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六年,年初時唐太宗已經決定二月二日前往九成宮(註)。十八學士之ㄧ、通直散騎常侍姚思廉(字簡之;一說原名簡,字思廉,以字行)對此事提出諫言勸止。唐太宗說:
「朕有氣疾(呼吸系統疾病),天氣熱則病情會突然加劇,因此要前往避暑以減輕病情而已。」
為此賞賜了姚思廉五十匹絹作為嘉獎。不久前才由唐太宗親自任命為監察御史的馬周(字賓王)也同時上疏勸諫(奏章完整內容請見下方《舊唐書》原文),重點大致為:
「陛下要在二月二日前往九成宮。臣私下認為太上皇的年事已高,陛下應該每日早晚侍奉用膳,清晨到夜晚陪在身邊照顧起居。現在陛下要前往的九成宮,距離京城長安有二百餘里,陛下的坐車出發前往也要十日左右的行程,並非是早上出發晚上便可返回的。太上皇(註)的情感與心思,想要見陛下的話,陛下要如何前往面見太上皇呢?況且陛下此次計畫出行,本意只為避暑,則太上皇卻還停留在酷熱的地方,而陛下自己前往涼爽的地方,這般的可能有違子女孝事雙親的行為(註),令臣實在感到不安。只是陛下既然已經決定了行程,也不可再停止,希望陛下盡快決定返回的日期,願速示返期,以為大眾解除疑惑。」
這篇奏章的內容非常多,連《大唐新語》的作者劉肅也偷懶,來了個「文多不載」。
唐太宗對馬周的諫言非常讚許,也深深的接受了這些意見。不久之後,唐太宗升任馬周為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 偶素分隔線 -----
關於馬周的故事,請見《小小說 – 馬周〈一〉寒士毅然赴關中》、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九成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原為隋朝的仁壽宮,唐太宗時期重修,因山有九重而改名為九成宮。
註:此處網路版原文的「『脫』上皇」及文本掃描版的「『左月 右上公下几』上皇」,按前後文義應為「太上皇」,據改之。
又,自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一作太安宮)後,李淵除了參加唐太宗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即使唐太宗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隨之出遊。
註:「溫清之道」,「溫清」即「冬溫夏凊」,「冬溫」指冬天為父母溫暖被褥,「夏凊」指夏天為父母扇涼床蓆。後世用來讚美子女孝事雙親的行為。
改編自 《大唐新語》
原文:
《大唐新語》.《卷二》.《極諫第三》.馬周
馬周,太宗將幸九成宮,上疏諫曰:
「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侍膳,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里,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脫(太)上皇情或思感,欲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意只為避暑,則上皇尚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切不安。」文多不載。
太宗稱善。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四.劉洎、馬周、崔仁師:馬周(節錄)
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人也。
……
六年,授監察御史,奉使稱旨。帝以常何舉得其人,賜帛三百匹。是歲,周上疏曰:
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是以徒步二千里而自歸於陛下,陛下不以臣愚瞽,過垂齒錄。竊自顧瞻,無階答謝,輒以微軀丹款,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蕃夷朝見及四方觀聽,有不足焉。臣願營築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
臣又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餘里,鑾輿動軔,嚴蹕經旬,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為避署。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凊之道,臣竊未安。然敕書既出,業已成就,願示速返之期,以開眾惑。
臣又見詔書,令宗室勳賢作鎮籓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臣竊惟陛下封植之者,誠愛之重之,欲其胤裔承守而與國無疆也。臣以為如詔旨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然則何用代官也。何則?以堯、舜之父,猶有硃、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方授,則雖其翰翮非強,亦可以獲免尤累。昔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代者,良得其術也。願陛下深思其事,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又聞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基。故曰:
「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又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孔子亦云:
「吾不預祭如不祭。」
是聖人之重祭祀也如此。伏惟陛下踐祚以來,宗廟之享,未曾親事。伏緣聖情,獨以鑾輿一出,勞費稍多,所以忍其孝思,以便百姓。遂使一代之史,不書皇帝入廟之事,將何以貽厥孫謀,垂則來葉?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聖人之訓人,固有屈己以從時,願聖慈顧省愚款。臣又聞致化之道,在於求賢審官;為政之基,在於揚清激濁。孔子曰:
「唯名與器,不以假人。」
是言慎舉之為重也。
臣伏見王長通、白明達本自樂工輿皁雜類,韋槃提、斛斯正則更無他材,獨解調馬。縱使術逾儕輩,伎能有取,乍可厚賜錢帛,以富其家;豈得列預士流,超授高爵?遂使朝會之位,萬國來庭,騶子倡人,鳴玉曳履,與夫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竊恥之。然朝命既往,縱不可追,謂宜不使在朝班,預於士伍。
太宗深納之。尋除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節錄)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年(壬辰,公元六三二年)
春,正月,……
上將幸九成宮,通直散騎常侍姚思廉諫。上曰:
「朕有氣疾,暑輒頓劇,往避之耳。」
賜思廉絹五十匹。
監察御史馬周上疏,以為:
「東宮在宮城之中,而大安宮乃在宮城之西,制度比於宸居,尚為卑小,於四方觀聽,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稱中外之望。
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里,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
又,車駕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京處,溫清之禮,竊所未安。今行計已成,不可復止,願速示返期,以解眾惑。
又,王長通、白明達皆樂工,韋槃提、斛斯正止能調馬,縱使技能出眾,正可賚之金帛,豈得超授官爵,鳴玉曳履,與士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竊恥之。」
上深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