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2022/11/14 05:32
瀏覽978
迴響0
推薦13
引用0
Excerpt:《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單行道〉裡若干極端化的箴言表現出班雅明想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這部由有些過分詭譎的智慧寫成的小書——我們也在副刊裡刊登過其中的許多短篇——集中了來自最為迥異的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Siegfried Kracauer),〈評華特‧班雅明的著作〉(1928)
約莫是10多年前入手第一本《單行道》,再仔細查閱一下自己的購書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自己第二本跟班雅明相關的書籍,僅次於《巴黎,19世紀的首都》。
至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啟迪:本雅明文選》以及《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是後來才陸續接觸到的經典文集。
透過新譯本重讀《單行道》,第一個印象深刻的閱讀記憶仍然是〈早餐室〉,而〈內部改造,關門歇業!〉也依舊是一場驚悚的夢境。
本書譯者姜雪在書末的〈譯後記〉提到:
「在這裡,譯者要感謝李士勳、張耀平、王才勇、王涌等前輩的翻譯。品讀它們一方面使我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讓我感受到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何以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翻譯,形成了對原作的一種闡釋。理論上來說,文本自身的確定性越是缺失,翻譯的闡釋性越大。翻譯工作者的一次次努力,都是為復原花瓶的原貌,多添加一片與前不同的碎片。」
正是如此的承先啟後,讀者也在新舊譯本中能夠再次窺見原貌,再次接近班雅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754
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Einbahnstraße
作者:華特‧班雅明
原文作者:Walter Benjamin
譯者:姜雪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05
語言:繁體中文
★班雅明生前唯一非學術性著作,將個人社會體驗與美學觀點轉化為文學形式,呈現獨特而深刻的意象哲思。
★譯自德國知名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經典校註本,最完整的註釋說明,深刻理解班雅明的靈光囈語。
★參考1928年德文初版設計內頁版型,翻開書頁,彷彿漫步於招牌林立的大街,還原班雅明想呈現的「街道」意象。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文學家,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
1892年生於柏林,出身猶太富商家庭,求學時期先後於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等校攻讀哲學,最終於瑞士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班雅明生前在文友之間享有盛譽,然其作品尚未獲大眾與學界主流認可。其遺稿在好友阿多諾、朔勒姆、漢娜.鄂蘭等人的編輯整理與大力推動下,自1950年代中期陸續出版,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
代表作有《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單行道》、《柏林童年》、《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親和力〉》等。
譯者簡介
姜雪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事德國文學研究,近期主要從事班雅明研究及翻譯。
【Excerpt】
〈早餐室〉
有一個民間傳說,它告誡人們,不要在早晨空腹說夢。夢醒的人在空腹狀態下,其實還在夢的魔力範圍內,遲遲沒有出來。因為洗漱不過是喚醒了人的體表,把可見的運動機能召喚至明亮的日光下,而在更深的層次,那朦朧的幽黯夢景即使在晨浴時仍不肯消散。是的,它牢牢黏附在人初醒時分的落落孤寂裡。不敢碰觸白晝的人,不論是因為害怕見人,還是為了凝神靜氣,都不顧意吃飯,甚至嫌棄早餐。他是在以這樣的方式,回避夜與晝兩個世界間的斷裂。只有透過早晨專心致志的工作——倘若不能是晨禱——把夢徹底地焚燒殆盡,這般小心翼翼地行事才算真正有效,否則就只會導致生命節奏的混亂。在這種狀態下訴說夢境,人將厄運纏身;因為他一邊還把自己交付在夢的世界裡,另一邊卻用語言出賣了它。那就不得不等待來自夢的報復。用更時髦的話來說:他出賣了自己。他長大了,不再需要做夢的天真賦予他的護佑;他背棄了自己,因為他不假思索便妄動了夢的容顏。原因就在於,做過的夢,只有從彼岸世界,從明媚的白天那裡,才能透過冷靜的回憶再被述及。而這個彼岸只有透過一種濯洗才能抵達,它與洗漱相類,又迥然相異——它從胃中通過。空腹說夢,就好似睡醒之後的夢囈。
〈旗子——〉
離去的人是多麼更加容易地被愛上啊!因為在船舶或是火車車窗外匆匆飄過的那條布幔,催化了人們心中為遠行的人燃起的火焰。它燃燒得更為純粹。而距離則像染料一般,漸漸地浸染離開者的心田,有如一團溫和的炭火,溫暖了他的全身。
〈禁止張貼!〉
[作家寫作技巧十三則]
I. 計畫動筆寫一部大書的人,要讓自己保持舒舒服服的狀態。在完成了每日的定額工作後,不要排斥那些不妨礙你繼續寫作的因素。
II. 儘管可以談論已經寫完的部分,但在寫作過程中不要讀給別人聽,因為你由此獲得的每一次满足感都會減缓你的速度。恪守這一條,你越發強烈的講述欲望終將成為推動作品完成的馬達。
III. 工作環境要設法避免日常生活裡的平庸尺度。那種半靜半吵、混合了嘈雜的無謂聲音,是不尊重人的。相反,伴隨一段鋼琴曲或是工作時發出的窸窣之響,倒是猶如人在深夜時感受到的寧靜一樣意義重大。如果說後者可以讓耳朵變得敏銳,那麼前者就是措辭的試金石,措辭之豐富,可以吞沒最邊緣處的聲波。
IV. 避免隨便地使用寫作工具。刻板地堅持使用特定的紙筆墨水是有好處的。這些文書工具,無須奢華,但須充足。
V. 不要讓你的任何想法匿名飄過,在筆記本上記錄你的思想要像當局使用登記簿登記外厨人那様嚴格。
VI. 讓你的筆在靈感面前矜持些,它自會有磁力把靈感吸到身邊來。你對某個想法的落筆越是謹慎,這一想法就越會以臻於成熟的樣態把自己交給你。言說征服思想,但文字統治思想。
VII. 永遠都不要因為没有想法的造訪而停筆。只有當要守約 (進餐或約會) 時,或是作品完成之際,才可以中斷寫作。這是文學的榮譽所要求的。
VIII. 工工整整地謄抄已完成的部分,以此來填補靈感的空白。在此期間,直覺會甦醒。
IX. 每天至少畫一筆——也可能會持續若干星期。
X. 不要把一部從沒有通宵達旦加工過的作品視為是完美的。
XI. 避免在你熟悉的書房寫結尾,在那裡你可能會找不到進入結尾的勇氣。
XIl. 寫作的幾個階段:思想—風格—文宇。謄稿的意義在於,在謄抄時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筆體。思想扼殺靈感,風格捆縛思想,文字報償風格。
XIIl 作品是構思的死亡面具。
[批評家技藝十三則]
I. 批評家是文學戰場上的戰略家。
II. 不能選定立場的人應該保持沉默。
III. 批評家和闡釋以往藝術時代的人毫無共通之處。
IV. 批評必須用藝術家的語言說話。因為文藝圈裡的用語是口號,戰場上的吶喊只有變成口號才響亮。
V. 如果為之而戰的事業是值得的話,就必須始終為黨派性而犧牲「客觀性」。
VI. 批評是一件具有道德取向的事情。如果說歌德錯誤地判斷了賀德林、克萊斯特、貝多芬和讓‧保羅,那麼這與他的藝術理解無關,而與他的道德有關。
VII. 對於批評家來說,他的同行才是更高一級的評審,而不是公眾,更不是後人。
VIII. 後人對於作家,或者遺忘或者給予讚譽,只有批評家才與之正面相向下断語。
IX. 論戰就是用書裡的寥寥幾句話來毀滅一本書。這部書被人研讀得越少越好。會破壞的人才會批評。
X. 面對一本書時,真正的論戰表現是欣喜若狂的,有如食人生番在擺弄自己要吃的嬰兒。
XI. 批評家與藝術激情水火不容。藝術作品在批評家手上是一大武器,在思想戰場上閃著寒光。
XII. 簡言之,批評家的技藝就是創造口號的同時不背叛理念。不充分的批評口號則會把思想當作時尚販賣。
XIII. 公眾必須永遠被證明是錯的,要讓他們總是感到只有批評家才是他們的代言人。
〈室內設計〉
短論是一種阿拉伯風格的文體。從表面上看,它不分段,也不引人注目,就像阿拉伯建築的外牆一樣——它真正的建築結構到内廷才開始顯露。短論的段落結構也是如此,從外部觀察不到什麼,它只從內部展現自己。即使它由章節構成,這些章節也不以文字作標題,而是用數字做標識。論述部分也不像繪畫一般活靈活現,更確切地說,它掩藏在彼此纏纏繞繞、不斷蔓延開去的繁複花飾之下。在那密密匝匝的阿拉伯式的花紋針腳下,論述的主題中心和偏離題旨的插入說明之間的差別便不復存在。
〈內部改造,關門歇業!〉
夢裡,我用一支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槍聲響起,我沒有甦醒,而是怔怔地望了一會兒自己躺在地上的屍體。然後我才醒過來。
《單行道〉裡若干極端化的箴言表現出班雅明想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這部由有些過分詭譎的智慧寫成的小書——我們也在副刊裡刊登過其中的許多短篇——集中了來自最為迥異的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Siegfried Kracauer),〈評華特‧班雅明的著作〉(1928)
約莫是10多年前入手第一本《單行道》,再仔細查閱一下自己的購書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自己第二本跟班雅明相關的書籍,僅次於《巴黎,19世紀的首都》。
至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啟迪:本雅明文選》以及《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是後來才陸續接觸到的經典文集。
透過新譯本重讀《單行道》,第一個印象深刻的閱讀記憶仍然是〈早餐室〉,而〈內部改造,關門歇業!〉也依舊是一場驚悚的夢境。
本書譯者姜雪在書末的〈譯後記〉提到:
「在這裡,譯者要感謝李士勳、張耀平、王才勇、王涌等前輩的翻譯。品讀它們一方面使我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讓我感受到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何以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翻譯,形成了對原作的一種闡釋。理論上來說,文本自身的確定性越是缺失,翻譯的闡釋性越大。翻譯工作者的一次次努力,都是為復原花瓶的原貌,多添加一片與前不同的碎片。」
正是如此的承先啟後,讀者也在新舊譯本中能夠再次窺見原貌,再次接近班雅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6754
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
Einbahnstraße
作者:華特‧班雅明
原文作者:Walter Benjamin
譯者:姜雪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05
語言:繁體中文
★班雅明生前唯一非學術性著作,將個人社會體驗與美學觀點轉化為文學形式,呈現獨特而深刻的意象哲思。
★譯自德國知名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經典校註本,最完整的註釋說明,深刻理解班雅明的靈光囈語。
★參考1928年德文初版設計內頁版型,翻開書頁,彷彿漫步於招牌林立的大街,還原班雅明想呈現的「街道」意象。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文學家,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
1892年生於柏林,出身猶太富商家庭,求學時期先後於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等校攻讀哲學,最終於瑞士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班雅明生前在文友之間享有盛譽,然其作品尚未獲大眾與學界主流認可。其遺稿在好友阿多諾、朔勒姆、漢娜.鄂蘭等人的編輯整理與大力推動下,自1950年代中期陸續出版,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
代表作有《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單行道》、《柏林童年》、《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親和力〉》等。
譯者簡介
姜雪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事德國文學研究,近期主要從事班雅明研究及翻譯。
【Excerpt】
〈早餐室〉
有一個民間傳說,它告誡人們,不要在早晨空腹說夢。夢醒的人在空腹狀態下,其實還在夢的魔力範圍內,遲遲沒有出來。因為洗漱不過是喚醒了人的體表,把可見的運動機能召喚至明亮的日光下,而在更深的層次,那朦朧的幽黯夢景即使在晨浴時仍不肯消散。是的,它牢牢黏附在人初醒時分的落落孤寂裡。不敢碰觸白晝的人,不論是因為害怕見人,還是為了凝神靜氣,都不顧意吃飯,甚至嫌棄早餐。他是在以這樣的方式,回避夜與晝兩個世界間的斷裂。只有透過早晨專心致志的工作——倘若不能是晨禱——把夢徹底地焚燒殆盡,這般小心翼翼地行事才算真正有效,否則就只會導致生命節奏的混亂。在這種狀態下訴說夢境,人將厄運纏身;因為他一邊還把自己交付在夢的世界裡,另一邊卻用語言出賣了它。那就不得不等待來自夢的報復。用更時髦的話來說:他出賣了自己。他長大了,不再需要做夢的天真賦予他的護佑;他背棄了自己,因為他不假思索便妄動了夢的容顏。原因就在於,做過的夢,只有從彼岸世界,從明媚的白天那裡,才能透過冷靜的回憶再被述及。而這個彼岸只有透過一種濯洗才能抵達,它與洗漱相類,又迥然相異——它從胃中通過。空腹說夢,就好似睡醒之後的夢囈。
〈旗子——〉
離去的人是多麼更加容易地被愛上啊!因為在船舶或是火車車窗外匆匆飄過的那條布幔,催化了人們心中為遠行的人燃起的火焰。它燃燒得更為純粹。而距離則像染料一般,漸漸地浸染離開者的心田,有如一團溫和的炭火,溫暖了他的全身。
〈禁止張貼!〉
[作家寫作技巧十三則]
I. 計畫動筆寫一部大書的人,要讓自己保持舒舒服服的狀態。在完成了每日的定額工作後,不要排斥那些不妨礙你繼續寫作的因素。
II. 儘管可以談論已經寫完的部分,但在寫作過程中不要讀給別人聽,因為你由此獲得的每一次满足感都會減缓你的速度。恪守這一條,你越發強烈的講述欲望終將成為推動作品完成的馬達。
III. 工作環境要設法避免日常生活裡的平庸尺度。那種半靜半吵、混合了嘈雜的無謂聲音,是不尊重人的。相反,伴隨一段鋼琴曲或是工作時發出的窸窣之響,倒是猶如人在深夜時感受到的寧靜一樣意義重大。如果說後者可以讓耳朵變得敏銳,那麼前者就是措辭的試金石,措辭之豐富,可以吞沒最邊緣處的聲波。
IV. 避免隨便地使用寫作工具。刻板地堅持使用特定的紙筆墨水是有好處的。這些文書工具,無須奢華,但須充足。
V. 不要讓你的任何想法匿名飄過,在筆記本上記錄你的思想要像當局使用登記簿登記外厨人那様嚴格。
VI. 讓你的筆在靈感面前矜持些,它自會有磁力把靈感吸到身邊來。你對某個想法的落筆越是謹慎,這一想法就越會以臻於成熟的樣態把自己交給你。言說征服思想,但文字統治思想。
VII. 永遠都不要因為没有想法的造訪而停筆。只有當要守約 (進餐或約會) 時,或是作品完成之際,才可以中斷寫作。這是文學的榮譽所要求的。
VIII. 工工整整地謄抄已完成的部分,以此來填補靈感的空白。在此期間,直覺會甦醒。
IX. 每天至少畫一筆——也可能會持續若干星期。
X. 不要把一部從沒有通宵達旦加工過的作品視為是完美的。
XI. 避免在你熟悉的書房寫結尾,在那裡你可能會找不到進入結尾的勇氣。
XIl. 寫作的幾個階段:思想—風格—文宇。謄稿的意義在於,在謄抄時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於筆體。思想扼殺靈感,風格捆縛思想,文字報償風格。
XIIl 作品是構思的死亡面具。
[批評家技藝十三則]
I. 批評家是文學戰場上的戰略家。
II. 不能選定立場的人應該保持沉默。
III. 批評家和闡釋以往藝術時代的人毫無共通之處。
IV. 批評必須用藝術家的語言說話。因為文藝圈裡的用語是口號,戰場上的吶喊只有變成口號才響亮。
V. 如果為之而戰的事業是值得的話,就必須始終為黨派性而犧牲「客觀性」。
VI. 批評是一件具有道德取向的事情。如果說歌德錯誤地判斷了賀德林、克萊斯特、貝多芬和讓‧保羅,那麼這與他的藝術理解無關,而與他的道德有關。
VII. 對於批評家來說,他的同行才是更高一級的評審,而不是公眾,更不是後人。
VIII. 後人對於作家,或者遺忘或者給予讚譽,只有批評家才與之正面相向下断語。
IX. 論戰就是用書裡的寥寥幾句話來毀滅一本書。這部書被人研讀得越少越好。會破壞的人才會批評。
X. 面對一本書時,真正的論戰表現是欣喜若狂的,有如食人生番在擺弄自己要吃的嬰兒。
XI. 批評家與藝術激情水火不容。藝術作品在批評家手上是一大武器,在思想戰場上閃著寒光。
XII. 簡言之,批評家的技藝就是創造口號的同時不背叛理念。不充分的批評口號則會把思想當作時尚販賣。
XIII. 公眾必須永遠被證明是錯的,要讓他們總是感到只有批評家才是他們的代言人。
〈室內設計〉
短論是一種阿拉伯風格的文體。從表面上看,它不分段,也不引人注目,就像阿拉伯建築的外牆一樣——它真正的建築結構到内廷才開始顯露。短論的段落結構也是如此,從外部觀察不到什麼,它只從內部展現自己。即使它由章節構成,這些章節也不以文字作標題,而是用數字做標識。論述部分也不像繪畫一般活靈活現,更確切地說,它掩藏在彼此纏纏繞繞、不斷蔓延開去的繁複花飾之下。在那密密匝匝的阿拉伯式的花紋針腳下,論述的主題中心和偏離題旨的插入說明之間的差別便不復存在。
〈內部改造,關門歇業!〉
夢裡,我用一支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槍聲響起,我沒有甦醒,而是怔怔地望了一會兒自己躺在地上的屍體。然後我才醒過來。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