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菲伊‧邦德‧艾貝蒂的《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2021/11/15 04:56
瀏覽751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菲伊‧邦德‧艾貝蒂的《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本書並不是對寂寞的詳盡介紹,只是一本傳記而已。但本書試圖找出一個在現代設想及探索寂寞的新方式,並提供一些見解來討論寂寞的生理和心理意義。這種二元性——將心靈與身體分開——需要一種長時段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檢視。我的學術研究領域曾跟近代早期文化有關,那時的文化並不會區分心靈與身體,而是將情緒(或情感)視為整體看待。但如今,我們將寂寞僅僅視為心理問題,儘管照料身體從來都與照料心靈一樣重要。
——菲伊・邦德・艾貝蒂,〈序:沒有人是孤島〉
寂寞是一種現代流行病。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從英國、日本相繼設立寂寞部長 (Minister of Loneliness) 這樣的職位,應該可以理解相關問題的嚴重性。
作者試圖以寂寞的自傳方式來描述它的源起以及成長變化,而其中我對字源的歷史以及文學相關的部分比較有興趣,也就整理了一些書摘。
寂寞是否真的可以預防及治療?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解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245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A Biography of Lonliness
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
原文作者:Fay Bound Alberti
譯者:涂瑋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寂寞已經悄悄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國,身陷寂寞的老人、獨身者與憂鬱症患者,都造成了日益沉重的醫療與社會負擔。這波心理疫情仍在逐漸擴大,但這場大流行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如何蔓延,卻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與討論。
情緒歷史學家暨本書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在書中審讀從18世紀至今的上千份信件、日記、政策討論和醫學報告,並進行了豐富的個案研究。從美國天才詩人普拉斯、女性主義先驅吳爾芙、到現代小說《暮光之城》,呈現出寂寞是如何連結情感、家庭與自我價值的匱乏。此外,也探討了物質主義、社群媒體,甚至移民問題,是如何在現代塑造出新的寂寞,甚至成為廣告商利用的對象。
作者簡介
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國性別、情緒和醫學文化史學家,現任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歷史學名譽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FRHist)會員,也是約克大學歷史系和英國國家研究創新局(UKRI)未來領袖學者。
艾貝蒂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與約克大學,她的著作包括《探討內心:歷史、醫學、情緒》(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2010)、《塵世紛擾: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體》(This Mortal Coil: The Human Body in History and Culture, 2016)。
【Excerpt】
〈寂寞的發明〉
在十八世紀末之前,公開發表的文本中很少提及「寂寞」。確實如此,寂寞的出現幾乎是微不足道。不過大概從一八○○年起,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開始增加,並在二十世紀末達到了高峰。
寂寞的意義也改變了。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寂寞在意識形態及心理學上並不像現在那麼重要。當時寂寞的意思只是「單獨」(oneliness)而已,這一種比較偏向身體,而非心理或情緒的經驗。而單獨是從「孤單」(lonely) 一詞衍生出來,單純是指獨自一人的狀態。單獨常被脈絡化為一種宗教經驗,在這種狀態中,人能與永恆的上帝交流。
一六五六年,古文物家兼詞典編纂家湯瑪斯‧布朗特 (Thomas Blount) 出版《詞集;或稱現代改良英語難字詳解詞典》一書。該書歷經數次改版,是最大篇幅的早期字典。在一六六一年的版本中,布朗特將寂寞描述為「一個人;單獨,或寂寞、獨自一人或單一」。英國詞典編纂家兼速記員埃萊沙‧科爾斯 (Elisha Coles) 於一六七六年出版了他自己編寫的《英語字典》。他在該書中將「寂寞」定義為「獨處」或「獨自遊蕩」,完全沒有現代所帶有的負面情緒意義。
雖然在一八○○年代之前,我們很少在印刷文字上看見「寂寞」(loneliness),但「孤單」(lonely) 一詞就有出現了。不過,這個詞同樣是描述獨自一人的身體狀態,而不是對情緒狀態的形容。這在我們評論當今寂寞的普遍、必然性質上至關重要,同時也挑戰了以下觀念:「孤單」的意思從過去到現在都未曾改變。這種觀念大有問題,因為它暗示了情緒靜止不動、並不會隨時間變化。但舉例來說,「寂寞」在莎士比亞研究中已經是老生常談,在哈姆雷特的獨白裡,則被認為是要表現出人類孤絕的永恆影響。
如果我們從語源學的使用延伸出去,那麼《牛津英語詞典》則提供了「孤單」的兩種定義,這個詞晚至十六世紀才出現。這兩種定義分別是:「一、因為沒有朋友或同伴而感到悲傷。缺乏同伴;單獨……二、(形容地方) 人跡罕至且偏遠。」在大約一八○○年之前,只有第二種意思——某個地方「人跡罕至且偏遠」——經常為人使用。在此之前,有關孤單的記載充滿了宗教啟示、對人類愚昧的道德描述,以及對於發生精采事件的偏遠地點所列出的實質敘述。舉例來說,寂寞在《聖經》中的用法通常代表彌賽亞 (Messiah) 與他人在生理上的分離,因為耶穌「退到曠野去禱告」(路加福音5:16)。連塞繆爾‧詹森 (Samuel Johnson) 一七五五年的《詹森字典》都將形容詞「孤單的」描述為獨自一人的狀態 (「獨行的狐狸」) 或空曠的地方 (「荒涼的岩石」)。在當時,這個詞不見得帶有任何情緒方面的意義。
〈寂寞與現代計畫〉
到了二十世紀初,吳爾芙的著作問世,獨處與寂寞被明確連結在一起,寂寞成為一種令人痛苦的情緒卻也是一種創作時必需的狀態。寂寞可能會有「莫大痛苦……而且總是令人恐懼」。但儘管如此,寂寞依然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促成一種「現實」,這種現實與人們周遭圍繞著日常生活的喧鬧、圍繞著朋友及熟人時所經歷的現實並不相同。吳爾芙在許多作品中都談到了獨處與寂寞,並著眼於一項持續存在的挑戰:同時保持社交能力的「外在」假象及獨自創作的內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一九二○年代,外向人格 (extravert,我用的是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的原始拼法) 與潛在神經質的內向人格 (introvert) 的概念,開始在精神病學及心理健康的討論中取得進展。作家普拉斯非常崇拜吳爾芙,她同樣關注內向、孤單的人格與神經質之間的關係。因此,獨處與心理疾病的關聯——這在古典及近代早期對體液性人體的理解中一直被視為潛在風險——在現代變得更加頑強。這種關聯在二十一世紀依然是情感脆弱的藝術家所表現的特徵之一,而且目前心理疾病與創造力還是經常被連結在一起。雖然神經質與寂寞的關聯不一定是榮格建立的,但自二十世紀初期以來,西方世界一直都明顯更關注外向型行為 (喜愛交際、社交信心) 甚於內向型行為。
自一九○五年起,一群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開始在吳爾芙與她的姊姊藝術家凡妮莎‧貝爾 (Vanessa Bell) 位於倫敦戈登廣場四十六號的家中聚會。他們自行成立了「布倫斯博理文團」(Bloomsbury Group),該團成員為自由派,來自富裕的白人家庭,而且他們以放蕩不羈的態度反對性、道德及婚姻的傳統觀念,這種態度成為他們自我定義的一部分。然而,吳爾芙一生都飽受心理疾病的困擾,而且病情可能因為她童年時經歷的性虐待而更加惡化。吳爾芙也意識到,處於寂寞之中的時間對於她的寫作能力、想像能力至關重要,也讓她能創造不存在於日常生活規律的新世界。「這將會是一段冒險與進攻的時間,」吳爾芙在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日記裡寫道,「我覺得非常寂寞且痛苦,但對於寫作一本新書而言,獨處是有益的。當然,我應該交朋友。我應該表現得外向活潑。我應該買一些好衣服,出門去一些新房子。我應該在腦海中一直攻擊這種有稜角的形狀。」
……
阻止時間「在她身邊快速流逝」似乎一直是吳爾芙寫日記的很大目的,她在日記裡詳述她對於寫作、她的成就、她與其他作家的相對地位、她對未來的恐懼等焦慮。吳爾芙對於時間流逝的高度關注——這在她的小說《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 表現得最為明顯——也與我們的討論相關,因為時間與寂寞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未探索之處。我們與時間的關係——感知、記憶、聯想——對於情緒這項主題,以及與他人和自我脫節的經驗都很重要。我們感到快樂時,時間似乎比無聊、悲傷或痛苦時流逝得更快。這種對於時問的主觀經驗又與寂寞的感知相連;當人們因為社交孤立而感到寂寞,見到他人的時間間隔可能顯得很長,而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則可能轉瞬即逝。
......
「孤身作戰」感在關於寂寞的討論中很常見,尤其是當寂寞與悲慟、喪失親友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因此。在吳爾芙的著作中,我們看到了寂寞做為個人經驗的多面性:如果寂寞是創作所必需的,那麼它令人痛苦,但當寂寞伴隨著心理疾病而來,並使人無法與他人交流,那麼它就是孤立且疏離的。這種圍繞著寂寞及創作的矛盾性——尤其是伴隨著它與痛苦和社交能力的連結——也展現在詩人里爾克的著作裡。
里爾克是一位波希米亞裔奧地利詩人和小說家,其著作聚焦在信仰、獨處、身份認同的問題。在他的存在主義著作裡,他往往被定位為介於十九世紀作家 (例如查爾斯‧狄更斯) 的風格,以及吳爾芙和現代主義者對傳統世界觀的挑戰之間的過渡人物。《時刻之書》(The Book of Hours)(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三年) 被公認是里爾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里爾克將這部作品獻給了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 (Lou Andreas-Salomé) ,一位出生於俄國的心理分析師兼作家,與尼采、佛洛伊德與許多名人都有聯繫。《時刻之書》由三個與尋找上帝的基督教徒有關的部分組成,包括了《修道生活之書》(The Book of Monastic Life)、《朝聖之書》(The Book of Pilgrimage) 和《貧窮與死亡之書》((The Book of Poverty and Death)。《時刻之書》的書名源自一種在中世紀法國很流行且裝飾華美的祈禱書。
在本書開頭,我描述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普遍影響,以及構成現代主義一部分的對意義之追求;在里爾克的作品裡,這種現象的核心影響力顯而易見,其中包括了尼采帶來的影響,他經常被引述的名言「上帝已死」指的是上帝的可能性被啟蒙運動理性主義消滅。
一旦沒有上帝,人類可能被視為在世界上漂泊的存在,缺乏任何家長式顧問或同伴,這類顧問或同伴原本存在於古代的世間自我體現形式。《時刻之書》描述了一系列嘗試,努力界定上帝、辨識上帝、與上帝交流。同時追求有意義的生命基礎。上帝成為一種泛神論的「鄰居」形象,里爾克有時「會在一個漫長的夜晚以響亮的敲門聲打擾祂」,因為上帝與人類之間只隔著「一堵薄牆」。
然而,對於敘事者而言,接近上帝或甚至是他本身的內在自我都是很困難的,一部分是因為語言的限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那些清醒的時刻——即吳爾芙總結的「真正現實」——是如此短暫。只有在獨自一人、孤立於他人之外 (或許就像「一朵雲霓般寂寞」);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少的時候,才有可能抓住那種現實。里爾克於一九一四年寫信給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向她傾訴自己與創作瓶頸和憂鬱症所進行的抗爭,他使用創造力、獨處、寂寞這些為人熟知的概念,將它們與處於自然中心卻與自然斷絕的人類所持有的觀點做了對照。他形容自己是一朵「小小的銀蓮花」,向外綻放,且因為充滿了經驗而難以在夜晚合攏。他的感官一直受到外界活動及人們的刺激,以致於他覺得筋疲力盡:「空虛、遭到遺棄、清除一空」。
本書並不是對寂寞的詳盡介紹,只是一本傳記而已。但本書試圖找出一個在現代設想及探索寂寞的新方式,並提供一些見解來討論寂寞的生理和心理意義。這種二元性——將心靈與身體分開——需要一種長時段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檢視。我的學術研究領域曾跟近代早期文化有關,那時的文化並不會區分心靈與身體,而是將情緒(或情感)視為整體看待。但如今,我們將寂寞僅僅視為心理問題,儘管照料身體從來都與照料心靈一樣重要。
——菲伊・邦德・艾貝蒂,〈序:沒有人是孤島〉
寂寞是一種現代流行病。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從英國、日本相繼設立寂寞部長 (Minister of Loneliness) 這樣的職位,應該可以理解相關問題的嚴重性。
作者試圖以寂寞的自傳方式來描述它的源起以及成長變化,而其中我對字源的歷史以及文學相關的部分比較有興趣,也就整理了一些書摘。
寂寞是否真的可以預防及治療?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解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245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A Biography of Lonliness
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
原文作者:Fay Bound Alberti
譯者:涂瑋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寂寞已經悄悄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國,身陷寂寞的老人、獨身者與憂鬱症患者,都造成了日益沉重的醫療與社會負擔。這波心理疫情仍在逐漸擴大,但這場大流行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如何蔓延,卻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與討論。
情緒歷史學家暨本書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在書中審讀從18世紀至今的上千份信件、日記、政策討論和醫學報告,並進行了豐富的個案研究。從美國天才詩人普拉斯、女性主義先驅吳爾芙、到現代小說《暮光之城》,呈現出寂寞是如何連結情感、家庭與自我價值的匱乏。此外,也探討了物質主義、社群媒體,甚至移民問題,是如何在現代塑造出新的寂寞,甚至成為廣告商利用的對象。
作者簡介
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國性別、情緒和醫學文化史學家,現任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歷史學名譽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FRHist)會員,也是約克大學歷史系和英國國家研究創新局(UKRI)未來領袖學者。
艾貝蒂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與約克大學,她的著作包括《探討內心:歷史、醫學、情緒》(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2010)、《塵世紛擾: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體》(This Mortal Coil: The Human Body in History and Culture, 2016)。
【Excerpt】
〈寂寞的發明〉
在十八世紀末之前,公開發表的文本中很少提及「寂寞」。確實如此,寂寞的出現幾乎是微不足道。不過大概從一八○○年起,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開始增加,並在二十世紀末達到了高峰。
寂寞的意義也改變了。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寂寞在意識形態及心理學上並不像現在那麼重要。當時寂寞的意思只是「單獨」(oneliness)而已,這一種比較偏向身體,而非心理或情緒的經驗。而單獨是從「孤單」(lonely) 一詞衍生出來,單純是指獨自一人的狀態。單獨常被脈絡化為一種宗教經驗,在這種狀態中,人能與永恆的上帝交流。
一六五六年,古文物家兼詞典編纂家湯瑪斯‧布朗特 (Thomas Blount) 出版《詞集;或稱現代改良英語難字詳解詞典》一書。該書歷經數次改版,是最大篇幅的早期字典。在一六六一年的版本中,布朗特將寂寞描述為「一個人;單獨,或寂寞、獨自一人或單一」。英國詞典編纂家兼速記員埃萊沙‧科爾斯 (Elisha Coles) 於一六七六年出版了他自己編寫的《英語字典》。他在該書中將「寂寞」定義為「獨處」或「獨自遊蕩」,完全沒有現代所帶有的負面情緒意義。
雖然在一八○○年代之前,我們很少在印刷文字上看見「寂寞」(loneliness),但「孤單」(lonely) 一詞就有出現了。不過,這個詞同樣是描述獨自一人的身體狀態,而不是對情緒狀態的形容。這在我們評論當今寂寞的普遍、必然性質上至關重要,同時也挑戰了以下觀念:「孤單」的意思從過去到現在都未曾改變。這種觀念大有問題,因為它暗示了情緒靜止不動、並不會隨時間變化。但舉例來說,「寂寞」在莎士比亞研究中已經是老生常談,在哈姆雷特的獨白裡,則被認為是要表現出人類孤絕的永恆影響。
如果我們從語源學的使用延伸出去,那麼《牛津英語詞典》則提供了「孤單」的兩種定義,這個詞晚至十六世紀才出現。這兩種定義分別是:「一、因為沒有朋友或同伴而感到悲傷。缺乏同伴;單獨……二、(形容地方) 人跡罕至且偏遠。」在大約一八○○年之前,只有第二種意思——某個地方「人跡罕至且偏遠」——經常為人使用。在此之前,有關孤單的記載充滿了宗教啟示、對人類愚昧的道德描述,以及對於發生精采事件的偏遠地點所列出的實質敘述。舉例來說,寂寞在《聖經》中的用法通常代表彌賽亞 (Messiah) 與他人在生理上的分離,因為耶穌「退到曠野去禱告」(路加福音5:16)。連塞繆爾‧詹森 (Samuel Johnson) 一七五五年的《詹森字典》都將形容詞「孤單的」描述為獨自一人的狀態 (「獨行的狐狸」) 或空曠的地方 (「荒涼的岩石」)。在當時,這個詞不見得帶有任何情緒方面的意義。
〈寂寞與現代計畫〉
到了二十世紀初,吳爾芙的著作問世,獨處與寂寞被明確連結在一起,寂寞成為一種令人痛苦的情緒卻也是一種創作時必需的狀態。寂寞可能會有「莫大痛苦……而且總是令人恐懼」。但儘管如此,寂寞依然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促成一種「現實」,這種現實與人們周遭圍繞著日常生活的喧鬧、圍繞著朋友及熟人時所經歷的現實並不相同。吳爾芙在許多作品中都談到了獨處與寂寞,並著眼於一項持續存在的挑戰:同時保持社交能力的「外在」假象及獨自創作的內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一九二○年代,外向人格 (extravert,我用的是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的原始拼法) 與潛在神經質的內向人格 (introvert) 的概念,開始在精神病學及心理健康的討論中取得進展。作家普拉斯非常崇拜吳爾芙,她同樣關注內向、孤單的人格與神經質之間的關係。因此,獨處與心理疾病的關聯——這在古典及近代早期對體液性人體的理解中一直被視為潛在風險——在現代變得更加頑強。這種關聯在二十一世紀依然是情感脆弱的藝術家所表現的特徵之一,而且目前心理疾病與創造力還是經常被連結在一起。雖然神經質與寂寞的關聯不一定是榮格建立的,但自二十世紀初期以來,西方世界一直都明顯更關注外向型行為 (喜愛交際、社交信心) 甚於內向型行為。
自一九○五年起,一群作家、藝術家和知識份子開始在吳爾芙與她的姊姊藝術家凡妮莎‧貝爾 (Vanessa Bell) 位於倫敦戈登廣場四十六號的家中聚會。他們自行成立了「布倫斯博理文團」(Bloomsbury Group),該團成員為自由派,來自富裕的白人家庭,而且他們以放蕩不羈的態度反對性、道德及婚姻的傳統觀念,這種態度成為他們自我定義的一部分。然而,吳爾芙一生都飽受心理疾病的困擾,而且病情可能因為她童年時經歷的性虐待而更加惡化。吳爾芙也意識到,處於寂寞之中的時間對於她的寫作能力、想像能力至關重要,也讓她能創造不存在於日常生活規律的新世界。「這將會是一段冒險與進攻的時間,」吳爾芙在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日記裡寫道,「我覺得非常寂寞且痛苦,但對於寫作一本新書而言,獨處是有益的。當然,我應該交朋友。我應該表現得外向活潑。我應該買一些好衣服,出門去一些新房子。我應該在腦海中一直攻擊這種有稜角的形狀。」
……
阻止時間「在她身邊快速流逝」似乎一直是吳爾芙寫日記的很大目的,她在日記裡詳述她對於寫作、她的成就、她與其他作家的相對地位、她對未來的恐懼等焦慮。吳爾芙對於時間流逝的高度關注——這在她的小說《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 表現得最為明顯——也與我們的討論相關,因為時間與寂寞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未探索之處。我們與時間的關係——感知、記憶、聯想——對於情緒這項主題,以及與他人和自我脫節的經驗都很重要。我們感到快樂時,時間似乎比無聊、悲傷或痛苦時流逝得更快。這種對於時問的主觀經驗又與寂寞的感知相連;當人們因為社交孤立而感到寂寞,見到他人的時間間隔可能顯得很長,而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則可能轉瞬即逝。
......
「孤身作戰」感在關於寂寞的討論中很常見,尤其是當寂寞與悲慟、喪失親友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因此。在吳爾芙的著作中,我們看到了寂寞做為個人經驗的多面性:如果寂寞是創作所必需的,那麼它令人痛苦,但當寂寞伴隨著心理疾病而來,並使人無法與他人交流,那麼它就是孤立且疏離的。這種圍繞著寂寞及創作的矛盾性——尤其是伴隨著它與痛苦和社交能力的連結——也展現在詩人里爾克的著作裡。
里爾克是一位波希米亞裔奧地利詩人和小說家,其著作聚焦在信仰、獨處、身份認同的問題。在他的存在主義著作裡,他往往被定位為介於十九世紀作家 (例如查爾斯‧狄更斯) 的風格,以及吳爾芙和現代主義者對傳統世界觀的挑戰之間的過渡人物。《時刻之書》(The Book of Hours)(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三年) 被公認是里爾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里爾克將這部作品獻給了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 (Lou Andreas-Salomé) ,一位出生於俄國的心理分析師兼作家,與尼采、佛洛伊德與許多名人都有聯繫。《時刻之書》由三個與尋找上帝的基督教徒有關的部分組成,包括了《修道生活之書》(The Book of Monastic Life)、《朝聖之書》(The Book of Pilgrimage) 和《貧窮與死亡之書》((The Book of Poverty and Death)。《時刻之書》的書名源自一種在中世紀法國很流行且裝飾華美的祈禱書。
在本書開頭,我描述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普遍影響,以及構成現代主義一部分的對意義之追求;在里爾克的作品裡,這種現象的核心影響力顯而易見,其中包括了尼采帶來的影響,他經常被引述的名言「上帝已死」指的是上帝的可能性被啟蒙運動理性主義消滅。
一旦沒有上帝,人類可能被視為在世界上漂泊的存在,缺乏任何家長式顧問或同伴,這類顧問或同伴原本存在於古代的世間自我體現形式。《時刻之書》描述了一系列嘗試,努力界定上帝、辨識上帝、與上帝交流。同時追求有意義的生命基礎。上帝成為一種泛神論的「鄰居」形象,里爾克有時「會在一個漫長的夜晚以響亮的敲門聲打擾祂」,因為上帝與人類之間只隔著「一堵薄牆」。
然而,對於敘事者而言,接近上帝或甚至是他本身的內在自我都是很困難的,一部分是因為語言的限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那些清醒的時刻——即吳爾芙總結的「真正現實」——是如此短暫。只有在獨自一人、孤立於他人之外 (或許就像「一朵雲霓般寂寞」);令人分心的事物減少的時候,才有可能抓住那種現實。里爾克於一九一四年寫信給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向她傾訴自己與創作瓶頸和憂鬱症所進行的抗爭,他使用創造力、獨處、寂寞這些為人熟知的概念,將它們與處於自然中心卻與自然斷絕的人類所持有的觀點做了對照。他形容自己是一朵「小小的銀蓮花」,向外綻放,且因為充滿了經驗而難以在夜晚合攏。他的感官一直受到外界活動及人們的刺激,以致於他覺得筋疲力盡:「空虛、遭到遺棄、清除一空」。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