帝,最喜歡江南的建築風格,多次搭船由運河南下揚州,正逢皇帝的「萬壽節」,富可敵國的鹽商自然要討好當政者,馬上集資來大興土木。

乾隆皇帝雖然是著名的「書畫破壞者」(此人特別喜歡在古人書畫上面蓋章,並且題上詩詞),可是他有相當好的木雕鑑賞品味,只要特別遊訪的地方,一定會促使當地留下精緻的檀木工藝。

熙春台在清乾隆廿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建立,舊景「春台明月」是給皇帝在瘦西湖邊賞月之處,為乾隆盛世北郊廿四景之一,鹽商為乾隆祝壽,故又名「春台祝壽」,後來由於朝廷增稅的緣故,加上英國和美國在長江流域的勢力分布,導致揚州經濟大受打擊。

如果研究過第一次鴉片戰爭(西元一八四O年)的經過,英國軍艦從廣州一路打到浙江,導致鹽商產業受到影響,更大的影響在於英國以國家勢力進入江蘇,江、浙富庶之區有英美法三國的洋行入駐,英國軍艦甚至一路可以溯江往西到內陸的武漢。

話說回來,這樣的長江郵輪之旅,所見所聞不但是重塑的歷史「遺跡」,更是回顧一段悲慘的歐美新帝國主義侵略史。

回來審視這些漂亮的黑檀木椅,兩百多年也保存得極為良好,即使建築物都消失了,美好的事物還是會被人們小心保存下來。

清朝中期的瑰麗木雕藝術,可以想見乾隆皇帝南巡過生辰的隆重與鹽商的富足,這些只有皇家可以得見的寶貴雕刻,為了給皇帝祝壽,揚州商賈花費萬金,好不容易造了金碧輝煌的樓臺及這樣繁複細膩的家具,可見當年揚州的富庶

回到一七八四年,乾隆皇帝在十八世紀末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水上有五亭橋的景色,還有鹽商為了仿造北京北海的瓊島,花了十萬兩銀子買來了北海白塔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

也不過五十多年的時光,那時皇帝開軒看見揚州的白塔巍然矗立,大嘆「揚州鹽商富甲天下」,名不虛傳的背後,卻是一夜造塔故事之外的諷刺:鹽商剝削人民。

五十多年後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對於揚州的影響,或許很多人會以為只有割讓了香港,然而回顧戰後的《穿鼻草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虎門條約》和《黃埔條約》卻並非那麼簡單,一次戰爭失利就簽署了五項不平等條約。

除了長江沿岸成為英國勢力範圍,美國與法國軍艦也時常「進出」各口岸,揚州位於南京附近,更是當年英軍和清軍交戰的前線戰區,經濟損失甚為巨大。 

《揚州畫舫錄》將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來到揚州的歷史,描述得活靈活現,蒼穹「最高處十三天」是否真的存在,已經無人得知,只有「熙春台」背後的滄桑歷史,使人不勝唏噓

下圖是漂亮的紫檀木屏風與同款羅漢椅,鑲嵌了黃楊木花鳥雕刻,咸信是皇室規格,如此便可以遙想兩百多年前的揚州風華了。

前面大略介紹過揚州,在唐朝至宋朝時期都是很重要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大量的檀木從南洋不斷輸入,至清朝中期幾乎用完庫存,只能拆卸明朝的建築木料來改製。

如下圖的木櫃或邊角櫃等,這些檀木大件家具都已經很難得了,上面是兩百多年前的工匠雕刻的花卉景物,十分珍貴。

清朝初年工匠極多,主要是政策導致,這一點可以回溯到康熙時期的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如果喜歡小說《鹿鼎記》的朋友,大概都對揚州人的韋小寶和康熙皇帝印象深刻,然而這項政策並非如小說家想像得那樣美好,而是對自然和社會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朝的人口,由於盛世而開始大量增加,朝廷無法消耗這樣的人力過剩的問題,於是工匠等職業的「淫巧」技能受到經濟發展的鼓勵而興盛起來。

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之後,表面上正如康熙皇帝在諭旨所稱,實際是對實在人丁數徵收丁稅的現實,而朝廷稅收劇減,也是為了攏絡漢族之無可奈何的行政舉措。

然而,清朝初年到乾隆還是「盛世」,問題發生於之後的外患入侵,對於財政窘迫的情況,嘉靖皇帝曾想要有所改革,所以打擊江浙的鹽商,更在揚州的經濟層面造成極大壓力。

或許現今的「奢侈稅」看來像是首創,實際上嘉靖皇帝就已經為了填補財政漏洞實施過了,倘若一系列的改革順利,或許揚州不會沒落得太過迅速,可惜沒過幾個好年,英法聯軍來到了這裡,不啻是對周邊城市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清史稿「清嘉慶廿年(西元一八一五年)後,鹽業漸衰,經濟蕭條,以致『樓臺荒廢難留客』」,就這樣簡短的一段話,事實上卻是一個個悲傷的故事。

北京有個「紫檀宮」(朝陽區紫檀博物館),或許去過的人都會覺得那兒已經讓人目不暇給,倘若來到了揚州,「廿四景」隨便挑幾個(何園、徐園、熙春台等園林景點),絕對會覺得跌破眼鏡。

美麗的建築物多半不見了,來到揚州很容易使人憂傷,「玉人教吹簫」遇不見,肅穆莊嚴的寺廟太過新穎,亭台樓閣都是重建的,彷彿我們目睹的都是些「贗品」。

假使去了歐美等國,這樣的感受會更強烈,特別是到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者是大英博物館,小件的精美雕刻物、書畫、瓷器都搶得差不多了,只有這些大件又笨重的木雕品,可以在亂軍焚毀跟炸彈砲轟之外,保存著屬於一、兩百年前的一些記憶。

人民是可悲的,無論在盛世或者亂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嘆息,很多方面都能驗證。

鹽商的囂張、幫派的橫行、個體自由經濟的發展,其實都是清朝中早期的狀態。

回顧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御史董之燧就實行「永不加賦」政策後的問題,上奏疏說:「續生人丁永不加賦,皇上軫念民生高厚之恩,真有加無已。但現在人丁尚多偏苦。各省州縣丁制亦有不同,有丁從地起者,有丁從丁起者。丁從地起者其法最善,而無知愚民每每急求售地,竟地賣而丁存。至丁從人起者,凡遇編審之年,富豪大戶有囑裡書隱匿不報,而小戶貧民盡入版冊,無地納稅,亦屬不堪。一切差役,俱照丁起派,田連阡陌者坐享其逸,貧無立錐者身任其勞。既役其身,複征其稅,逃亡者有所不免。一遇逃亡,非親族賠累,則國課虛懸,現在人丁之累也。」

清朝積弊很多,「永不加賦」同樣會滋生舞弊、貧富不均、人丁逃亡、國庫虛懸等問題。

鹽商的發展超過千年,特別是在揚州,窮人的丁稅負擔很重,有時幫會卻像是保護與剝削的雙重身分,加上不斷的戰禍,貧苦人民的命運就更悲慘了。

此後的數百年,揚州湖上園林「淪為四戰之地」(國民革命、抗戰和國共內戰等不說,中英鴉片戰爭就在揚州打了幾個月),天下有變,常為兵衝」不只是後漢亂世的預言,一千多年後列強隨著船堅砲利入侵,滿清已如風中殘燭,揚州鹽商便投入革命行列。

而你我所能看見的精緻工藝品,譬如木雕或園林設計,就是那個早已被人們遺忘的時代,最後勉強留下的些許遺跡。

揚州的工匠藝術,大約有百多年的空窗期,現在能看到的全都是嘉靖或之前所製造的成品;由於戰亂而使得工藝製造全部停頓,抗戰與國共內戰接踵而來,破壞加劇了揚州的衰落。

一九四九年之前,揚州瘦西湖之上,園林造景已是破損不堪,一片荒蕪,而後久未獲得注目。

如果對這些木雕藝品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骨董市場上,普通一只清朝的雕件(譬如筆筒、筆洗或紙鎮等)就要價台幣一萬元以上,也曾見過一張民房的普通老木桌,賣價高達數萬人民幣。

一九四九年之後,有些園林經過逐年整修,譬如近卅年揚州重塑的何園、熙春台等,終於有了或全新、或仿古的風貌。

御馬頭、冶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水雲勝概、蓮花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熙春台、望春樓、玲瓏花界等景點,現在看來繽紛絢麗,但都是重放光彩,瘦西湖連成一體的景點,幾乎找不著真正屬於明清時期的味道了。

或許僅有這些難得一見的木雕骨董,可以寄託一些屬於過去的歷史記憶。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這就是揚州木雕工藝之所以珍貴之處。

上圖的楠木浮雕拍得不清楚,但約略可以看出,畫面捕捉的是瘦西湖堤岸景致。

下圖則是玉石浮雕,上面鑲嵌各式各樣的不同顏色石料,同樣在描繪瘦西湖的橋景和人物遊覽圖,擬真度相當高。

紅檀木與雞翅木的搭配,同樣可以看出木匠們的巧思,而那些櫃面上的細緻花窗,或者鏤空設計,真的相當精美。

室內照片拍得不好,很多細節又需要放大處理,這方面技術不佳,實在扼腕。

實品比照片美上百倍,這是可以確定的。

逛完了熙春台,瘦西湖沿岸的景致依然引人入勝。

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非但揉合外來景致,也將臨水房舍暈染得寫意優美,有別於內陸城市的厚重工穩。

江南之美,隨鄉入俗搭著小船去逛逛,立即能看出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兩旁的這些房舍都有數百年歷史,穿梭於其間,恍若回到過去的感覺,擁有一股思古幽情。

揚州的瘦西湖是一組由煙水小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所組成的自然風光地帶。

如果去找尋歷史,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長春湖」,聽來不甚雅,還是「西湖」之名美麗一些。

揚州的古建築群,多數是現在居民還在居住的石造樓房,擁有唐代羅城的規模,也能看出南宋大城的護城河設計,更早還能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截至目前,還特別做為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洩洪管道。

沿瘦西湖兩岸,歷代造園的擘畫經營,或許逐步形成湖上園林,更難得的卻是錯落有致的民居。

就算不去特別關注那些水上園林,也能看出一些屬於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先後多次下江南的遺跡,而鹽商、官僚為迎合帝王的遊賞興致,不惜重金拍馬,多方招聘造園名家沿湖築園,當年雖是「惡行」,卻是今日的「笑談」。

遙想兩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使得沿湖有「廿四景」的盛況,還有「揚州瘦馬」的旖旎傳說,如此唸起「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就雅致許多了。

熙春台一帶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那邊的建築都選用了特製琉璃瓦,強調朱門、白玉、金頂、綠瓦,相映成趣,卻少了點「古意」。

反而,搭船搖櫓的搖曳感覺,就算沒有威尼斯貢都拉(Gondolas,Venezia的特色,有些演唱不收費)的歌手船長,偶爾一探頭,就會聽見唱越劇的十幾個演員,就在水上現場表現LIVE的即興唱工,還能聽免費的。

就算前面介紹過的許多亭台樓閣,多半經過重建,有些已不復當年風貌,只有這樣的水道,還是一千多年前的歷史遺跡,可以慢慢體會皇帝們下江南的閒情逸致。

想要看完「廿四橋」景區,不必特別跑去瘦西湖西段,只要花一個下午搭船,就能一路航行過蓮花橋至大明寺水道彎折,並且觀賞昔日沿湖名園,如水竹居、錦泉花嶼、筱園花瑞、高詠樓、萬松疊翠、尺五樓等,有些已廢棄為當地人的田疇或瓦堆,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猶存。

兩岸種植的楊柳,也體現了水鄉的婉約氣息,不過此地居民和威尼斯一樣,因水氣茂盛而容易有風濕毛病,所以不少人會介紹拔罐療程,但格主沒有時間去,有點可惜。

參照《揚州畫舫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畫《蓬萊佩境圖》等圖志資料,或許對於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瓏花界、望春樓等處,覺得嶄新得失了古典味道,而那些新建組合橋,還不如這樣的水道來得可人意。

差不多就在清明時節,這時的揚州必然「煙雨瓊花飛,雨韻江南醉」。

揚州是千年古邑,長江下游的北岸,本以為國曆四月初的梅花會開放,可惜江淮平原南端依然要等到月底,「黃梅及時雨」的景象,現在也僅能幻想了。

順便一提:每年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十八日,揚州市會舉行「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此時揚州煙雨濛濛,本地特有的「瓊花」正當盛開,花香撲鼻,是旅遊的黃金季節。

曇花也有「瓊花」別稱,但並非此處所指稱,請注意。

圖片引用自內地圖片百科:http://a4.att.hudong.com/11/93/01300000222621121826934627682.jpg

特別解說一下「瓊花」,這就是古人所稱「玉樹瓊花」的美麗花卉,也是揚州的兩種市花之一,多數是白色的,少數有淺紫色,大片開放的時候相當漂亮。

此外,這種常綠灌木花期很長,大約有四個多月,一叢旁邊開的都無法孕育果實,只有中間是可孕花。

這種核果呈現橢圓形,先紅後果,果期為十月至十一月,耐寒且能適應一般土壤,《本草綱目》有記載,果實可以作為藥療用途,活血、鎮痛、止癢,扭傷或者關節疼痛,也可採用枝葉和水煎服。

每年九月八日至十月八日,揚州則會舉辦「二分明月文化節」,那時中秋賞月,最好晚上搭小船來瘦西湖,主要活動有遊園賞月、乾隆皇帝水上游、運河夜遊、美食節等,這也是格主下回到訪的打算。

依照在地朋友的說法,揚州的夏天非常熱,冬天又有些寒,但最不適宜到訪的季節則是七、八月兩個月份,此時揚州最熱,同時也是淡季,好處就是門票便宜,而聰明的遊客都會特別避開此時節。

揚州市區與儀征、江都,皆位於通揚運河以南,而高郵、寶應則位於通揚運河以北,整體來說,這個地區位處江蘇中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照理說熱輻射會稍微消散,可是水道反而讓濕熱的氣候更顯難受。

揚州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景色秀美不說,城市建築多古風,除了是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軍事重要據點,近兩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其實就是無數戰亂的記錄。

從三國時代到清朝末年,甚至是抗戰與國共內戰,揚州都有數不完的血淚,也有狂轟濫炸之後的遺跡,譬如水道邊上的許多小客棧。

這些小客棧類似於台灣的「民宿」,不過全都臨水而居,而且幾乎每一間都有百多年的歷史。

當然也有小一點的「水上旅館」,聽說很受情侶的歡迎,由於沒有實地去住過,只能徒勞從旁划過,瞧瞧千年以來的老行當。

曾經,那些「揚州瘦馬」從一個個渡口上了船,跟著商旅和鹽梟嘻笑宴客。

也有不同的個別船娘,從事女性最古老的交易,那些狂蜂浪蝶、追逐聲色犬馬的騷人墨客,也在唐宋元明清的不同朝代,偶爾拜訪幾回,然後上岸書寫柳永的千古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或吟哦「銷魂當此際」……

到了現代的揚州,或許沒有辦法像李白來一段「載妓隨波任去留」的風流作派,然,若是想要感受一下詩興,揚州農曆三月的旅遊季,可以在水面感受一下古人的隨性。

揚州之美,盡在瘦西湖,就是美在那一股心境。

覺得整天划船沒意思?

可以去拜訪清朝時期重建的文昌閣、南北朝的大明寺等,想要真正逛完揚州的幾十個大小景點,大約得花上至少一個星期。

比較偷懶的方式,就是搭船逛揚州。

說來簡單,因為要是去逛其他的景點,就得繞道去現代化的揚州市區,在那兒想看到真正有歷史價值的古蹟,就需要花點時間尋覓了。

反而到了這樣的水道中,揚州之所以重要,或者揚州在歷史上留下的記錄,更能看得明白。

揚州歷來便為水陸交通的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審視照片的同時,兩岸所見其實都屬於那些歷史文化,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或者鹽商身為地主那「富甲天下」的種種渠道,將「淮左名都」的古城區保留給了瘦西湖。

悠悠千古,經過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揚州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若是走在今日的揚州瀝青道路上,就看不到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只能不斷發現廿一世紀,將揚州變得失去了典雅的氣息……

所以從這些水路來看遙遠的新城區,想要嚐到真正知名的「揚州炒飯」,感受一下「揚州菜」為何被稱為「南方菜」之首,這裡的水上餐廳可以參考一下。

如果是市區的大飯店,嚐到的口味是不一樣的,而揚州菜之所以成為江南美食的代表,讓康熙和乾隆皇帝特別偏愛,也有其獨特之處。

要問當地人,什麼是揚州菜的特色?

紅樓宴、三頭宴、全藕宴是揚州菜之最。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經在揚州停留一陣子,因此翻開小說之後,可以看到揚州菜的描寫。

紅樓宴是依照《紅樓夢》書中所寫菜肴來烹飪,曹家是江南織造,曹寅曾經到揚州接康熙皇帝的駕,曾設宴招待六司百宮,所以寶哥哥和林妹妹都吃過的揚州菜,喜歡《紅樓夢》的讀者不可以錯過。

本以為揚州人喜歡重口味,不過這方面揚州菜不像上海或其他地區的辣與鹹,感覺清淡了些許,比較爽口。

三頭宴是揚州的三道傳統名菜:拆燴鰱魚頭、清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獅子頭不像一般餐廳都用紅燒,鰱魚頭香醇不膩,整豬頭香溢四座,鄉土風味極為濃郁。

全藕宴,指的是用蓮藕來做為主要食譜,總共五十餘種菜肴,消暑特別有效,獨特的全藕席價位不低,有一回去台北的紅豆食府,依然覺得揚州的全藕宴更得讚譽。

揚州是水鄉澤國,荷藕產物特別多,揚州人歷代傳承的製作方法,口感相當特殊,可惜還沒來得及拍照,同桌的遊客就吃得差不多了。

特別值得推薦的是薄皮大餡、皮Q香嫩、餡心多變的包子,揚州包子種類繁多,建議一定要多買幾種來嚐嚐。

據說揚州點心共有十種名點,例如千層糕、燒賣、蟹黃蒸餃、雞絲卷子等,只能挑吃過的來推薦囉。

揚州菜只拍到了部分的「紅樓宴」,在此地的三天兩夜,只有晚餐和中途跟團的團員一起上桌,卅幾道菜還沒一一拍到,飢餓的人們就已經下箸。

在這方面,個人比較喜歡揚州風味小吃,比起這些冷盤、炒盤和大菜,席點、大眾化小吃及水上餐廳或手工酥糖,比起飯店的晚餐來得美味。

揚州點心往往適應時令,會有季節性的不同,臘味果脯、蜜餞和蓮藕包子,大約每個季節都有,鹹中帶甜,以甜提鮮,糖漬蓮藕也非常美味。

反觀「紅樓宴」,大約就是冷盤筍、揚州鍋貼、蟹殼黃、蘿蔔酥餅、洋蔥炒蛋、三鮮鍋餅、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餃之類,其他的沒有記下來,或許是個人口味上挑剔了些。

要品嚐正宗的揚州特色菜肴,建議去逛老字號的餐館最為實惠,小點心更是好吃,而且價位相對適中,還可去揚州的美食一條街等地,想必會有些驚喜。

吃完了之後,可以考慮去逛逛玲瓏花界」,這是芍藥牡丹園,取洛陽牡丹,揚州芍藥之意,揚州的芍藥特別美麗,大約會在四至五月初,一般花期僅開放一周,目前有溫室培育和人工延長花期的輔助,所以建議此時前往賞花

「玲瓏花界」為瘦西湖南岸蓮花橋、白塔與熙春台之間的景點,由廳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構成,相傳為乾隆觀賞芍藥處,因為戰亂毀棄,近年重建並栽植幾十種不同的芍藥。

除了美食,揚州另外最有名的就是花卉,從宋朝聞名至今的芍藥,絕對不可錯過。

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e/MonsJulesElie1c.UME.jpg

上圖的這種重瓣芍藥,個人並沒有見過真品,這樣美麗的花型,使得芍藥成為揚州的市花

芍藥為蓄根草本,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有「藥」之名,《本草綱目》也特別列出療效,而牡丹除了觀賞之外功能性不佳,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至於判別,由於花型、葉片非常相似,通常可以從葉子的形狀來審視。

宋朝的文人王觀,就特別喜歡芍藥,並且寫了《揚州芍藥譜》來記載:「……今洛陽之牡丹、維揚之芍藥,受天地之氣以生,而小大淺深,一隨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奇容異色,間出於人間……」

王觀是北宋神宗熙寧中(西元一O三五至一一OO年)的仕郎守大理寺丞,曾任揚州江都縣令,在任時喜歡揚州的芍藥,《嘉靖維揚誌》記錄他的內容很少,只曉得此人就如一般宋朝文人,喜好填詞。

《宋史藝文誌》也記載了為芍藥品種列譜的三位名家:其一孔武仲,其一劉攽,其一即觀此譜。

現存僅有王觀的《揚州芍藥譜》,記錄了三十一品芍藥,不像唐朝那些如張祜、杜牧、盧仝這樣的文人,在揚州居住日久,卻無一言及芍藥,頗為可惜。

王觀還是個詞人,他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甚至今人時常引用,倒是很少人會關注出處: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將這樣的詞套用到現在的揚州,風光秀麗處,似乎也有上下闕中的悠長氣息,無數故事構成的揚州,確實使人感覺不虛此行。

對於楊州的開發,隋唐開鑿與疏通大運河,接著兩宋的經貿發展,偶一回顧漫漫水路,不難想像明清時期此處的繁華盛景。

清末至民國時期,一九O八年滬寧鐵路和一九一二年津浦鐵路修通,徹底結束了京杭運河的歷史地位,從此長達一千多年的水運樞紐,終於變為隔日黃花。

揚州經濟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在此徹底結束,目前的揚州雖然不再衰敗下去,從經濟文化中心淪落為普通的地區性城市,這樣的命運已經不可逆轉。

下面是大陸製作的瘦西湖專題節目,內容很詳細,非常值得一看。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2A2dMYEknRk

現在的揚州,或許想要尋找歷史的遺跡,也僅能跟著瘦西湖的流域來悠遊了,看似宏偉的氣勢、精巧的結構,卻又顯示了揚州園林無窮的魅力之外,遙相呼應的是過往繁華,或重簷抱廈,或脊飾龍藻,或飛甍反宇,封建皇權早已殞落,沒有人會到此祝壽冶春,一切都成為了歷史。

當然鹽商的風光時代也早已過去,兩淮鹽場重心北傾,或者開採陸路鹽礦,如今的揚州沒了叱吒風雲的鹽梟,鬧區市街只餘往來的遊客與商販。

現在的人們來到揚州,不是為了爭名逐利,而終於回到了王觀賞芍藥、送別好友那時的優雅心情:「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不是很好麼?

(待續)

前文請參照:

長江郵輪之旅(一)重慶武隆
長江郵輪之旅(二)重慶武隆的「芙蓉洞」
長江郵輪之旅(三)重慶武隆的「天坑」和三峽博物館
長江郵輪之旅(四)搭船通過三峽大壩
長江郵輪之旅(五)江水綿長
長江郵輪之旅(六)黃鶴樓,黃鶴杳然!
長江郵輪之旅(七)黃石泛舟之樂
長江郵輪之旅(八)毛蔣等人的,美廬
長江郵輪之旅(九)瓷都:景德鎮
長江郵輪之旅(十)黃山之美甲天下!(上)西海大峽谷
長江郵輪之旅(十一)黃山之美甲天下!(下)雲煙如夢
長江郵輪之旅(十二)走訪九華山
長江郵輪之旅(十三)船行安徽
長江郵輪之旅(十四)古都南京的「詛咒」?
長江郵輪之旅(十五)鎮江,另一座「王氣」之城
長江郵輪之旅(十六)煙花三月下揚州,水路、瘦馬、綠意悠悠
長江郵輪之旅(十七)揚州,何園和徐園的文人之旅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攝影寫真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2) :
2樓. 駱燁
2011/04/13 16:46
好漂亮啊啊啊啊

雖說我這次也去了蘇杭水鄉,逛了西湖(我把西湖走了一圈啊啊啊腳好痠)

可是還是覺得揚州好美啊啊啊

看看妳啊,寫的那麼好的遊記,我只會胡說八道......

不過看到那些古蹟漸漸染上現代味兒

我老是說,我晚到了一百年......

在大陸旅遊就是要靠一雙腿,到哪裡都得走路,每次爬山或者去找景點,都得走上半天,像我去上海世博就一天平均連續走十個小時,連吃東西都沒有座位(人太多),所以每次旅遊之後的感覺就是:虛脫

揚州是很漂亮,比鎮江和南京都來得風光秀麗多了,文人風格和那些瘦西湖邊上的建築設計,塑造了一種獨特的味道,因此清朝皇帝都很喜歡到揚州遊玩。

有沒有去文昌閣逛逛?那邊有人在賣河南岫玉做的文昌筆,不曉得現在還有沒有呢?

有看到瓊花開嗎?徐園邊上的桃花有沒有賞到?這個時節最美了,旅遊節還有很多活動,住在水邊的客棧也相當有意思。

揚州使我重燃對於木製品的熱愛,看到好多幾百年的寶貝,可惜都不能摸摸,真可惜。所以我好像也晚到了兩百年?呵呵。

Rosy2011/04/13 18:47回覆
1樓. the dreamer girl
2011/04/06 11:37
這裡就是天堂

生為揚州人該是最幸運的了

住在美如仙境水鄉澤國之地

好像是一處不受紅塵污染的桃花源

令人嚮往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拉斯佩齊亞( La Spezia)




現代的揚州人是很幸運,以前的可就慘了,過長江的兵家必爭之地啊。

住在古城區那裡也很不錯,就怕會有風濕的問題,春天的瘦西湖景致優美,可惜去的時候錯過桃花和瓊花,但真的無愧於水鄉之名,小舟隨著水波蕩漾的感覺很舒服,空氣也非常清新(這點比蘇州好,那邊的工廠多了些)。

Rosy2011/04/06 11:53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