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喬許‧佛爾的《記憶人人hold得住:從平凡人到記憶冠軍的真實故事》
2022/01/18 05:39
瀏覽724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Excerpt:喬許‧佛爾的《記憶人人hold得住:從平凡人到記憶冠軍的真實故事》

如果我們回憶起不同歲月的一件往事,由於中間存在著記憶的空白,隔著遺忘的高牆,我們覺得這件往事和其他往事之間彷彿隔著萬丈深淵,就像是兩個無從比較的東西,一個是可呼吸的空氣,另一個是周圍的色彩,互不相容,勢不兩立。但是,我此刻感到,在我剛才相繼回憶起來的有關貢布雷、東錫埃爾和里夫貝爾的往事之間,不只是存在著時間的差距,而且還存在著不同世界的差距,它們的組成物質各不相同。如果我想在一件作品中,採用在我看來刻著我在里夫貝爾全部記憶的物質,那麼,我就必須在至今一直和貢布雷灰暗的粗陶相類似的物質中加進玫瑰花的成分,使之驟然變得透明、密實,錚錚有聲,賞心悅目。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III蓋爾芒特家那邊

或許是因為普魯斯特的關係,「記憶」相關的書籍讀了不少,這一次,透過美國記憶大賽得主喬許.佛爾的參賽過程以及他採訪的一些奇人異士,更能了解「記憶」的可塑性。

或許讀過本書的讀友可能會略感失望,因為大家並無法直接透過本書增強自己的記憶力,但我想至少我們有機會知道記憶力是怎麼煉成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6639
記憶人人hold得住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embering Everything
作者:喬許.佛爾
原文作者:Joshua Foer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12/03/09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作者在世界頂尖的記憶奇才指導下,學習使用記憶宮殿法,一年後他抱著「比個經驗」的心態,參加美國記憶大賽,卻跌破眾人眼鏡,一路過關斬將,比賽過程讓人驚呼連連,最後冠軍獎盃落袋的一連串真實過程。作者證明了人類確實可以擺脫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只要經過訓練,人人都可以提升記憶力且效果驚人。
作者在接受記憶力特訓的同時,也分別到聖地牙哥採訪世界上最嚴重的失憶症患者;到鹽湖城跟背了九千多本書的「雨人」討論大腦記憶的祕密;在紐約某所高中,他認識一名老師教學生用記憶宮殿法通過紐約州會考,幫助學生有機會升學,擺脫貧窮。讀者可以從這些真實故事中,見證到記憶驚人的潛力,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
喬許.佛爾(Joshua Foer
目前是《國家地理雜誌》《君子雜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頁岩》電子雜誌的撰稿人。
原本是一個老是忘記自己為什麼要開冰箱、忘東忘西、腦容量不怎麼大的平凡人,2005年採訪美國記憶大賽後,開始思考「人類大腦的侷限」這個問題。之後在艾德.庫克(Ed Cooke)的年輕記憶大師親自訓練下,開始練習二千五百年前人類的超強記憶術--記憶宮殿,並一舉奪得2006年美國記憶大賽冠軍,在比賽過程中有多項成績刷新世界紀錄,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記憶達人。

Excerpt
文化由記憶堆砌而來

在生理上,我們跟在法國拉斯科的山洞裡畫下野牛壁畫的人類祖先沒有太大不同,那些壁畫是人類遺留至今最古老的文物。現今人類的腦袋並沒有比人類祖先更大或更複雜。假如把他們的寶實送到二十一世紀紐約某對養父母的懷裡,這孩子很可能長得跟自己的同儕沒有兩樣。
真正區別「我們』和「他們」的是記憶。不是收藏在我們腦中的記憶,因為現在的小孩跟三萬年前的小孩一樣,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我說的是收藏在外的記憶,比方書、照片、博物館,還有近代才出現的數位資訊。以前,記憶是所有文化的根源。但三萬年前人類開始把記憶刻畫在山洞牆壁上,之後我們就漸漸用大量的外在記憶輔助機制取代與生俱來的記憶力。近年來取代的速度更呈指數增加。想像你明天醒來時,發現所有文字紙張都隱形不見,電腦位元也消失無蹤,我們的世界一定會立刻瓦解,文學、音樂、法律、政治、科學、數學等等無一倖免。我們的文化就是外在記憶堆砌成的堡壘。
如果記憶是我們保存珍貴事物的方式,那麼它必然無法擺脫生命的變化無常。人死了,記憶也會隨之消逝。某方面來說,龐雜的外在記憶系統就是人類用來抵擋死亡的方式。外在記憶讓思想可以在不同時空中穿梭傳遞,一個接著一個延續下去,但思想要從一個腦袋傳到另一個腦袋並保存下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記憶外在化不只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也大大改變了我們對聰明的定義,內在記憶的價值因而被低估。博學本來是指內在擁有的知識,現在指的卻是懂得在外在記憶如迷宮的世界裡找出你要的知識。至今仍在鍛鍊記憶力的地方,大既只剩下世界記憶力錦標賽和在全球十二個國家舉辦的全國記憶賽,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記憶曾經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如今充其量只是一種奇觀。然而,當原本根植於內在記憶的文化,轉變成根植於人腦以外的記憶時,這對我們和社會意味了什麼?我們因此得到的收穫自不待言,但我們要以什麼作為交換的條件?失去記憶意味著什麼?


年輕記者S的故事

一九二八年五月,化名S的年輕記者走進俄國神經心理學家盧力亞 (A. R. Luria) 的辦公室,客氣有禮地請盧力亞幫他測試記憶。
……
剛抵達盧力亞的辦公室時,S對自己的獨特才能抱持懷疑。「他不知道自己異於常人,無法想像自己的記憶力跟別人不一樣。」心理學家回憶道。他為S做了一連串評估記憶力的測驗。首先,他要S記住一串數字。羞澀的S背出七十個數字,第一次從前到後,第二次從後到前,盧力亞聽得目瞪口呆。「不管我給他的是有意義的文字還是無意義的音節、是數字還是聲音、用說的還是用寫的,對他都沒有影響,」盧力亞說,「只要在一連串項目與項目的中間停頓三至四秒,他就可以背出我給他的東西。」盧力亞為S做了一次又一次測驗,得到的結果都是:這個人怎麼考也考不倒。「身為一名實驗者,我很快發現自己陷入無比困惑的窘境,」盧力亞回憶道,「我只能承認……我無能完成一般人認為心理學家最簡單的一件工作:測量一個人的記憶力。」
往後三十年,盧力亞持續研究S的個案,還寫了一本有關他的書,書名取作《記憶大師的心靈:一本探討浩瀚記憶的小書》,後來成為變態心理學中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S不懂數學卻能記住複雜的數學公式,不懂義大利文卻會背義大利詩,連咬文嚼字的詞語也難不倒他。他能記住的內容多到不可思議,但更令人讚嘆的是,他的記性似乎永不衰退。


〈每一筆資訊都有「住址」〉
……
一般人會以為S擁有這種吸塵器般的記憶力,想必是個相當傑出的記者。如果不用筆就能夠記住所有東西,吸收的知識都運用自如,我在工作上的表現一定好得多,做什麼事都更得心應手。
但S的事業並不順遂。他在報社沒有待很久,工作也常換來換去,很不穩定。根據盧力亞的判斷,他「是個定不下來的人,總挺抱著隨時會有好事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期望」。這種心態讓他不管做什麼工作都做不好,除了表演人員,比方希區考克《國防大機密》裡的記憶大師之類的舞台奇葩。簡單地說,世界上記性最好的男人,記得的太多了。
波赫士在短篇小說《博聞佳記的富內斯》中,創造了一個以S為範本的小說人物富內斯,他擁有無敵的記憶力,卻因為無法遺忘而形同殘廢。富內斯無法區別重要的事和無關緊要的事,無法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也無法歸納、概括,他「幾乎無法形成籠統的、抽象的想法」。富內斯和S一樣記得的太多、遺忘的太少。誠如波赫士所言,或許人之所以為人,其核心不在記憶,而是遺忘。要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必須僅得過濾篩選,所以波赫士說:「思考即遺忘。」


記憶與書寫的消長

在柏拉圖的《費多篇》中,蘇格拉底敘述了埃及圖特神 (寫作的發明者) 去找埃及王塔姆斯,主動要將他的神奇發明賜給埃及人民的過程。「這種學習法將會……強化他們的記憶。」圖特跟法老王說,「我給了你取得記憶與知識的良方。」但塔姆斯王不願意接受這份禮物。「如果人民學會這種技巧,就會在他們的靈魂裡植入遺忘。」他告訴圖特神,「他們將不再動用記憶,從此變得健忘,全然依賴書寫,不再從內在自身喚醒記憶,轉而藉助外在符號。你發現的不是記憶的良方,而是點醒記憶的良方。你傳授門徒的並非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告訴他們許多事卻不教他們任何事,會使他們似懂得很多,其實所知甚少。一旦人腦塞滿了虛假的智慧,而非智慧本身,對人民反而是種負擔。」
接下來,蘇格拉底繼續批評自己的知識藉由寫作往外傳遞的概念,他認為,「會相信寫下的文字除了提醒你本來就知道的事,還有別的功能,未免太頭腦簡單了。」對蘇格拉底來說,寫作永遠只是記憶的索引,一種喚醒腦中既有資訊的方法。他擔心寫作會導致文化走上一條險徑,造成道德和知識的淪喪,因為即使可取得的知識量增加了,人類卻會宛如空洞的容器。我很好奇蘇格拉底會不會察覺其中明顯的諷刺之處:都是因為他的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把他對文字的輕蔑寫成文字,他對寫作的看法才會流傳至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