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約翰福音第四章
2022/06/28 00:50
瀏覽1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約翰福音第四章                                                                                              

1-26 井邊的對話

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 2 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 3 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 4 必須經過撒馬利亞 5 於是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座城,名叫,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 6 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 7 有一個撒馬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 8 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 9 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 10 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 11 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 12 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13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15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 16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 17 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 18 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19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20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21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22 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23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24 上帝是個靈( - 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25 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26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約翰的洗和耶穌的洗的爭論

人數的比較效果的比較。人總是喜歡在這些方面來作比較,法利賽人甚至利用它來製造約翰的門徒和耶穌的門徒之間的對立,但耶穌非常敬重施洗約翰,也不願意陷入這方面無意義的爭論,就離開猶大地,返回加利利。

撒馬利亞是從猶大地返回加利利的必經之地,除非繞道而行。

撒馬利亞人是誰?

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的關係

耶穌常常拿撒瑪利亞人來對照猶太人:好的撒馬利亞人,十個被醫治的痲瘋病人中的一個。

雅各分給約瑟的地方- 示劍 (約瑟埋葬之處)

井的希臘Pege 原文有水泉的意思。但 11-12節又用另一個字,phrear, 則指挖出來的井。

正午時分,耶穌口渴。

婦女通常會在比較涼爽的時間一起出來打水。顯示出這個女人似乎沒有什麼朋友。耶穌要求女人給他水喝令她大吃一驚。猶太人怎麼可以用撒瑪利亞人的器皿來喝水呢?更何況他要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打水給他喝。

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宗教差異非常的嚴重和深根蒂固。他們之間的分裂在猶大王國滅亡,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似乎有緩解的跡象。但回歸的猶太人拒絕了與撒馬利亞人合作的提議,懷疑他們種族和宗教的純正性。他們之間的敵對,在主前四百年撒瑪利亞人在基利山上興建聖殿後更形尖銳。雖然這個聖殿在主前108年被Hasmonean ruler John Hyrcanus毁壞,他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改善。與撒馬利亞人接觸被看作是污穢的事。特別是撒馬利亞女人被看作是永遠的不潔淨。耶穌的舉動雖然令女人驚訝,卻也是一種親善的動作。

 

耶穌沒有讓對立的氣氛繼續下去,他將話題轉到另一個層面。如果女人知道這位坐在井邊的人是誰,又知道他能夠賜下的禮物,那麼他一定會反過來先要求他給他這個東西。在一個乾旱的地方,水一直被看作是上帝的禮物。但現在耶穌竟然對她說,有一個比水更大的禮物。在迦拿水變酒的神跡,還有在與尼哥底母的對話裡,我們都看到水屬靈的意義。在這裡,耶穌仍然用水和聖靈來對比舊的世代和新的世代 - 永生。

 

活水對比井水。這讓我們想到耶利米書2:13,以色列的上帝以活水的泉源稱呼自己。祂說,「以色列人離棄這個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不像上帝的活水泉,恩上加恩,永不止息。

 

和尼哥底母的對話一樣,耶穌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3:2; 4:9)都沒有正面的回答,而是將他們導進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不同於他們生活所熟悉的領域,一個他們原來的世界觀所無法跨過的鴻溝。就像前面故事裏的重生,有別於從母腹自然的生產,耶穌現在提出活水的觀念,有別於雅各的井水。如果尼哥底母真正明白重生的意義,那麼他一定渴望這個重生;同樣,這個撒瑪利亞婦人如果知道上帝所賜的活水和這個跟她說話的人是誰,那麼祂到底是不是猶太人(或者她是不是撒瑪利亞人)就不重要了。她一定要向祂討這個活水[1],而祂也願意給她。這兩個故事有極類似的情景﹕一邊是我所知道(地上的),可以自己取得的生活所需,一邊是從天上下來,不是我能夠掌握的,而必須靠從天上下來的那位賜給我。這樣說來,猶太人和撒 瑪利亞人,地位高尚的和地位低下的,男人和女人(代表全世界的人)都一樣,都需要耶穌這位從天上下來的救主。(請比較兩個故事裡人物的差異)

婦人聽了耶穌的話後的反應,也和尼哥底母一樣的困惑。他們都只在純物質(字面)的層面思考﹕耶穌既沒有器具打水,難道祂有其它的水源?難道祂比雅各(撒瑪利亞人的祖宗)更大(不需要挖井,也不需要取水的用具)?她心裏的答案是否定的。

耶穌先從好處說起,祂的活水是多麼卓越。雅各的水不是不好,但只能暫時解渴,只有有限的果效,而且必須每天辛苦的去取。但耶穌所賜的活水,不僅喝了以後永不再渴,而且要在人的裏頭成為永恆的泉源。耶穌明顯是指著聖靈說的(賽12:3; 44:3;55:1-3)。(永不再渴是什麼意思?)

但這段聖經不是來探討水所代表的問題﹕是物質(水)重要,還是靈魂(活水)重要(希臘哲學二元論思想),或物質是惡的,靈魂是善的(諾斯底的思想),兩者都以個人為出發點。不,這裏完全是基督論和救贖論的論述。

但要明白耶穌的話,我們仍然必須從完整救贖的歷史來明白,也就是從以色列的彌賽亞(基督)開始。就像這個故事從雅各的井,下個故事從曠野的嗎哪(第五章),都從以色列的歷史來顯明上帝拯救的計劃[2]。這樣,當耶穌用「活」水,「真」的餅,「好」的牧人,這些字眼時,不是在比較虛實,也不是和過去對立,而是救恩歷史前後的比較,就是上帝救贖計劃的進展和實現。其實,這些字眼也都出現過在舊約裏(詩篇42:1; 36:9; 耶2:13; 賽55:1ff)。這個進展和實現的核心就在耶穌身上。

婦人當然聽不懂耶穌的話,如同尼哥底母,他也是用人物質的想法來思想耶穌的話。他想到的是雅各井下面的水泉。他以為耶穌所說的活水,也是要用水桶去取。難道耶穌比雅各更大?對婦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連雅各,甚至他的父親以撒都需要花費力氣去挖井。不管是猶太人或撒瑪利亞人,同是雅各的後裔,他們似乎都滿足於雅各所留下來的遺產。

 

婦人的問話充滿著懷疑,一個路過的猶太人怎麼會說這樣子的話,難道他比雅各更大?但耶穌很嚴肅的面對這個問題,就更進一步的對他解釋。雅各井 的水是好的,但無法永遠無限的滿足人的乾渴,人必須一再地回來打水喝。

在撒瑪利亞人的傳統裡有這樣子的說法,當Taheb (對應猶太人的彌賽亞)來的時候,有水從祂的罐子裡流出來。難道耶穌是指這個說的?

到了第七章(7:39)耶穌就清楚的指出,這是指聖靈要來住在人裡面。人靈魂最深的需要就是上帝自己,因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不可能在上帝之外得到滿足。耶穌要滿足人,不是免去他肉體上的飢渴,如果只是這樣子,那麼人的靈魂要如何得到成長呢?耶穌要將聖靈放在人的裡面,成為活水的泉源,不斷地供應人靈魂的需要,不再飢,不再渴。「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以賽亞書12:3)耶穌顯然是指著救恩說的。

婦人的回應是。先生請給我這個水,如此我就不用每天來取水。他顯然還是不懂耶穌的話,仍然用物質的想法。

婦人對耶穌的話(4:13-14)似懂非懂(這不也是今天很多信徒的情形?)。她所想的還是人所關心的東西(可以不要這麼辛苦天天打水)。但耶穌再一次答非所問﹕去叫妳的丈夫也到這裏來。

耶穌知道,他無法單用口渴與水來叫她明白真正的需要,所以他現在換另一個方式來繼續他們的對談。他要婦人去叫她的丈夫來。耶穌要直接針對她生活中更敏感的一面。

婦人聽耶穌這麼說,似乎找到一個反駁的點。這個人根本不知道我的來歷,因此他回答說,我沒有丈夫。但這個陌生人似乎非常清楚她的情形。她說沒有丈夫是沒有錯,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

為什麼耶穌要這樣要求?(約翰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個女人曾經有五個丈夫。有人嘗試用靈意來解釋,他們說這五個丈夫是代表撒瑪利亞境內的五個外邦的神。而第六個男人則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他們與外邦的神有正式的關係,與以色列的神則沒有。這完全不合理,事實上撒瑪利亞境內有七個外邦的神,而且這七個神是同時拜的,不是一個接著一個。)按照接下來的話,我們可以肯定耶穌的目的﹕耶穌要從她複雜的婚姻關係,讓她知道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情形,使她能夠更明白耶穌要說的話,也看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婦人一直用男人來滿足她的需要,或是對人生的追求,正如生活所需的水,永遠無法真正滿足她。)

過去一般解釋這段聖經,痛常把它當作傳福音基本步驟的示範﹕首先讓人看見自己的罪。但婦人的回答並沒有顯示這個結果(認罪),也沒有顯示這是第一次她發現自己不對而產生罪惡感。婦人的回答是﹕「先生,我看出你是一個先知。」就像尼哥底母看出耶穌是一個從神那裏來作師傅的。雖然她完全同意耶穌對她的判斷,她的回答顯然放在耶穌的身上,而不在自己的身上。我們只能說,耶穌知道如何進行祂的個人談道。對拿但業,對尼哥底母,對這個撒瑪利亞婦人,耶穌都知道如何對待他們,為了帶領他們認識祂。這樣,決定耶穌對話的進展和目標,不是這個婦人對自己罪的認識,而是要帶領她認識以色列的彌賽亞和救恩從猶太人開始的事實。(不是撒瑪利亞人想的。)

婦人現在發現耶穌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可能是一個先知,有先知超人的能力。她主動將話題轉到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敬拜的差異上面。也許他不願意讓耶穌繼續在他的私生活上面打轉。一個猶太人的先知和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有什麼關係?你們有你們在敬拜方式,我們有我們的敬拜方式。

我們知道撒瑪利亞人只接受摩西五經。他們並不承認舊約其他的書卷。在他們的信仰裡,申命記34:10,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一樣的。因此他們仍然在期待一位像摩西的Teheb。他們並沒有期待在兩位摩西之間有其他的先知。在這個認知上,婦人稱耶穌為先知有很重要的意義。難道他是要來的摩西?

但如果這個猶太人真的是那位要來的摩西,那麼我們撒瑪利亞人要如何來接待他呢?究竟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我們兩邊存在那麼大的差異,特別在敬拜上帝的地方?撒瑪利亞人在基利心山上,而猶太人則在錫安山的耶路撒冷。

申命記12:5說,但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從你們各支派中選擇何處為立他名的居所,你們就當往那裏去求問, 6 將你們的燔祭、 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舉祭,並還願祭、甘心祭,以及牛群羊群中頭生的,都奉到那裏。但摩西五經並沒有確實告訴他們這個地方是哪裡。因此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從不同的地方找出他們選擇的依據。猶太人選擇了耶路撒冷,而撒瑪利亞人則選擇了及基利心山,遙望示劍的地方。婦人好像在問耶穌,誰比較對?

問題出在,猶太人版本的摩西五經,和撒瑪利亞人版本的摩西五經在這節經文上有一點點的出入。撒瑪利亞的版本說,上帝「已經」從你們各支派中選擇了立祂名的居所的地方。而在申命記27章,上帝已經清楚指出基利心山這個地方。猶太人的版本說,上帝「將」從你們各支派中。。。這差別就在希伯來文的最小的字母,yod. 我們撒瑪利亞人有很堅強的證據,那麼你們猶太人呢?

耶穌並沒有回到婦人罪的問題上,祂已經成功的讓婦人把注意力放在祂的身上。現在耶穌把她看作撒瑪利亞人的代表,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祂用複數你們。耶穌將自己和她的關係擴大到所有撒瑪利亞人(甚至全世界的人)。

耶穌的回答令他大出所料。 他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23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24 上帝是個靈(- 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意思是,到那個時候這些差別都沒有了,也不重要了。重要的不是在什麼地方敬拜,用什麼儀式,而是如何來敬拜。首先上帝要成為你們的父。和這個撒瑪利亞婦女一樣,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方式來敬拜。重要的是救恩要從哪裡開始。從整個救恩的歷史來看,上帝很早就預定猶大的支派。但這只是救恩的起點,從猶太人開始,卻要傳遍全地。(影子vs. 實體, materially vs. spiritually) 耶穌清楚指出,猶太人的聖經是對的。

當彌賽亞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新的時代的開始,如今就是。也因為這個新的時代,敬拜上帝的方式不再是過去的方式,所以要用靈和真理來拜祂,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上帝的本質。上帝是靈,我們當然只能也用靈來拜祂。在舊約裡面,那些物質的東西只不過是媒介而已。詩篇51:16-17也說,上帝本不喜愛祭物,上帝所要的祭就的是憂傷的靈,痛悔的心。

聖靈和真理也是約翰福音的重點(1:17)。如果把真理翻作誠實,聖經的根據是詩篇51:6,你所喜愛的是內裏誠實(inward truth)。一個人來到上帝面前,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偶像。

但上帝是靈,也意謂我們無法直接來到他面前。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面出來。(1:18

 

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不再需要選擇這兩個敬拜的地方)但這不是說,過去的都是錯的,所以必須丟棄。耶穌接著說,你們(撒瑪利亞人)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猶太人)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任何偏離上帝向猶太人所啟示的敬拜都是無知的行為。這個啟示告訴人,救恩(彌賽亞,女人的後裔)要從猶太人而出。

但救恩不是只針對猶太人而已。所以耶穌繼續說,時候將到(救恩臨到之時),如今就是了(彌賽亞已經來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靈和真理拜祂。耶穌的話不再限定猶太人,撒瑪利亞人,或其它的人,而是那真正拜父的人。這等人的記號就是用靈和真理敬拜父。(這不是說,敬拜是一種超感覺,超時空,超儀式的事)「靈和真理」相對於「恩典和真理(1:17)」。後者形容上帝的愛和憐憫表現在差遣祂的愛子上面;前者則指出,在這個恩典之下所帶來的重生和能力。這個重生和所帶來的能力不再藉著過去像徵性或預表性的形式(耶路撒冷,聖殿,祭司,獻祭等等)來獲得,乃是藉著上帝自己的靈所建立的關係。這是為什麼耶穌一再稱這個敬拜的對像是「父」。從現在開始,一個全新來到上帝面前的已經藉著耶穌被打開,適用在所有真正敬拜者的身上,因為這是上帝所喜悅的敬拜。「上帝是個靈」,不是指祂的無可接觸性(所以我們敬拜祂要淨空自己的內在,一種神秘性的敬拜),而是說上帝是真正生命的賜與者,我們只能藉著祂所命定的真理(道成為人的基督)來到祂面前。這是對神觀的認識。上帝是個靈意謂上帝的不可見,非人(3:6),賜生命者,人無法認識祂,除非祂願意向他們啟示自己(真理)。這正是道成肉身的目的。

 

用「靈和真理敬拜」是什麼意思?

上帝是光,上帝是愛,上帝是靈等等都是上帝(特別在祂兒子耶穌身上)向人啟示自己的本質。上帝選擇向人自我表述,吐露祂的「道」(His Word)。而「道成肉身」是上帝能夠讓世人最清楚認識祂的方式(1:1-18)。這個成為肉身的道藉著聖靈的洗重生了祂的百姓。因為人除非重生(從上頭生)無法得見上帝的國。無法得見上帝的國就無法真正的敬拜祂。這些事的成就都是那位真理本身(14:6)的工作。既完成十字架上的工作,得了榮耀便賜下聖靈;上帝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3:34),所以聖靈也稱為真理的靈(14:17; 15:26; 16:13)。對這個靈的上帝,我們只能用靈和真理敬拜(In Spirit and Truth)。 約翰使用一個介系詞說明這不是兩個不同的條件(靈和真理),而是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敬拜。這樣的敬拜只有藉著聖靈這恩賜,認識並效法基督-真理的本體才有可能。這樣,靈和真理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敬拜方式。整個約翰福音都在這個結構上發展。(上帝親自帶領我們來敬拜祂。)

上帝是靈-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1:18)

婦人雖然不完全明白耶穌的話,但她以為耶穌指的是將來的事。對她來說,這是將來的事,而將來的事,彌賽亞來的時候,必都告訴我們。她沒有意會耶穌所說,「如今就是」這句話。耶穌立刻回答﹕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這是耶穌的自我顯明。耶穌清楚指出,所有先知的預言,所有以色列人的期盼都在祂身上得到成全。這正是耶穌和婦女對話的終點—祂自己。祂不是只為猶太人,也為撒瑪利亞人而來;這也不再是將來的事,而是當時當下的事。

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耶穌就是彌撒亞;彌賽亞就是耶穌。若不先確定耶穌的身份,我們無法談論救恩的事。彌賽亞的身份(整個救贖的過程和事件,父差子,救恩的實現等等)在耶穌的身上顯明出來。救恩從耶穌身上出來。我們不可先有一套人自己對救恩的期待和了解 (不管是傳統宗教的想法,或存在主義式的思維),然後用這個期望或了解去認識基督的身份。換言之,我們應從整個救贖的歷史來認識基督,然後認識祂所帶來的救恩,而不是用自己所想像的救恩,去找一個能夠滿足自己的基督。

27-42 來看(Come and See)莊稼成熟了

 27 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 28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 29 「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30 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31 這其間,門徒對耶穌說:「拉比,請吃。」 32 耶穌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 33 門徒就彼此對問說:「莫非有人拿甚麼給他吃嗎?」 34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 35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 (- 原文是發白),可以收割了。 36 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37 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 38 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 39 那城裏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 40 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便在那裏住了兩天。 41 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 42 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現在門徒回來了,前面的對話繼續在兩條線上發酵﹕耶穌和門徒,婦人和她的鄉民。對門徒來說,耶穌和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說話實在不可思議,但卻不敢發問;而撒瑪利亞婦人聽了耶穌最後的一句話也大吃一驚,忘了自己打水的目的,留下水罐跑回城裏去告訴眾人所發生的事。對她而言,耶穌超人的知識(知道她的過去)和祂的自我宣稱使她迫不急待的要告訴人。她需要聽聽別人的意見。

門徒帶回來食物,但耶穌卻回答﹕「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正如活水使婦人困惑,耶穌的話也困惑了門徒。祂雖然用同樣的語言,卻用來表達不同的意義。在跟隨耶穌的期間,耶穌不斷的教導他們使用不同的眼鏡,不要老是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事情。

耶穌對食物的意義就是一個人存在的問題。祂的存在是為了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這個原則耶穌不單用在自己身上,也是祂的門徒應該遵守的。耶穌用他們的話反問他們﹕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麼?耶穌的意思是,不要以為時間還長,你們可以把精力浪費在其它的事上。他們要把耶穌召他們的目的放在首位。耶穌對他們說﹕「舉目向天觀看,莊稼已經熟了。」耶穌可能看見婦人所帶來的眾人正朝向祂走來。

35-38節明顯是一個末世觀(eschatological )的語言。注意「已經」這個字。耶穌的到來,使撒種不再只是一個讓人期待的工作;撒種,收割和兩者之間的日子現在都擠在一起,當撒種的出去撒種,他也同時收割,就是撒種和收割的一同快樂。雖然看似矛盾,這正是新時代的智慧和現象。耶穌又用一句俗話來說明﹕「一個人撒種,另外一個收割(彌迦6:15; 伯31:8)。」門徒是收割的人,親眼看見成熟的莊稼,只是他們所收的是前人所撒的種。他們有幸即時加入這個收割的行列。門徒必須用這樣的眼光來認識他們的呼召。(比較馬太13:16f)

39-42 這個論收割的話,現在在撒瑪利亞人的身上得到完全的印證 -這真是救世主 (Savior of the world) 。這個稱呼從撒瑪利亞人口中出來可以說再合適不過。救恩從猶太人而出,但不單給猶太人。現在他們信心的基礎從婦人的見證轉移到耶穌自己的話上面(42)。這裏並沒有貶低婦人的見證,而是證明婦人的見證是真的,而她的見證也是從耶穌的話來的。

在祂的一生中,耶穌沒有越過撒瑪利亞,但祂「必須」經過它(4:4)。從這章的記載來看,這個「必須」想必不是偶然的。

43-45

43 過了那兩天,耶穌離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44 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 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

46-54 在迦拿的第二個神蹟

46 耶穌又到了加利利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 47 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 48 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49 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 50 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 51 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 52 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 53 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54 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蹟,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

這個故事和馬太8:5-13及路加7:1-10有些類似之處。但也有明顯不相同的地方。這個故事最清楚的地方是信心和神蹟的關係。一開始,耶穌對這父親的請求似乎相當嚴厲,也不管他的信心。耶穌的抱怨是﹕若不看見神蹟「你們」總是不信。這是一般人信心的通病。耶穌不願意他們認識祂只是一個行神蹟的人。祂不單只是要把一個活的兒子交還給這個父親,更要將自己給他們。

因信以致於信。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從要求耶穌和他一起回家到聽了耶穌的話自己回去,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是初步的信。等他回去看見自己的兒子真的好了,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這是進入更深一層的信。這個信使他和全家都得救。從相信一件事(50)到全面的信心,帶來全家的拯救(53)。

作為為父作見證的人(5:36; 10:25),作為救恩的記號,因此也是領人相信的方法,耶穌的神蹟和祂的事工無法分開。但耶穌超越祂所行的神蹟,超越祂所分的餅,超越祂對這個兒子的醫治;祂自己就是從天上來的神蹟。這樣,祂將自己注入這些神蹟裏面。祂是生命的糧,祂是復活的生命,祂是世界的光。因此,祂所要求的信心超過對神蹟的信心。祂所要的信心是相信祂是上帝從天上賜下的禮物。因為這個理由,一個參與在神蹟裏的人(或領受神蹟的人),不代表他已經是參與在基督裏的人。相反的,只有一個真正相信基督的人,是已經參與在祂所行的神蹟裏的人。

在這個神蹟裏,ㄧ個父親來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而耶穌將自己放在他和他兒子之間。只有當這個父親願意順從耶穌的話回去時,他發現他所要的神蹟已經在等候他。在這個故事裏,我們也發現一個使人相信耶穌是永生上帝兒子(20:30f)的動機。所有讀約翰福音的人都沒有機會先看到神蹟而後相信。但任何人雖然沒有先看見,卻願意憑信心回去(相信祂的話),他將看見神蹟已經在等候他了。(耶穌後來對多馬說的話。)

54 從迦拿到迦拿。這是約翰描述耶穌事蹟的第一段。很顯然,約翰不斷強調加利利(43,46,54)這個地方。這是耶穌顯明彌賽亞榮耀的地方(出乎一般人所期盼的)。到耶路撒冷和聖殿的路從這裏開始。每一次祂回到加利利祂的本地,也是祂暫時避開來自猶大地的危險之處(4:1)。

另一方面,這個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二個神蹟也構成耶穌自我顯明的開始。第一個神蹟顯明給門徒看,第二個神蹟則把神蹟的意義表明清楚。神蹟本身不是信心的基礎,而是確認(confirm) 信心的一個媒介(agent)。信心始於相信耶穌所說的話。信道是從聽道來的。



[1] 婦人所以為的活水是乾淨的泉水(有泉水的井)。

[2] 耶穌責備尼哥底母,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講義
上一則: 約翰福音第五章
下一則: 約翰福音第三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