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長江郵輪之旅(四)搭船通過三峽大壩
2010/09/19 04:03
瀏覽5,519
迴響1
推薦68
引用0

長江三峽大壩,是中國大陸最盛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將長江航運樞紐,確定在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水壩,並且使得水上旅程顯得特別有意思。

由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三峽大壩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遠遠望去,真的非常壯觀。

三峽大壩除了發電功能之外,目前屬於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壩,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水壩,還記得當初引發不少遷移住民、環境保護和地質問題等諸多討論,以及始終未能停歇的爭議。

從重慶開始,長江遊輪之旅,正示展開了水上的活動。

長江三峽大壩的建設構想,最早出自於中華民國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如果查詢西元一九一九年發表的《建國方略》一書,《實業計劃.第二計劃.第四部庚》特別提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描述中,必須「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

一百多年前,國父就已經頗有識見,認為必須要開發這個地區,建築有利航運的水閘。

上下幾張圖,都是在重慶涪陵拍攝的,照片中港闊水深,許多白色郵輪航行其上。

國父孫中山首倡三峽建壩,一九一八年一次大戰結束後,他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因此在上海以英文撰寫《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畫——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希望引起國際注意,以及實業界的回應與資助。

這也就是隔年發表《實業計畫》的雛型,經過一年左右的修改,最後的定案是《實業計畫》「改良現存水路及運河」一節中,對改良長江上游水路,作出完整論述:「宜昌以上迄於江源一部分河流,兩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尋(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尋者。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

涪陵的碼頭上,郵輪已經蓄勢待發,浩浩蕩蕩出發前,還能聽見汽笛的鳴聲。

長江三峽位於長江上游渝鄂川三省交界處,跨重慶市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和宜昌市,幅員遼闊,而要提供三省的足夠電力,還有調節三省人民的水電使用量,是建築大壩的後來考量。

三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十九萬兩千公尺。

長江兩岸因燕山運動的褶皺隆升,形成了巫山、黃陵廟和八面山地,長江從中切穿,形成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大峽,以及大寧河寬穀、香溪寬穀,總稱為長江三峽,不過大壩建成之後,這些地方多數都已經深埋水底。

長江郵輪來到大壩的水門之外,在這裡,需要等待水閘的開啟。

當然,除了我們所搭乘的郵輪,同時在水閘外頭排隊等候的船隻也很多。

上下兩圖,就是進入閘口的幾艘船隻,這樣的水閘利用高低水位的控制,進行水壩上下航運的連接。

這樣過水閘口的時間,其實並不短,人工水道之中,同時就有前後各兩艘船在等待著。

水閘口開啟,右側的船隻先行,其他的就必須等待指示,在水道中待命。

正要駛入閘口的船隻,一離開剛剛的位置,馬上就有新的隊伍排上來,補進空位。

閘門關閉,再來則是左側的船隻,持續往前排隊,做為下一艘進入閘口的排頭。

按照先右後左的排行,幾十艘的船,全都等待在大壩的閘口水道中。

前面兩艘小船,後來一起進入閘口,看來閘口的容量足夠大。

輪到我們的郵輪進入閘門內,這時,就要開始三峽最特殊的過閘操作。

三峽航運過大壩的方式,頗類似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船閘控制方式,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高低不同的水位,讓船隻得以從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猶如電梯一般來通行。

正在通過船閘時,三峽大壩的閘門內,滾滾的濤聲、鼎沸的人聲和轟鳴的機器聲,聲聲入耳,現場景象相當壯觀,匯成了高低水巷,洶湧澎湃。

在閘門內,燈光比較昏暗,為了目睹三峽大壩閘門的運作方式,幾乎所有的乘客都聚集在船艙外,聚精會神來觀察不同水道的交會。

這樣的導流與截流過程,工程浩大,三峽大壩由多功能水閘和機組所組成,從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為永久船閘、升船機、泄沙通道的臨時船閘、左岸大壩及電站、洩洪壩段、右岸大壩及電站、山體地下電站等。

大壩的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閘口,建於罈子嶺背對長江一側,年通過五千萬噸,調節航運和水量都相當驚人。

燈光之下,本來與我們的郵輪同一水面的船隻,現在已經在下方。

水閥神奇的調節,使得船隻高低浮沉,卻十分安全。

在漫長的等待中,水位不斷變化,水道中的船隻卻不會碰撞或搖晃,可見管控相當仔細。

看似深槽的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單線全長一千六百零七公尺,由低至高依次為一至五號閘室,每個閘室長兩百八十公尺O,寬卅四公尺,可通過萬噸級船隊,船隻通過永久船閘大約費時三小時,主要供貨運船隊通航。 

閘門水位升降,依靠的是輸水系統,金屬結構高達4.17萬噸,千禧年時,永久船閘基礎工程完成,二OO二年六月閘門安裝完畢,隔年七月永久船閘通航。

目前,三峽永久船閘的設計,有防洪、發電和航運三大效益。

 

早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七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演講《民生主義》,再次提及:「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余萬匹馬力的電力,比現在各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  

時代變遷,三峽大壩可能不需要製造肥料了,然而發電的重要性,就算過了八十幾年,還是攸關民生的重點。

從《建國方略》的整體概念中,國父孫中山先生也算是頗具眼光,進一步闡述了長江三峽水力資源的豐富,也大力強調了開發三峽水電的重要性。

 

可惜,這樣的夢想經過了幾十年纔實現,可見一個建設國家的藍圖,只要是好的,就算經過時間的洗禮,仍能看出宏觀性。

 

這是目前所知,關於開發三峽水力資源的最早計畫,充分顯示出孫中山先生在國家經濟建設上的高瞻遠矚。

三峽大壩建設後,大致上有以下的優點: 

(一)防洪效益大。

(二)水電效益大。

(三)航運效益顯著。

 

特別是(三),很少人提及這項優點,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的重慶市,改善航運里程,縮短為六百六十公里,重慶至宜昌的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也可以從三千噸級,提高至萬噸級,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關於改善航運,三峽水壩可以通聯長江上中下游,物資的運送,可以省時節能。

三峽工程梯級船閘,是世界總水頭最高(一一三公尺)、級數量多(五級)的內河船閘,過船噸位是萬噸級船隊,雙線五級梯級船閘,屬世界已建船閘最高等級的內河船閘。

三峽升船機,屬於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除了金屬結構居世界第一,各類閘門超過三百八十扇,各種啟閉機一百卅多台,綜合工程量為世界已建工程之首,無論是單項金屬結構,還是永久船閘人字工作門擋高度,或者運轉時最大水深,均屬世界之最。

歷史上,長江中下游的武漢地區,曾經屢遭洪水威脅,這也是三峽大壩的建設主因之一。

 

一九四O年代中期,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打算以美國資金來建設水電站,並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avage)來華考察。

 

薩凡奇三度實地考察,寫出《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同時安排前期工作,但後來因為國共內戰,一切計劃無疾而終。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十七年,二OO九年全部完工,並且正式運行。 

三峽工程從最初的設想、勘察、規劃、論證到正式開工,經歷了七十五年,漫長的等待與研究之後,三峽工程終於在九O年代重新開啟,正式付諸實施。

三峽大壩於二OO二年十一月明渠截流,江水導流後,只能通過洩洪壩來下泄。

二OO三年六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蓄水量至一百卅公尺後,永久船閘就開始通航。

這也就是我們的郵輪正在通行的區域。

下圖是郵輪和船閘的距離,可以看出水面高度。

這樣俯瞰之下,其實是有些恐怖的。

聽地陪的介紹,三峽大壩保護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超過兩千多萬,土地約為兩千三百萬畝。

這樣廣大的地區,夏澇冬旱,通過調節水量,壩前水位與洩洪流量的控制,可以實現季節性的防洪抗災,使得長江下游多條支流匯入,不會造成太大的水量負擔。

水道燈光一起亮了起來,終於可以駛出這個船閘的水道了。

三峽水壩的供電自給自足,並且提供三省長江中下游居民用電,功能性不言可喻。

船閘中,彼此連通不少閘門,通過水閥來調節水位,然後提供平穩航行的品質。

三峽水庫的洩洪閘最大洩洪流量,可達每秒10.25萬立方公尺,是世界上洩洪能力最大的洩洪閘。

 

就連船隻通過的調節閥,功能性也相當強,是水利和航運工程的巨大工程,有效控制長江水位,這趟通過閘門的經歷,實在令人難忘。

前方就是出口,不過閘門沒開之前,即使是白天,閘門內還是一片漆黑。

然而,清晰的指示燈,還有水道閥門的控制,使得航行仍舊相當順暢,毫無阻滯。

不過,由於永久船閘分為五級,通行速度較為緩慢,過水閘的實際運行,往往需要三至四個小時,纔得以通過,卻仍不失便利性。

下船之後,幾個旅遊團體一起去聆聽「三峽工程十年建設」歷程報告,並且參觀模型。

簡報中,解說員特別強調:三峽大壩的工程,對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

水力發電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代替大批火電機組的火力發電,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五千萬噸,更減少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要求。

毛澤東曾特別作了《水調歌頭.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不過,一般人認為另一闕形容長江風光的詞更好:「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個人認為,在某種層面上,他所填的詞,確實符合了後來三峽大壩的景致。

要觀察三峽大壩的整體建設,就要登高望遠。

罎子嶺觀景台,就是三峽大壩工程旅遊觀光的制高點,風光相當壯觀。

登上罎子嶺,極目遠眺,三峽大壩工程的景致,長達數公里的設計遠景,便可一覽無餘,俯瞰時盡收眼底。

三峽大壩的建設,讓許多的夢想家、工程師、設計師和不同的工匠,以各自的本領、本事、監督的能力,以及各種方面的配合,最後在《建國方略》的完成之後,足足等了八十多年纔正式付諸實現。

人生能有幾個八十年?

忽然想起,明年就是中華民國一百年了,這麼多年之後,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設計畫,到底實現了多少呢?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下行湍急,搭船其實很方便,一千多年之前,唐代詩人李白,就在《早發白帝城》寫下千古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過,船隻向上游逆流航行的難度,卻非常大,所以有史以來,可以查到的航運資料,三峽的水運往往是單向為主,回程就轉陸路,耗時非常久;時代變遷,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水勢平緩,萬噸郵輪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而且通過放水和洩洪,可以改善長江中下游地區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這種技術打破了過去的限制,遠程航運變得十分便利。

如何有效進行時間和空間的建設方針,我想這是日後人們不斷會繼續思考的主題。..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迴響(1) :
1樓. CDOK 竹籬笆 野孩子的春天
2010/10/07 21:16
船閘出口處夜景

非常感謝您轉貼圖片過來,原來您也去過了? Rosy2010/10/08 12:55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