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神經元顯像系統被解開的二維空間海達族記憶震驚全球。對震撼莫名的聯邦和夢工廠及全球基因中心而言,單向的二維度記憶解讀若能升級為四維度的雙向溝通,既是解開宇宙之謎的羅塞塔石,更是科技人文的終極挑戰,風風火火躍躍欲試。在首波的海達族與地球史前人類接觸的記憶爆炸公開後一星期,地球聯邦攜手夢工廠和基因中心,迫不及待搭建出首個人類和海達人腦部溝通的意識流平台。
南極洲冰層下的亞特蘭提斯發現海達人已經十年,研究團隊透過三維鐳射全磁像掃瞄,發現海達人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保護在不同程度的軟硬鱗片狀皮膚之下,這種蛋白質形成的微小骨骼是由皮膚逐漸骨化導致的結果,平均分布於全身,但在頭部、肩部則形成短刺和厚實的鱗片交疊,其他多數皮膚則呈現軟板狀,手掌和腳踝以下則幾乎近似於人類。這些是偵查和接觸的敏感部位,保存了更細膩的知感細胞,如同人類皮膚。
海達人的主腦容量約一千五百毫升,較一般正常人類多出百分之十五;一千二百億個神經元較人類多出百分之二十。突觸數量一千二百兆,較人類多出百分之二十。對於人類而言,腦部容量的確可能變大,神經元數量也可能增加,但連結效率並未增加;因為即使軸突確實隨腦的擴增而變粗,但無法彌補較長傳導距離造成的延誤,軸突變粗一倍,能量消耗也增加一倍,但電脈衝傳導速度卻只提高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當腦容量增加,多數增加的體積都是線路,而非實際進行運算的細胞。腦部更多的連結和傳輸反而導致更多能量消耗、時間延遲、功率遞減、高溫等現象;但海達人腦部中有數百種人類未知的化學物質各司其職,讓整個傳輸過程更簡時滑順且易於通過,讓思想、運動和嗅覺、味覺都能更快速而精準的進行決策並傳遞。
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海達人不同於人類只有一個腦,而是三個腦。發現海達人位於頭部的腦容量約一千五百毫升,較人類多出約二百毫升;雙肩下背部有兩個扁楕圓形的「類腦體」,各有約一百五十毫升,約在人類的肩胛骨和鎖骨之間,如鎖子甲般被嚴密保護在肩部較厚的短刺鱗甲之下。類腦體功能十分之九用於儲存記憶,十分之一用於簡易思考和神經反應。類腦體較大腦更接近海達人的四肢,透過神經節和神經索的連結,可讓頭部以下各部位一旦遇有外界刺激,無須將訊號送往腦部,直接由類腦體做出較腦部更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既可分流主腦部大量處理訊息的壓力,也讓主腦騰出更大空間用於更重要快速思考並做成精準決策。類腦體和人類科技的連結,透過神經元詮釋系統首次解開了海達族二維空間的記憶。但首次搭建的意識流平台則較神經元詮釋系統更為複雜,運用連續電流喚起不同腦部基因細胞中記憶的排列組合,轉化為有序的腦部活動訊號,如同將一堆散亂的積木堆疊出可以解釋且具有意義的立體圖像。當魯士君、李建平和海達人的類腦體框架在一個虛擬平台上,猶如由紛亂轉為有秩序且不停對應變化的積木成品,三人所見皆同,於是形成意識流的顯現和溝通,是人類和海達人在相隔一萬四千年後首次的心靈接觸。
二一0六年,夢工廠和基因中心雖持續競爭,卻也逐漸緩和。海達人和地球人可以和睦相處,聯邦和棄民變種人可以重歸一家,為了人類未來,夢工廠和基因中心為何不能摒棄成見共組團隊?兩大企業各推舉一名接觸者代表,既是地球兩大公司的頂尖科學家,也代表著地球上人類的現況──晚期智人與變種人。
亞特蘭提斯的海達人金屬棺墓室已被海達人設為心靈淨地,所有電子無線訊號無法傳送,若將墓室設為溝通的虛擬平台,勢必從地表拉線進入,繁雜的機器和忙碌的研究人員必然造成干擾;為避免破壞海達人的神聖墓室和科技遺產,聯邦和夢工廠及基因中心決定將虛擬平台建立在亞特蘭提斯上方的南極冰原上,此地既是海達人在地球長眠之地,也象徵地球子民的感恩。兩條最主要的無線傳輸系統則分別將訊號傳送到一萬二千公里外的夢工廠和全球基因中心,依各自領域由研究團隊負責管控和分析。
早在二0七0年夢工廠成立,就已初具備二維空間記憶的單向讀取能力,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利用夢艙讀取記憶已非難事。人類大腦的腦皮質是位於前腦表面的一層灰質,是腦器官最複雜和最新近的演化發展,包括隆起的腦回和凹陷的腦溝,溝回皺褶增加了皮層的面積和灰質的總量,即可儲存處理更多訊息。海馬體則和一些複雜的活動有關,例如空間記憶和導航。研究人員瞭解人類大腦的基本構造和運作原理,發現海達人的腦部也極為類似,但複雜的神經傳遞質包含數百種不同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由不同的區塊在不同需求下被製造,經由不同的路線運送和空間儲存,雖和人類醫學原理相近,卻無法找出更精準的解答,因為只有三名海達人大腦,備極珍惜,分別被定位為研究、比對和保存,因三腦各有功能,研究空間受限,十年磨劍才漸現曙光。在找出一號腦體意識流對話平台後,由二號腦體參與連接印證與參數對照。三號腦體在金屬棺內繼續保持原狀。
當基因公司研究團隊先接獲來自夢工廠的緊急告知,隨後又從李建平腦際讀取她和海達人一對一的意識流溝通,就知道李建平腦際裡有關魯士君的記憶已經全然消失,從溝通平台上讀出的記憶是殘缺的。但在魯士君最後留下的記憶中,則保存了他和李建平及海達人意識流互動最完整的記憶。
「他們只是過路卻不願長住。這點已無庸置疑。」魯士君對李建平說。
「真正的文明,就是拒絕影響其他次文明。」在和海達人腦部意識流的溝通過程中,李建平附和著魯士君。
李建平沿著魯士君話語:「有趣的是,海達族原本計畫以地球作為星際居地,但後來又在其他星球找到更容易被改善的新環境,而且新環境至少再需要六千萬年才有演化出高等生物的可能,於是海達族離開了地球,讓我們走自己的路。」
「他們給了我們衍生的自由天地,也傳給我們星點的記憶,這些記憶存在於古早的人類腦部,但因相異因數依然存在著不穩定性,這些記憶在時空裡不定時的被喚醒,點綴出人類的早期文明。」魯士君心有所感。
一名變種人和一名晚期智人手牽手站在南極洲的冰原上。魯士君曾經比李建平高出一根橫向的手指,在李建平轉為變種人之後,反而比魯士君高出一個額頭。
「可能還需要一百年。」魯士君對海達人的世界眼光驚顫震撼不已,李建平心有戚戚焉。「不只是光能推進器,光是這些材料,再給我們半世紀也未必做得出來。」
「所以我們仍無法離開太陽系。」
魯士君眼神從光幕轉向一旁的李建平,意有所指的說:「看不出來是海達人的後代嘛!」
「要不然怎樣?」在海達人面前,李建平對於魯士君的揶揄笑了。在人類首次營造出的共通平台上,將位於亞特蘭提斯金屬棺內的海達人和魯士君李建平三人的意識流同時拉到南極洲大冰原。
透過夢艙讀取腦部記憶,如同利用電腦從記憶體讀取資料,是單向的隨取隨放,簡單易行;但建立共通的意識流平台則複雜得多,如同電腦的中央處理器,工作時既是封閉系統,也有容量限制,量小雖流暢無虞,量大則卡關當機。研究人員深知海達人腦容量及運作速度皆高於人類,一旦大量意識流衝向平台,小蝴蝶如絲的薄翅也能掀起巨大效應,刮起魯士君和李建平腦部難以承受的颶風,遭遇難以預料的風險,因此兩人的默契不但有助於順利溝通避免亂流,必要時更是相互依存共生的保命符。魯士君和李建平是記憶和基因科學的翹楚,是默契十足的知己好友,是晚期智人和變種人的連結,是地球人和海達人的對話窗口,更是相互截長補短的絕佳搭配。
當聯邦急於和海達人的腦部溝通,解開海達人之謎,魯士君和李建平就成為人類科學實驗的先鋒,分別從夢工廠和基因中心的夢艙進入南極洲大陸的冰雪世界虛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