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李歐納.柯仁的《重返 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2016/06/20 05:28
瀏覽855
迴響0
推薦13
引用0
Excerpt:李歐納.柯仁的《重返 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兩年前讀過李歐納.柯仁的《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對於 Wabi-Sabi 可說是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從而認知到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非永存、未完成,可說是相當不一樣的人生哲理:
http://blog.udn.com/le14nov/13518880
Excerpt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這次重返 Wabi-Sabi,李歐納.柯仁除了幫我們複習 Wabi-Sabi 的基本概念,也試圖「洄溯 Wabi-Sabi 的源頭」,從八世紀的《萬葉集》以及十五世紀晚期的 wabi 茶,娓娓道出 Wabi-Sabi 的源遠流長;他同時也再次闡述了 wabi-sabi 的核心本質,相信這一次的閱讀之旅會讓我們更容易「通往Wabi-Sabi的美感世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811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Wabi-Sabi: Further Thoughts
作者:李歐納.科仁
原文作者:Leonard Koren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5/10/23
語言:繁體中文

  二十年前,李歐納.科仁於一九九四年寫下《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每個日本人都知道、卻無法說清楚的Wabi-Sabi神祕美學。此書出版之後,引起眾人的熱烈迴響,隔年,日本才出版了日文譯本,許多創作家更以Wabi-Sabi的概念來描述他們的作品,甚至因此獲得創作靈感;更引發了眾人透過Wabi-Sabi的討論,進而學習、感受日式美學的奧義。
  二十年後,作者因應大眾對於Wabi-Sabi的廣泛討論和熱愛,交出了《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本書回到源頭詳盡地從歷史脈絡、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以及茶道文化等等,仔細說明了從古至今整個Wabi-Sabi的美學體系的發展過程、Wabi-Sabi如何衍繹成為日本最受推崇的(高雅文化)審美標準,以及日本人怎麼將wabi-sabi的美學落實在生活的事物之中?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
  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的《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Arranging Things: A Rhetoric of Object Placement)、《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Excerpt
wabi-sabi 的宇宙〉

形上學的基礎
從虛無中蘊生萬物。而萬物最後又歸於虛無。

精神價值
真理來自於觀察自然

「偉大」存在於不起眼與被人忽略的細節中

從醜陋中探求美的一面

心境
接受不可避免的狀況

欣賞宇宙的秩序

道德準則
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專注於事物的內在本質,不要品頭論足。

物質性
顯示白然造化的過程

不規則

私密的

不矯飾的

素樸的

昏暗不清的

簡約的

wabi-sabi
可說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美學體系。wabi-sabi 的世界觀,或者說它的宇宙,是自我指涉的。wabi-sabi 提供我們一條整合的門徑,使我們能探討存在 (形上學)、神聖知識 (精神性)、情感滿足 (心境)、行為 (道德) 以及觀看與感受事物 (物質性) 的最終本質。美學體系裡的各個組成部分若能越有系統,而且定義越清楚——越能從概念上加以掌握,就越能回歸到最基本的核心——就越能發揮功用。


〈落葉中的 Wabi-Sabi:通往Wabi-Sabi 的美感世界〉

我一方面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另-方面也形成個人的理解。我努力融通兩者,試圖找出 wabi-sabi 最根本的美學內容。我將這些看法去蕪存菁,將其簡化成精練的文字與詞彙,使傳達出 wabi-sabi 的核心本質。

wabi-sabi =


美學的他者。「美學的他者」相對於而且不同於主流的美學常規,它反對千篇一律。在 wabi 茶時代初期,源自中國的鑑賞品味,強調光滑與對稱之美,成為日本最受推崇 (高雅文化) 的審美標準。在這種狀況下,wabi 的品味強調物品的不規則狀與粗糙質地,因此構成美學的他者。

尋常之物的變身wabi-sabi 的美是一種知覺活動,而非事物的固有本質。當例行的、習慣的觀看方式出現變化,當事物不再令人感到熟悉,就會「產生」wabi-sabi 的效果。wabi-sabi 的美是從尋常、毫無特色或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看出非凡之處。wabi 茶的發展與實現,顯示人們開始認為粗糙、低廉、家常的陶器跟其他精美的陶器一樣有可觀之處,儘管兩者的美並不相同。

美存在於虛無邊緣。虛無具有無窮的潛力,因而產生了 wabi-sabiwabi-sabi 之所以特殊,在於它孕生於模糊、轉瞬、纖細與微妙,因此常受到忽視,或被誤以為瑣細而微不足道。想發現這種隱微之美;就必須不斷追尋 wabi-sabi

安貧。「貧」在這裡指毫無羈絆的心境,不執著於既定的想法或物品。「安」指能怡然自得地接受節制、不便與動盪。安於貧困,也就是有意識地基於自己的選擇擁抱貧困,並且欣賞其中的美,這是 wabi 茶的根本觀念。

不完美。提到 wabi-sabi,一般人總會想到自然界蕭瑟衰頹的景象。由盛而衰引發了混亂與不可預測的變動,事物的樣貌也因此變化萬千引人注目。「不規則」或許比「不完美」更適合用來形容這種現象,但不完美卻更能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不完美也暗示著某種「精神狀況」。如果時機恰當,不完美的事物往往能勾起人們的同情。事物與觀看者透過同情而彼此連結,這正是 wabi 茶道師傅希求的理想境界。

修辭的考量。在整個 wabi-sabi 概念裡,之前提到的美學成分彼此交織。為了凸顯整個交互作用的效果,每個美學成分及其影響都會予以打散並且重組成一個單一的典範。這個典範藉由獲得廣泛理解的參考架構來加以組織。在進行思想運作時,語言文字雖然是很棒的工具,卻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舉例來說,實體的物品與正確的詞彙之間絕非直接一對一完全符應。文字 (與觀念) 的本體地位及存在類別與實體物品不同。文字固然能為事物命名,卻無法具體表現事物的本質;文字只能指示事物。為了彌補文字的限制,特別是面對一些文字無法形容的事物,我試圖賦予本書一種召喚性,刺激讀者產生各種想法。我希望 wabi-sabi 這個典範能在讀者心中成長茁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