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長江郵輪之旅(七)黃石泛舟之樂
2010/09/25 22:45
瀏覽1,878
迴響1
推薦73
引用0

檢視較大的地圖

長江萬里長,流經的區域也非常廣泛,發源地由青海、西藏,匯集到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共九個省。 

一般的大型長江郵輪,旅行團多半會在四川重慶或涪陵上船,然後過三峽,接著去湖北的武漢,很少會特別到長江比較淺的支流遊覽,除非特別安排了行程。

這次跟的是併團大船,大約花了一整個下午,上千人到了湖北的長江支流,進行個別的遊江之旅。

上次去了武漢,然後下行至湖北的黃石市,這附近的地理環境稍微特殊一些,譬如西塞山區,就使得長江南岸顯得特別巍峨。

這方面可以觀察最上面的衛星圖片,以地形來說,湖北黃石這裡的山勢雖說也不太高,然而搭配了小型湖泊與適合遊覽的小溪流,遊客較少拜訪,說來也相當可喜。

長江到了湖北,水域面積擴大,但多數支流不適合大船航行,如果換了大約廿人的小舟來划,也別有樂趣。

小船承載量,最多能達到廿五至卅人,前後有人專門搖櫓,穿妥救生衣之後,人人都要親身上了小船,享受幽靜悠閒的搭船樂趣。

仔細看,這裡的山石,顏色都比其他地方來得黃一點。

湖北黃石市,「黃石」名稱的由來,淵源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真正的開發大約是在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建都於武昌,黃石當初建城,也有相當重要的軍事意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即黃石磯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縣也。」

無論是黃石山、黃石磯、石茨圻、西陵縣,都是同一個地方,因朝代遞嬗而有不同的命名。

據《大冶縣誌》載:「黃石磯:即黃石港口亦名石茨圻。」又載:「三一八年(東晉元帝大興元年)四月,武昌西陵(今黃石港)地震,湧水,山裂。」後人之所以稱這裡為黃石山或黃石磯,《湖北通志》明確注釋了:「因其石色皆黃,故名。」

除了黃石山、黃石磯,這兩個冠有黃石二字的地名之外,歷史上還有黃石城這個名稱。

清《一統志》記載:「黃石城在縣(大冶縣)東三十裡,一名黃石山,山下有黃石港,一名流圻壘。」

如果查詢黃石市的歷史,就能夠發現這個地點,自古就是軍事重鎮,曾國藩對付下游的太平天國,他的軍隊就曾聚集於此,一路順流打往太平軍的根據地。

記錄三國歷史的《江表傳》,描述孫策的內容,說道:「從兄賁、輔于彭澤破劉勳,走入楚江,聞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流圻,築壘自守。」就是在說湖北黃石這個地方。

宋代《資治通鑒》中,也特別形容這座軍事堡壘:「流圻壘,在壽昌軍(湖北鄂城縣)東南卅里,近西塞。」

 

清《大冶縣誌》說:「磯在港口北,華家湖(黃山市花湖)以上諸水鹹由此出,亦險隘處,舊置有黃石港堡。」

 

另有《武昌縣誌》,當時所說的武昌縣,就是今日的鄂州市,也特別記載了黃石的軍事重要性:「然東有黃石港大冶華家湖水出焉,流澌湍激,冬夏不涸,碰一古有黃石城蓋築于此,萬一有警,心此為池,東境而不可犯也。」

無論是黃石城、黃石港,這樣的名稱都和這座城市的外觀相關,然而對於城壘軍事方面,古人也稱之為流圻壘,「流圻」與港口相關,表示這是個出水港埠,而又特別加上「壘」,註明這是個軍事堡壘的港灣。

除了黃石山、黃石磯、黃石城、黃石港、流圻壘等地名外,黃石還有叫石灰窯的地名,這個名稱與黃石市的由來同樣相關。

據史料記載,石灰窯自古因有瑤山而得名,又因居民以燒石灰為生,故歷來以石灰窯名之,清朝《一統志》就說:「瑤山,在縣東四十里,俗名石灰窯山。」

清代,石灰窯和黃石港分別為大冶縣的兩個市鎮,同時也是軍事堡壘,但地理上的分別並不明顯。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我國最早的也是最大的鋼鐵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和大冶鋼鐵廠的建設和發展,到了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華鋼籌備處,曾給行政院呈報《黃石市市政建築綱要》,提出:「擬將黃石港及石灰窯連成一氣,合稱黃石市。」

這也就是現在這個黃石市名稱的由來。

上圖出現一條粗麻繩索,這就是拉縴。

由於四川和湖北險灘較多,黃石附近的水勢也比較強,所以這裡有許多縴夫,他們幫忙梢公和船把子拉縴,用繩索為不會划船的外地遊客們拉縴,免得船隻無法順利划過激流。

說實在話,看縴繩的樣子,就能明白大家划船的能耐,其實還算不錯。

小船划過的地帶,擁有不少石灰岩洞,縴夫只幫旅客們拉了一小段。

這樣的石灰岩洞,有些由於地貌特殊,所以當地人會取一些歷史人物的名字來命名,譬如下面這個「月湧洞」。

禪關月湧、靈泉卓錫、道洞雲亭」是黃石的古代八景,相傳許多修仙的人居住其間,石灰岩洞風姿各異,蘊育出一個個動人的傳說,吸引著許多遊人。

由這幾張照片之中,可以看得出清晰的石灰岩層,不過由於地形與地質的關係,這裡並沒有像是四川那樣的石灰岩地下洞穴。

偶爾可以發現的,就是江邊的已經過沖積、掩藏在樹叢水草裡的小型石灰岩洞。

由於本船的梢公非常努力,沒過多久,我們的小船已經追上了另一團的遊客。

下圖右側的是船把子,看起來雖然蒼老,卻親切健談。

「船把子」又稱為船把式、船客予,自古以來,都是站在船頭或船尾吆喝的小船長,控制梢公方向與速度,偶爾會幫忙搖櫓。

在明朝與清朝兩代,有所謂的「漕幫」和後來的「青幫」都非常有名,聽說多半就是聚集在長江邊上的船把子所聚集而成的幫派。

不少黑幫電影裡面有所謂的「扛把子」,就是指口岸地區腳夫的頭頭,後來這樣的幫派頭頭將之成為固定的稱呼,常見於港片。

「船把子」也有差不多的意思,不過到了現在,漕幫的傳說,也只有從書中去尋找了。

西塞山區比較可觀,江水切穿低矮的山脈,雖然仍比不上三峽的壯麗,實際上還是穿越層林疊翠,相當優美

陽光明媚,青碧的江流,還有滿眼的綠意,使人感覺心曠神怡。

鳥兒鳴叫,響亮的啾啁聲,真的十分悅耳。

年老的遊客們,忙著拍照和聊天,或者猜測哪一邊的梢公可以勝過對方的船速。

這一大片的原始森林,樹梢垂落許多爬藤,柔波掩映水草,只見青山秀水古道。

又是一個偌大的石灰岩洞,幽深而難以探祕。

傳說中,西漢的東方朔曾經來到此地,歌詠群山蒼翠,那個老翁枕石而醉。  

黃石有座東方山,據說年代久遠,可以追溯到周朝,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東方山山脈的長江之濱,就出現了一座以狩獵器具來命名的小城「鄂」。

有人認為這個「鄂」除了是後來湖北省的代稱,最早開發的地方,就是湖北黃石。

西漢武帝年間,大約兩千一百多年前,一代曠古奇才的東方朔,曾經孤獨地結廬於此,采藥煉丹,佈施於民,所以湖北黃石市有座東方山,也因其姓氏而得名。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建都武昌,東方山因地勢險要,成為捍衛軍國重鎮的要地,海拔只有四百七十公尺,像是個小山丘,主峰之一的走馬寨,便是當年東吳都城衛隊的布防大營。

而在長江邊上,據說這樣的石灰岩洞,也是駐防和隱藏行跡的好地方,可以當哨所使用。

這附近的石灰岩小山,連綿不絕,山壁上堆疊的岩層,裸露出特有的黃色痕跡。

臨淵而窺,山崖訴說著歷史的年歲,只剩下不變的江水,繼續流淌在歷史之中。

北望江山,這樣的小山丘,也不過幾百公尺,卻少有人能攀過這些黃石堆疊的岩壁。

黃石在長江邊上,能看到許多獨特的景緻,只要看到這些岩石,就能明白古人簡單的命名邏輯。

小船繞了一圈,又要往黃石的大港溯去,回程中,不意外地再度看見那個最壯觀的岩洞。

東方朔是否在此寄了餘生,或者又繼續往別的山林隱居去了,沒有任何人知道。

忽然想起宋朝姚勉的《沁園春》:「萬里長江,古稱天險,去歲裡風濤忽震驚。

長江郵輪之旅只走了一半,幾天下來看了這麼多不同的地貌,到了湖北,還可以發現這樣的「天險」,無論是黃石市的由來,或者江邊的許多傳說,都是使人「震驚」的奇景。

吆喝的船把子,擔任臨時的地陪,導遊沒說上幾句話,當地的船把式就口沫橫飛地描述著三國時代,東吳曾經在此與北方軍隊,進行最後的水戰。

蜀漢沒了,曹魏被竄了,只有東吳苟延殘喘,一直藉由這樣的優良地理條件,和敵對的晉武帝對峙著。

沒想到,能跟曹魏對抗六十年的東吳,一旦西晉從長江上游而下,一路水軍所向披靡,只花了四個月,就把東吳完全滅亡,結束了三國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傳說中的神仙,或者歷史上的英雄,「千古風流人物」,都與長江的許多口岸聯繫著彼此的命運。

梟雄輕狂,放眼九州霸權;將軍重諾,笑斥天下執念。

就連翻閱《三國演義》,偶爾也能發現黃石這個地方,出現在容易被人忽略的段落間。 

下午的時刻,天色有些陰霾,後來飄起了濛濛細雨,頗有「積雨悲幽獨,長江對別離」的感慨,因為這時候,又準備要離開黃石了

唐代的劉長卿,在詩句中寫道:「牛羊歸故道,猿鳥聚寒枝。明發遙相望,雲山不可知。

現代已經看不見「牛羊」,也聽不到「猿」啼,偶有拉長的「嗶嗶」鳥叫聲,讓人感覺有些莫名的哀傷。

陰晴不定的長江邊上,後來又轉為澄澈的天空,彷彿一陣小小的毛毛雨,都是轉瞬間的夢境。

這兒沒有亂花迷人眼,只有散開與聚攏的山嵐霧色,或者撲面而來的水氣,使得雙眼漸累,坐在小船上的遊客們都想要沉睡。    

黃石邊上的長江支流,此時一片平緩無波,青色的山,映著碧綠的水,連鳥囀蟲鳴都不明顯了。

就這樣,我們看過了神仙穴居的石灰岩洞,瞥見了三國水戰的山頭遺跡,還瞧了些源遠流長的水色風光,黃石這個迷人的水濱堡壘,只要出了城區和港埠,就擁有如此寧靜的綠意。

這樣的平靜,千百年前的人們不可得,或許只有疲憊的遊客能夠體會出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1) :
1樓.
2010/09/26 22:00
有古游记之风,令人回味。

謝謝您的留言與肯定! Rosy2010/09/26 23:50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