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長江郵輪之旅(十二)走訪九華山
2010/10/15 05:12
瀏覽3,126
迴響6
推薦68
引用0

因為住的地區今天早上八點至十二點要停電,所以趕快來謄打這篇遊記。

這次的長江郵輪之旅,先去了黃山,接下來則是轉往同樣位於安徽境內的九華山,地圖上看似不遠,實際搭車則花了好幾個小時。

大約地理位置可參照下圖的google map。

查看大图

抵達九華山之前,地陪說了點故事,對於這個中國的四大佛教聖地,彷彿總有許多寫不完的傳說。

當然,選擇來到此地,也和目前手邊的小說有極大的關聯性,武術也是佛教武學的一部分,是佛教修行中動靜結合的體現,中國古代的武僧,是全世界宗教中最獨特的一環,習武練身,最能體現信仰與強身健體的身心平衡。

而九華山,自從唐代開始,除了佛學的廣被和許多地藏王菩薩的傳說之外,還有武僧的記載。

同樣在安徽,黃山顯得雲霧縹緲,不過幾個小時之外的九華山,高度也沒差多少,蒼翠的山風卻少了那種煙樹山嵐之美。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到了九華山,地藏菩薩的佛像到處都看得到,可這次只拍到幾張。

底下有地藏王菩薩的清代彩繪絹畫,作者不詳,沒有落款,也查無資料,山上展示的幾尊佛像,多數都是這廿至卅年重塑的,比較沒有拍照留底的價值。

地藏王菩薩,相傳有三種不同來源,其中一個傳說的地藏王菩薩,是唐朝時韓(今河南穎川附近)這個地方的一個李姓俗家弟子,在此肉身成佛。

在台灣或大陸的多數記錄,則認為此人是新羅(今南韓境內)王子,姓金,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來大中土修行,待在此地七十餘年,後來圓寂於九華山,但也有寫成玄宗開元年間,說他俗名為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史料闕如

還有一種說法,台灣的部分廟宇記錄,認為地藏王菩薩姓金,確定是新羅(今南韓境內)俗家弟子,但來中土的時間則是晚了三百多年的北宋年間,大約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三年(西元九六二年)。

地藏王菩薩有許多信徒,與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不同,地藏王菩薩全名被尊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因為他立下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的眾生的大願,肉胎修行成佛,本質上與其他的神佛崇拜不太一樣。

地藏王菩薩有一個偉大的願望,就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這四句十六字,就說明了地藏王菩薩的獨特之處,他不願成佛,為的就是剷除地獄那個邪惡又充滿眾生苦難的地方,這樣的想法,有別於其他的神佛。

如果對佛教信仰有研究的人,應該很熟悉「釋迦三尊」,意即居中最尊的釋迦牟尼佛,還有左右兩個協侍的文殊菩薩(左,手執智慧之劍,代表智慧)與普賢菩薩(右,手持一朵蓮花,代表仁德)。

每一種菩薩的屬性,就需要去觀察祂們所持之物,譬如手執淨瓶或蓮花的觀音菩薩,就有慈悲的感覺。

然而,地藏王菩薩手持禪杖,與一般佛像的外表也不太一樣,倘若熟悉歷史與佛道信仰的人,大概也會曉得,禪杖在中國屬於十八般武藝之一

九華山目前的記錄,並沒有將武學特別條列出來,但根據個人的研究,此地的武學資料,至少在宋朝至明代都存在,可惜相關資料早已亡佚。

對於習武有興趣的人,如果也喜歡閱讀《水滸傳》,在宋朝時期,許多武僧就已經開始用禪杖做為武器,例如魯智深和尚,就以此為兵器

從《西遊記》之中的描述可知,唐朝的禪杖與現今所見完全不同,沙悟淨用的叫「降魔寶杖」,應該是類似手杖的東西,打金魚精時,金魚精嘲笑為「做麵食的」,將沙和尚的武器說成「擀麵棍」,很明顯,唐朝的禪杖就是一根像是短棍類的武器,和早先的錫杖有一點不同。

一般而言,禪杖最初是用錫製造的一種棍棒,有許多種功能,從唐時開始做為武器,這是最可信的說法,那麼地藏王菩薩為何能驅鬼、滅罪、度劫和教育六道眾生,就顯現在他手上的武器之中。

禪杖最早為錫杖,錫杖以木為竿身,高與肩齊,竿頂上安有鐵卷,上面安有銅環,搖動時錫錫作聲,早在東晉時期就已使用,當時的僧侶主要用於行路、乞食或驅蟲等,正當佛道玄學盛行之時,塵尾、羽扇和錫杖,都是身份的標誌。

僧人持杖往外雲遊時叫做「飛錫」,留宿個別人家就叫做「留錫」或「掛錫」,外出布教時叫做「巡錫」,而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有時也用短錫杖,一面揮動此杖,一面口唱梵音。

查證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點,那就是禪杖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多為比丘四處乞食,用此杖在門外擊地出聲,請人家出來餽贈食物,故又名「聲杖」或「鳴杖」。

隋唐以前,這些錫做的杖,增長為五尺,改成通體鐵制,比錫更來得堅硬耐用,在禪門之中,用「禪杖」來用做坐禪時的警睡工具,意即徒弟睡覺,師傅拿來打人、敲頭,肯定非常實用。

後來,隋末群雄四起,知名的少林武僧助李世民得到天下,經後人百般變化,用禪杖來習成杖法,也是必然,因此近年來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長兵器,禪杖就是其中之一。

回到前面的問題:地藏王菩薩究竟是新羅(目前南韓境內)人,還是唐人、宋人?是西元六二九年,還是九六二年?

個人強烈懷疑:唐代傳說是今人偽造,因為古代記年不可能用西元來排列組合

諸多說法,莫衷一是,地藏王菩薩的真實來歷,甚至連現在許多信徒都搞不清楚,而地藏王菩薩「久遠劫來,屢發弘願」的象徵,也沒有人去探討了。

到了九華山,同樣找不著相關訊息,只能望著巍峨的連綿山脈興嘆。

九華山也有奇石,上面的圖片就可以看得出來,嶙峋的黃褐色山峰,說來非常特別,但若比起不遠處的黃山,就略顯遜色。

九華山山勢雄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但最高僅有海拔一千三百四十四公尺,遠低於黃山的一千八百多公尺。

 

在鼎盛時期,九華山有寺廟三百餘座,現在開放的只有九十三座,一般人造訪的寺廟景點有九座,佛像萬餘尊,文物超過兩千件,僧尼總共約七百人,關於禪杖的古老「杖法」,反而失傳,導致現在早就沒有武僧了。

上圖是九華山諸峰,許多不知名的山寺座落其間,九華山主要是地藏菩薩道場,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近百年反而沒落,應該與清朝入關後武學消失有關。

九華山是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由於底下多數都是平原地形,山勢顯得更為高聳。

據我所知,九華山的武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山上練武可以鍛煉身體,譬如爬山或修行,也是佛教武學的一部分,更是動靜結合的體現,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武學的結合,可惜目前失傳了。

查詢歷史,九華山最早出現,就在西漢。

漢時,此地稱為陵陽山,南朝梁開始又改稱為九子山,相傳到了唐代,詩仙李白仗劍遊歷天下,到了山下感歎於山的氣勢,做歌吟唱:「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故易名為九華山

前面在黃山一段,傳說李白去過地勢更陡峭的筆鋒,兩座山相距不遠,難保李白不會跑到這兒來,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不過,除了台灣苗栗銅鑼鄉的九華山之外,大陸地區有四座不同的山,全都叫「九華山」。

除了這座正在介紹的安徽池州市青陽的「四大名山」九華山,還有南京的小九華山、河南固始的西九華山、福建莆田的九華山(又稱為「陳岩」),非常有意思。

最特別的一點,就是所有的「九華山」,全都與佛教有關,兩岸五座九華山,佛寺和禪宗都極為興盛。

底下是九華山的一座便橋,仔細一瞧,其實安徽的九華山,真的是個幽靜安寧的修行好居所。

登上九華山,比起黃山方便得多,這裡的風景區面積廣達一二O平方公里,從北面主要入口,可搭車到山腰處,然後直達著名的百歲宮。

自從儒釋道合一之後,本來是道教的「宮」,也與佛教的「寺」或傳統信仰的家「廟」合而為一,我聽到的說法,是因為明代開國的朱元璋做過和尚,為了避諱,遂把佛教寺院改為「宮」,遂混亂沿用至今。

下圖就是這次參訪的百歲宮,匾額是民國初年的黎元洪題的,此人是個奇人,擔任過兩屆中華民國大總統,早在清朝時期還打過中日甲午戰爭。

很少人特別討論黎元洪,最有趣的說法,就是他曾在武昌起義時,藏身朋友家中,傳聞躲在床底下不敢出來,嚴復評論他是「良善暗懦人」。

無論他是怎麼樣的人,看到題字的內容,忽然覺得這個在他的老師嚴復口中「德高才疏」的人,至少還有點人生信仰,至少比那些只曉得爭權奪利的軍閥強得多了。

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初名「摘星庵」,後來又改名為「萬年禪寺」,所以匾額上黎元洪的題字,並非表示他心中還在嚮往「帝制」,基本上黎元洪題字對仗又秉持史料,不是隨便亂寫的。

百歲宮同時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是主要值得拜訪的四個景點;現在的百歲宮,大約是廿多年前修繕過的,但主體建築全都是明代萬曆年間所造,明朝建築風格極為明顯。

從百歲宮鳥瞰山下,晴天時可以觀照青陽全景,視野顯得相當遼闊。

百歲宮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奉無瑕禪師肉身,據寺前碑文記載,明朝萬曆時,河北宛平的海玉和尚,又號稱為無瑕禪師,由五台山雲遊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花,便在摩空嶺的摘星亭結茅佈道,取名為「摘星庵」。

無瑕禪師住在此地,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人間煙火,並取了自己舌頭的血,和了金粉,費時廿餘年來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一卷,至今保存完好。

無瑕禪師後來於天啟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圓寂,享年一一O歲,世稱「百歲公」,他在逝世前,囑咐弟子將自己的屍體放在一個大缸裡面,並要求三年後開啟此缸。

三年過後,恰逢一位王欽差上山進香,夜碗看見一道霞光,就與無瑕禪師的弟子一起開啟大缸,發現無瑕禪師坐化的屍體,竟然肉身不腐,顏面與活著的時候無異,他的弟子遂將無暇禪師的肉身塗金來保護,置於庵內供奉,讓欽差大臣奏聞朝廷。

明思宗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O年)敕封無瑕禪師為「應身菩薩」,御賜無瑕肉身一座塔,命名為「蓮花寶藏」,無瑕的弟子慧廣和尚就在此建築現今所見的佛殿,造了戒律堂,改庵為寺,而萬年寺是為了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因此又名為「百歲宮」。

出了百歲宮,再度往長江渡口而去,大約下午四點多,一行人又回到了大船上。

往長江下遊而去,船行航速漸快,由於要過安徽,繼續往江蘇前進,顯得水域寬廣許多。

因為在百歲宮沒能瞧見無暇和尚的「金身」,所以有點遺憾,畢竟能夠三年不腐壞的屍體,也算是神奇的木乃伊。

可惜的是,現在只能看到大約五百年前用血所抄錄的經文,現場也無法拍照,相當遺憾。

不遠處,平緩的長江水道中,竟然有一方扁舟,悠閒地滑過無波的水面。

一江春水向東流,旅途已經過了三分之二,僅能在九華山待了半天,總覺得都在走馬看花。

想要瞧瞧的蓮花寶塔、戒律院、羅漢堂都錯過了,就連其他的寺廟,也沒能拜訪。

那日夜宿船上,漫長的時間,都耗在單調的江面上。

只有搖曳的波浪與平穩的航程,計算著沒有絲毫興味的時光,漣漪盪漾中,帶著水氣的涼風吹來,使人昏昏欲睡。

初夏的下午五點左右,天還沒有黑,由於雲層太厚,長江兩岸顯得有陰霾。

水上的江渚和流連其間的小船,暮色蒼茫中,忽然又覺得惆悵起來。

到了安徽這一段,沒有「鳥亂村林迥」,卻在船上聽遊客們拍照時「人喧水柵橫」,偶讀唐代文人齊己的《江行早發》一詩,古人能夠「蒼茫平野外,漸認遠峰名。」我卻搞不清楚,這些小島到底叫什麼名字 ……

如果仔細去審視這樣的長江,確實有各色不同的樣貌,就如同那些國畫之中氤氳的水墨,這樣也能自成一片勝景。

就像李白詩中所說的:「巨海一邊靜,長江萬里清。

這樣靜謐的江水,真的能使人心中平靜。

驀地,又想起杜甫的詩句,他說「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開始飄起毛毛細雨的長江,雖然天色昏暗了些,煙雨濛濛之中,好像明白了詩聖為何要這麼書寫,簡單的文字,綿長的情懷,偉大的詩人總能抒發不同的情感。

只有長江兩岸現代化的樓房,猛然使人驚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或者詩人流離失所的歲月,似乎已經距離我們太遠……

有些故事一直在訴說,就像詩人和文學家們不斷傳唱的歷史,關於長江,或者長江沿岸這些景點的人事物,都有著說不完的經歷。

唐代的詩人殷堯藩,有一句詩,彷彿描述著遊人的心情:「年光流不盡,東去水聲長。

很少人曉得這位詩人,可是讀到這兩句詩,不由得感佩那樣的時代,充滿了隨手拈來都是哲學的思想家,他們在旅遊中,也看見了長江所能敘說的人間春秋,百代過客。

晚間,外頭沒有什麼好看的景致了,重點回到了船艙,豐富的晚餐,滿足了旅客們空乏無所用的心,填滿了需要飽食終日的胃。

或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些平凡的旅程,就因為沒有波瀾起伏,不覺世界正在腳下快速運行,而我們全都毫無所感。

而我努力寫出這些經歷,也是為了自己,即便無法學九華山上的無暇禪師用鮮血來表現信仰與精神,還是可以在遙想古人之中,留下多一點的回憶……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6) :
6樓. 中州楚佩
2010/10/15 15:24
看来全团只有你一个人赚回票价了
剩下那批人何苦来旅游呢,对他们来说是花钱受罪嘛

其实我觉得吧,在大山上修建游览公路,某种程度上是对山的一种嗯... 怎么说呢,不尊敬?也削弱了登山的乐趣。不过也没办法,大势所趋嘛。

一个前辈说,哪个地方一旦有了滑竿,就没法去玩了

完全同意,不過兩岸退休人口很多,旅遊業都是他們撐起來的,這個團最累的就是跑景點,特別是這一段的黃山與九華山,過了之後就很輕鬆囉,呵呵。

修公路有實用性,但絕對會破壞山體之美,可黃山還是得走上去,路是怎麼修都沒辦法的,地勢陡峭也有個好處,至少能保持原貌,不會有什麼小販或商店開在那裡礙眼。

滑竿師傅也很辛苦的,那麼難走的路,也就賺一點小錢,我個人覺得很有趣的是:那些坐在上面被抬著走的人,似乎並不怎麼好過,下來全都腿軟了,哈哈!

Rosy2010/10/15 15:37回覆
5樓. 中州楚佩
2010/10/15 13:32
看到这么浩大的水系
立即就明白为何一有洪水长江沿岸就如临大敌了。

九华山景色确实比不上黄山,但气势苍莽,也不错。不知道有没有登顶的路线?

很奇怪,你们旅游团的成员都是你这么体力超人的么?难道没有老人孩子?他们怎么上黄山、爬九华山啊

長江的江面很寬闊,有時看不到兩岸,非常有氣勢,但是瞧一瞧地勢和平原地形,如果發了大水,絕對會很嚴重。

那天時間太短,沒能登頂,山上也只去了百歲宮,同行的一半以上都說累,就像去黃山,他們多數都沒走完西海大峽谷呢,幾個坐滑竿的還嚇得哇哇叫;不好意思,我只記得從北面入山,搭車大概到了山腰,剩下的路途很短,大約半小時不到。

這團沒有小孩,四十多歲的人也不多,八成都在五十歲以上,講到爬山,他們多半到了景點,就坐在一邊喘著等待下山囉(只有我和地陪最年輕,可以到處走來走去)。

Rosy2010/10/15 14:45回覆
4樓. 青青的家
2010/10/15 11:35
沒DV很可惜

這麼優美景色建議下次出遊用DV.

尤其是黃山那一段沒DV很可惜

我也有興致遊黃山

因為沒有帶在手邊,這一段也都在爬山,為了避免拍到別人,就只有努力尋找偏僻處,基本上整團都是中老年人,四十歲以下的遊客:一名(地陪是個比我還年輕的美麗姑娘)。

很多要爬山的景點,礙於年齡和體力,地陪就帶著跑一段,自由活動的時間稍短,我個人感覺相當遺憾。

黃山真的很美,強烈建議去一回,妳一定會愛上那裡的美景。

Rosy2010/10/15 14:36回覆
3樓. Empty Traveler
2010/10/15 07:18
精神是真 經參考即可
根據近代中西學者對印度佛典的研究
(如印順法師"初期大乘聖典之集成")
大乘「經」 特別是西元一世紀(佛滅後 600 年) 以後的
基本上是論師們宏揚佛法之「論」作
但是其實寫的比佛陀行腳說的《阿含經》(Agama Sutra)
(古體論語對話格式
中西歷史考證確是歷史人間佛陀在世的言行)
更為 豐富而精采 宏揚了大乘佛教的菩薩理論與實際的必然性

所以 大乘經以其精神哲學為重點即可
不必過於考證其歷史根據
地藏經傳入中國約在宋代(960 AC 十世紀)
可算是菩薩信仰的提倡
其提倡菩薩精神是人間菩薩真報負
然其參雜民間信仰之神鬼信仰頗多

真大乘精神精華
當以早期大乘的般若 中觀 瑜伽 唯識
龍樹 無著 論典為主要著作

非常感謝您的補充,不過大陸那邊的記錄是唐朝初年,我個人持懷疑態度,覺得台灣許多廟宇的資料記載為宋朝,無論是禪杖的演變或武術歷史上,會是更可信的。

比較有趣的是,百歲宮還有當年南韓盧泰愚前總統的造訪照片,南韓歷史自己也記錄成唐太宗年間的新羅國金姓王子,但個人強烈覺得:絕對是後人杜撰的。

我個人認為則是北宋中期以後的穿鑿附會,有可能地藏王菩薩本人的祖先是來自於唐代的新羅,他自己則是俗家僧侶,畢竟在那樣的年代,不太可能有個王子過來,況且按照歷史,在北宋那時僅存的是高麗人,高麗國也與遼的契丹人對峙中,北宋朝廷和九華山當地官員卻對此不聞不問,連點歷史資料也沒寫下來。是不是不太合理?

舉例來說:如果韓國總統的兒子到台灣或大陸的某寺廟來剃度當和尚?外交部門可得忙翻了,同理可證,忙著對付北邊契丹人的北宋,絕對不會不思考政治和軍事上的需求。

所以您說得非常對,「精神」勝過一切,從信仰本身得著思考,比不可盡信的傳說更來得重要多了。

Rosy2010/10/15 14:32回覆
2樓. 止不住的怦然心動
2010/10/15 06:52
女人

這是妳嗎

大海填不滿你的胸壑

這就是我啊,高山承不盡我的眼界。 Rosy2010/10/15 14:15回覆
1樓. 霞飛客 詠梅
2010/10/15 05:27
山水照片
好美的山水照,看了令人心曠神怡

是啊,但並非我有優良的攝影技術,而是長江的美景確實獨特,上中下游變化頗大,這條古老的江能擁有如此景致,的確是該享有盛名的。

難怪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寫江景,古今多少文人留下詩文和足跡,長江這樣的風光,就足以證明了。

Rosy2010/10/15 05:35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