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羅伯特‧麥克法倫關於約翰‧繆爾的《我的山間初夏》之〈引言〉
2022/02/11 04:50
瀏覽548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羅伯特‧麥克法倫關於約翰‧繆爾的《我的山間初夏》之〈引言〉
The trees encountered on a country stroll
Reveal a lot about a country’s soul…….
A culture is no better than its woods.
漫步一國所見之樹
大大透露了該國的靈魂……
一個文明,怎比得上它的森林。
——詩人奧登 (W.H.Auden),田園詩 (Bucolics, part II, Woods,題獻予俄羅斯音樂家 Nicholas Nabokov)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實先前已讀過天下文化1998年出版的譯本《夏日走過山間》(譯者:陳雅雲),恰巧發現2020年的新譯本多了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的〈引言〉(Introduction),這篇文章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解析,頗值得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254
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作者:約翰‧繆爾
原文作者:John Muir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0/07/02
語言:繁體中文
【Excerpt】
〈引言〉(Introduction) /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泰德.休斯 (Ted Hughes, 1930-1998) 與威斯坦.修.奧登 (W. H. Auden, 1907-1973) 堪稱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兩人都善於描寫地方,且都類似他們所愛的風景。休斯頭部相當巨大,與其說是頭顱,不如說是岩丘。一九六○年代的奧登,臉龐有深深的橫向皺紋,猶如約克郡平板的石灰岩石面;他的詩多半來自此地。
約翰.繆爾 (John Muir, 1838-1914) 也越來越像他筆下所寫的地形。繆爾是優勝美地的守護者、愛家男子、備受尊敬的散文家與回憶錄作者,他年老時最知名的照片,是側坐在他最愛的加州花崗巨岩上,襯衫與鬍子的顏色呼應著底下淡灰色的岩石。他是維多利亞時期德高望重的長者,也是地質上的突起之物。
……
如果一個句子提到了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與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5),那麼繆爾會成為第三個名字,至少在英國如此。繆爾的名字經常是這樣屈居一旁,在兩位美國偉大自然哲人的陰影下失去風頭。的確,乍看之下,他的環境形而上學不如愛默生或梭羅那樣繁複,而從某方面來看,繆爾也依循另外兩位的影響。但是他的靈魂在大自然所受到的刺激,卻是梭羅與愛默生未曾有過的,而我認為,繆爾能傳達這種刺激,正是他和兩名前輩至少同等重要的原因。
閱讀愛默生的文章時,大自然已有邏輯與修辭的雙層玻璃隔絕,因此沒了臭味,也沒那麼強烈的感官經驗。相反地,繆爾的散文則是出奇地親密。他的著作 (許多是晚年才出版) 沒有許多回憶錄常出現的惆悵,與朦朧泛黃的特質。他的著作有日月星辰的照亮。山區充滿礦物質的冷冽空氣,以及針葉林的樹脂味躍然紙上。沒有其他自然作家像繆爾這樣,對於大自然時時到驚奇,也沒有人像繆爾,急於將那份驚奇傳達出來。正如他令人鍾愛的典型句子所言,繆爾經歷的是「無窮無盡的美麗風暴」,而讀者就和他一起經歷這風暴中。
在北美洲,繆爾具有先知的地位,是公認的「國家公園之父」。由於他提出的環境思想相當創新,《時代雜誌》曾選他為千禧年百大人物。他成立的「山巒協會」(Sierra Club) 如今有超過七十五萬名成員,可能是美國最令人敬畏的環保壓力團體。以繆爾為名的山峰、湖泊與冰河數量繁多,迫使美國地質調查局 (US Geological Survey) 不得不宣布,「不太可能再核准這樣的紀念性命名。」三種植物、一種蝴蝶與一種礦物也以他命名,表示尊敬。還有相對不那麽適切的例子,是以他為名的巡迴音樂劇。約翰‧繆爾公園公路 (John Muir Parkway) 是為於加州馬丁內斯 (Martinez) 的一條四線道公路,旅人若是疲憊,還可到最佳西方約翰繆爾旅館 (Best Western John Muir Inn) 歇息。但這裡的床鋪顯然未依照繆爾最愛的規格建造:用暴風雨中打落的樹枝當成床架,「皺縮」的松針當成床墊,並以岩石為枕。
……
一八六八年,二十九歲的繆爾來到舊金山。他發現一座充滿壓迫感的城市。他和當地人有過一段如今看似傳奇的對話。他攔下一名路人問,離開城市最近的路怎麽走。「我向一個人詢問這重要的資訊,他問:『但你想要去哪裡?』我說:『任何荒野之處。』他則回答:『優勝美地。』」
於是繆爾前往位於加州中央的內華達山脈,更新世的冰河也在此挖鑿出優勝美地谷。次年五月,繆爾在內華達山脈接下一份工作,擔任牧羊人。這份工作是要帶領羊群「在融雪時,沿著幾處連續的森林帶逐漸往上爬,在能找到的最佳地點停留幾個星期。」應該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工作。
那年夏天繆爾上山的時候,帶了本綠皮筆記本,他在封面內裡寫下姓名與地址:「約翰‧繆爾,地球行星,宇宙。」這是個小小的宣言:他想建立嶄新的價值觀,那是與「宇宙」法則一致的價值觀,而不是遵從父親宣揚的節儉、延遲享樂等誡條。繆爾希望能把新的自我放進意義的同心圓,讓自我與世界能互惠相連。
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我的山間初夏》,就是繆爾對這時期的描述,是四十年後從那時日記改編而來:那段日子,他到處探索、睡在戶外、研究植物學與登山。這本書也堪稱他最好的作品。
……
繆爾之作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全面性的轉變。這本書濃縮著特定的喜悅,同時具有寓言的簡單形式。繆爾登上山峰,被塗上了神聖的膏油淨身。在內華達山脈的堡壘中,鱗片就在他眼前剝落。他知道這改變必定是全面的。「這是多美妙的轉變,如此完整與健全,過去充滿束縛的日子只留下極少的記憶,無法用來比較!因此在得到新生之後,會覺得向來就是如此美好。」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設法尋找自我重生可能的反文化人士,以及想證明大自然對人的影響的環保人士,都把繆爾在優勝美地的經驗當成神聖文本。
繆爾的整體書寫多以加州山區為背景,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野外頌歌。抒情得仰賴寫作的精準度,而繆爾在撰寫地景時的精準,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注意到內華達山脈「沉重的石作」。他寫過「樹木訴說的風之歷史」:樹幹與樹枝的紋路記錄著天氣的模式。他走過「高處的雪地和天空一樣沒有足跡」。他在「北風狂野的盛會」喜形於色。他描述松樹間的松鼠,「凶猛暴躁,好勇鬥狠,動作快速敏捷,幾乎是在挑釁旁觀者,」他跟隨著「在花朵間大聲蜂鳴」的「肥胖、撲滿花粉」的蜜蜂。他想起「充滿樹脂的原木與樹枝」的營火,「烈焰熊熊,宛若日出」。烈焰熊熊,宛若日出——說得好,因為柴火確實是一種日出。木材燃燒的火焰所釋放出的能量,以繆爾話來說「是從數百年夏季日光送回。」
繆爾還有過人的勇氣。他是真正的冒險家。想想梭羅,他住的小屋距離緬因州森林的鐵道大約一哩,就說那裡是「荒野」。愛默生最知名的自然領悟,是他在早餐與午餐之間,穿越波士頓公共草地時得到的。相較之下,繆爾是以手指和腳趾尖,爬上內華達山脈冰河磨蝕過的岩石上,冒著生命危險,為的是「感覺到冰河的感受。」
……
我閱讀繆爾的時候就像走一趟山區與荒野,總會因為實體世界最單純的事件而驚訝不已:百萬分之一盎司重的雪花,翩然降落到攤開的掌心;水耐著性子,在花崗岩表面刻畫出細流;看似動也不動的石頭,在充滿碎石子的溝壑中移動。把手放下,感受冰河在山脊與岩石上刻畫的線條,傾聽山坡在陣雨過後和流水一起綻放生命力;觀看夏末夕陽下,綿亙數哩的景色幻化為永不枯竭的液體;這些體驗都不是芝麻小事,閱讀繆爾的散文也不是。
若世界上的荒野消失殆盡——正如這世界擅長的事——代價會相當高昂。這讓人想起奧登簡潔明確的觀察:「一個文明,怎比得上它的森林。」保存荒野,對於國家的希望淨土十分重要,不亞於都市更新。而最懂得展現這片淨土的地理學家當中,約翰‧繆爾正是一位佼佼者。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二○○七年二月
The trees encountered on a country stroll
Reveal a lot about a country’s soul…….
A culture is no better than its woods.
漫步一國所見之樹
大大透露了該國的靈魂……
一個文明,怎比得上它的森林。
——詩人奧登 (W.H.Auden),田園詩 (Bucolics, part II, Woods,題獻予俄羅斯音樂家 Nicholas Nabokov)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實先前已讀過天下文化1998年出版的譯本《夏日走過山間》(譯者:陳雅雲),恰巧發現2020年的新譯本多了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的〈引言〉(Introduction),這篇文章既有宏觀視野,又有微觀解析,頗值得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254
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作者:約翰‧繆爾
原文作者:John Muir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0/07/02
語言:繁體中文
【Excerpt】
〈引言〉(Introduction) /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泰德.休斯 (Ted Hughes, 1930-1998) 與威斯坦.修.奧登 (W. H. Auden, 1907-1973) 堪稱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兩人都善於描寫地方,且都類似他們所愛的風景。休斯頭部相當巨大,與其說是頭顱,不如說是岩丘。一九六○年代的奧登,臉龐有深深的橫向皺紋,猶如約克郡平板的石灰岩石面;他的詩多半來自此地。
約翰.繆爾 (John Muir, 1838-1914) 也越來越像他筆下所寫的地形。繆爾是優勝美地的守護者、愛家男子、備受尊敬的散文家與回憶錄作者,他年老時最知名的照片,是側坐在他最愛的加州花崗巨岩上,襯衫與鬍子的顏色呼應著底下淡灰色的岩石。他是維多利亞時期德高望重的長者,也是地質上的突起之物。
……
如果一個句子提到了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與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5),那麼繆爾會成為第三個名字,至少在英國如此。繆爾的名字經常是這樣屈居一旁,在兩位美國偉大自然哲人的陰影下失去風頭。的確,乍看之下,他的環境形而上學不如愛默生或梭羅那樣繁複,而從某方面來看,繆爾也依循另外兩位的影響。但是他的靈魂在大自然所受到的刺激,卻是梭羅與愛默生未曾有過的,而我認為,繆爾能傳達這種刺激,正是他和兩名前輩至少同等重要的原因。
閱讀愛默生的文章時,大自然已有邏輯與修辭的雙層玻璃隔絕,因此沒了臭味,也沒那麼強烈的感官經驗。相反地,繆爾的散文則是出奇地親密。他的著作 (許多是晚年才出版) 沒有許多回憶錄常出現的惆悵,與朦朧泛黃的特質。他的著作有日月星辰的照亮。山區充滿礦物質的冷冽空氣,以及針葉林的樹脂味躍然紙上。沒有其他自然作家像繆爾這樣,對於大自然時時到驚奇,也沒有人像繆爾,急於將那份驚奇傳達出來。正如他令人鍾愛的典型句子所言,繆爾經歷的是「無窮無盡的美麗風暴」,而讀者就和他一起經歷這風暴中。
在北美洲,繆爾具有先知的地位,是公認的「國家公園之父」。由於他提出的環境思想相當創新,《時代雜誌》曾選他為千禧年百大人物。他成立的「山巒協會」(Sierra Club) 如今有超過七十五萬名成員,可能是美國最令人敬畏的環保壓力團體。以繆爾為名的山峰、湖泊與冰河數量繁多,迫使美國地質調查局 (US Geological Survey) 不得不宣布,「不太可能再核准這樣的紀念性命名。」三種植物、一種蝴蝶與一種礦物也以他命名,表示尊敬。還有相對不那麽適切的例子,是以他為名的巡迴音樂劇。約翰‧繆爾公園公路 (John Muir Parkway) 是為於加州馬丁內斯 (Martinez) 的一條四線道公路,旅人若是疲憊,還可到最佳西方約翰繆爾旅館 (Best Western John Muir Inn) 歇息。但這裡的床鋪顯然未依照繆爾最愛的規格建造:用暴風雨中打落的樹枝當成床架,「皺縮」的松針當成床墊,並以岩石為枕。
……
一八六八年,二十九歲的繆爾來到舊金山。他發現一座充滿壓迫感的城市。他和當地人有過一段如今看似傳奇的對話。他攔下一名路人問,離開城市最近的路怎麽走。「我向一個人詢問這重要的資訊,他問:『但你想要去哪裡?』我說:『任何荒野之處。』他則回答:『優勝美地。』」
於是繆爾前往位於加州中央的內華達山脈,更新世的冰河也在此挖鑿出優勝美地谷。次年五月,繆爾在內華達山脈接下一份工作,擔任牧羊人。這份工作是要帶領羊群「在融雪時,沿著幾處連續的森林帶逐漸往上爬,在能找到的最佳地點停留幾個星期。」應該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工作。
那年夏天繆爾上山的時候,帶了本綠皮筆記本,他在封面內裡寫下姓名與地址:「約翰‧繆爾,地球行星,宇宙。」這是個小小的宣言:他想建立嶄新的價值觀,那是與「宇宙」法則一致的價值觀,而不是遵從父親宣揚的節儉、延遲享樂等誡條。繆爾希望能把新的自我放進意義的同心圓,讓自我與世界能互惠相連。
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我的山間初夏》,就是繆爾對這時期的描述,是四十年後從那時日記改編而來:那段日子,他到處探索、睡在戶外、研究植物學與登山。這本書也堪稱他最好的作品。
……
繆爾之作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全面性的轉變。這本書濃縮著特定的喜悅,同時具有寓言的簡單形式。繆爾登上山峰,被塗上了神聖的膏油淨身。在內華達山脈的堡壘中,鱗片就在他眼前剝落。他知道這改變必定是全面的。「這是多美妙的轉變,如此完整與健全,過去充滿束縛的日子只留下極少的記憶,無法用來比較!因此在得到新生之後,會覺得向來就是如此美好。」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設法尋找自我重生可能的反文化人士,以及想證明大自然對人的影響的環保人士,都把繆爾在優勝美地的經驗當成神聖文本。
繆爾的整體書寫多以加州山區為背景,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野外頌歌。抒情得仰賴寫作的精準度,而繆爾在撰寫地景時的精準,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注意到內華達山脈「沉重的石作」。他寫過「樹木訴說的風之歷史」:樹幹與樹枝的紋路記錄著天氣的模式。他走過「高處的雪地和天空一樣沒有足跡」。他在「北風狂野的盛會」喜形於色。他描述松樹間的松鼠,「凶猛暴躁,好勇鬥狠,動作快速敏捷,幾乎是在挑釁旁觀者,」他跟隨著「在花朵間大聲蜂鳴」的「肥胖、撲滿花粉」的蜜蜂。他想起「充滿樹脂的原木與樹枝」的營火,「烈焰熊熊,宛若日出」。烈焰熊熊,宛若日出——說得好,因為柴火確實是一種日出。木材燃燒的火焰所釋放出的能量,以繆爾話來說「是從數百年夏季日光送回。」
繆爾還有過人的勇氣。他是真正的冒險家。想想梭羅,他住的小屋距離緬因州森林的鐵道大約一哩,就說那裡是「荒野」。愛默生最知名的自然領悟,是他在早餐與午餐之間,穿越波士頓公共草地時得到的。相較之下,繆爾是以手指和腳趾尖,爬上內華達山脈冰河磨蝕過的岩石上,冒著生命危險,為的是「感覺到冰河的感受。」
……
我閱讀繆爾的時候就像走一趟山區與荒野,總會因為實體世界最單純的事件而驚訝不已:百萬分之一盎司重的雪花,翩然降落到攤開的掌心;水耐著性子,在花崗岩表面刻畫出細流;看似動也不動的石頭,在充滿碎石子的溝壑中移動。把手放下,感受冰河在山脊與岩石上刻畫的線條,傾聽山坡在陣雨過後和流水一起綻放生命力;觀看夏末夕陽下,綿亙數哩的景色幻化為永不枯竭的液體;這些體驗都不是芝麻小事,閱讀繆爾的散文也不是。
若世界上的荒野消失殆盡——正如這世界擅長的事——代價會相當高昂。這讓人想起奧登簡潔明確的觀察:「一個文明,怎比得上它的森林。」保存荒野,對於國家的希望淨土十分重要,不亞於都市更新。而最懂得展現這片淨土的地理學家當中,約翰‧繆爾正是一位佼佼者。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二○○七年二月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