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長江郵輪之旅(三)重慶武隆的「天坑」和三峽博物館
2010/09/17 01:57
瀏覽4,361
迴響2
推薦51
引用0

重慶武隆的地質公園,最值得一看的是「天坑三礄」天坑群,前面也拍了些照片,可參照《長江郵輪之旅(一)重慶武隆》一文。 

由於這次沒有太多時間,因此只有實地走一趟,「天坑」造成的喀斯特地形中,相當難得一見的天然石橋,「天坑三礄」就是最值得一看之處。

「天坑」是千禧年之後出現的新名詞,地理學將近十年的判定與研究,目前仍是科學家和地質學家共同探討的重點,類似的地貌在各地也有不同名稱,譬如「龍缸」、「石院」、「石圍」、「岩灣」,而我所讀過的介紹,則解說為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坑」或「石灰岩洞」。

二OO一年的時候,「天坑」作為專門的喀斯特地形學術用語,被專家特別提出,並且以「天坑(tiankeng)」當作通用的稱呼。

除了重慶、廣西一帶,「天坑」還出現在湖南、四川的許多地方,並開始以拼音「天坑(tiankeng)」通行國際,這也是繼峰林(fenglin)和峰叢(fengcong)之外,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並且以漢語拼音來命名的專用術語。

「天坑」有小有大,在四川武隆地區的天坑群相當巨大,特別是陡峭而閉鎖性質的岩壁,由於河流和雨水的沖積,導致產生深陷的井狀和桶狀輪廓,直立的岩壁非常深且高,超過四、五百公尺,從上到下都需要倚靠步行,而行走的路線也比較崎嶇。

非凡的空間與形態,就是「天坑」的特質,除了周圍的坑體厚度特別巨大、垂直的深度特別深之外,四川武隆的天坑群,就彰顯了這樣複雜的喀斯特地貌。

四川武隆的天坑群之多,使得當地形成了相當多的地下伏流,而經過水流的沖積,坑底表現出較大的平原地形。

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往上流出地表,除了造成先前《長江郵輪之旅(二)重慶武隆的「芙蓉洞」》所介紹的石灰岩洞之外,地底與地下河相連接,或地下河道不斷遷移的情況,使得武隆的喀斯特地形,特別巍峨壯麗。

「天坑」的成因大約有兩種,大多是塌陷型,罕見的則是沖蝕型,重慶武隆的這些沖蝕天坑群稱之。 

 

從黑龍礄往下走,峭直的岩壁景象相當壯觀,也能看見底下的沖積平原。

 

「天坑」的形成,還得至少同時具備七個條件:

(一)厚度足夠的岩層,否則會全部塌陷,從拍攝的照片即可得知。

(二)深度足夠的地下水位,提供碳酸鈣的水解,形成如「芙蓉洞」的景觀

(三)厚度足夠的「包氣帶」(含氣體的岩層),如此可滲漏雨水及水流。

(四)降雨量要夠大,溶解石灰岩的流量和動力足夠。

(五)硬度足夠的岩層,可以支撐坑緣和地表。

(六)平坦堆疊的岩層,從「天坑」四周的絕壁就能發現,岩層與地面平行。

(七)地殼要凸起,地殼運動能帶給岩層垮塌的動力。

就算是被少數植物所覆蓋,仍然可以看出,這些峭壁上的岩石紋理,分外清晰。

另外,下圖底部的中間,也能看出「天坑」的漏斗形狀。

這樣的照片,訴說著「天坑」以上的幾種成因。

「天坑」目前在世界上發現並確認的約有八十多個,其中超過五十個在中國。

中國大陸的「天坑」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絕大多數位於西南地區。

喀斯特(Karst)這個詞,最早發源於斯洛凡尼亞(Slovenia),地形複雜度高,而最值得研究的,就是近年頻頻在出現的「天坑」群。

「天坑」分級原則,深度和寬度都超過五百公尺的為超級天坑,全世界僅有三處,全在中國大陸。

而重慶武隆的天坑群,屬於深度和寬度在三百至五百公尺之間的大型天坑群,全世界僅有十六例,重慶武隆的天坑群,遠勝過深度和寬度在一百到三百公尺之間的標準天坑。

這些天坑群,狀如漏斗,不過底部沖積平原較為廣大,這是武隆天坑群的特色。

在漏斗狀的天坑底部,是原始森林和草原,除了各種珍貴動植物,眾多的樹種,還有漫山遍野的草地,小溪縱橫平緩,氣候冬暖夏涼,微風徐徐而來,很適合居住。

林野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登上武隆的天坑三礄,從上往下俯瞰,美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還可觀賞石橋奇、險、峻、秀的狀態,十分特別。

下圖的黑龍礄沒有拍清楚,非常可惜。

天坑三礄,顧名思義,就是天然的三座石橋,由喀斯特的石灰岩地形逐漸形成,位於烏江支流的羊水河畔,包括天龍礄、青龍礄、黑龍礄。

底下的青龍天坑、神鷹天坑、羊水河喀斯特峽谷、龍水峽地縫、中石院天坑、下石院天坑、七十二岔洞、龍泉洞、仙人洞、猴子坨伏流、白果伏流等,塑造了非常多的景致,以及自然生態環境。

天龍礄和青龍礄之間,以及青龍礄和黑龍礄之間,分別是兩個巨大的天坑,這兩個天坑,稱之為青龍天坑和神鷹天坑,深度和直徑,分別約為三百公尺和五百公尺左右,相當巨大

 

從天龍礄上端到黑龍礄下端,直線距離大約一千五百公尺,底下是同一條河流,卻連續出現規模宏偉的三座天然石橋,全世界僅此一例。

 

天坑三礄高度名列全球前四,礄的高度、寬度、厚度均名列世界前三,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然礄」。

不過,超過一公里的路程,而且全都是下坡路的階梯,其實走來並不容易。

 「天坑」四周,則是刀削狀的懸崖絕壁,圍繞著漏斗狀的坑底,形成巨大的豎井,底部是珍貴的原始森林和平原,並有地下伏流相通。

武隆成為內地的重要四A級的國家地質公園,有部分的原因就在於這些森林,因為林野中還有大量珍貴的動植物品種。

除此之外,天坑群的絕壁上面,還有不少攀岩的植物,這些樹種和底部的原始森林面積,目前所占面積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積居世界第三。

這樣的地質與少見的豐富植被,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雖然重慶武隆的天坑並非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卻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少見動植物,加上特殊的石灰岩洞和鐘乳石,等於是一座座自然成形的「天坑博物館」。

這些天坑是如何同時形成的?為何坑底有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除了可能是地下暗河長期腐蝕,造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化,最後引發地表大面積坍塌,但許多天坑各別擁有的珍稀動植物,一般並不常見,或許還有別的成因,正待科學家們進行研究。

下圖勉強拍到黑龍礄的一角。

黑龍礄,岩石色澤比較黑,表面上來看,就像一條傳說中的黑色巨龍,盤踞在岩洞的上方。

可惜我沒能拍出全景。

岩壁中,有一些類似棧道的古老小路,不過現在由於風化的緣故,已經無法通行了。

只剩下疏落的小叢植物,覆蓋在裸露的岩層之上。

黑龍礄相當宏偉,天然的石橋底下,階梯繞了一圈又一圈,始終沒能完全走出那黑色的壁影。

可惜從黑龍礄下方,沒有辦法取景,倘若能夠再來一回,應該能想法子拍到天坑三礄的美麗景致。

下圖是黑龍礄的頂部。

在看不到石橋底的階梯旁邊,黑色的頁岩,與旁邊的花崗岩相映成趣。

在這片神奇的崇山峻嶺下面,是否還有正在繼續坍塌的溶洞在某一天突然崩陷,成為新的天坑呢?

這些問題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

到了重慶,對於地質學有興趣的人,絕對不可以錯過「天坑」之旅。

個人建議去「天坑三礄」實地走訪,經由現場的觀察,還有對於「芙蓉洞」這樣的天然石灰岩洞的美景,只要去看過了,就能發現中國大陸喀斯特地形的壯闊與神秘。

當然,時間足夠的話,除了天然景觀,最好順便去走一趟重慶的另一個博物館。

四川重慶,除了武隆縣的「天坑」和「芙蓉洞」之外,還有值得一看的重慶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於重慶市人民廣場西側,二OO五年建成開放,是目前大陸西部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博物館,強烈建議一遊。

博物館內有十幾萬件歷史文物,收藏了巴蜀青銅器、漢代藝術品、宋代名家書畫、歷代瓷器、竹木牙骨雕刻、錢幣、西南民族文物等。

譬如上面東漢永初元年(西元一O七年)的歷史文物,這是東漢皇帝漢安帝時期的銅環,上面是隸書轉楷書的字型。

漢隸轉楷書的時候,從東漢一直到三國時期都在變化,這時的文字叫做「八面體」,可以看出方中帶圓的型態,文字弧度與風格相當特別,又稱為「殳體八觚」。

這樣的字體,從最近(聽說是今年十月正式開放)要展出的河南安陽曹操陵墓所挖掘出的玉片與格虎刀戟上面,都能夠看見,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字特質。

底下的動物雕刻,也相當形似,這些兩漢以來的陪葬品,顯現出寫實的風格。

在漢朝時,就已經開發了四川(巴蜀)長江流域地區,特別是三峽附近,能夠找到非常多珍貴的文物。

而且最少都超過兩千年的歷史。

下面的鐵劍,表面雕刻精美,由於鏽蝕,表面已經失去了鋒銳的光芒。

兩漢時期雖然主要著重在北邊(對抗匈奴)還有南方(交趾)的發展,然而對於長江中游的墾殖,已經算是很徹底了。

四川是少數民族的大本營。

如果仔細研究,除了漢族以外,早期多為黎族,兩漢時期多為招撫,直到三國蜀漢時,諸葛亮特別經營巴蜀之地,中間產生的零星的戰爭。

因此這柄鐵劍的展示,說明了另一些隱沒於歷史之中的秘密。

這邊還有一套小型的編鐘,也是東漢時期的陪葬品,相當珍貴。

對於音樂,自從周公制禮作樂之後,秉持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兩漢對於音樂的研究,還有樂器的改良,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可惜,古代的樂譜散佚,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該如何演奏兩漢古樂府的曲目了。

長江郵輪之旅,在重慶只是個開始,接著下來的旅程,內容仍然非常豐富。

旅行就是不斷地行走,而這樣的行走,除了跟隨歷史的腳步,或許追尋自然與地理的痕跡,也同樣能獲得不少的新知。

重慶就是這樣一座都市,在繁華的大城之中,廿一世紀的繁華,或許更觸發了我心底,那股對於懷古的幽情和思索人生奧妙的樂趣。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2) :
2樓. 鴻燕驚夢
2010/10/13 10:03
感謝不吝分享

這一系列攬勝尋幽的文章真讓人長了不少見識,感謝不吝分享。待到長暇。再作接續。

在旅遊時,我認為無論到哪裡,都會發現新奇之處,如果能這樣繼續走遍中國,人生就是幸福多彩的。

也希望您有空去瞧瞧,四川真的太多好看的天然風景了。

Rosy2010/10/13 13:22回覆
1樓. 林錫銘‧攝影筆記
2010/09/17 03:42
呵.....

看來這望之興嘆的景一定讓妳很感動,從幾張照片震動不已可見一般......

這巧奪天工的大自然,讓人不得不折服........


其實除了「感動」,主要是一公里多的下坡山路(石階),使我走得渾身發軟,拍來拍去都在抖,哈哈。

現場看這些峭壁,真的非常壯觀,如果是您來拍,肯定美不勝收。

Rosy2010/09/17 10:32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