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的晉州(今山西省臨汾市),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李治繼位為唐高宗的貞觀二十三年八月一日發生地震,許多屋舍遭震毀,壓死了五十餘人,八月三日又發生一次地震。到了十一月五日,又發生地震。次年,唐高宗改年號為永徽元年,四月一日及六月十二日也都發生了地震(註)。由於晉州是唐高宗李治原本的封地,這幾次晉州地震都震聲隆隆,持續多日不停,不免令才剛即位的唐高宗心裡感覺很不好。唐高宗就問當時擔任侍中兼刑部侍郎、受封北平縣公的張行成關於晉州地震的看法,張行成回答說:
「陛下原本受封為晉王,如今晉州發生多起地震,如果未來不應驗什麼大事,那麼上天不會無緣無故的以這些地震預示徵兆啊!
天屬陽,地屬陰,陽是君王的象徵,陰是臣子的象徵。君王應當主動行事,臣子應當沉靜穩重,因此大地應當安寧平靜,然而如今大地卻屢屢發生如此巨大的震動,也可能預示了未來發展可能與臣子有關。自古以來國家的大禍常發生於宮廷之內(註),仇恨與爭端多由皇室宗親之間發動,但這樣的大禍、爭端並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或許該擔心的是諸親王、公主屢次(註)的謁見陛下,趁機尋找間隙機會以達成他們想要的目的。又或許要擔心的是有臣子通過向宫中受寵或有權勢的女子懇求請託(註)以干預朝政(註),甚至背著陛下偷偷策劃謀反之事。因此,陛下應當深思熟慮,同時要修養德行、行善積德,以杜絕那些可能卻尚未萌發之事。」
唐高宗非常認同張行成的解釋。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按資料,永徽二年十月晉州也有一次地震,以現代科學來看可能都是餘震。
註:「宮掖」,原指皇宮中嬪妃居住的「掖庭」或旁側建築,後引申為對整個皇宮,或泛指宮廷之內。
註:「頻煩」,同「頻繁」,屢次、頻頻。又指一再的勞煩。
註:「女謁」,謂通過宮中嬖寵或有權勢的女子請求、請託。亦指女寵。
註:「用事」,執政、當權,或指用事擅權,或指憑感情、意氣等行事、辦事。
改編自 《大唐新語》
原文:
《大唐新語》.《卷一》.《匡贊第一》.張行成(二)
高宗朝,晉州地震,雄雄有聲,經旬不止。高宗以問張行成,行成對曰:
「陛下本封於晉,今晉州地震,不有徵應,豈使徒然哉!夫地,陰也,宜安靜,而乃屢動。自古禍生宮掖,釁起宗親者,非一朝一夕。或恐諸王、公主,謁見頻煩,承間伺隙。復恐女謁用事,臣下陰謀。陛下宜深思慮,兼脩德,以杜未萌。」
高宗深納之。
《舊唐書》.《卷三十七》.《志第十七》.五行:(節錄)
貞觀二十三年八月一日,晉州地震,壞人廬舍,壓死者五十餘人。三日,又震。十一月五日,又震。永徽元年四月一日,又震。六月十二日,又震。高宗顧謂侍臣曰:
「朕政教不明,使晉州之地,屢有震動。」
侍中張行成曰:
「天,陽也;地,陰也。陽,君象;陰,臣象。君宜轉動,臣宜安靜。今晉州地震,彌旬不休,臣將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且晉州,陛下本封,今地屢震,尤彰其應。伏願深思遠慮,以杜其萌。」
帝深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