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僕僕之神子
讀書報告
一、內容簡介 本書以基督徒所寫第一本有關耶穌基督的書—「馬可福音」為藍 本,將耶穌基督的生平和工作,藉由淺顯易懂的字句,針對經文逐節逐段 地分析,將耶穌基督再一次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全書將馬可福音全卷分為十三個單元,將耶穌生平的重要事蹟及在事工上所面對的困難,以及如何走過,循序漸進,一一剖析,以故事性的手法將當時的實況一幕幕呈現,活潑生動,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同時,並於各單元末後提出對今日的意義,作為信徒信仰的省思及指引,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良好參考資料,也是信仰生活的絕佳良伴,在學術與實用上,兼而得之。藉著本書,可讓讀者能更深入地認識基督、瞭解基督,以致於能跟隨基督、效法基督,進而傳揚基督。 二、 所讀新知 1.馬可福音穿插了很多故事以刻畫出耶穌的人性面。(P.2) →過去認為路加福音是刻劃耶穌基督人性面最深刻的一卷福音書,但藉著本書,的確將馬可福音中,有關耶穌基督真實的人性面具體表露無遺。 2.彼拉多當日所面對的抉擇,正是馬可福音的計畫和主題。(P.3) →這是歷史抉擇的一刻,也是我們信仰要面對的一刻;因著如何抉擇,歷史會有不同的展現。彼拉多當日所面對的抉擇,正是馬可福音的計畫和主題,由此更可見馬可福音的價值性。 3.耶穌的生命乃是一個不斷面對試探卻又勝過試探的生命。耶穌與撒旦的對峙經常在他的醫病神蹟中和與猶太領袖的爭論中出現。換言之,「整本福音書乃是在解釋耶穌如何遭受試探」。(P.7) →以耶穌基督如何遭受試探為福音書的主軸思想,的確可讓人覺得耶穌基督並非離我們很遠,甚至是很親密地同在,也因此藉著基督的得勝,我們也能同走得勝的道路。 4.關於耶穌世新亞當的記載:「祂與野獸同在一處」,第一位亞當也是與野獸為伴,這是新時代開始時的一種記號。(P.7-8) →將新舊亞當以「與野獸同在一處」來連貫,並表徵新時代開始時的一種記號,的確是極細微的觀察。往往只是就將它讀過去,並沒有細細地思考其意義,藉由作者的解釋,的確讓耶穌受試探的意義更為顯明。
5.彼得做了試探主的發言人,它在耶穌禱告的時候去找祂,並且提示耶穌在加利利省一個小城的需求,這可以說是一種撒旦的試探,要把耶穌的事工局現在一個地點而已。(P.10) →彼得的發言成為主的試探,似乎不僅此例,做者能清楚分辨何者為試探的確難能可貴。但這裡所為的試探,是否只是指稱「要把耶穌的事工局現在一個地點而已」,還是仍有其他指稱?諸如「耶穌不是只為醫病趕鬼而來,更重要的是宣揚神國的福音」,也就是不僅指「地點」的試探,也指「事工內容」的試探?
6.在祂的公開事工中,耶穌定意要培育一群祂所揀選的人,正如祂定意要向群眾宣告神的國一樣。(P.18) →耶穌如何進行門徒訓練?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往往讀福音書指被強調呼召及跟隨,但作者在此提出「耶穌定意要培育一群祂所揀選的人」,可見門徒訓練也是耶穌極關切的重點,相信藉著門徒跟隨的腳步及耶穌基督教導的內容可幫助我們了解耶穌如何進行門徒訓練? 7.神會用自己的方法去照顧祂的國度。人不需要焦慮,或催促其生長。(P.24) →最佳的教會增長策略,就是解明主的心意以致於能完全配搭。人的許多想法及作為,往往只是揠苗助長、適得其反而已。
8.祂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透過教導去消除別人對祂的誤解。(P.25) →耶穌基督面對別人的質疑和挑釁時,祂大可以使用祂大能的權柄來對付那些攻擊祂的人,但主耶穌卻選擇了教導,來代替對立及衝突。相同地,基督徒在這世代中,也應以更完善的教導,來化解人們對基督教,甚至對耶穌基督的誤解,而非以對立、衝突去迎戰,如此才能讓人能更甘心情願地順服在主面前。 9.加利利海位於地的低窪處,周圍群山環繞,造成的氣壓導致湖面常常有風暴。(P.29) →藉此可以理解福音書中常記載有關為何「湖面突然起了風暴」的原因。 10. 一般人相信,只要人能夠知道污鬼的名字,牠的罪惡勢力必會被攻
破。(P.33) →趕鬼似乎除了要有權柄之外,在方法上還須曉得污鬼的名字?不知這是推測,還是耶穌趕鬼之法?的確,在實務上,有時單奉耶穌基督之名的權柄趕鬼,也並不能隨即將鬼趕走,或許有其他的因素,但是否與不知鬼之名有關?
11. 會堂在週間充當城鎮的學校和刑事訴訟廳。(P.34) →可知,會堂的功能是多元的,對今日的教堂而言,它的角色及使用功能似乎也可適度地多元化,以利人群接觸教會。本段指出會堂也充當刑事訴訟廳,那麼民事訴訟在何處進行?在會堂?或是城門口找長老解決?
12. 祂採用了祂本鄉的話—亞蘭文,溫柔而有力地說:「孩子,該是起
來的時候了。」就正如母親在早晨喚醒熟睡中的嬰孩時所用的語氣。(P.36) →將耶穌基督對生命溫柔細膩的一面,深刻地刻劃出。這樣的語氣及口吻,的確是至極的愛的表露。 13. 另一個導致拿撒勒人困擾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耶穌的不配,祂的
家庭背景平凡。這一點可以從祂被稱為「馬利亞的兒子」這句話看出來。……。稱呼一個人是他母親的兒子,相當於說那個人就是一名私生子。(P.46) →人總是看見對方的卑微而鄙棄,卻沒見到卑微背後生命力的偉大,這也是耶穌基督的降卑的重大意義,神必使卑者升高,破除人狹隘錯誤的觀念。 14. 當耶穌面對著這一群飢餓的群眾,祂就動了善心,憐憫他們,因為
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有人認為這是指一群沒有牧者的教會群眾,但是嚴格來說,這是指一個沒有將軍的軍隊。(P.49) →藉著這點,更可以反應當時跟隨者的心態及期盼,以及耶穌所要面對兩難的處境,畢竟當時的百姓所期待的是政治的王,能帶領他們掙脫羅馬統治的軍事強人。但主耶穌卻是和平之君,是要建立神國的,在這樣期待的落差下,耶穌的腳步不得不更加沈重。 15. 馬可再一次記載了群眾被餵飽的神蹟。這次的神蹟雖與六章35-44 節相似,卻是屬於不同的神蹟。最明顯的就是在人數上的不同,這次是4000,上次是5000;這次是七個餅,上次是五個餅。更重要的就是,這次神蹟的對象乃是外邦人。奧古斯丁指出,這第二個神蹟是為了描繪耶穌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糧。(P.60) →以此更點明主的心意不只在猶太人,也在世界萬邦;雖是由猶太人始,卻不是至猶太人終。而這也是我們有份於得救的盼望。 16. 她是一位婦人(在那純以男性為主的猶太拉比眼中,是屬於不幸的
人)。她是一名希臘人(國籍錯誤)。她是敘利亞腓尼基人(種族錯誤)。這人是註定要失敗了!然而她卻得到了她所要的! →主所在意的是人的勇氣和不移的信心,而不是他的過去、他的出身,只要是在這一刻願意勇敢地來到主面前,主都接納,也都願為他成就生命的盼望。 17. 任何嘗試在神的旨意中走捷徑,避免祂所要求的苦難和死亡的,都
是屬於「人的意思」,不是神的意思。(P.72) →如何常常明白神的旨意所在,進而順服是重要的,因為所要成
就的是神的國,而不是人的國。當人的意思與神的旨意衝突時,要好好學習如何放下自己的意思,以成全神的旨意。 18. 十章32節可以說是整本馬可福音中描寫最為有力的部份,甚至值
得藝術家們揮筆作畫。(P.87) →這經文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將整個耶穌的腳步轉向受苦,
也讓跟隨者不得不再一次深刻反思他們為何跟隨?跟隨的目的是什麼?有能力一起與基督同死嗎?這經文的確有力地刻畫出在那一時刻,耶穌與門徒彼此的心境的差異,藉著他們彼此的腳步可略知一、二。 19. 「瑪門」(mammon)是指「財富」,源於希伯來文字根「阿們」
(Aman),有依靠、依賴的意思。(P.90) →對「瑪門」「阿們」,就是對財富的信靠及依賴,我們當「阿們」
「阿們」的對象是誰藉著字根的意義,讓我們更警醒地知道,雖是源於同一字根,但結局卻千差萬別,在信仰的道路上該有的警醒,千萬別讓「阿們」,成為「瑪門」(mammon)。 20. 其餘十位門徒聽見了,就惱怒雅各和約翰,並非因為他們有不同的
想法,而是因為雅各和約翰已經捷足先登,提出了他們的「申請書」。(P.92) →有時會以為他們是惱怒雅各和約翰說法的不當,想不到他們也懷
有同樣的私慾,只是落人於後心生忌妒轉為惱怒。人心,真的是可畏的! 21. 耶穌選擇一頭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駒顯然是有其目的的。因為未曾
負過軛的動物通常都會被用來作宗教的用途。(P.99-100) →耶穌基督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定的意義,因為那是神的作為,若能清楚明白每個舉動的真實意義,對基督徒生活相信會提供極大的幫助。 22. 搖擺樹葉和樹枝乃是猶太人在住棚節的一種習慣,是一種愛國的記
號。(P.100) →由此更可知猶太人當時對彌賽亞的期待,以及因著耶穌的展現所感受的失落。問題不在耶穌基督的展現,而在於人們期盼的錯誤。這是歷史的悲哀! 23. 一切的敬拜必須以對主的默想作為開始,使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
不,而產生懊悔與認錯:「神啊!憐憫我這個罪人…,主啊,赦免我的罪,為我造一顆清潔的心。」(P.110) →潔淨我,以致於我能得見你面! 24. 這位不曾被記名的婦人,是第一位看出耶穌就是被釘十字架的彌賽
亞的人。(P.127) →歷史不會因著人的無知而停留他的腳步,所以,警醒地迎接歷史是重要的;其次,神也可能透過微不足道的人物來成就歷史,絕不可任意對待任何生命,因他們也有可能是神所使用的人。 25. 申命記十六3的「餅」經常備用來提醒忠心的猶太人,他們從埃及
被贖的事蹟。因此,當耶穌將自己的身體獻上時,祂也為這一群新的以色列人帶來了新的生命。……。憑信心把耶穌基督接到心中。(P.129) →猶太人對「餅」意義的認知,藉由耶穌基督將自己的身體獻上,讓二者在形式上及實質意義上皆能貫串,並將耶穌將自己獻上的屬靈意義詮釋出,更提升舊約對「餅」的認知及意義。 26. 通常「雞叫」是指在早晨的雞啼聲。但是由於羅馬在晚上的第三更
和第四更之間(即午夜到清晨三點)所發出的軍號也被稱為「雞啼」(拉丁文gallicinium),所以這比較可能是耶穌心目中所指的聲音。(P.131) →固然,我們已無法明確分別耶穌所指「雞啼」為何?也不會因這「雞啼」作何解釋而影響整個事件的意義。但作者這樣的詮釋,似乎能與彼得以及當時一般猶太百姓心中的想法較能契合,也屬難能可貴的理解。 27. 客西馬尼園,實在是耶穌與撒旦最後的一場搏鬥。撒旦企圖引誘祂
避開十字架的途徑去成就神的計畫。(P.132) →這樣的觀點忠於作者在本書起頭所指稱「整本福音書乃是在解釋耶穌如何遭受試探」,同時,這樣的理解更勝於「耶穌上十字架前,仍詢問神是否祂的使命必須包含受苦」的解釋。因為撒旦從未放棄對耶穌進行試探,但耶穌自始至終皆得勝過來。 28. 當我們進入客西馬尼園的時候,我們乃是踏在聖地上。那個地方若
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記住的話,莫過於這一點:祂最大的痛苦就是祂心靈所受的苦。耶穌雖然以堅定的意志去面對死亡,但是卻免不了一種悲痛之情。這是一種真實的掙扎,不是一場表演。(P.138) →但願耶穌基督的血淚沒有白流,讓世人能因此得蒙救贖之恩!
共勉之! 29. 那些出現在十字架前的男男女女,他們所說的話並非是為自己說
的,乃是在幫助讀者更明白十字架對基督的意義,這就是解釋福音書最主要的原則,也是幫助我們明白馬可福音十五章的祕訣。(P.141) →過去讀經時,容易忽略這些人所說的話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穿插的表示,藉著作者的提醒,的確讓讀者更能了解十字架對基督的意義。30. 相反地,耶穌卻異常地緘默,從十四章50節他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之後,祂一共只說了三次話(十四62;十五2,34),祂一直很安靜。(P.142) →耶穌的緘默,應是祂極傷痛心情的反應;祂沈默安靜,是對當
世代人們的無知感到悲傷。在群眾七嘴八舌地嘈雜聲中,祂的沈默成為最佳的回應,以及最強烈的對比。 31. 猶太人通常懷疑婦所作見證的真實性,……。事實上,猶太人認為
婦女沒有資格在法庭裡做證人。若是從這角度去看,初期的基督徒或許也會感到尷尬,因為耶穌復活的消息乃是最先由婦女傳出來的。(P.155) →無論猶太婦女見證力再如何弱,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仍透過她們
傳開了,而婦女在這整個事件中的地位,更顯得重要。相信婦女的地位及價值,更因而受重視,這也是對當時猶太人的觀念,進行再一次的衝擊。唯有改變固定的自我觀念,才能看見神真正的作為。
三、 學以致用 1.在事奉上 A.應用在主日教學上:諸如「基督生平研究」、「馬可福音研究」等主日學課程,本書都可直接成為教案。其他有關基督的專論,也可由本書取得可資運用的資料。 B.應用在小組研經上:可將全書按目錄分類應用在小組每週的研經上,本書的編寫方式,已經可成為現成的教材,可以直接使用,設若必要,可針對小組成員特質稍加修飾即可,特別是在應用方面—「對今日信徒有何意義?」更可成為小組討論的引題,以利進入深入探討。 C.應用在講章撰寫上:每個單元的小主題幾乎都可能蛻變成為一篇講章,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耶穌基督生平的本身,就是信息的本身。所以,本書所介紹的耶穌各層面的心路歷程,加上作者專業且嚴謹的學術支持,的確可成為預備講章的良好題材。 D.應用在每日靈修上:每日與主親近的靈修生活是必要的,若靈修到馬可福音,本書可成為極佳的佐材;若想對福音書有了解,本書也可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想體會耶穌基督,本書可成為絕佳良伴。 E.應用在宣教裝備上: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宣教事工,藉著本書對耶穌基督生平深刻的剖析,激發宣教的意志及對宣較價值的正確認知,以致於能落實宣教的腳蹤。本書取名為「風塵僕僕的神子」,實為最佳寫照。 F.應用在神學進修上:本書篇幅雖短,但卻有其嚴謹的神學學術背景,可提供深入研修的材料,對於教會的門徒訓練也可提供實質助益。 2.在生活上 A.面對環境—學習基督得勝的榜樣 a.了解自我軟弱 b.勇敢面對困境 c.仰望父神得勝 「並且,我們這一位大祭司,實在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祂與 我們一樣,曾經身受各樣的試誘,只是祂從來沒有犯罪。所以,讓我們坦然無懼的挨近祂的施恩寶座前,領受憐憫和恩典,以應隨時的需要。」(來4:15-16) B.面對生命—效法以基督的心為心 a.體貼別人的體貼 b.軟弱別人的軟弱 c.憐恤別人的憐恤 結語—本書值得多方品味咀嚼,以致能將基督的生平、思想、精神及救贖之愛,落實於生活中。 |