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革命」後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召回出任幽營都督、安東都護府都護的唐休璟(註)加封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再被升任尚書省左僕射,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留守首都長安,再封唐休璟為宋國公。
唐休璟的門下賓客中曾有一位僧人,預言大多很準確,也擅長厭勝之術(註),唐休璟很敬重他。有一日,僧人前來對唐休璟說:
「相國即將有大禍,而且就在這幾個月之內發生,或許可以用祭神祈求的方式消去災禍。」
唐休璟對這未知的災禍很是恐懼,隨即拜託僧人幫忙消災。僧人說:
「這場大禍是上天註定的,貧僧並沒有其他的方法能消除,不過能建議一個方法以減少損害,希望大人能聽聽看。」
唐休璟說:
「還請師父賜教。」
僧人說:
「這天下的郡守,都是由相國大人您任命的嗎?」
唐休璟說:
「是的。」
僧人說:
「相國大人可以先從一些官位低下或是被閒置的人當中尋訪一個貧窮無依、身世微寒、家境貧窮卻有才幹的人,派他去當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帶)刺史,他深感相國大人您的恩德而願意接受您的指揮(註)。找到這個人之後,就告訴貧僧。」
唐休璟高興得向僧人道謝後,就在親友間打聽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很快的就找到了一個家境很貧窮、在京城中擔任一個芝麻小官的姓張的人,當天就拔擢他為贊善大夫(註)。又過了十日,再派任他為曹州刺史。然後召來僧人對他說:
「我已經按照師父的計策找到了張某去擔任曹州刺史。接下來該怎麼做,還請師父指點。」
僧人說:
「張君要出發去曹州上任之時,相國大人就要他在當地尋求二隻狗,要身高數尺而且雄健英武的。」
唐休璟一一答應著。不久之後,張某深感唐相國對自己如此特殊的知遇之恩,雖然不明白唐休璟的意圖,但即將啟程去往曹州赴任,按規矩也特地前來向唐休璟道謝辭行。張某說:
「我的名聲與業績並不大,才學與見識也淺薄。相國大人特別將一直待在小職位的我擢拔去擔任一個大郡的太守,從一石粟米的低微俸祿的小官吏,成為能領取二千石粟米的地方大員,就像是被困在乾涸的車轍(註)的魚能在東海中暢遊,又如離開深谷而能步上高空,這份恩德實在深厚。然而在感恩之外,我私下所憂慮警惕的是,不知道相國大人如此,是想要我做些什麼呢?」
唐休璟說:
「你無須多想,我只是要借用你的才能而已,並沒有其他原因。不過我聽說曹州有許多好的狗,希望你到任後能幫我挑二隻特別雄健英武的的狗就好了。」
張某說:
「謹遵相國大人的指教。」
張某到任,先忙著交接公務。幾日後忙得差不多了,這才召集所屬的吏員們,對他們說:
「我領受丞相唐公的深厚恩德,破格拔擢擔任一個大郡的太守。如今唐公想要二隻我曹州出產的好狗,你們能幫忙找到嗎?」
有一名小吏上前報告說:
「我家有一隻狗,外型體格都比普通狗強上許多,我願意將牠獻出來。」
張某大喜,小吏隨即回家去牽狗。狗牽來後,張某見這隻狗身高數尺、體格強健,光是胸膛就有一尺多寬,果然比普通狗雄健英武,而且很容易馴服又聽話。張某很滿意,又問那小吏:
「唐相國想要的是二隻狗,現在還差一隻,該怎麼辦?」
小吏說:
「據小人所知,郡城內只有我這隻狗符合大人的條件,其他都是普通的狗而已。然而在郡城南方十里某村某甲的家中也有一隻夠資格,只是某甲非常疼惜他的狗,除非是大人您親自前去,不然是要不到那隻狗的。」
張某隨即命小吏負責駕車,自己準備了豐厚的禮聘親自前去拜訪某甲,果然如願換得了某甲的狗。某甲的狗與小吏的狗外型差不多體格,但顯現出的精神風采超過了小吏的狗。張某非常高興,隨即召來親信的小吏,將這二隻狗護送到京城去獻給唐休璟。唐休璟見到狗後很高興,又見這二隻狗的外型體格,果真不是常見的普通狗,就召來僧人看看行不行。僧人看過後點頭說:
「相國大人要好好的對待養育牠們之。能夠幫助相國大人脫離災禍的,就是這二隻狗了。」
十日後,僧人再度前來,對唐休璟說:
「禍事就在今晚發生,希望相國大人能嚴加戒備。」
唐休璟就要僧人今日也在府內住下。晚上,唐休璟坐在廳堂的前廊,命令左右十餘人拿著弓箭站立在座榻四周,僧人與唐休璟一同坐在座榻上。到了午夜時分,僧人笑著對唐休璟說:
「相國大人的災禍已經免除了,大人可以放心就寢。」
唐休璟大喜,向僧人道謝後,就下令護衛的人都撤走,與僧人同榻而眠。快要天亮時,僧人呼喚唐休璟:
「相國大人可以起床了。」
唐休璟聞聲隨即起床,問僧人:
「災禍已經免除了,那麼那二隻狗做了些什麼呢?」
僧人說:
「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就與唐休璟一同尋著蹤跡去看狗,一路到了後園,先是見到有一人趴倒在地上而且已經死了,看他的頸部有血,是被動物所噬咬的緣故。又見到二隻狗蹲守在一株大樹下方,二人抬頭查看,就見到有一人衣衫破爛的躲藏在樹上。唐休璟大吃一驚,就質問對方:
「你為誰?」
那個人一邊哭著一邊指著死者,說:
「我與他都是賊,昨晚一同前來,是打算殺害唐相國。沒想到遇到這二隻狗,圍著我們不斷吠叫,他一個不小心就被咬死了。我因為害怕,才設法爬上樹藏在這裡,想等著狗離開後再趁機逃走。哪裡知道直到天亮了狗一直沒有離開。看來今日一定會死在這裡了。」
唐休璟隨即召來左右,下令將那賊人綁了。僧人勸說:
「此人企圖謀刺朝廷大員,此罪固然應當處死,然而這並非是出自他的本意,而是受人指使。希望相國大人能放他一條生路。」
於是唐休璟命人鬆綁放人,那個賊人向唐休璟跪拜道謝後哭著離開了。唐休璟向僧人道謝,說:
「幸好有師父在,不然老夫就死於這二個賊人之手了。」
僧人說:
「這是因為相國的福氣,不然貧僧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唐休璟有個表弟名叫盧軫,住在荊門(今湖北省荊門市),有一名術士對他說:
「你將會遇到災殃戾氣的侵擾,應該去尋求一個擅長以巫術祈禱鬼神除災降福的人來,才可以幫助你逃過此劫。」
盧軫也知道表哥門下的這位僧人,因此寫了一封書信給唐休璟,請表哥能讓僧人幫幫忙。僧人隨寫了一封信交給唐休璟,說:
「預言的結果就寫在信中。」
唐休璟派人快馬將書信送達荊州,但盧軫卻已經意外過世了。盧軫的家人打開書信觀看,只見信中只有一張白紙,上面並沒有任何文字。消息傳回,唐休璟對僧人的能力更加的驚奇。
又過了數年,僧人悄悄的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唐休璟」,名璿,字休璟,以字行,晉昌酒泉人,唐朝與武周大臣和名將,爵位宋國公,諡號忠。歷任武則天和唐中宗、唐殤帝、唐睿宗四朝皇帝的宰相。
註:「厭勝」,「厭」音「壓」,以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避邪祈吉。
註:「指蹤」,指揮謀劃,也比喻指揮。
註:網路版原文此處的「『替』善大夫」應為「『贊』善大夫」,據改之。「贊善大夫」,全名應是「太子左(右)贊善大夫」,官名。唐朝、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設置,以替太子中舍人之職。員一人。咸亨元年中舍人復舊,遂別自為官。員五人,儀鳳四年增為十人,以諸王之子任之。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始兼用庶人。
註:網路版此處的「涸『輟』」,按文意疑應是「涸『轍』」,待確認。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九.唐休璟門僧
中宗朝,唐公休璟為相。嘗有一僧,發言多中,好為厭勝之術。休璟甚敬之。一日僧來,謂休璟曰:
「相國將有大禍,且不遠數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懼甚,即拜之。僧曰:
「某無他術,但奉一計爾,願聽之。」
休璟曰:
「幸吾師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國命之乎?」
曰:
「然。」
僧曰:
「相國當於卑冗官中訪一孤寒家貧有才幹者,使為曹州刺史,其深感相國恩,而可以指蹤也。既得之,原以報某。」
休璟且喜且謝,遂訪於親友。張君者,家甚貧,為京卑官,即日拜替(贊)善大夫。又旬日,用為曹州刺史。既而召僧謂曰:
「已從師之計,得張某矣。然則可教乎?」
僧曰:
「張君赴郡之時,當令求二犬,高數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已而張君荷唐公特達之恩,然莫喻其旨,及將赴郡,告辭於休璟。既而謝之曰:
「某名跡幽昧,才識疏淺。相國拔此沈滯,牧守大郡,由擔石之儲,獲二千石之祿,自涸輟(轍?)而泛東溟,出窮谷而陟層霄,德固厚矣。然而感恩之外,竊所憂惕者,未知相國之旨何哉?」
休璟曰:
「用君之才爾,非他也。然常聞貴郡多善犬,願得神俊非常者二焉。」
張君曰:
「謹奉教。」
既至郡數日,乃悉召郡吏,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於不次,得守大郡。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
「某家育一犬,質狀異常,願獻之。」
張大喜,即獻焉。既至,其犬高數尺而肥,其臆廣尺餘,神俊異常,而又馴擾。張君曰:
「相國所求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內唯有此,他皆常也。然郡南十里某村某民家,其亦有一焉。民極惜之,非君侯親往,不可取之。」
張君即命駕。齎厚直而訪之,果得焉。其狀與吏所獻者無異,而神采過之。張君甚喜,即召親吏以二犬獻休璟。休璟大悅,且奇其狀,以為未常見。遂召僧視之。僧曰:
「善育之。脫相君之禍者,二犬爾。」
後旬日,其僧又至,謂休璟曰:
「事在今夕,願相君嚴為之備。」
休璟即留僧宿。是夜,休璟坐於堂之前軒,命左右十餘人執弧矢立于榻之隅,其僧與休璟共處一榻。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禍免矣。可以就寢。」
休璟大喜,且謝之。遂徹左右,與僧寢焉。迨曉,僧呼休璟:
「可起矣。」
休璟即起,謂僧曰:
「禍誠免矣,然二犬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觀焉。」
乃與休璟偕尋其跡,至後園中,見一人仆地而卒矣,視其頸有血,蓋為物所噬者。又見二犬在大木下,仰視之,見一人袒而匿其上。休璟驚,且詰曰:
「汝為誰?」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與彼俱賊也,昨夕偕來,且將致害相國。蓋遇此二犬,環而且吠,彼遂為噬而死。某懼,因匿身於此,伺其他去,將逃焉。迨曉終不去。今即甘死於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縛之。曰:
「此罪固當死,然非其心也,蓋受制於人爾。願釋之。」
休璟命解縛,其賊拜泣而去。休璟謝其僧曰:
「賴吾師,不然,死於二人之手。」
僧曰:
「此蓋相國之福也,豈所能為哉?」
休璟有表弟盧軫,在荊門,有術士告之:
「君將有災戾,當求一善禳厭者為,庶可矣。」
軫素知其僧,因致書於休璟,請求之。僧即以書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爾。」
及書達荊州,而軫已卒。其家開視其書,徒見一幅之紙,並無有文字焉。休璟益奇之。後數年,其僧遁去,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