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有一名族曾孫狄兼謨,剛正不阿的性格頗有狄仁傑的風範。
狄兼謨的祖父狄郊、父親狄邁雖然也都擔任官職,不過都是芝麻小官。狄兼謨則於唐憲宗李純、元和五年考中了進士,被派任為襄陽郡的推官(掌管司法)兼試校書郎。由於他剛正的性格讓人聯想到他的族曾祖父狄仁傑,也使得他的名聲逐漸傳開,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令狐楚對他非常賞識,就向唐憲宗推薦狄兼謨,唐憲宗便擢昇他為左拾遺(如同今日的監察委員),狄兼謨也盡責的屢屢上書評議時政,而後遷任尚書郎、刑部郎中。
唐穆宗李恆、長慶年到唐文宗李昂、大和年間,狄兼謨奉派出任蘄、鄧、鄭三州刺史。任內曾遭逢旱災,百姓因而遭受飢荒之苦,狄兼謨及時開倉放糧賑濟難民,使得轄區內的百姓不因受災而流離失所,並能順利的災後復原,政績為民所稱道。之後狄兼謨改任蘇州刺史,政績考核仍為各州之冠,因此被調回朝廷擔任給事中。
唐文宗李昂、開成元年,度支左藏庫的官員合謀盜用庫藏的縑帛,東窗事發後托人唐文宗關說,唐文宗同意特赦左藏庫的主官左藏史,就下詔要相關單位不要再查辦左藏庫其餘的官吏了。
因為皇帝的詔書在發佈前還需經過如侍中、給事中等皇帝的親近官員校對後才能送出,這份詔書就被狄兼謨密封後退還給唐文宗,唐文宗詢問原因,狄兼謨說:
「典史犯了貪贓之罪,依律不可免。」
唐文宗說:
「朕已經答應赦免了左藏史的罪責,他的下屬也應該得到寬恕。你們不是常說『君無戲言』嗎?比起失信這件事,朕寧可放了那獲罪之人。」
唐文宗也知道狄兼謨說得對,又說:
「日後若再發生這一類不可輕易赦免的事,還希望你不要害怕退還詔書會觸怒朕,儘管去做便是。」
唐文宗不但讚許狄兼謨的行為,更將他調任為御史中丞,並且慎重的對他說:
「御史台代表的就是朝廷的綱紀,一台正,則朝廷治,朝廷正,則天下治。一些執法人員多畏縮顧忌的要看上頭的意思辦事,不然就是因為犯法者的職業身分而不予舉發處理。如果身為職掌監察執法的御史也如此,那麼這個御史不要也罷。
卿乃梁公之後,應當繼承家族世傳的聲名美譽,行事不可不慎。」
狄兼謨身受皇帝重托,遂行大禮叩首接旨謝恩,並說:
「朝法或未得中,臣固悉心彈奏。」
當時,江西觀察使吳士矩,他的姑姑就是唐肅宗的章敬皇后吳氏,也就是說父親吳溆是唐代宗的舅舅,可以說是皇親國戚。
吳士矩經常不顧朝廷所制定的軍士薪俸及賞罰規定,擅自動用府庫的銀兩賞賜江西軍,又任意的揮霍飲宴,有時一天之內就花掉了十萬錢之多,前前後後數十萬錢的官銀就這樣被他用掉了。
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可是因為吳士矩是皇親國戚,朝中為他說好話的人也多,讓唐文宗也只能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始終沒有加以處置。狄兼謨就上奏唐文宗說:
「觀察使負責守護陛下的國土,宣導陛下所頒布的詔令條文,若逢軍事行動而賞賜軍士們,各州都有規定的數額。而吳士矩獎勵與懲罰的標準都任由自己高興訂定、盈縮自專,不僅在地方造成弊端,更會讓其他地方的駐軍紛紛引用形成慣例。
請陛下同意,將吳士矩交付相關單位依法處置,以正朝典。」
唐文宗終於點頭同意下令清查,結果吳士矩就任江西觀察使時,江西府庫內存銀有二十七萬緡(一緡為一千錢),現在盤點卻只剩下九萬緡,事証俱在不容吳士矩辯解,吳士矩就被貶為蔡州(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別駕(一說是流放到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
不久後,狄兼謨轉任兵部侍郎,次年又以本官代理工部尚書、太原尹兼河東節度使。
唐武宗李瀍(李炎)即位後,會昌元年,狄兼謨被召回朝廷擔任尚書左丞。同年,唐武宗封次子李峴為益王,特別詔令狄兼謨擔任益王的「傅」(輔相,輔佐大臣)。沒多久,唐武宗想要任命狄兼謨為天平節度使,但此時的狄兼謨已經年老體弱,就以生病為由辭去這個職位。於是唐武宗讓他轉任東都秘書監,並領東都留守一職,讓他去東都洛陽休養。狄兼謨也就在洛陽任內過世。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
仁傑族曾孫兼謨。
兼謨,登進士第。祖郊、父邁,仕官皆微。兼謨,元和末,解褐襄陽推官,試校書郎,言行剛正,使府知名。憲宗召為左拾遺,累上書言事,歷尚書郎。長慶、大和中,歷鄭州刺史,以治行稱,入為給事中。
開成初,度支左藏庫妄破漬污縑帛等贓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謨封還勑書,文宗召而諭之曰:
「嘉卿舉職,然朕已赦其長官,典吏亦宜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勑為艱。」
遷御史中丞。謝日,文宗顧謂之曰:
「御史臺朝廷綱紀,臺綱正則朝廷理,朝廷正則天下理。凡執法者,大抵以畏忌顧望為心,職業由茲不舉。卿梁公之後,自有家法,豈復為常常之心哉!」
兼謨謝曰:
「朝法或未得中,臣固悉心彈奏。」
會江西觀察使吳士矩違額加給軍士,破官錢數十萬計,兼謨奏曰:
「觀察使守陛下土地,宣陛下詔條,臨戎賞軍,州有定數。而士矩與奪由己,盈縮自專,不唯貽弊一方,必致諸軍援例。請下法司,正行朝典。」
士矩坐貶蔡州別駕。
兼謨尋轉兵部侍郎。明年,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充河東節度使。
會昌中,累歷方鎮,卒。
《新唐書》.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子:光嗣、族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
……
族孫兼謨。
兼謨字汝諧,及進士第。辟襄陽使府,剛正有祖風。
令狐楚執政,薦授左拾遺,數上書言事。歷刑部郎中、蘄鄧鄭三州刺史。歲旱饑,發粟賑濟,民人不流徙。改蘇州,以治最,擢給事中。
左藏史盜度支縑帛,文宗以經赦詔勿治,兼謨封還詔書,帝問之,對曰:
「典史犯贓,不可免。」
帝曰:
「朕已赦其長官,吏亦宜宥,與其失信,甯失罪人。」
既而曰:
「後或事有不可,勿以還詔為憚。」
遷御史中丞。帝曰:
「御史台朝廷綱紀,一台正,則朝廷治,朝廷正,則天下治。畏忌顧望,則職業廢矣。卿,梁公後,當嗣家聲,不可不慎。」
兼謨頓首謝。
江西觀察使吳士矩加給其軍,擅用上供錢數十萬。兼謨劾奏:
「觀察使為陛下守土,宣國詔條,知臨戎賞士,州有定數,而與奪由己,貽弊一方,為諸道觖望,請付有司治罪。」
士矩繇是貶蔡州別駕。
歷兵部侍郎、河東節度使。還為尚書左丞。
武宗子峴封益王,命兼謨為傅。俄領天平節度使,辭疾,以秘書監歸洛陽,遷東都留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