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沒有故事。」、 「台北人寫不出自己的小說。」
不只一次,我在作家唐諾的《閱讀的故事》、《在咖啡館遇見 14 個作家》以及今年初出版的《世間的名字》,總是看到他如此感嘆,還帶著些微感傷的口氣。
「台北人沒有故事。」
唐諾在說這些話時,當然是溫柔敦厚,與人為善的。要是這話換成我來講,又何止是「台北人寫不出自己的小說」,恐怕是當代的所有作家都寫不出這塊土地過去至少 30 年或 60 年的深沉記憶。
對此,唐諾以其豐富的閱讀經驗,把台灣小說萎縮化、空洞化、虛無化的原因,歸咎於現代小說的書寫技藝已經撞到右牆,難以為繼。這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顯然唐諾之所以不忍言者,套用他的講法──「免得大家傷感情」,真正的罩門還是在於台灣小說工作者的自我禁錮使然。
這種現象,當然不只存在於小說這一文類,實在連散文、詩、戲劇乃至電視、電影都一樣,我們的文化工作者習慣於自我滿足,也太習慣於自我禁錮。
是的,躲在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圈內自我抬舉、相互標榜,當然是安全的。但面對日益擴大、惡化的台灣文化沙漠,一個個就都成了一隻隻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
如果說, 1949 年到 1988 年整整將近 40 年,台灣是處於兩蔣威權的政治禁忌的年代,但彼時的文學卻可以在 1970 年以後呈現整整 20 年的「黃金時期」,這說明當時的作家,不管是詩、散文、小說,都勇於挑戰禁忌。
禁忌,從來沒有讓嚴肅的作家,懷有使命感的小說家,因此停止寫作。儘管在西風不只是東漸,而是大舉入侵之下,書寫技藝容或難以突破歐洲的巴爾札克、左拉、雨果、普西金、果戈爾,乃至美國的斯坦貝克、海明威、福克納,但台灣的作家仍舊勤於筆耕──因為他們有太多的話要說,如骾在喉不能不說。
說是說了,但總缺一塊文學拼圖,政治是不可碰的,被冷戰氛圍的政治所影響的庶民生活,普羅大眾的悲歡離合勉強也只能點到為止。
光是如此,敢於稍稍碰觸的,例如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弟兄們》就已備受推崇,這反映當年讀者的渴望之殷,但也就到此為止了。講更難聽的,光靠朱氏一門三傑──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的畢生努力,終是受到整體環境的跼限,三個人的默默振作難挽一代文學氣運之頹風 。
然則,今天還有誰像我這樣的外人,還在默默懷念朱西寗先生深愛這塊土地,一方面日日筆耕不輟於小說書寫的志業,一方面又極力提拔和鼓勵後進?
由此可知,出於政治原因的文學禁忌,在 1990 年代以前的作家心靈中,從來就不是禁忌。只要願意發揮「虛構事物的特權」,作家有的是能耐偷渡,有的是本事提筆抗爭,完成自己要完成的文學成品,勇於站出來大聲說話。
寫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寫得出來才重要。
事實上,政治禁忌並非台灣所獨有,根本就是上一世紀地球上的人類共相。歐洲的共產集權國家和中共自是不在話下,但以民主為名實施軍事獨裁,由社會主義左右派輪流專政的拉美國家,更是禁忌無所不在,例如唐諾熟悉的波赫士、馬奎斯,乃至他未點到名的巴爾加斯‧尤薩、阿斯圖里亞思、富恩斯、聶魯達,也都是仰賴各種政治禁忌的養分,一寫再寫,終讓世人為之驚豔。意大利的卡爾維諾、安伯托‧艾可,葡萄牙的薩馬拉戈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說禁忌的圍牆,擋不了文學的三鐵高手,反面而言,則文化上的自我禁錮,當然必定導致心靈的日漸乾涸、萎縮,最終我們就面臨「台北人沒有故事」乃至「台灣人缺乏歷史省思」的困境和絕境。
是的,台灣在 1980 年中期在政治上固然解嚴了,不再有那個舊的國民黨再虎視耽耽了,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比戒嚴時更加讓人惶惑不安和人人自危的生活環境,來自李登輝和民進黨共同炮製的「族群裂解和仇恨」,主宰了台灣的政治走向,你在任何一個職場都可能會碰到老板冷漠而帶著若干敵意的詢問:「你是台灣人嗎?」
以是,從前的作家可以抵抗舊國民黨的威權,但卻對 1990 年代周遭人們的敵視束手無策,你如何對抗無知到被綠營政客鼓惑和綁架的普羅大眾呢?
從此,年華老去的作家有的選擇封筆,有的鬱鬱以終,有的乾脆用腳投票──移民到加拿大去。
可憐啊,年輕時他們逃難來到台灣,隨之而來的也把中華文化的種子和對文學創作的熱情,散布在這塊土地上。到得年老,他們又要再逃一次,逃離非但不知感恩,甚至打算要清算他們「歷史仇恨」的台灣人。
這一走,這一逃,台灣可就自食惡果──文學傳承中斷了。留下來的,只能活在自我禁錮的世界裡,等待必然到來的腐臭、腐爛和腐朽的命運。試想,一個人的心靈一旦封閉了,對內不再窮盡於自我的天問,對外只會把西方的各種文類翻譯作品,不經消化和質疑的就一味抄襲、模仿,這樣的社會怎會不趨向集體媚俗和混吃等死的結局?不用說,一定會的。
而少了嚴肅的文化討論和具有意義的文學評論,台灣自然會出現類如南方朔這種不學無術的文化騙徒,卻被出版界和媒體視為不可或缺的賣點,一個十足臭不可聞的「狗屎政論大師」。
紫之悍然奪朱,正是眼下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文化界面貌,台灣非但沒有思想家,就連嚴肅的小說家和詩人也在日漸凋零。
讓我們問問自己吧,台灣還有什麼資格可以傲諸於人呢?在家裡關起門來,你捧我捧你的互相標榜?單靠馬政府的努力是不行,也遠遠不足的,個人的思想和自我反省沒有怠惰和推諉耍賴的特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9樓. 留級生2011/05/24 21:20沒有那麼恐怖
「到得年老,他們又要再逃一次」
金恆煒.陳師孟......落地生根認同台灣不就新安理得了?為何還要逃一次呢?我不懂?.
- 18樓.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2011/05/24 00:24閩南語何德何能稱之為『台語』?
所以大家應該從自身做起,不要再以「台語」稱呼「閩南語」,應該正名為「閩南語」或「河洛話」。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 17樓. 蘇信2011/05/23 22:09閩南語何德何能稱之為『台語』?
閩南語何德何能稱之為『台語』?
閩南語或者謂為『福佬話』,
這兩者都證明此種語言來自於何方,
而台語?在台灣之內所有人用的母語都能稱之為『台語』的一部份,
客家人用的是客語,還有很多人是用國語在交談,
原住民用的是各族的原住民語,現在還多了南島民族的一些語言,
為何閩南語就能獨尊為『台語』?
這些綠委屁股大過了腦袋,
想福佬沙文主義?也要對得起福佬這兩字!
- 16樓. frank0606062011/05/23 18:06你怎麼扯到演藝界了?呵呵。
我由演藝界來說明這個年輕世代頭腦簡單
我與銀兄同年
我們可以很輕鬆地把炎黃至今的重要戰役說出來
現在的新世代可能連抗戰幾年都搞不清楚
他們接受的訊息是中國人欺壓台灣人而非日本人欺壓中國人
現在民進黨又要求不准用閩南語字眼,要用台語字眼
我們認為荒謬
新世代可能認為民進黨主持正義
我實在很難想台灣到底要被民進黨搞成蛇蝦米碗糕
我了解的。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8:18回覆 - 15樓. joycelinlin愷悅2011/05/23 17:36一些連想
不想說話,沒有話說,為什麼呢?網路發達的干擾會不會也是原因?(例如發表分散,水平拉下,在在都影響不少書刋稀有讀者了,影響出版勢態了)。又政治氣氛的干擾(如銀老所見)是不是已形成很詭譎的面貌?因為分裂和兩極的氛圍使人思路上阻塞了消沈了?(就我個人一個讀者進入網上幾年已覺有點給政治窒息似的,書本閱讀減了,"勁"弱了,又跳不出來,變成不時的憂心,會進網聊聊。)
今天讀電子報,看大前研一談日本祉會,其中一項談日本年輕人的活力弱了。臺灣會不會有一天也走入這樣的地步?他這"活力"一辭,好像也恰恰提醒,我們社會的活力小心不好被分裂的政治氛圍消磨了。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2193
所謂的活力,大前先生指的是「創造力」,至少也要是腦力激盪出來的創意。這一點,和「知性職能」的啟發、陶冶、訓練有關。
要講這些,大姐,我就得再寫一篇文字了,呵呵。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7:41回覆 - 14樓. frank0606062011/05/23 17:13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的台灣
每個人都想作曲每個人都想出書,因為出名快
社會不譴責周杰倫,鄭進一的大量抄襲
年輕世代允許他們吃香喝辣
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我們靠未來主人翁把持的演藝界,被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比下去而不自知
你怎麼扯到演藝界了?呵呵。
這麼講吧,當李敖想要罵人,卻發現台灣的知識文化界無人可罵,只好拿大S的婚禮出氣,槓上小S,豈非代表台灣的學界已是發臭的死魚?這才可悲和令人吃驚吧,對不?
其實李敖哪裡是大師,身為大師者,怎會最近出的兩本書都還是在抄襲自己?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7:35回覆 - 13樓. frank0606062011/05/23 16:55我比較擔心的是這個年輕世代的思考能力
我比較擔心的是這個年輕世代的思考能力
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整個知識界的沉淪和墮落
整個文化界的沉淪和墮落
整個傳媒界的沉淪和墮落
整個演藝界的膚淺偶像現象
好像只要媒體稍加報導的都可成為偶像
以上的怪現象,反應出這個社會要迎合年輕世代
而年輕世代思想淺薄,易相信媒體變成不良循環
因此18-29歲的世代的確是我擔心的(也許他們膚淺至無法看出十八拉差勁)
黃的言論雖讓我不悅
但也不能忽視
你擔心的是有點道理。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7:36回覆 - 12樓. 草山2011/05/23 16:41大家放輕鬆一些
看過電影兄在這裡的回應,我覺得大家應該放輕鬆。
我們確實應該注意各種情況並應付,但不需要那麼緊張。
很多事情都有正反後果,大陸憤青的話也有可能激起藍營危機意識,誰知道會如何呢?
專心管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打好這一仗。
是的。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6:45回覆 - 11樓. 璇子姑娘2011/05/23 16:20對於明年總統大選時馬總統是否可以連任
對於明年總統大選時馬總統是否可以連任,我是覺得雖然不能太掉以輕心,但是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因為我相信絕大部份的台灣人,眼睛還是雪亮的,只是都不輕易的表現出來而已!
當然,我擔心的不是這個,而是整個知識界的沉淪和墮落。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6:26回覆 - 10樓.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2011/05/23 16:12府駁公器私用 再批自由時報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5230111&pType0=aIPL&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23日電)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今天表示,自由時報對總統府祕書羅智強職等及馬辦人事「寄居」府內等「烏龍」報導,事前沒查證、錯誤不道歉、犯錯再圓謊,有失報格。
自由時報昨天報導,羅智強高升14職等秘書,總統府指自由時報沒查證;自由時報今天報導,稱報社已查證,內定馬辦人員也已在總統府內接受媒體電話訪問。
范姜泰基發表5點聲明駁斥自由時報表示,一、5月22日自由時報烏龍報導羅智強高升14職等秘書,事前未向他查證,今天報導卻稱曾查證,已涉及說謊,並打擊他個人誠信,他要求自由時報提出明確證據,證明自由時報曾向他查證。
二、羅智強進入總統府的職務是12職等秘書兼發言人,羅智強從未隱瞞,許多主跑總統府線的記者都知道,現在免兼發言人,當然就是純任12職等秘書,哪來的「高升14職等秘書」?羅智強免兼發言人後,也在媒體詢問時主動說明,會在總統府工作到5月20日後,協助籌備總統就職3週年相關事務並辦理業務交接。
三、所有在總統府任職人員,都為協助處理公務,任用都符合法定程序與任用資格。
四、自由時報批評總統府邀網友入府座談。范姜泰基表示,總統府日常本就會定期或不定期邀各界入府參加座談或活動,邀網友就公共政策問題徵詢看法、舉辦座談,主要是想了解網友對公共政策的意見看法,網友也是民眾,自由時報報導有歧視網友之嫌。
五、關於自由時報報導馬辦新任發言人「寄居總統府」、「從上任當天起『常駐』總統府,在總統府3樓某辦公室,與羅及府發言人等,不定期召開會議,並統合府與馬辦的對外發言」等說法,也是烏龍報導。
范姜泰基表示,馬辦發言人未領總統府薪水、在總統府也無辦公室座位,遑論「常駐」、「寄居」,但總統府本就會針對國政、時事等相關議題,不定期邀相關人士諮詢並交換意見,只因2人曾入府,就變成「寄居」、「利用公家資源替馬輔選」、「常駐總統府,在總統府3樓某辦公室」等說法,令人遺憾。1000523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讓我告訴所有台灣人,自由時報的存在,三立和民視的存在,就代表台灣人不長進,只愛聽謊話、瘋話和混帳話。
這三家媒體,即便在美日也是不入流的小報和爛報,沒人會重視,偏偏在台灣卻可以興風作浪,這證明了台灣綠營群眾的低等智能和集體癲癇化。
銀正雄 於 2011/05/23 16:24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