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本源園邸裡有種沉思感與空間感覺,邊參觀邊聽導覽的解說,
而我是以一個「走進記憶」的遊客視角出發,
搭配照片一起分享自己拍照時會感受到的「氛圍、光線、建材質感、時代感」
這些氛圍,讓照片不只是說明,而是補述我的情緒記錄,
來「這裡讓我靜下來的原因」,走出園邸,
覺得園邸空間不只保存了歷史,也激發出我想再遊江南的情緒,
林本源園邸沒有給自己答案,反而讓你問了自己很多問題但又無解。
屋裡到屋外的移動,離開房間,我順著動線走出去。
這一篇我延續前文的時間錯位感,更進一步走進園林與生活空間的「日常想像」,從庭園軸線與建築格局中體會當年林家人的生活節奏。
林本源園邸的動線安排十分細膩,無論是從正廳到側院,或是從室內轉進小庭園,都有一種「被景色迷住」的感覺。
林本源園邸這地方,它不是要你用眼睛看完,而是用「感覺」去慢慢看。
這些園林與建築空間裡的處處有「日常痕跡」其實也很生活化。
建築與庭園之間的門廊、迴廊、廊道,遊人在這裡移動、流動,視線也都被引導,景觀與身體的同步節奏下一步一風景、轉彎見新意,一點情感轉折,我不確定自己是在參觀,還是在江南旅遊。
從一處門廊轉進小橋時,那片院景像是畫卷突然展開,柳影搖曳、水光閃爍,彷彿人在畫裡走。
在林本源園邸這樣的庭院裡,自己也會自動放慢呼吸,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腳步、陽光的角度、風從哪裡吹來,甚至,哪一處風景正在「看著你去拍照」。
林本源園邸的魅力,不只在於建築宏偉,而是它的細節會讓人想停下來。
庭院佈置真是完美對稱,太完美了,想發現一些不完美的都很難。
園林的感官體驗,植栽、水池、庭園軸線、與「人」互動的痕跡,處處有老宅建築的「生活氣」等著遊客來探索。
不是這裡的造景特別厲害,而是那個節奏感,你走兩步,空間就給你一點變化,像有人在慢慢打開故事的頁面。
順著動線走出去,林本源園邸的動線安排,無論是從正廳到側院,或是從室內轉進小庭園,都有一種「被景色牽著走」的感覺,不是你決定去哪裡,而是風景決定要讓你看到什麼。
經過導覽的說明,略懂林本源園邸的與過去,但當走進去、坐下來、體驗一下光影下的 老宅,會發現園邸不是過去的事情,而是提醒我們,生活可以慢、空間可以深、記憶可以回得下來。
參觀古宅木頭的紋路、窗格的線條、牆上的剝落痕跡,雕刻與裝飾,更有視覺以外的感知,不時有風穿過窗聲音,也有觸感到門栓的冰涼,感受到以前林本源主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
走進板橋林本源園邸,不是參觀,而是像一場穿越進生活記憶的散步。江南風格的庭園、書房窗櫺的光線、老榕樹下的靜默……這些空間讓我一度分不清,這到底是清代的生活空間,還是某種我們記憶裡早就想過去的節奏。
摸摸牆壁的質地,有些粗糙、有些光滑,像極了生活的手感,那不是設計出來的「仿古感」,而是真正在歲月裡被磨出來的。
不是哪個造景特別厲害,而是那個節奏感,你走兩步,庭院就給你一點變化,像有人在慢慢打開故事書的頁面。
老榕樹下的光影與地面紋理,這片樹蔭也許乘涼過很多人,走進園林角落,照片不是庭園導覽,而是我的對話與想像,希望看著圖,也能走進自己的記憶裡。
從長廊穿出去的景色,這些走道像是一種選擇,讓你決定要看外面庭院,還是看裡面的房間。
我特別喜歡園邸裡這棵老榕樹的樹根,不是因為它多壯觀,這棵樹看起來沒在生長,其實它一直都在,而是它給人的感覺很像一位經過很多年代的那種滄桑感。
從一處門廊轉時,院景像是畫卷突然展開,柳影搖曳、水光閃爍,彷彿人在畫裡走。
我想,我以後還會再來這裡,也許不是為了參觀,而是為了坐在某一庭院一角,靜靜地想點事情,或者什麼都不想,聽風吹樹搖也是種悠閑。
庭園與建築本身不會說話,但它們會留下氣氛,那種氣氛會在你走出來之後還留在那裡,像是走過一場過去生活的模擬,或是進入一個現實還存在老宅。
但自己慶幸這回來的時候遊客不多,雖然是走馬看花,但還是讓自己步伐慢下來,去感受那些可能經常都會經過、卻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比如一條長廊的彎、一道牆的影子、一棵老樹的呼吸。
走出來之後,當我終於走出園邸回到現代街道,心裡竟有點空,那不是參觀完的疲憊,而是一種還在回憶裡的感覺。
離開林本源園邸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已經「參觀完了」想停留久一點,
也許這就是「古宅的滄桑感」,有古宅的畫面和庭院,
也有一種更想待下去的念頭,結果才走到街角,
心裡就有點後悔,有種,我不是沒看完,而是看得還不夠細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