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達米恩‧魯德的《悲傷地形考》
2021/06/26 05:10
瀏覽467
迴響0
推薦13
引用0
Excerpt:達米恩‧魯德的《悲傷地形考》
我漸漸了解,研究地名的學問稱為地名學 (toponymy),研究各種專有名詞的專名學 (onomastics) 的一個冷僻分支。地名學的功能既是識別碼也是紀念碑,這點在殖民探險時代尤其真確。本書許多悲傷的地名都是源自於地理大發現時代,不是與浪漫冒險故事有關的探險,而是渴望征服世界、榨取自然資源、擴張王國帝國、剝削未開化和野蠻民族並讓他們改信基督教的探險。大多數的悲傷地名之所以出現在南北美洲、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這類後殖民國家,並非巧合。李維史陀在熱帶發現的憂鬱,是地理大發現以來緩慢燃燒的破壞遺痕。他所目睹的,是文明逐漸消失的悲傷,一個垂死的世界,瀰漫著他的研究對象被迫背負的後殖民憂鬱。
……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所以,本書也是一趟不太真實的偏岔之旅,通往一些怪異隱晦的歷史:蘇聯科幻小說和宗教隱士,原子彈測試場和旅館命案,詭祕的加油站和人類世 (Anthropocene) 的憂鬱。
——達米恩‧魯德,〈前言〉
從書名,我就已經預測這是一本符合自己脾胃的好書,而從作者的〈前言〉,我也相信讀友們應該可以察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達米恩‧魯德是澳洲藝術家暨作家,曾在南澳地圖發現了絕望山 (Mount Hopeless),逐漸蒐集這些讓人沮喪、悲傷的地名。
魯德也坦言:「我沒去過書中任何一個地方,未來大概也不會去。雖然可以將這本書視為某種地名學彙編,但也可以把它當成旅遊指南,或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反旅遊指南;它是寫給我們這些垂頭喪氣者的地名錄,那些飽受憂鬱黑膽汁折磨的人。」
這讓我想起《追憶似水年華》之中,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失去了的天堂。」
而真正的悲傷之地,也不會在任何地方,而只能在悲傷當下,在我們心裡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431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作者:達米恩‧魯德
原文作者: Damien Rudd
譯者:吳莉君
繪者:凱特琳娜‧狄迪克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5/29
語言:繁體中文
地圖上有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地名,誘人揹起行囊踏上旅程,但世界上其實有一長串沮喪地名列表:憂鬱潭、失望灣、悲慘島、飢餓溪、惡魔撒尿地、謀殺海灘路、可疑島、折磨湖、無意義山、失敗鎮、可憐我村、放棄路、錯誤島、肯定是地獄路、心痛路、幻滅灣、受苦街、嘔吐鎮、無望大道、主啊為何是我巷……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時其地其人的故事,那些事件的記憶往往淡去了,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本書巡遍每塊大陸,探索世界上令人憂傷之地,通往一頁頁怪異隱晦的歷史。從南冰洋的「失望島」到亞歷桑納州的「無鎮」,還可以漫步「無處可去路」,冒險精神飽滿的人不妨走一趟「瘋女溪」。
全書以優美文字和美麗地圖相互搭配,彙整豐富史料與引人入勝的紀事,並在被時間沖刷遺失的缺口處,補充地名起源的資訊。一路上,李維史陀、班雅明、愛德華‧霍普和無數說故事的人引領我們前行,藉由文字與想像所描繪的景觀和經驗,行一趟穿越心靈地景的旅程,走遍全世界所有傷心的風景。
作者簡介
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
藝術家暨作家,1984年出生成長於澳洲雪梨。研讀平面設計和攝影,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學院 (Kunsthøgskolen) 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作品以裝置、攝影和文本等形式,藉由解讀與過往事件相關的文物來調查歷史記憶。
目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在該城研究德國歷史學家艾比‧瓦堡 (Aby Warburg) 的拼組作品《記憶圖輯》(Mnemosyne Atlas)。
做為本書起源的悲傷地形收藏,可見於instagram.com/SadTopographies帳號。
【Excerpt】
〈世界盡頭 加州,美國〉(End of the World, California, USA)
「世界盡頭」超難找的。它不在北極或南極,也不在古老的馬雅神廟,或迷航水手跌入神祕深淵的南冰徉。然而,你可以在加州東部遙遠偏僻的荒野深處,找到它的藏身地。那裡散躺著一度滿懷希望的淘金客的骸骨,隨意點綴在內華達山脈 (Sierra Nevada) 遼闊無情的地景上。
1848年1月24日,一名工廠工人偶然在美國河 (American River) 的河砂裡,發現數枚閃亮亮的黃色薄片,這條蜿蜒的水道是從內華達山脈的山基處迤邐而出。他完全沒料到,他與那幾個光燦斑點的巧遇,將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
為了尋找難以捉摸的礦藏,淘金客漫遊到未知的土地,不斷推進到加州的荒野深處。他們搜索河床,切入山腰,翻開石頭泥土。他們沒有地圖,因為不需要——世界的這一部分,當時還是未知領域。淘金客化身為探險家。他們在那塊地景上開拓殖民地,以自身經驗為它們命名。於是,「最後機會」(Last Chance)、「魔鬼山」(Devil’s Peak)、「地獄洞水庫」(Hell Hole Reservoir)、「魔鬼之門」(Devil’s Gate)、「迷路峽谷」(Lost Canyon)、「死亡森林」(Deadwood)、「世界盡頭」(End of the World) 這樣的地名,便以某種方式總結了加州淘金客的嚴峻生活。事實證明,淘金是一場豪賭,它激發了許多人的想像力,但很少人得到回報。雖然偶爾有窮人因此致富,但絕大多數採礦者只是變得更加貧窮。然而,貧窮是他們最不操煩的事,因為對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熬過艱辛旅程存活下來的無數人而言,死亡依然長伴左右。死於落石、熊隻、疾病、箭矢或溺水的可能性,宛如惡毒的影子,緊緊跟隨。
〈死之島 塔斯馬尼亞,澳洲〉(Isle of the Dead, Tasmania, Australia)
1880年至1886年,有六年的時間,瑞士藝術家阿諾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 在他的佛羅倫斯工作室畫了一系列的五件作品,每件都是描繪同一座夢魘島嶼。白色的石頭峭壁筆直深入暴雨將至的黑暗天空。島嶼有著馬蹄的形狀,海灣的開口朝向觀眾,露出一個個鑿入岩壁深處的墓穴。島嶼的心臟位置,長出一小片高到不可思議的絲柏樹林,它們的深色葉片構成帶有不祥氣味的單一量體,填滿畫布的正中央。一艘小木船滑行過平靜海水朝海灣駛去,我們看不到划槳男子的臉。他的乘客裹著白衣,站在一具棺材上頭。漸漸消失的太陽,照亮黑海上的島嶼。
這五件作品畫的都是同一座島,但略有差異。感覺像是伯克林被一個反覆的夢境糾纏著——每幅畫都企圖把逃離他甦醒腦袋的精確細節固定下來——而他藉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建同樣的場景,或許可讓自己從它的符咒中解脫。他給這五幅畫取了相同的名字:《死之島》(Isle of the Dead)。
……
1788年至1868年間,由於倫敦監獄人滿為患,促使官方將大約十六萬兩千名犯人,送往分散在澳大利亞這塊新國土上的各個刑事殖民地。你可能會因為「從池塘或湖裡偷捉魚」、「偷取地下根莖、樹木或植物」、「祕密結婚」或甚至謎樣的「冒充埃及人」這類犯行,遭到流放。甚至只是無家可歸,也可能被送到澳洲。刑事殖民地全都以嚴厲殘酷聞名,但沒有比亞瑟港 (Port Arthur) 更可怕的。亞瑟港是在1830年由伐木站改造成監獄,位於偏僻的范迪門之地 (Van Diemen’s Land)——今日的塔斯馬尼亞——非常適合那些需要進一步懲罰的不良罪犯。亞瑟港的刑事系統,採用由英國哲學家暨社會理論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擘劃的「隔離監獄類型學」(Separate Prison Typology) 的早期版本。「隔離監獄」代表了從標準懲罰——例如公開鞭打——轉向手法更細緻的心理懲罰。邊沁問道:「問題不是他們能解釋嗎,也不是他們能談論嗎——而是他們能承受嗎?」邊沁堅信,身體的懲罰只會讓犯人更強悍,心理的懲罰則可從內在瓦解他們。
……
令人驚訝的是,在嶄新開明的囚犯制約與刑罰改革系統的發展史上,隔離監獄竟為自己贏得先驅的美名。這套寂靜系統的懲罰,是在黑暗、無聲與孤寂的協助下,讓心智自我對抗,營造出一個黑夜恐懼的環境,既內在又永恆——一個惡夢可以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的地方。
那些在隔離監獄關了一年重見天日的人,一如預期地飽受創傷,發瘋癲狂。除了謀殺和溺死之外,還有很多人死於痢疾和壞血症之類的疾病。有些人企圖逃脫,其他人則把謀殺——會被處死的罪刑——當成擺脫孤寂牢獄生活的手段。死者的屍體用船划越一英里長的海灣,送到死之島,丟入島上四處可見的墳墓裡,墳墓沒有任何標示,就是一個土堆。
〈難言島 南極洲〉(Inexpressible Island, Antarctica)
南極,1912年。「通往地獄之路,」喬治‧莫瑞‧列維克 (George Murray Levick) 在一個俯瞰蒼涼冰凍地景的小冰穴裡寫道:「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當時,史考特新地探險隊 (Scott’s Terra Nova Expedition) 的六名成員,正在等待救援,度過第二個冬天,他們飽受痢疾與凍瘡之苦,還得靠吃企鵝維生。除了穴壁外,列維克也撞上語言的圍牆。他找不到適當的話語來描繪這種未知而深刻的痛苦,只能將這個地方取名為:「難言島」。
該如何表達難言呢?阿道斯‧赫胥黎認為,除了沉默,就是音樂。歌德說過,藝術是難言的媒介。另一方面,詩人里爾克相信,「……大多數事件都是難言的,而且發生在話語不曾進入的領域。」
……
至於這塊假想之地究竟是何模樣,同樣眾說紛紜。當它在中世紀以及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文藝復興地圖上出現時,每位製圖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異想天開,決定這塊大陸的尺寸、形狀和地理。1578年,傑拉爾‧德‧裘德 (Gerard de Jode) 出版了世界地圖:《世界或整個地球》(Universi Orbis seu Terreni Globi),這張地圖把世界描畫成一個奇怪的下垂狀煎餅,「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 一直向北延伸到新幾內亞。亞伯拉罕‧奧特柳斯 (Abraham Ortelius) 1570年的地圖,則是讓「未知的南方大陸」幾乎填滿整個南半球,宛如一隻巨大的白手托住世界。
當探險家終於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探索南極時,他們必須面對的,並非上下顛倒的怪物,而是遠比怪物更難捉摸、更無形無影的東西——那個地方本身。在這個單色調的遼闊地景上——跟漫無邊際一樣毫無特色——沒有任何可以標示地點、尺度或距離的東西。南極是一個永恆流動的地景。冰川融化,又重新結構。浮冰延伸了土地,又縮減了土地。它自身的存在就跟鬼魂一樣不定、飄忽、變形、調適、搏動——它抗拒形狀和形式,糾纏著想像力。
……
在《宮殿的寓言》(Parable of the Palace) 裡,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描述一名詩人寫了一首詩,內容是關於皇帝的宏美宮殿。詩人的簡練詞句 (有人說只用一個字構成) 將宮殿描繪得極其完美,甚至惹怒了皇帝,他大聲吼道:「你偷了我的宮殿!」下令將詩人立即處死。寓言繼續,在某些版本裡,當那首詩被吟誦時,宮殿就會整個消失,「世界上不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他們說,詩人只要唸出他的詩,就能讓宮殿消失,彷彿是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把它化為碎片」。這個再現如此有效地取代了它想再現的東西。南極的地圖和神話並未做到精準再現,反而是成功打造了一個糾纏的替身,一個並非存在於世界底部,而是存在於想像深處的地方。
【參考圖片】
https://www.amazon.com/Gallery-Poster-Sailing-Clipper-California/dp/B08413G1X1
Sailing Card for Clipper Ship California
https://www.wikiart.org/en/arnold-bocklin/the-isle-of-the-dead-1883
The Isle of the Dead / Arnold Böckl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erard_De_Jode,_Universi_Orbis_seu_Terreni_Globi,_1578.png
Map of the world from 1578 (Gerard de Jode)
我漸漸了解,研究地名的學問稱為地名學 (toponymy),研究各種專有名詞的專名學 (onomastics) 的一個冷僻分支。地名學的功能既是識別碼也是紀念碑,這點在殖民探險時代尤其真確。本書許多悲傷的地名都是源自於地理大發現時代,不是與浪漫冒險故事有關的探險,而是渴望征服世界、榨取自然資源、擴張王國帝國、剝削未開化和野蠻民族並讓他們改信基督教的探險。大多數的悲傷地名之所以出現在南北美洲、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這類後殖民國家,並非巧合。李維史陀在熱帶發現的憂鬱,是地理大發現以來緩慢燃燒的破壞遺痕。他所目睹的,是文明逐漸消失的悲傷,一個垂死的世界,瀰漫著他的研究對象被迫背負的後殖民憂鬱。
……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則故事,而在這些悲傷地方的案例裡,故事背後都是一樁悲劇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常常是真的,但更常見的是,這些事件的記憶往往都淡去了,就像風化的路標指向一條廢棄的道路,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在這本書裡,我企圖沿著那些道路前進。它們經常彎來繞去,岔分成更多小路,通往讓人瘋狂迷路的森林,在那些森林裡,你不可能區分歷史或神話,虛構或事實,記憶或想像。所以,本書也是一趟不太真實的偏岔之旅,通往一些怪異隱晦的歷史:蘇聯科幻小說和宗教隱士,原子彈測試場和旅館命案,詭祕的加油站和人類世 (Anthropocene) 的憂鬱。
——達米恩‧魯德,〈前言〉
從書名,我就已經預測這是一本符合自己脾胃的好書,而從作者的〈前言〉,我也相信讀友們應該可以察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達米恩‧魯德是澳洲藝術家暨作家,曾在南澳地圖發現了絕望山 (Mount Hopeless),逐漸蒐集這些讓人沮喪、悲傷的地名。
魯德也坦言:「我沒去過書中任何一個地方,未來大概也不會去。雖然可以將這本書視為某種地名學彙編,但也可以把它當成旅遊指南,或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反旅遊指南;它是寫給我們這些垂頭喪氣者的地名錄,那些飽受憂鬱黑膽汁折磨的人。」
這讓我想起《追憶似水年華》之中,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失去了的天堂。」
而真正的悲傷之地,也不會在任何地方,而只能在悲傷當下,在我們心裡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431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作者:達米恩‧魯德
原文作者: Damien Rudd
譯者:吳莉君
繪者:凱特琳娜‧狄迪克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5/29
語言:繁體中文
地圖上有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地名,誘人揹起行囊踏上旅程,但世界上其實有一長串沮喪地名列表:憂鬱潭、失望灣、悲慘島、飢餓溪、惡魔撒尿地、謀殺海灘路、可疑島、折磨湖、無意義山、失敗鎮、可憐我村、放棄路、錯誤島、肯定是地獄路、心痛路、幻滅灣、受苦街、嘔吐鎮、無望大道、主啊為何是我巷……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時其地其人的故事,那些事件的記憶往往淡去了,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本書巡遍每塊大陸,探索世界上令人憂傷之地,通往一頁頁怪異隱晦的歷史。從南冰洋的「失望島」到亞歷桑納州的「無鎮」,還可以漫步「無處可去路」,冒險精神飽滿的人不妨走一趟「瘋女溪」。
全書以優美文字和美麗地圖相互搭配,彙整豐富史料與引人入勝的紀事,並在被時間沖刷遺失的缺口處,補充地名起源的資訊。一路上,李維史陀、班雅明、愛德華‧霍普和無數說故事的人引領我們前行,藉由文字與想像所描繪的景觀和經驗,行一趟穿越心靈地景的旅程,走遍全世界所有傷心的風景。
作者簡介
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
藝術家暨作家,1984年出生成長於澳洲雪梨。研讀平面設計和攝影,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學院 (Kunsthøgskolen) 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作品以裝置、攝影和文本等形式,藉由解讀與過往事件相關的文物來調查歷史記憶。
目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在該城研究德國歷史學家艾比‧瓦堡 (Aby Warburg) 的拼組作品《記憶圖輯》(Mnemosyne Atlas)。
做為本書起源的悲傷地形收藏,可見於instagram.com/SadTopographies帳號。
【Excerpt】
〈世界盡頭 加州,美國〉(End of the World, California, USA)
「世界盡頭」超難找的。它不在北極或南極,也不在古老的馬雅神廟,或迷航水手跌入神祕深淵的南冰徉。然而,你可以在加州東部遙遠偏僻的荒野深處,找到它的藏身地。那裡散躺著一度滿懷希望的淘金客的骸骨,隨意點綴在內華達山脈 (Sierra Nevada) 遼闊無情的地景上。
1848年1月24日,一名工廠工人偶然在美國河 (American River) 的河砂裡,發現數枚閃亮亮的黃色薄片,這條蜿蜒的水道是從內華達山脈的山基處迤邐而出。他完全沒料到,他與那幾個光燦斑點的巧遇,將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
為了尋找難以捉摸的礦藏,淘金客漫遊到未知的土地,不斷推進到加州的荒野深處。他們搜索河床,切入山腰,翻開石頭泥土。他們沒有地圖,因為不需要——世界的這一部分,當時還是未知領域。淘金客化身為探險家。他們在那塊地景上開拓殖民地,以自身經驗為它們命名。於是,「最後機會」(Last Chance)、「魔鬼山」(Devil’s Peak)、「地獄洞水庫」(Hell Hole Reservoir)、「魔鬼之門」(Devil’s Gate)、「迷路峽谷」(Lost Canyon)、「死亡森林」(Deadwood)、「世界盡頭」(End of the World) 這樣的地名,便以某種方式總結了加州淘金客的嚴峻生活。事實證明,淘金是一場豪賭,它激發了許多人的想像力,但很少人得到回報。雖然偶爾有窮人因此致富,但絕大多數採礦者只是變得更加貧窮。然而,貧窮是他們最不操煩的事,因為對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熬過艱辛旅程存活下來的無數人而言,死亡依然長伴左右。死於落石、熊隻、疾病、箭矢或溺水的可能性,宛如惡毒的影子,緊緊跟隨。
〈死之島 塔斯馬尼亞,澳洲〉(Isle of the Dead, Tasmania, Australia)
1880年至1886年,有六年的時間,瑞士藝術家阿諾德‧伯克林 (Arnold Böcklin) 在他的佛羅倫斯工作室畫了一系列的五件作品,每件都是描繪同一座夢魘島嶼。白色的石頭峭壁筆直深入暴雨將至的黑暗天空。島嶼有著馬蹄的形狀,海灣的開口朝向觀眾,露出一個個鑿入岩壁深處的墓穴。島嶼的心臟位置,長出一小片高到不可思議的絲柏樹林,它們的深色葉片構成帶有不祥氣味的單一量體,填滿畫布的正中央。一艘小木船滑行過平靜海水朝海灣駛去,我們看不到划槳男子的臉。他的乘客裹著白衣,站在一具棺材上頭。漸漸消失的太陽,照亮黑海上的島嶼。
這五件作品畫的都是同一座島,但略有差異。感覺像是伯克林被一個反覆的夢境糾纏著——每幅畫都企圖把逃離他甦醒腦袋的精確細節固定下來——而他藉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建同樣的場景,或許可讓自己從它的符咒中解脫。他給這五幅畫取了相同的名字:《死之島》(Isle of the Dead)。
……
1788年至1868年間,由於倫敦監獄人滿為患,促使官方將大約十六萬兩千名犯人,送往分散在澳大利亞這塊新國土上的各個刑事殖民地。你可能會因為「從池塘或湖裡偷捉魚」、「偷取地下根莖、樹木或植物」、「祕密結婚」或甚至謎樣的「冒充埃及人」這類犯行,遭到流放。甚至只是無家可歸,也可能被送到澳洲。刑事殖民地全都以嚴厲殘酷聞名,但沒有比亞瑟港 (Port Arthur) 更可怕的。亞瑟港是在1830年由伐木站改造成監獄,位於偏僻的范迪門之地 (Van Diemen’s Land)——今日的塔斯馬尼亞——非常適合那些需要進一步懲罰的不良罪犯。亞瑟港的刑事系統,採用由英國哲學家暨社會理論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擘劃的「隔離監獄類型學」(Separate Prison Typology) 的早期版本。「隔離監獄」代表了從標準懲罰——例如公開鞭打——轉向手法更細緻的心理懲罰。邊沁問道:「問題不是他們能解釋嗎,也不是他們能談論嗎——而是他們能承受嗎?」邊沁堅信,身體的懲罰只會讓犯人更強悍,心理的懲罰則可從內在瓦解他們。
……
令人驚訝的是,在嶄新開明的囚犯制約與刑罰改革系統的發展史上,隔離監獄竟為自己贏得先驅的美名。這套寂靜系統的懲罰,是在黑暗、無聲與孤寂的協助下,讓心智自我對抗,營造出一個黑夜恐懼的環境,既內在又永恆——一個惡夢可以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的地方。
那些在隔離監獄關了一年重見天日的人,一如預期地飽受創傷,發瘋癲狂。除了謀殺和溺死之外,還有很多人死於痢疾和壞血症之類的疾病。有些人企圖逃脫,其他人則把謀殺——會被處死的罪刑——當成擺脫孤寂牢獄生活的手段。死者的屍體用船划越一英里長的海灣,送到死之島,丟入島上四處可見的墳墓裡,墳墓沒有任何標示,就是一個土堆。
〈難言島 南極洲〉(Inexpressible Island, Antarctica)
南極,1912年。「通往地獄之路,」喬治‧莫瑞‧列維克 (George Murray Levick) 在一個俯瞰蒼涼冰凍地景的小冰穴裡寫道:「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當時,史考特新地探險隊 (Scott’s Terra Nova Expedition) 的六名成員,正在等待救援,度過第二個冬天,他們飽受痢疾與凍瘡之苦,還得靠吃企鵝維生。除了穴壁外,列維克也撞上語言的圍牆。他找不到適當的話語來描繪這種未知而深刻的痛苦,只能將這個地方取名為:「難言島」。
該如何表達難言呢?阿道斯‧赫胥黎認為,除了沉默,就是音樂。歌德說過,藝術是難言的媒介。另一方面,詩人里爾克相信,「……大多數事件都是難言的,而且發生在話語不曾進入的領域。」
……
至於這塊假想之地究竟是何模樣,同樣眾說紛紜。當它在中世紀以及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文藝復興地圖上出現時,每位製圖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異想天開,決定這塊大陸的尺寸、形狀和地理。1578年,傑拉爾‧德‧裘德 (Gerard de Jode) 出版了世界地圖:《世界或整個地球》(Universi Orbis seu Terreni Globi),這張地圖把世界描畫成一個奇怪的下垂狀煎餅,「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 一直向北延伸到新幾內亞。亞伯拉罕‧奧特柳斯 (Abraham Ortelius) 1570年的地圖,則是讓「未知的南方大陸」幾乎填滿整個南半球,宛如一隻巨大的白手托住世界。
當探險家終於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探索南極時,他們必須面對的,並非上下顛倒的怪物,而是遠比怪物更難捉摸、更無形無影的東西——那個地方本身。在這個單色調的遼闊地景上——跟漫無邊際一樣毫無特色——沒有任何可以標示地點、尺度或距離的東西。南極是一個永恆流動的地景。冰川融化,又重新結構。浮冰延伸了土地,又縮減了土地。它自身的存在就跟鬼魂一樣不定、飄忽、變形、調適、搏動——它抗拒形狀和形式,糾纏著想像力。
……
在《宮殿的寓言》(Parable of the Palace) 裡,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描述一名詩人寫了一首詩,內容是關於皇帝的宏美宮殿。詩人的簡練詞句 (有人說只用一個字構成) 將宮殿描繪得極其完美,甚至惹怒了皇帝,他大聲吼道:「你偷了我的宮殿!」下令將詩人立即處死。寓言繼續,在某些版本裡,當那首詩被吟誦時,宮殿就會整個消失,「世界上不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他們說,詩人只要唸出他的詩,就能讓宮殿消失,彷彿是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把它化為碎片」。這個再現如此有效地取代了它想再現的東西。南極的地圖和神話並未做到精準再現,反而是成功打造了一個糾纏的替身,一個並非存在於世界底部,而是存在於想像深處的地方。
【參考圖片】
https://www.amazon.com/Gallery-Poster-Sailing-Clipper-California/dp/B08413G1X1
Sailing Card for Clipper Ship California
https://www.wikiart.org/en/arnold-bocklin/the-isle-of-the-dead-1883
The Isle of the Dead / Arnold Böckl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erard_De_Jode,_Universi_Orbis_seu_Terreni_Globi,_1578.png
Map of the world from 1578 (Gerard de Jode)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