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長大的人,大概沒幾個不曾被家人拉去過阿里山。畢竟那裡算是台灣觀光界的萬年不敗金曲。至於重頭戲?大家都知道:日出與雲海。
小時候我也不例外,父母一喊「去阿里山!」便興高采烈跟著上山。那時候年紀小,腳勁兒好,不怕走,不怕累。爬上山頭看雲湧,看風起,雖然不懂什麼天地蒼茫或人生哲理,但總覺得能不待在家寫功課就是幸福。
可惜長大之後,這種樂趣就不復存在了。成年後再訪阿里山,我只會自動刪除兩個行程:第一,絕不早起看日出;第二,絕不上山看雲海。
別誤會,不是我變懶了,而是職業病。我的辦公室本來就掛在天上,一天到晚見到的不是藍天就是白雲。有人說阿里山的雲海千變萬化,氣勢磅礡;我心想——拜託,我天天在三萬英尺上班,雲的版本比你想的還多:有如絲的,像一床羽絨被的,捲成麻花的,攪成渦旋的,隨便一看都是「現場 3D 雲展覽」。久而久之,看雲的興奮指數跟看 Excel 表格差不多。
看雲沒勁,穿雲才有戲
真正讓飛行員心跳加速的,不是看雲,而是「穿雲」。
以前常在東南亞、東北亞跑航班,下降時必須穿越層層雲霧,才能摸到跑道。每次都得死盯著雷達,像挑西瓜一樣挑出一塊「比較空」的雲縫鑽過去,否則飛機裡分分鐘變「集體暈機嘔吐實況」。
特別是在亞洲這片潮濕大地,積雲就像熱帶水果一樣多,而且還是「巨無霸」尺寸。這東西可不好惹,一旦硬闖,飛機必保證搖得像洗衣機脫水模式。就算乘客沒吐,駕駛艙裡的咖啡也會自動升級成「咖啡拉花」。
棉被式的雲層
不過,說到「視覺享受」,穿越層雲才是經典。遠遠望去,那一整片平鋪的雲層,像極了一床鋪好的白色棉被。柔柔軟軟,光看就想躺上去補眠。
隨著飛機下降,這床「雲被子」開始放大,立體感浮現,好像一片巨大棉花糖被端到面前。這時候,飛機的動態就有點像拿著鋒利的水果刀,故意要把這塊「棉花蛋糕」一刀切開。
坐在機頭的人,感受尤其強烈。看著雲層一段段向後倒退,然後自己被慢慢吞沒,四周只剩下一片灰白。說實話,那種感覺特別像潛水艇下潛——一步步被海水包圍,只差沒聽到「咕嚕咕嚕」的氣泡聲。
剛進雲時,天空還殘留一點光,像海面上最後的亮斑;再往下,就徹底被灰霧包圍。此時抬頭再也看不見藍天,只剩「上下左右都是灰」。這灰,不是文青說的「高級莫蘭迪灰」,而是「完全看不到跑道的死灰」。
而且,跟真的潛水不一樣,雲裡可沒有海水的溫暖懷抱,反倒透出一股遺世的冷清。駕駛艙裡的溫度計數字沒變,但背脊還是自動起雞皮疙瘩。
等待破雲的光
幸好,層雲通常氣流比較溫和,不會像積雲那樣摔你一個跟頭。飛機在裡面能保持穩定下降,駕駛員也能有一段「自動駕駛+靜坐沉思」的時光。
此時該做的程序多半已經檢查完畢,唯一的任務就是——等。等光線從前方透進來,等雲層出現裂縫,等那個「再見天日」的瞬間。
當飛機終於鑽出雲層,光線重新灑進駕駛艙,那一剎那往往特別有戲劇感。就像毛毛蟲破繭成蝶——只不過我們破的不是繭,是雲的「羽絨被」,出來的不是翅膀,是兩具噴射引擎。
雲裡雲外兩樣情
雲啊雲,真是玄。外面的人看到雲,詩興大發,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們在裡面穿雲,想的卻是:「快點出來吧,不然落地前得改口叫這班機『漂流記』了。」
飛行員的辦公室,天天上演這種「雲裡雲外兩樣情」。久而久之,也就更能理解一句老掉牙的俗語:「每一片雲都鑲了一道銀邊。」
聽起來雞湯滿滿,但放在飛行員的語境裡卻很實際:不管雲層再厚再密,跑道終究會出現。只要你肯等,總有「撥雲見光」的時刻。
只是啊,這些道理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用到日常生活裡就難了。航班再密,也不會有人幫你把現實生活的積雲排開;薪水再高,也買不到一片「保證晴空」。
結語
所以,阿里山的雲海?留給觀光客就好。那是他們的浪漫,不是我們的日常。
我們的浪漫,反而藏在那瞬間的穿雲——前一秒還身陷灰霧,下一秒就迎來刺眼陽光。這比什麼阿里山雲海都來得真實:人生有時就像飛行,雲再厚,也只是過場;光再遠,也總會照進來。
只是別問我們看雲會不會膩,因為答案是肯定的。當「雲海」變成上班背景音,你就懂得:有些東西,看太多了,就只剩下氣象報告的味道。
- 1樓. MLIN2025/09/30 07:19既然提到阿里山
就多數人而言 大概很難有人去的次數比我密集
我曾在一個多月裡 上去過八次 隔幾個月又上去一次
六年後最後一次去 從此至今再也不想去了記得第三次時 快車小姐認出我來 問我是旅行社的嗎
竟然可以旅遊旅到被認為是導遊, 公親彷彿成了事主! Jerry @ TPE 於 2025/09/30 07:4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