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系列觀後感(一)從一齣戲談商鞅改革一個弱國成為強秦的價值
曾經有網友寫電郵,推薦一齣電視劇並詢問筆者關於《大秦帝國》的主題,希望本人加以詮釋,正巧近期《羋月傳》熱播,便可將同一個時空背景的故事一起開個專題探討。
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部,不似其他影視作品以討論「秦始皇」為主,而是拍攝秦國在戰國初年最窘迫窮困的一段歷史,並從秦國如何富強,進入編導主要想表達的主題。
作家孫皓暉是《大秦帝國》系列小說作者,以及電視劇第一部的編劇。
假使有人問我《羋月傳》在講什麼?
羋月這名女子悲歡離合的一生。
個人認為看《羋月傳》之前,若沒有深入觀察《大秦帝國》第一部的內容,很難理解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對於後來的秦國有何等巨大的影響,也無法明白:緣何秦惠文王對於商鞅這個人的複雜感情,以及《商君書》何以繼續被遵奉施行於秦國超過百年餘,最後會對秦國一統天下有如此深遠的意義。
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覺得要討論《羋月傳》,可以同時回顧一下二OO八年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部。
《大秦帝國》第一部》第一部片頭......
衛鞅在魏國沒有受到重用,只能在戰場上清點死傷人數......
如果有人問我《大秦帝國》第一部在講什麼?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一個叫做「商鞅」的人如何將一個弱國變成強國的過程。
前文我們提過,在先秦時代,男性的名字稱呼有一個定律:氏+名,這也顯示出一名成年男子的身分地位,所以男性的稱呼終其一生會有些許變動,這種變動則完全要看此人的功業來定。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氏」就等於一名男子外出時的名片,由其稱謂,定其尊卑。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的「氏」名,會隨著此人功業爵位改變稱呼。
商鞅,本姓公孫,衛氏,名鞅,來自小國衛國,就以衛國的國名為氏,到大國魏國為丞相公叔痤的門生幕僚,職稱為中庶子,等他去了秦國變法成功,使得秦國國富民強,從秦孝公以其功勞得封商於之地,稱之為商君,由封地為氏名,秦孝公和各諸侯國就得稱呼他的全名為「商鞅」。
平常呢?
普通人民敬稱商鞅為「商君」。
商鞅的出身,其實並不重要,但是商鞅的主張對於窮苦的秦國,以及力圖振作的國君秦孝公來說,商鞅變法所帶來的改變,使得「耕種和戰爭」成為所有人民翻身擁有「土地與爵位」的兩種方式。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
秦國有多苦?
看看《大秦帝國》這齣戲就明白了。
秦人有多窮呢?
秦獻公時期,好不容易從流亡中回國執政的趙師隰(嬴師隰),拖著一把老骨頭,領著廿萬秦軍奔赴少梁之戰,那場戰爭開啟了這齣戲的第一幕。
上戰場時,多數秦國士兵沒有盔甲或武器。
上戰場時,多數秦國士兵還是幼兒或少年。
上戰場時,全部秦國士兵沒有肉吃,沒有傷藥,糧草減半。
上戰場時,多數秦國人民都得上戰場,就算是老人也如此。
上戰場時,多數秦國士兵沒有刀劍,拿的是斧頭,或者釘耙。
這樣的秦國,完全不是團隊嚴謹的魏武卒對手,簡單的秦軍只有五種規制:
1.主力:秦獻公為中軍主帥,戰車數量極少,持六角形簡單輕裝盾牌。
2.前軍騎兵:公子虔、子岸將軍為前軍騎兵主將。
3.弓弩兵和投石器:先攻,對付魏武卒。
4.步兵:騎兵之後出擊,以老人和小孩為主的雜牌兵。
5.輕兵死士:仲公子(嬴渠梁)率領的輕裝騎兵。
由此可以對比魏軍規制:
1.魏武卒:前軍,重甲方陣步兵,持戟,大型方尖盾,專門剋制騎兵。
2.中軍主力騎兵:重裝盔甲的騎兵。
3.弓弩:對付秦軍騎兵。
4.狼毒箭:一對,對付秦軍主帥嬴師隰。
5.中軍護衛:長戟兵保護主帥。
6.中軍戰車:車兵保護主帥。
7.後軍騎兵、步兵、車兵。
只要看完全劇,《大秦帝國》第一部第一集的戰爭場面拍得驚心動魄,但是戰鬥之餘,還要觀察戰鬥的雙方士兵是怎生模樣。
魏武卒渾身皮甲配大型重盾,方陣設制嚴格,氣勢雄壯而且隊伍規整。
秦軍僅有主力騎兵和將領有皮甲,大量步兵拿著農民使用的斧頭、石錘之類,少數有粗製的戟,拿劍者少,上陣者幾乎無人持盾牌,盾牌護衛為側翼,保護中軍和鼓手。
弓形陣的採用,主要是為了做中央突破,不算很高明的戰術,而是氣勢和騎兵實力取勝!
魏武卒採取方陣,可參照2015年中國閱兵儀式的各種方陣,可進行機動性戰術變化!
如果說想要看戰爭場面,《大秦帝國》第一部有很多的廝殺場景,配樂雄壯威武,秦軍的「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誓不休戰」簡單男聲合唱,聽來更覺悲壯。
在那樣一個確實令人感覺「悲壯」的戰國初年,秦國讓魏國壓得喘不過氣來;雄赳赳、氣昂昂的的軍隊,並非是老弱殘兵的秦軍,反之觀察魏國軍隊,對照下更顯得軍容壯盛,魏武卒出場氣勢極為強大。
秦國士兵那老邁憂慮的愁容、兒童無知茫然的表情,加上秦獻公在少梁戰場上沾滿塵土的面容,對照整體肅然、規制化的魏軍和主帥丞相公叔痤,就會有很強烈的感覺:秦國的士兵來自於窮苦大眾,人人上戰場廝殺是為了讓國家不被魏國所覆滅。
由於國滅在即,秦國的人民上了戰場,全都以一當十,沒武器的時候甚至用牙齒咬敵軍,國貧民窮而且外患甚多,所以人人都帶著視死如歸的決心,許多士兵憑著血氣奮勇殺敵,老老少少都不顧一己性命,打仗簡直到了毫無章法的禦敵地步。
沒有飯吃也沒有肉的秦軍......
吃得飽飽的魏軍......
破爛的秦軍大營......
軍紀嚴明的魏軍大營......
沒受到重用的衛鞅只能在魏軍大營當簿記......
渾身髒污的秦獻公神色憂鬱哀傷,因為全軍缺糧,戰事慘淡......
少梁戰場上,以逸待勞的魏軍確實佔了大優勢,但魏王亟欲獲得立即的戰果,派出增援部隊的公子卬不懂兵法卻到處橫加干涉,公叔痤對內不敢攖其鋒,竟爾使得主帥被意外出擊的嬴渠梁所俘虜。
在山東六國等著一起瓜分秦國土地的戰國時代,秦國人民的悲哀,或者身為秦國之主秦獻公的心情,電視屏幕將這一切都拍攝在這場戰鬥之中!
在理解那樣一個年代時,要先知道何謂「山東六國」;秦國地處西陲,被排除於中原諸侯國以外,首先是地區的關係。
「山東六國」,指的是「殽山」以東的主要六個強國。
當時黃河和殽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但這些小國家沒有力量對抗其他六個強國,只能一一被大國攻滅。
所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本來是西周時期所分封的王室或有功諸侯等,然而經歷過數百年之後,周王室勢力衰微,周王畿和武力皆無法制約這些諸侯國,因此諸侯之間往往直接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其餘弱小的國家。
「殽山」把秦國阻隔於西邊,除了南方大國楚國之外,其餘五個大國在「殽山」之東,互相爭奪戰國時期的霸權。
秦國為什麼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歧視?
主要是秦國的國力衰弱,而相鄰兩個大國(楚、魏)偏偏正巧是戰國初年最強的霸權,這兩國還時常擔任合縱滅秦策略的多國聯軍盟主。
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韓國,這三國與秦國接壤,但是最常發生戰事的往往是秦、魏兩國,主要是魏國為三晉(韓、趙、魏)裡面最強的國家,魏國向東發展之餘,也常常對西邊的秦國施加威迫,魏惠王(魏塋)運用強大的魏武卒橫掃各國,首先在戰國時期稱霸。
為此,魏國往西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為的是防止秦人意圖奪回河西地區;中國(中原地區各諸侯國)修建長城,本來是阻礙邊疆民族如玁狁(匈奴)、西戎(犬戎)、北狄、東夷等入侵,但是將秦國也視為需要隔絕的對象,便如同將秦人視為化外之民一般。
秦國人民受到中原諸國的歧視,最初來自本身多與戎狄各部族混血雜居,後來則是由於國家內亂頻仍而衰弱導致,這樣的秦國想要圖強奮發,自是理所當然。
又好比南方的楚國,雖說祖上是黃帝支系,但楚國早就視周天子為無物,最早稱王,而且常常攻擊秦國,乃因楚國自漢中郡往南,佔有巫郡和黔中郡,與秦國接壤所致。
秦國發跡於地處偏僻的雍州,本就疏少參加中原各國諸侯國的盟會,自身國弱民窮而被諸侯們疏遠,國主出身最早是西周時期幫周王室豢養馬匹的部落,血統也沒有像其他諸侯國那樣與周王室血脈相連,故而諸侯往往像對待蠻夷戎狄一樣看待秦國人,除了秦國各部族時常因擁護不同的國主而造成內亂,加上秦國外患如楚、魏早就虎視眈眈,自然是想要王霸天下的魏惠王(魏塋)的盤中飧。
秦獻公嬴師隰(趙師隰)是一位這樣的人物:早年流亡國外,好不容易回到秦國繼位,但連年遭逢戰亂,秦國國力一蹶不振。
對比於秦獻公,其長子嬴虔(趙虔,長公子,公子虔)、次子嬴渠梁(趙渠梁,仲公子)的繼位問題,秦獻公有了一番考量:公子虔豪邁勇猛,但是對於國政的觀察力遠遠不及仲公子來得深入,且秦國多番經歷對外戰爭,已經進入國貧民窮的危難關頭,必須調整治國安內的方針,方能使秦國得以圖強。
少梁之戰,秦獻公受了重傷,最終病歿,以次子為繼任者,但不免交代了一二,請其妻預防長子謀逆,並讓長子嬴虔割除手指立下毒誓,使之脫離了權位爭奪戰。
嬴虔沒有如許多大臣那樣預料的繼承秦國公爵之位,後來的確造成一些政爭的後果。
仲公子嬴渠梁繼位,史稱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後,認為其父秦獻公時期的老臣們沒有改變國策的大才,而且秦國世族們多半不聽號令,只想著保住自己的封地,對於國家發展缺乏遠大眼光,躊躇滿志之下,秦孝公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所以急著尋求優秀人才,往山東各國徵召能人高士。
電視劇中,秦孝公派出自己的心腹股肱之臣--景監,到各國尋求有才幹的人才。
秦孝公想要明確訂下論功行賞的法令,所以在秦國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出富國強兵之策,全文如下: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翻譯:昔日我秦國的秦穆公從岐山和雍州發跡,秦穆公有德行、武力攻伐,往東使得晉國內亂受到平定,所以最後能夠以黃河為界線,在黃河以西稱霸於犬戎這些部落,拓展了千里之廣的國土,使得周天子封他為伯爵,其他諸侯都前來一同道賀,秦穆公這樣的德行為後世秦國人開展先業,功業非常光輝燦爛。可惜過去秦國出現了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國被流放的太子等人,大大禍亂了這個國家,使得國家內部紛亂,根本沒辦法處理外交事務,使得三晉韓、趙、魏這三個國家攻佔奪取了我們秦國本來擁有的河西之地,天下諸侯國都鄙視秦國,這真是極大的屈辱啊!我的公父秦獻公繼位公爵後,鎮壓並撫卹邊境部落,遷徙國都到櫟陽,也想要往東討伐那些竊奪國土的諸侯們,恢復秦穆公時期的秦國領土,並且重新修繕秦穆公時期的政治法令。我常思考懷念秦獻公他的圖強志向,也為此不免感到心痛。我門下賓客或任何臣子若能夠提出任何奇妙的計策來使秦國強大的,我就提升他的官位,並且把土地分給他作為封地。)
魏軍的兵符......
小篆的竹簡書寫內容:秦軍死傷很慘重!
當我們觀察歷史的時候,可以把能人志士視為「千里馬」,但是能夠將「千里馬」的能力發展到極高,讓「千里馬」發揮自己的奔馳長才的,還是需要「伯樂」的存在。
秦孝公為了使得秦國富強,痛下決心,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千里馬」;緣何商鞅得以變法成功,令秦國政治與制度全然改變,使得各國人才紛紛投入秦國,顯現出秦孝公確實是位「伯樂」,也是秦國的明君。
公元前360年之前,秦國面對自己的國家變局,社會人心浮動,可是上層的國君砥礪奮發,能盡其所能,讓人才盡為所用,因此得以改變秦國的困局。
有好幾次看到秦國對外戰爭,特別是面對魏國的戰爭,秦人臉上帶著無奈而又悲哀的神情,參加戰鬥時都未穿盔甲,也沒有足夠的戰馬。
沒辦法,不這樣國家就沒有了。
至於秦軍的戰法,有和沒有一樣,就是人人都有拚鬥到死的決心。
《大秦帝國》第一部有一個角色總是預示倒霉事兒的開始,那就是公子卬。
魏國軍事武力很強,但有這樣一位公子,身為魏王魏塋的兄弟,走到哪兒就把晦氣帶到哪兒。
不能說公叔痤在少梁戰場上被俘虜,是這位魏國丞相判斷錯誤,要是錯了,魏國軍隊早就該完蛋了。
年老的秦獻公從少梁戰場回到國都櫟陽,慶祝自己的勝利,自然明白這是慘勝,不但自己身中狼毒箭,可能命不久矣,最糟糕的事情是,要找一個自己的繼承者。
秦獻公信誓旦旦要重溫秦人舊年戰鬥的激情,但不知為何,當真正面對魏國軍隊時,或者自己身中毒箭時,這位領導者卻彷彿無動於衷,一咬牙就從戰場上跪地而起,奮勇殺敵。
更荒唐的是,當秦獻公發現自己的箭傷很嚴重時,也沒有怎麼緊張,顛沛流離一輩子的老人,面對兩名兒子的時候,在老妻面前,他回憶起自己一生的戰鬥與荒唐,歷歷在目的混亂的戰爭軌跡,拼圖成了他的一生:一事無成。
電視劇中的故事源於一場悲劇性的慘勝戰鬥。 和人生中最好的那些戰友歡聚一堂,秦獻公開心得忘了自己的傷勢,那幾幕場景拍攝出老秦人多數是戰爭後的殘障人士。
看完《大秦帝國》第一部後,我決定寫一寫個人在閱讀時感受的一些想法,以及那個時候的秦國的故事,正巧一系列電視劇橫空出世,從《大秦帝國》第一和第二部,延續到今年的《羋月傳》,全都在描述一個國家的種種轉捩點。
鬚髮蒼蒼的老國君,在戰爭中窺見自己將死的預兆,開始無比耐心地準備身後事,甚至教會了兒子們長途跋涉到國外去尋找有大才的良臣,這些故事將觀眾帶入秦國人的生活,用特寫的鏡頭、蒼涼的色調,講述他們在絕境中如何生活,如何盡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氣、活得體面、保有尊嚴且對於老戰士心懷敬意。
在《大秦帝國》故事當中,演員的表現手法十分簡練、十分明晰、十分客觀。
故事雖然平凡簡單,但情感深沉、笑中有淚。
人物原型和故事主題等,大都和秦國人的生命有某種重要的聯系,《大秦帝國》中的君主形象來自於我對於歷史課本和童年時代記憶中的一個印象;在根據《大秦帝國》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中,一個領導者積極參與變革,更親自在變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支持改革者的所有號召;《大秦帝國》第一部的第一集,則展現了一系列一位老邁領導者的悲哀,但所有領導者最喜歡的主題,以戰鬥和身為首領的孤獨為開端……
每個君王都有自己的願望,正如人有雅俗之分,統御能力有高下之別,領導風格也有強弱之勢,對於家國的期許也有層次,有些想法或做法,純粹自誤誤人,而有些遠見或理念,卻能在改變整體氛圍的同時,啟發更多的人,造就更多人的跟隨與學習。
我想,這就是我觀察《大秦帝國》第一部最深切的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