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陳蒼多的《20世紀文學傑作》之〈馬色爾·普洛斯特〉
2025/05/23 05:22
瀏覽56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陳蒼多的《20世紀文學傑作》之〈馬色爾·普洛斯特〉
從知名譯者「陳蒼多」這個關鍵字找到了這本書,如同自己事先猜測的,書裡頭應該會出現普魯斯特?果不其然有一篇〈馬色爾·普洛斯特〉。(但本文似乎是一篇翻譯文章?)
本書是由國家書店出版,迄今已經近五十年,當時的「讀書人叢刊」是否曾經風靡一時?或是成為知識的寶庫?可惜我沒有找到相關資訊,藉此貼文的機會期待讀友們的回饋,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20世紀文學傑作
作者:陳蒼多
出版社:國家
出版日期:1975/06
【Excerpt】
〈馬色爾·普洛斯特〉
馬色爾·普洛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是一本重要小說作品的作者,這本小說的法文原版一共有十五卷。這本小說的英文名字「往事回憶」(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是莎士比亞第十三首十四行詩裏的一句,也是法文名字「尋找失去時光」(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的意譯。在這本小說的最後一部份裏,失去的時光再度被尋獲,而英文的翻譯這次是直譯:「重獲的時光」。爲了欣賞普洛斯特的整個作品,並且不在追尋的過程中擱淺,我們就需要對他所尋找的以及他認爲自己所發現的,有某種基本的觀念。這是一次長遠的旅程,一些讀者發現難以進行而不禁放棄,如此就遺漏了一種深深令人滿足的小說經驗了。
普洛斯特的早期讀者——數目迅速地在減少——是幸運的。他們的閱讀在這部書出版的時間空檔中蹣跚地進行著:在法國是從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二七年;在英國是從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一年。對於他們而言,不管所讀的是法文原本或者英文譯本,或者兩種都讀,總會漸漸發展一種書本友誼,這種友誼隨著年代而增强,並且因爲每卷新書出版後所出現的評論和解析而顯得更豐富。對今日的讀者而言,時間的消失已經割斷了這種經驗的可能性。對他們中的一些人而言,普洛斯特的世界從開始就顯得意氣相投,並且不顧一切繼續探險到結束爲止。其他人發現的困難,可能是源自普洛斯特的題材。他介紹給我們的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而我們可能對之漠然不關心,甚至輕視其價値。或者,我們可能爲這位對外在和內在事物具有變態般敏感的觀察者,對於微妙的差别以及美妙的感情所作的刻意分析所耽擱。或者,敍述的動作可能顯得緩慢,而致我們不知道作者是否會達到他的目的。要是讀者在試讀「史璜的途徑」(Swan’s Way)開頭的部份,而感到沒有信心讀下去的話,那麼請他去讀一篇論普洛斯特的文章,譬如說艾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在「阿克斯之堡」(Axel’s Castle),或者約瑟夫·克拉齊 (Joseph Krutch)在「五位大師」(Five Masters)裏的文章。這些文章說明了敍述的過程,不僅是枯燥的大要而已。這些批評家把他們自己感受到的興奮傳達給讀者,同時讀者因眞有所獲而感到安心。因爲這種美妙的大要容易得到,所以在這兒不贅。我要談到是普洛斯特的個性,他作品一般的性質與方法,以及作品給予讀者的經驗。
[普洛斯特的一生]
普洛斯特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不尋常的人,文學上的茶餘飯後已經建立了一個有關他的傳說,並且隨著更多信札和回憶的出版,這傳說還在不斷趨向完美境地,從九歲起他就遭受氣喘的困擾。他的母親把最忠誠的感情獻給脆弱的兒子。在他不得已的斷斷續續求學過程中,他感到最興趣的是歷史。他沉迷於那些與生動往事有關聯的地名以及顯赫家庭的人名。當代的公會可能顯得枯燥而無奈,但他家庭的名字却很迷人。他的另一個大興趣是植物學,他觀察人類就像觀察植物一樣,曾因表現科學的準確性而被稱爲道德植物學家。柏格森(Bergson)的哲學——移動和變動的價値,以及把記憶當做使存在繼續的方法的研究——影響了他的思想。
十五歲時,他成為巴黎一個知名社會領導者的畫室的得意門生,一直到三十五歲這段期間,他都不斷與社會接觸。母親逝世後,他的失落感以及他漸增的無效觀,使他更加熱衷於隱退,在一間牆壁用軟木築成的隔音房間裏獻身於他的工作。他白天睡覺,夜晚寫作,從沒打開窗子,並且恐懼醫生。(他父親是一位有名的醫生)。他的生活已經提供了他作品的資料,而他的作品將是他生活的辯護。在他活躍於社交生活的幾年中他已經在任何方便的紙片上,寫下無數的筆記,記錄下各種人的姿態,公爵使用單眼鏡的樣子,打招呼的確切樣態,一些瑣碎事實的微妙說明。在他退隱的幾年中,他偶而會在午夜之後旅遊到大世界裏,去證實或者改正他的觀察。最後幾年中,他有在床上寫作的習慣,散葉和筆記像糖菓一樣散在他四周。因此,就如同克拉齊先生所說的,「他的生命是遠離生活的一步一步退隱;是進入他自己特殊的藝術世界的一步一步刺穿。」
[普洛斯特召喚記憶的技巧]
「往事回憶」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的,自傳中混雜有一位觀察者的記憶。敍述的「我」是一個多重自我的人:他是小說中的馬色爾,但他部份也是鑑賞家和時下名流史璜,和文學家貝奇特,以及猶太人布羅齊,以及其他的人。對記憶連鎖深感興趣的普洛斯特,相信我們捕捉過去不是藉著任何意識的精神力量,而是由於各種偶然的刺激,包括水味、樂句、身體的移動,舌頭的味覺。在我們試圖去指引和控制我們的記憶時,記憶只給我們關於過去的訊息,也就是不具備感情內容的事實,而感情內容可能因作用於意識開口下的某種偶然連鎖而復活。「史璜的途徑」一書開頭有一個有名的偶發事件:史璜的童年記憶因爲嚐到浸於茶中的一塊小蛋糕而復活,這只是記憶在正確的泉源被觸及時產生作用的多數迷人例子中的第一個。普洛斯特對於「觸動那些泉源,而把埋沒的過去引到現在」非常在行,所以克萊·貝爾(Clive Bell)說他是最堅決的深海撤網漁夫。
爲什麼他希望捕捉過去呢?因爲他是在尋求自我的拯救,或者換另一種說法,他是在尋求不能爲時間和變動所破壞的價值。他所發現的是一條達到那種拯救地步的途徑,這條途徑不容易用幾個句字來表明,我們要了解的話,必須跟著他經歷很多卷書的尋求,經歷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半顯的眞理的時刻,一直到最後擁有「失去的時間」的時刻。普洛斯特試圖從時間逃進永恆;要是人們對這點不清楚的話,那麼他那永恆的狂喜時刻的神秘敍述,對沒有過神秘經驗的人,也就不會顯得可信了。普洛斯特經驗到這種時刻,而這種時刻加上對過去情景的記憶,就帶來了一種奇異的愉悅和平。這些記憶是屬於過去的,但這種屬於過去的形式却「不像發生於時間中的事故,它們是不再演化和溶化的。」他已經發現(借用克拉齊先生的話)「對他而言可能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記憶:一種永恆的光景,在其中甚至完全被遺忘的經驗也已經有其地位。」
在較早期的批評階級裏,普洛斯特的小說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這一方面:「對魔山裏隱藏的自我」從事探險。在佛洛伊德分析術的新奇性騷動批評家的當時,普洛斯特本身却也是一個引人探險的主題,很少有分析專家(不管是業餘或職業的)能够抗拒從事這種探險。以後,在三十年代時期,當西方文明開始遭到噩運的威脅時,普洛斯特作品中的社會嘲諷似乎就顯得越有意義。這時艾德蒙·威爾遜就借用蕭伯納的一句話,而稱普洛斯特的世界是「資本主義化的『傷心之屋』。」
[普洛斯特嘲諷的主題:聖傑門郊區]
普洛斯特嘲諷的主題是聖傑門郊區(Faubourg St Germain)的社會,這地區位於巴黎,長久以來都被奉爲貴族的聖地。這是一個小團體,但它可以代表所有的上流法國社會。我們且引用法國批評家拉蒙·費南德茲(Ramon Fernandez)的話,他說,只要一個社會團體在法國形成,不論其成員的階級和政治觀念,都會倣造(不是或多或少變更,就是或多或少誇張)聖傑門郊區社會的特色(雖然它假裝輕視這個社會)。他以普洛斯特小說中的小集團爲例。這個小集團聚集在維都琳夫人(Mme. Verdurin)周圍,是一個傑出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團體,但就社會本質而言却以聖傑門的模式為藍本。這羣貴族雖然在某一方面而言,因為法國大革命而變得一無所有,但却保有巨大的特權。普洛斯特刺穿進其最隱閉的深處,然後一步一步,隨著眞相的瞭解而來的就是覺醒幻滅。就像他的愛情戲劇一樣,他的社會戲劇是欲望和覺醒的戲劇。這個社會是一個特權階級。它吸引了藝術家、文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國文化很多方面的領導人。普洛斯特發覺其價値下貶,其道德墜落,甚至其迷人之處也只不過是一層外衣掩飾感覺和想像的貧弱。這是一個沒有信心,希望或慈善的社會。它的缺失全盤由敍述者的祖母(普洛斯特母親的小說化)的寫照而暴露出來。這位女人是道德和精神價値的試金石,具有單純和深刻的感覺以及無限的忠誠和瞭解。普洛斯特的神經性情扭曲了他的視界嗎?是他本人,或者是他描繪的社會有病態呢?或者可能他高超的敏感使他知覺到自己所孜孜不倦加以研究的社會具有病態呢?這些都是值得沉思的問題。
[普洛斯特作品與音樂作曲的比較]
還有其他問題牽涉到普洛斯特章法結構和性格描寫的方式。「史璜的途徑」本身似乎缺乏統一性。敍述者在康布雷(Combray)地方的童年記憶突然中斷,然後却詳細告訴我們史璜先生不快樂的戀愛,這是一個比剛剛敍述過的事件早很多年的挿曲。但是就與完整小說的關係加以考慮,我們發現「史璜的途徑」幾乎介紹了每一個要在以後幾卷出現的重要角色,也介紹了每一個哲學,藝術和社會的主題。這種方法有人時常比之於音樂作曲的方法——賦格裏主題的介紹和結合,或者華格納歌劇裏樂旨的介紹和結合。雖然有人常作這種比較,但這種比較却顯得曖昧不清;很少有批評家嘗試著去把這本小說裏某一個挿曲的結構和某一種音樂形式的結構的相同之處,作一個具體的說明。這種嘗試現在正有人在做。譬如約翰·W·克內勒(John W. Kneller)在「耶魯法國研究」第四期裏發表的「普洛斯特的「史璜的愛情」的音樂結構」。有人用「管絃樂作曲」一辭來談論普洛斯特、杜思·派索思,或者其他小說技巧的實驗者的作品,這個辭語暗示:很需要技巧的藝術之間有其相似之處。但這些相似之處並沒有不對題的地方,特别是普洛斯特的情況而言,因為他常到畫家、音樂家和作家的團體去走動,他們已經不斷知覺到(如同克內勒先生所說的)彼此的技巧問題。任何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看出普洛斯特如何在史璜的愛情故事裏引進一個想像的作曲家文特爾(Vinteuil)所作的想像奏鳴曲樂句。
「我和此書第二部份的角色,」普洛斯特說,「所表現的跟他們在第一部份所表現的,以及人們對他們所期望的剛好相反。」這意味著他們彼此不一致嗎?李洪·皮爾昆特(Leon Pierre-Quint)說明得最好,他强調普洛斯特的小說裏他稱之爲大壁畫(Great Frescoes)的手法,即精心結構的大場面,花費一百頁或更多的篇幅,例如在古蒙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Guermante)家中舉行的晚宴。在這些場面之間,在舞台之外,發生了重要事件。就像在生活中一樣,人們從舞台上消失了長期的時間。我們看不到他們。他們有其他朋友。我們也有。然後我們又遇見他們,可能是在一個餐會。他們變得跟我們以前所見到的很是不同。在舞台之後有一種演變一直在進行著。我們可以從消失的人和我們再度見到的人之間的對照,衡量這種演變的性質。但,是什麼導致的呢?普洛斯特的角色也是這樣。每次其中一個角色再出現時,普洛斯特就緊盯著他問問題,找出所發生的事情,探測變動所具有的意義。譬如說,我們在史璜與名聲可疑的歐德特(Odette,後成爲史璜之妻——譯者)夫人長久的挿曲結束時,離開了這位時髦的聰明人物;他終於了解他的愛情已死,他的痛苦已去。幾年之後我們再見到他時,我們却驚奇地發現他跟歐德特結婚了。怎麼能發生這樣的事呢?史璜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什麼結果呢?
我們可以以一個總是有其重要性的問題來做結論:為什麼讀普洛斯特?不同的讀者發現不同的滿足。要是他是一個喜歡讀已經讀過的書的聰明讀者,那麼,他在他不同的經驗階段裏會發現不同的酬賞。
[普洛斯特如同一切偉大的小說家一樣,擴大了我們的知識]
「往事回憶」最重要的是,做到了大部份偉大小說所做到的——它擴展了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本書以其無與倫比的社會嘲諷,引導我們走進一個新社會,裏面有私黨和勢利的小人,有有力階級文化的輝煌和頽廢。其次,它擴展了我們對於內在世界的知識;本書以至今猶不爲人懷疑的方式把我們自己介紹我們自己。對本書有所反應的讀者中,很少有人不開始去捕捉他們失去的時光,並且去利用普洛斯特探測內在生命所喜歡使用的精巧工具。普洛斯特經驗到獨特的時刻,這些時刻爲他保有具備永恆價值的秘密。他能够藉著藝術來傳達這些時刻。但是很多不具有他那種藝術力量的人也有這樣的時刻。哈羅德·馬奇(Harold March)在「耶魯法國研究」第二卷第二期的「作爲先知的藝術家」一文裏曾經描寫過這樣的時刻。這種經驗是一種「高貴得意的狀態,就像面紗揭起,而在本來只有一片風景,或者只是一條城市街道的地方,人們忽然短暫地看到生命,光彩和意義。」不管這些時刻是否只不過顯得神出鬼沒或像謎一樣,或者似乎是一種啓示,要用來描寫它們的字眼却難於尋獲。普洛斯特却俯拾可得。
亨利·詹姆士曾經說過,一件藝術作品的最深刻本質是其產生者的心靈。「往事回憶」介紹我們親近一個天賦奇異的人,他能注意到不常被人注意到的事物,知覺到不常强調的價值,給予我們尋常世界裏的很多層面,但却將之安排成我們未會想及的型式。關於反映在普洛斯特作品裏他的性情的公認特點,我們已經述說得太多,而敢於忽略了那些毫不特殊的角色,感情,情況。普洛斯特的心境,觀察,和感情,他的價值和他的滿足,對我們而言時常是一種體認而不是一種啓示。
從知名譯者「陳蒼多」這個關鍵字找到了這本書,如同自己事先猜測的,書裡頭應該會出現普魯斯特?果不其然有一篇〈馬色爾·普洛斯特〉。(但本文似乎是一篇翻譯文章?)
本書是由國家書店出版,迄今已經近五十年,當時的「讀書人叢刊」是否曾經風靡一時?或是成為知識的寶庫?可惜我沒有找到相關資訊,藉此貼文的機會期待讀友們的回饋,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20世紀文學傑作
作者:陳蒼多
出版社:國家
出版日期:1975/06
【Excerpt】
〈馬色爾·普洛斯特〉
馬色爾·普洛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是一本重要小說作品的作者,這本小說的法文原版一共有十五卷。這本小說的英文名字「往事回憶」(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是莎士比亞第十三首十四行詩裏的一句,也是法文名字「尋找失去時光」(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的意譯。在這本小說的最後一部份裏,失去的時光再度被尋獲,而英文的翻譯這次是直譯:「重獲的時光」。爲了欣賞普洛斯特的整個作品,並且不在追尋的過程中擱淺,我們就需要對他所尋找的以及他認爲自己所發現的,有某種基本的觀念。這是一次長遠的旅程,一些讀者發現難以進行而不禁放棄,如此就遺漏了一種深深令人滿足的小說經驗了。
普洛斯特的早期讀者——數目迅速地在減少——是幸運的。他們的閱讀在這部書出版的時間空檔中蹣跚地進行著:在法國是從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二七年;在英國是從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一年。對於他們而言,不管所讀的是法文原本或者英文譯本,或者兩種都讀,總會漸漸發展一種書本友誼,這種友誼隨著年代而增强,並且因爲每卷新書出版後所出現的評論和解析而顯得更豐富。對今日的讀者而言,時間的消失已經割斷了這種經驗的可能性。對他們中的一些人而言,普洛斯特的世界從開始就顯得意氣相投,並且不顧一切繼續探險到結束爲止。其他人發現的困難,可能是源自普洛斯特的題材。他介紹給我們的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而我們可能對之漠然不關心,甚至輕視其價値。或者,我們可能爲這位對外在和內在事物具有變態般敏感的觀察者,對於微妙的差别以及美妙的感情所作的刻意分析所耽擱。或者,敍述的動作可能顯得緩慢,而致我們不知道作者是否會達到他的目的。要是讀者在試讀「史璜的途徑」(Swan’s Way)開頭的部份,而感到沒有信心讀下去的話,那麼請他去讀一篇論普洛斯特的文章,譬如說艾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在「阿克斯之堡」(Axel’s Castle),或者約瑟夫·克拉齊 (Joseph Krutch)在「五位大師」(Five Masters)裏的文章。這些文章說明了敍述的過程,不僅是枯燥的大要而已。這些批評家把他們自己感受到的興奮傳達給讀者,同時讀者因眞有所獲而感到安心。因爲這種美妙的大要容易得到,所以在這兒不贅。我要談到是普洛斯特的個性,他作品一般的性質與方法,以及作品給予讀者的經驗。
[普洛斯特的一生]
普洛斯特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不尋常的人,文學上的茶餘飯後已經建立了一個有關他的傳說,並且隨著更多信札和回憶的出版,這傳說還在不斷趨向完美境地,從九歲起他就遭受氣喘的困擾。他的母親把最忠誠的感情獻給脆弱的兒子。在他不得已的斷斷續續求學過程中,他感到最興趣的是歷史。他沉迷於那些與生動往事有關聯的地名以及顯赫家庭的人名。當代的公會可能顯得枯燥而無奈,但他家庭的名字却很迷人。他的另一個大興趣是植物學,他觀察人類就像觀察植物一樣,曾因表現科學的準確性而被稱爲道德植物學家。柏格森(Bergson)的哲學——移動和變動的價値,以及把記憶當做使存在繼續的方法的研究——影響了他的思想。
十五歲時,他成為巴黎一個知名社會領導者的畫室的得意門生,一直到三十五歲這段期間,他都不斷與社會接觸。母親逝世後,他的失落感以及他漸增的無效觀,使他更加熱衷於隱退,在一間牆壁用軟木築成的隔音房間裏獻身於他的工作。他白天睡覺,夜晚寫作,從沒打開窗子,並且恐懼醫生。(他父親是一位有名的醫生)。他的生活已經提供了他作品的資料,而他的作品將是他生活的辯護。在他活躍於社交生活的幾年中他已經在任何方便的紙片上,寫下無數的筆記,記錄下各種人的姿態,公爵使用單眼鏡的樣子,打招呼的確切樣態,一些瑣碎事實的微妙說明。在他退隱的幾年中,他偶而會在午夜之後旅遊到大世界裏,去證實或者改正他的觀察。最後幾年中,他有在床上寫作的習慣,散葉和筆記像糖菓一樣散在他四周。因此,就如同克拉齊先生所說的,「他的生命是遠離生活的一步一步退隱;是進入他自己特殊的藝術世界的一步一步刺穿。」
[普洛斯特召喚記憶的技巧]
「往事回憶」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的,自傳中混雜有一位觀察者的記憶。敍述的「我」是一個多重自我的人:他是小說中的馬色爾,但他部份也是鑑賞家和時下名流史璜,和文學家貝奇特,以及猶太人布羅齊,以及其他的人。對記憶連鎖深感興趣的普洛斯特,相信我們捕捉過去不是藉著任何意識的精神力量,而是由於各種偶然的刺激,包括水味、樂句、身體的移動,舌頭的味覺。在我們試圖去指引和控制我們的記憶時,記憶只給我們關於過去的訊息,也就是不具備感情內容的事實,而感情內容可能因作用於意識開口下的某種偶然連鎖而復活。「史璜的途徑」一書開頭有一個有名的偶發事件:史璜的童年記憶因爲嚐到浸於茶中的一塊小蛋糕而復活,這只是記憶在正確的泉源被觸及時產生作用的多數迷人例子中的第一個。普洛斯特對於「觸動那些泉源,而把埋沒的過去引到現在」非常在行,所以克萊·貝爾(Clive Bell)說他是最堅決的深海撤網漁夫。
爲什麼他希望捕捉過去呢?因爲他是在尋求自我的拯救,或者換另一種說法,他是在尋求不能爲時間和變動所破壞的價值。他所發現的是一條達到那種拯救地步的途徑,這條途徑不容易用幾個句字來表明,我們要了解的話,必須跟著他經歷很多卷書的尋求,經歷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半顯的眞理的時刻,一直到最後擁有「失去的時間」的時刻。普洛斯特試圖從時間逃進永恆;要是人們對這點不清楚的話,那麼他那永恆的狂喜時刻的神秘敍述,對沒有過神秘經驗的人,也就不會顯得可信了。普洛斯特經驗到這種時刻,而這種時刻加上對過去情景的記憶,就帶來了一種奇異的愉悅和平。這些記憶是屬於過去的,但這種屬於過去的形式却「不像發生於時間中的事故,它們是不再演化和溶化的。」他已經發現(借用克拉齊先生的話)「對他而言可能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記憶:一種永恆的光景,在其中甚至完全被遺忘的經驗也已經有其地位。」
在較早期的批評階級裏,普洛斯特的小說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這一方面:「對魔山裏隱藏的自我」從事探險。在佛洛伊德分析術的新奇性騷動批評家的當時,普洛斯特本身却也是一個引人探險的主題,很少有分析專家(不管是業餘或職業的)能够抗拒從事這種探險。以後,在三十年代時期,當西方文明開始遭到噩運的威脅時,普洛斯特作品中的社會嘲諷似乎就顯得越有意義。這時艾德蒙·威爾遜就借用蕭伯納的一句話,而稱普洛斯特的世界是「資本主義化的『傷心之屋』。」
[普洛斯特嘲諷的主題:聖傑門郊區]
普洛斯特嘲諷的主題是聖傑門郊區(Faubourg St Germain)的社會,這地區位於巴黎,長久以來都被奉爲貴族的聖地。這是一個小團體,但它可以代表所有的上流法國社會。我們且引用法國批評家拉蒙·費南德茲(Ramon Fernandez)的話,他說,只要一個社會團體在法國形成,不論其成員的階級和政治觀念,都會倣造(不是或多或少變更,就是或多或少誇張)聖傑門郊區社會的特色(雖然它假裝輕視這個社會)。他以普洛斯特小說中的小集團爲例。這個小集團聚集在維都琳夫人(Mme. Verdurin)周圍,是一個傑出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團體,但就社會本質而言却以聖傑門的模式為藍本。這羣貴族雖然在某一方面而言,因為法國大革命而變得一無所有,但却保有巨大的特權。普洛斯特刺穿進其最隱閉的深處,然後一步一步,隨著眞相的瞭解而來的就是覺醒幻滅。就像他的愛情戲劇一樣,他的社會戲劇是欲望和覺醒的戲劇。這個社會是一個特權階級。它吸引了藝術家、文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國文化很多方面的領導人。普洛斯特發覺其價値下貶,其道德墜落,甚至其迷人之處也只不過是一層外衣掩飾感覺和想像的貧弱。這是一個沒有信心,希望或慈善的社會。它的缺失全盤由敍述者的祖母(普洛斯特母親的小說化)的寫照而暴露出來。這位女人是道德和精神價値的試金石,具有單純和深刻的感覺以及無限的忠誠和瞭解。普洛斯特的神經性情扭曲了他的視界嗎?是他本人,或者是他描繪的社會有病態呢?或者可能他高超的敏感使他知覺到自己所孜孜不倦加以研究的社會具有病態呢?這些都是值得沉思的問題。
[普洛斯特作品與音樂作曲的比較]
還有其他問題牽涉到普洛斯特章法結構和性格描寫的方式。「史璜的途徑」本身似乎缺乏統一性。敍述者在康布雷(Combray)地方的童年記憶突然中斷,然後却詳細告訴我們史璜先生不快樂的戀愛,這是一個比剛剛敍述過的事件早很多年的挿曲。但是就與完整小說的關係加以考慮,我們發現「史璜的途徑」幾乎介紹了每一個要在以後幾卷出現的重要角色,也介紹了每一個哲學,藝術和社會的主題。這種方法有人時常比之於音樂作曲的方法——賦格裏主題的介紹和結合,或者華格納歌劇裏樂旨的介紹和結合。雖然有人常作這種比較,但這種比較却顯得曖昧不清;很少有批評家嘗試著去把這本小說裏某一個挿曲的結構和某一種音樂形式的結構的相同之處,作一個具體的說明。這種嘗試現在正有人在做。譬如約翰·W·克內勒(John W. Kneller)在「耶魯法國研究」第四期裏發表的「普洛斯特的「史璜的愛情」的音樂結構」。有人用「管絃樂作曲」一辭來談論普洛斯特、杜思·派索思,或者其他小說技巧的實驗者的作品,這個辭語暗示:很需要技巧的藝術之間有其相似之處。但這些相似之處並沒有不對題的地方,特别是普洛斯特的情況而言,因為他常到畫家、音樂家和作家的團體去走動,他們已經不斷知覺到(如同克內勒先生所說的)彼此的技巧問題。任何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看出普洛斯特如何在史璜的愛情故事裏引進一個想像的作曲家文特爾(Vinteuil)所作的想像奏鳴曲樂句。
「我和此書第二部份的角色,」普洛斯特說,「所表現的跟他們在第一部份所表現的,以及人們對他們所期望的剛好相反。」這意味著他們彼此不一致嗎?李洪·皮爾昆特(Leon Pierre-Quint)說明得最好,他强調普洛斯特的小說裏他稱之爲大壁畫(Great Frescoes)的手法,即精心結構的大場面,花費一百頁或更多的篇幅,例如在古蒙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Guermante)家中舉行的晚宴。在這些場面之間,在舞台之外,發生了重要事件。就像在生活中一樣,人們從舞台上消失了長期的時間。我們看不到他們。他們有其他朋友。我們也有。然後我們又遇見他們,可能是在一個餐會。他們變得跟我們以前所見到的很是不同。在舞台之後有一種演變一直在進行著。我們可以從消失的人和我們再度見到的人之間的對照,衡量這種演變的性質。但,是什麼導致的呢?普洛斯特的角色也是這樣。每次其中一個角色再出現時,普洛斯特就緊盯著他問問題,找出所發生的事情,探測變動所具有的意義。譬如說,我們在史璜與名聲可疑的歐德特(Odette,後成爲史璜之妻——譯者)夫人長久的挿曲結束時,離開了這位時髦的聰明人物;他終於了解他的愛情已死,他的痛苦已去。幾年之後我們再見到他時,我們却驚奇地發現他跟歐德特結婚了。怎麼能發生這樣的事呢?史璜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什麼結果呢?
我們可以以一個總是有其重要性的問題來做結論:為什麼讀普洛斯特?不同的讀者發現不同的滿足。要是他是一個喜歡讀已經讀過的書的聰明讀者,那麼,他在他不同的經驗階段裏會發現不同的酬賞。
[普洛斯特如同一切偉大的小說家一樣,擴大了我們的知識]
「往事回憶」最重要的是,做到了大部份偉大小說所做到的——它擴展了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本書以其無與倫比的社會嘲諷,引導我們走進一個新社會,裏面有私黨和勢利的小人,有有力階級文化的輝煌和頽廢。其次,它擴展了我們對於內在世界的知識;本書以至今猶不爲人懷疑的方式把我們自己介紹我們自己。對本書有所反應的讀者中,很少有人不開始去捕捉他們失去的時光,並且去利用普洛斯特探測內在生命所喜歡使用的精巧工具。普洛斯特經驗到獨特的時刻,這些時刻爲他保有具備永恆價值的秘密。他能够藉著藝術來傳達這些時刻。但是很多不具有他那種藝術力量的人也有這樣的時刻。哈羅德·馬奇(Harold March)在「耶魯法國研究」第二卷第二期的「作爲先知的藝術家」一文裏曾經描寫過這樣的時刻。這種經驗是一種「高貴得意的狀態,就像面紗揭起,而在本來只有一片風景,或者只是一條城市街道的地方,人們忽然短暫地看到生命,光彩和意義。」不管這些時刻是否只不過顯得神出鬼沒或像謎一樣,或者似乎是一種啓示,要用來描寫它們的字眼却難於尋獲。普洛斯特却俯拾可得。
亨利·詹姆士曾經說過,一件藝術作品的最深刻本質是其產生者的心靈。「往事回憶」介紹我們親近一個天賦奇異的人,他能注意到不常被人注意到的事物,知覺到不常强調的價值,給予我們尋常世界裏的很多層面,但却將之安排成我們未會想及的型式。關於反映在普洛斯特作品裏他的性情的公認特點,我們已經述說得太多,而敢於忽略了那些毫不特殊的角色,感情,情況。普洛斯特的心境,觀察,和感情,他的價值和他的滿足,對我們而言時常是一種體認而不是一種啓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